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1. 文言文中涉及的劝谏方法齐桓公得宁戚【原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
去[12]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新序·杂事》)【译文】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
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
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
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调的歌来。
桓公听到歌声后,牵起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
”就命令副车载着他。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
”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
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
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
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
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桓公说:“不能这样。
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
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
”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
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劝谏篇

劝谏篇作者:董国财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9年第03期阅读训练一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齐大旱逾时①,景公②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③有饥色④。
吾使人卜⑤之,祟⑥(鬼怪)在高山广水。
寡人欲少赋敛⑦,以祠⑧灵山,可乎?”群臣莫对⑨。
晏子进曰:“不可。
祠此无益也。
夫灵山固⑩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11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12,吾将祠河伯13,可乎?”晏子曰:“不可。
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14将竭15,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6?”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晏子春秋》注释①逾时:超过农作季节。
②景公:齐景公,名柱臼,春秋时齐国君主,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
③且:将。
④饥色:挨饿的样子,指因灾荒而受饥。
⑤卜:占卜,一种迷信活动。
⑥祟:祸殃。
⑦少赋敛:稍微收取一点赋税。
⑧祠:祭祀。
⑨莫对:对:回答没有人回答。
⑩固:原本。
11独:难道。
12然:如此,这样。
13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14川:许多河流。
15竭:尽。
16益:好处。
译文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
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
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
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
祭祀山神没有益处。
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他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
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他有什么好处呢?”景公说:“现在该怎么办呢?”晏子说:“主公可以试着离开奢华的宫殿,住在野地里,和神灵们一起为民祈雨,是不是就可以求得雨来呢?”于是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导,离开宫殿住在野外。
晏子劝谏原文及翻译

晏子劝谏原文及翻译晏子谏杀烛邹刘向〔两汉〕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欲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
齐景公气坏了,决定亲手杀掉他。
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死烛邹。
”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此处指捕鸟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故:原因,缘故。
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好:爱好,喜爱。
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也可翻译成“养”。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
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
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亡:丢失,逃跑,让……逃跑了,这里指让鸟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鸟):认为。
以(以其罪而杀之):按照。
以(以鸟之故):因为。
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读书人。
前:前面。
毕:结束。
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汝:你。
谏:规劝罪三:三条罪状。
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
下文的“罪一”“罪二”是:这。
欲(召吏欲杀之):想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1.(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
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
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故选B。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劝谏的古文赏析

劝谏的古文赏析古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不乏以劝谏为主题的作品。
劝谏,是指通过言辞或文字劝告他人改正错误,提出建议,促使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古代,劝谏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因为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感。
在古文中,劝谏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论语》、《孟子》和《史记》等经典著作中选取几篇劝谏的古文进行赏析,以探讨古代劝谏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的一篇劝谏之作——《子罕》。
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对弟子子罕的一番劝谏之言。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客人的态度,他认为应该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情和欢迎,不要因为不被人知晓而感到不悦,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度。
这段话中蕴含着孔子对待人的态度和处世之道,同时也是对子罕的一种教诲和劝谏。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弟子,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特点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中的一篇劝谏之作——《尽心上》。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对齐国君王的一番劝谏之言。
孟子说,“尽心上者,不求有以自活,而求无以自死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他认为君王应该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事。
这段话中蕴含着孟子对君王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规劝和劝谏。
孟子以自己的言辞感染和影响着君王,使他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价值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史记》中的一篇劝谏之作——《苏秦列传》。
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对齐国君王的一番劝谏之言。
苏秦说,“臣闻天有五常,地有四时。
君不听政,臣不得以事君,故臣请去。
”这句话表达了苏秦对君王不听劝谏的失望和决心离开的态度。
这段话中蕴含着苏秦对君王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忠告和劝谏。
苏秦以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君王,使他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特色之一。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亳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国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
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
惟当弘俭约,簿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
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空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F日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争唯,不如一士之谤谤。
可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后G必事理H须行I露坐J亦K复L 何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同。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古文观止中经典的劝谏文

