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词语解释文言断句翻译句子新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考向探究
应考策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
泰安中考语文 专题十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题组一、(2018陕西,1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 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侍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吾始困.时(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 )(4)吾尝三战三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译文: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二、(2016江苏镇江,9—12)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13分)苏州知府姚公善①,多才下士,在郡闻有才者,必躬诣之。
有王宾仲光②,博学能文,隐于医。
姚公过之,宾不为礼,姚公笑而退。
明日,又过,宾衣母氏布袄,持扇佯狂踞坐③,姚公止,与语,辄吐涎仆跌,姚公又笑而退。
洎④三过之,始款⑤论如平生。
又有俞贞木⑥者,姚公以米贶⑦之,而误送钱继忠⑧所。
继忠以太守所贶,勉为之受。
他日,贞木见姚公,姚公言贶米事,贞木曰:“吾不知,得无送吾邻友钱继忠所乎?”姚公曰:“继忠如何?可得见乎?”贞木曰:“可。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含解析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一、基础小题1.【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
(《夸父逐日》)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
(《爱莲说》)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
(《醉翁亭记》)【答案】C2.【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A.yūB.yù【答案】(1)(1)B (2)(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ù。
3.【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
C:很少/有光彩的。
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4.【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18•徐州市中考)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公输盘诎.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⑷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4分)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专项练习专题13 文言文阅读比较式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知识讲解及经典练习一.考点透视文言文的比较阅读是通过阅读提供的两篇文言文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其中尤以一课内一课外的比较阅读较为常见。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启示二.知识讲解解读命题,点拨解题思路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纯说明或写景的文段入选的可能性不大,多以指向道德情感,突出人文性,尤其是爱国诚信、敬老爱幼、团结友善的为主。
二是课内与课外型;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选取的文段之间一是必定存这也是最常见的。
一般情况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主题、文体、,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在着“联系点”)相近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顺序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之处;二是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三是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文言文。
二、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理解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1) 用课内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问题;(2) 将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比较阅读材料内容、写法(艺术特色)、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4) 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的异同;(5)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不同(6) 启示。
三、做题要点。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作者相同作品不同、揭示个性特征。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二)(2018·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
(共13分)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
”“有田产乎?”曰:“否。
”“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
”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他。
⑤听: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n):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尔蜂几何..:多少⑵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交换⑶得不馁.:气馁(停止)⑷竭..泽取之:舀干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分)⑴然则何以自给?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⑵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11.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12.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答: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2018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文言文阅读》(课内)专题训练

《文言文阅读》(课内)专题一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与对比

专题训练(十三) 文言文阅读与对比◇课外文言文单篇阅读或课内对比◇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4分)曾从龙传曾从龙,字君锡,左仆射公亮四世从孙。
初名一龙,庆元五年,擢进士第一,始赐今名。
授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
嘉定六年秋,阴雨,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
帝善其言。
七年,知贡举。
疏奏:“国家以科目网罗天下之英隽,义以观其通经,赋以观其博古,论以观其识,策以观其才。
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比来循习成风,文气不振,学不务根祇,辞不尚体要,涉猎未精,议论疏陋。
愿下臣此章,风厉中外,澄源正本,莫甚于斯。
”诏从之。
端平元年,授资政殿大学士。
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未几言验。
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枢密院使督视江淮、荆襄军马。
疏言:“边面辽远,声援不接,请并建二阃。
”诏许之,专畀江淮,以荆襄属魏了翁。
朝论边用不给,·曾从龙传》节选自《宋史() 诏从龙、了翁并领督府。
及从龙卒,赠少师。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3分)乞放系囚进对言修德政蓄人材饬边备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擢进士第一擢: .(2)策以观其才观: .(3)议论疏陋陋: .(4)授资政殿大学士授: . 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异时谋王断国,皆繇此其选。
(2)时有三京之役,极论南兵轻进易退。
4.作者在上文中记叙了人物的哪些事件?(3分))分(15完成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2018·成都改编二、.,,家产不过十金默而好深沉之思。