古文观止中经典的劝谏文曰:夫人者,天地之灵也。
孰知人之所取者为也,所舍者报也。
然则君不可不察也!君欲治国安民,必先自律,示人以善。
于人心,如经纶之道;于治理,如薪火之功。
故曰:道不思己,曰为善人;言不出口,曰为忠臣。
岂以言辞相许,功绩实证明人之身份哉?夫人,三者为臣子所害者。
一者,奢欲淫色;二者,奸邪多财;三者,傲慢狂狷。
然则君宜警惕,勉以戒之!奢欲淫色,使人心荡漾,后患无穷。
奸邪多财,令国败家亡。
傲慢狂狷,必招敌害之至。
深思熟虑,犹恒餐用兵之计;审慎从容,如会攻城之策。
若使然,则存亡之道无失,国破家亡之祸难识浅哉!夫人,举国之志,非无道者焉!曰:政以仁为本,绳以法为纲。
立志诚心,尽以公平事民;法度严明,无徇私害民。
遗民旷治,令百姓开口呕心;恶长生意,使国土凋敝祸国。
故曰:政勤则乐,治懒则乱。
人思仁之教,或复官之硕果;国知法之律,天降福之沛泽。
想犹内廷之掌握,观于南拳北脚,斯可谓致治之极乎?夫人,君子之交,深以为忠。
忠则言则行,友则信不疑;至诚至极,天下共欢。
交之深厚,如云电之通明;交之薄浅,如战乱之浊泾。
宜稳态自持,勿因口舌之言而背盟约;宜储备之后,勿因私利之念而断至交。
香火相传,传之久矣;兄弟之情,情之深矣。
若使守信尽义,交之薄浅燃始烧,奉公守法,献君臣之力,则有死而后己矣!古之圣人,言其极道,行其至诚。
如启示救世之心,如放逐患难之势。
君宜内敛其心,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安邦。
与人为善,如与己伍;宽恕待人,如宽恕待己。
勿拘束于私利,宜降心向善;勿滥用私权,宜坚持公正。
若能如是,则人心向仁,飞天驰山,君臣莫不信从,国家和平安宁,岂非万世之福哉!夫人,尔之道也,居安思危,则能稳固如山;官差亲闻,不致隔离如水。
凡事不必浮躁,须思悉心周聚;凡物不必扬弃,宜致脚踏实地。
入山入海,皆有时锐;出林出冢,皆有时晦。
常思进退之机,慎重莫失之局。
如此,则君子如兵之驱使,百战百胜;国家如钟之调度,震天动地。
君当切记,察其身心,以导国家前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葛洪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
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
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
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
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 恃:倚仗,依赖。
?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固:本来。
?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致:给予? 函:信件。
?毋:不要,不可。
? 负:辜负。
? 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儿自去.国至今去:(2)求学宜.先刻苦宜:(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
《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当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的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答案】用钱事小/ 而因之怠弃学业/ 损耗精力/ 虚度光阴/ 则固甚大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
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答:(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答:【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
(1)里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
(2)里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
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附录:文言文翻译:来信都已收到。
现在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
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
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
为何四个月不列,就已用得一千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
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
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
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
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
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
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
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三、(2017·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王且何利.利:好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词能力。
B项中的“愿”是“希望”的意思。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语法结构和句子的意思,断句后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或意思的割裂。
题目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来跟从孟尝君”,其中的“兵八万”“车二百乘”是两个词组,“万”和“乘”都是紧跟着数词和名词的后面,不能分开,所以据此可以排除AB项,而D项中的“起”和“兵”分开了,造成句子意思的割裂。
所以据此应该选择C项。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能力。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孟尝君提醒燕王,魏王在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会聚集魏国、韩国、赵国、秦国四国的军力来攻打燕国,来报复燕国见死不救之仇。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本题为一般的陈述句,只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即可,如其中的“折节”意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以”是介词,“把”;“去”意为“离开”。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