清静亡为,少耆欲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①乏博览无所不见,②虽富贵不事也。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晏如也。
自有大度无儋石之储,,至不,,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雄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③何必湛,命也,遇不遇,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
(共10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雾凇沆砀..而深秀者,琅琊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望之蔚然【答案】(1)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2)蔚然:茂盛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此类题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答题时要答完整,不要丢失“……的样子”。
其中考题(2)中的“然”是形容词词尾,意义为“……的样子”,类似的词语还有,“欣然(高兴的样子)”、“怆然(悲伤的样子)、昭然(显著、明显的样子)”等词语。
13.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于作文以记之。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之”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主要有: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之”当助词“的”讲时,“之”后往往是名词,“之”与后面的名词构成偏正关系。
“山之僧”就符合这种情况,答案中C选项“山间之朝暮”也符合“之”作为“的”的用法。
所以C是正确答案。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充当主语成分的词语主要为名词性成分的词,诸如“代词”,“名词”等,充当句子谓语成分的词语主要为“形容词”、“动词”等词语。
所以判断“之”的作用是否为“取独”,可以观察“之”前后的词语。
“之”前为名词,之后为形容词或动词的情况基本可以判断为“取独”。
“当余之从师”就符合这种情况,其他例子还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之”字是提宾的标志。
④代词。
代词代指的上文出现过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就可找到意义。
“属余作文以记之”,来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代指的是上文“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这件事。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案】(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了。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参考“翻译六法”,即“对”“补”“留“删”,“换”,“调”。
“对”指逐字逐句地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不要丢失某一部分不翻译;“补”指补出相应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成分时语句通顺。
“留”指保留如年号、姓名、地理名称等词语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删”指删去一些虚词成分,不用翻译出来;“换”指将古代汉语中的词语转换成现代汉语;“调”指翻译时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需要将文言文句子的语序做出相关的调整。
文言文翻译要力求准确、通顺和典雅。
(1)句中需要注意“强”是“勉强”的意思,“而”在此处的意义是“连词,表顺承”,可以翻译为“然后”;此处为了语句通顺,还需要补充出来告别的对象,因此需要加上“和他们”。
(2)句属于判断句,主要翻译成“……是……”这种句式。
注意“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者”(表判断)等词要翻译准确。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2分)【答案】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感悟能力。
文章主题一部分来自写作背景,一部分来自文本,学习时都要做相应的了解。
《湖心亭看雪》的写作背景:张岱在明朝覆灭之后写的回忆性散文,用的还是明朝纪年,所以有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全文内容:作者雪夜出行、看到西湖胜景、路遇知己喝酒告别,这些都突出了张岱的“痴”,这个“痴”包含了“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生活方式”。
所以《湖心亭看雪》的思想感情应当同事包含写作背景“对往事故国的怀念”和他的“痴”。
《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
内容: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重点是“乐”,包含了“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所以《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为:表达了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二、(2017·四川雅安)【甲】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的《卖油翁》)(1)解释加点字①妇抚.儿乳扶:②中间.力间:③但微颔.之颔:【答案】①抚摸、安慰②夹杂③点头赞许【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妇抚儿乳这里结合“儿含乳啼”后面的语境来判断,意思是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②中间力间:一词多义,这里结合语境是“夹杂”的意思。
③这里结合语境“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不难推出颔:点头赞许。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厅事之.东北角高祖因之.以成帝业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其.真无马邪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野芳发而.幽香【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项,在客厅的东北角,之:结构助词,的/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以:凭借。
B项,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
其:其中/难道真的没有马吗?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C项,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乃:于是,就/竟然不知道有汉,更不必说魏晋了。
乃:竟然。
D项,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
而:连词,表顺承/野花开满山,幽香扑鼻而来。
而:连词,表顺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口技》中反复使用数词“一”和“百”,道具之少与声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写出了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B.《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C.《卖油翁》中陈尧咨射箭技艺“当世无双”,卖油翁看他射箭却是“睨之”“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精通射箭。
D.两文都写人的高超技艺,前篇用正面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口技之妙;后篇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倒油技术的娴熟。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从“以我酌油知之”中可知,卖油翁凭他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并不是因为他会射箭。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答案】①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②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无不:没有不;色:脸色;奋:捋;股:大腿;走:跑。
句子翻译为: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②然:……的样子;尔:你;安:怎么;轻:轻视;以:凭借。
句子翻译为: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5)结合【甲】【乙】任一篇文章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的感受或启发。
【答案】示例:《卖油翁》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
我们做任何事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