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土地利用数据的准备
初中地理教案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

初中地理教案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初中地理教案: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理解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概念和方法;2. 掌握如何使用利用地和统计数据解决地理问题的技巧;3. 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引发学生对于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图表和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什么是利用地和统计数据?- 利用地和统计数据的作用和意义;- 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以某地区的人口统计数据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人口变化趋势、人口结构等地理问题,并结合利用地和统计数据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利用地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形成小组报告。
5. 学生展示和总结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法,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投影幕布等;2. 地理教学课件;3. 实例分析的统计数据和图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报告的评价;2. 学生在解决实例分析问题时的能力展示;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地理问题的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2.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实践活动;3. 常规练习和复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应用地理知识。
总结:利用地和统计数据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建库的相关内容

第一节关于土地建库的工作内容(一)准备工作1.组织领导2.工具、资料准备3.专业队伍培训4.经费准备(二)外业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是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建库质量。
土地行政界线、权属界线的错误会产生土地发证失误,导致土地纠纷,发生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权属代码和权属名称的错误会产生行政区划和权属面积统计不实;地类界线或地类代码的错误会使地类面积统计失真等等。
1、土地行政界线及土地权属界线的核实,包括市界、县区界线、乡镇界线、行政村界线(末级控制区),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线,国有土地确权界线,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界线等。
2、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包括查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查清每块土地的权属状况。
--农用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水面。
--建设用地的清查,包括国有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个体经济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调查,包括荒草地、盐碱地,天然苇地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的过渡分类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标准。
基本农田的划区定界,根据基本农田规划调整后指标分解的要求,把每一块基本农田的四至落实到实地,并确定保护责任人。
查清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的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灌溉条件、年产量及本村划分的耕地等级,为农用地评等定级准备基础资料。
(三)内业建库1.分幅图矢量化,打印分幅检查图2.检查图的检查修改现状调查草图扫描影像的配准,点、线文件与影像的套合检查,地类图斑的检查、地类码、线状地物注记的检查、图幅接边的检查,线状地物属性转入。
打印着墨图,提供外业检查,内业修改。
行政区划、权属界线的检查修改,拓扑成区,录入区划、权属宗地的属性。
打印分幅权属图,提供外业查错,内业修改。
3.行政、权属界线的检查修改检查行政、权属界线,对以线状地物为界的行权属界线修改为跳线线型,进行图幅接边间接边后,打印透明检查图,提交外业检查,内业修改。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建库粗略流程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建库粗略流程〈一〉数据准备任何一个系统的建立,都离不开数据的准备工作。
土地利用系统的数据准备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
一.空间图形数据的准备在准备空间数据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文件分层:图形数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所有权层、争议层、海域陆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
注意:与MAPGIS 中的图层概念不同,这里指土地管理中的专题数据层,一个数据层就是一个文件。
2.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分层后的数据文件名规则为:按照汉字首字母+时间年份。
3.空间图形数据的采集及入库。
图形的采集范围如下:①行政辖区:行政辖区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分别以相应的线型符号表示。
在系统中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面拓扑关系,即凡是由行政界线构成封闭域的就将其作为一个村级单位对待,行政级别向下顺延。
行政辖区内部的飞地和插花地不在该层中表示,而在下述“所有权”层中表示。
②所有权:所有权在系统中主要用于飞地的处理。
③图斑层:图斑是指相同用途的地块所构成的区域。
④线状地物层:线状地物是由各类线状地类构成的。
凡是难以在常规图上按范围进行表示,只能通过长度与宽度来描述其占地范围的地类都称为线状地物。
⑤零星地物:零星地物是指面积小,无法在图上依比例尺表示的图斑。
⑥海域与陆地:海域与陆地层以低潮线为准,海岸线以内为陆地范围,海岸线以外为海域,海域中包括海岛。
⑦坡度图: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要求,将坡度分6个级别。
与此相对应,在详查系统采用6个级别对坡度进行编码。
其中,“0”表示0-2 度,“1”表示2-6 度,“2”表示6-15度,“3”表示15-25度,“4”表示25-35度,“5”表示35度以上。
坡度的区域划分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⑧其它。
其它主要是地形图和便于看图的符号、注记等,它们无属性,不参与详查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4.变更图形数据的采集:采集对象仅包括图形或属性发生变化的部分。
变更数据的采集是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的,从初始化数据库到变更年度之间的资源变更为多年度变更,初始变更以后每年度进行一次变更。
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方法讨论ppt课件

ppt课件.
18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ppt课件.
8
3.3 图像纠正
扫描数字化后的现状图影像投影后的各点 坐标可能有偏差,因此要进行投影配准。
方法是将栅格数据加载后,选择视图中工 具条中的影像配准,对图像中十字丝的坐 标按照现状图中的真实坐标进行重新录入, 纠正图像。
ppt课件.
9
3.4 矢量化
矢量化主要是进行线层的矢量化,对于土 地利用类型、行政区等面状要素都是先矢 量化到线层中,然后再转成面层。
ppt课件.
17
5 结语
空间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繁杂而又重要的工程。只有统筹 考虑,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充分做好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 才能保证建库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目标的完全实现, 从而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不但基本上学会了建库的技术思路, 熟悉了ArcInfo操作环境,而且从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 无穷力量。正是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将一个 个困难克服,从而完成任务。
以下将介绍利用Arclnfo对土地利用类型图的数 字化建库的基本方法,包括软件介绍,以及数 据库建设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并对在建库 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ppt课件.
3
2 软件支持
土地利用建库采用的软件为ArcInfo
ArcInfo是ESRI公司ArcGIS产品的一部分, 它主要包括三个应用工具: ArcMap ArcCatalog ArcToolbox
对于质量很好的扫描图件,可以采用 ArcGIS扩展模块中的ArcScan来进行自动 矢量化,然后分层矢量化。
对于质量不好的扫描图件,要进行手工矢 量化。
《土地数据》PPT课件

3.3 大力开发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实用化技术
3.4 建立数据更新的技术保障体系
3.5 增加数据采集的维度
3.6 实时数据获取和更新
四、土地数据模型
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有: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 时空模型
• 层次模型
(4)土地退化的遥感监测
(5)城市动态监测
2.3 全球定位系统 2.4 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 2.5 社会调查与统计 2.6 利用已有资料
eg.各类土地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系统历 史数据;各类电子地图或者专题地图
3、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3.1 加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立, 并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设纳 入国家计划
• 矢量数据结构
矢量数据是土地图形处理和制图 中最常用的数据,它是通过记录 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多边 形等实体的。由于坐标的连续性, 它可以精确确定实体的空间位置 和大小。
矢量数据结构的优点是: 数据占存储空间小,空间位置精 度高,空间关系描述全面,容易 建立拓扑关系,对线状和网络状 事物分析方便,空间和属性数据 综合查询更新方便,普通地图可 直接数字化成矢量数据结构。
《土地数据》PPT课件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学完请删除!
内容提纲
• 土地数据概述 • 土地数据的数据源 • 土地数据的获取 • 土地数据模型 • 土地数据结构 • 土地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 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一、土地数据概述
• 与土地数据相关的基本概念 地理数据(空间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
4、联合——组合对象
在定义对象时,将同一类对象中的几个具有 相同属性值的对象组合起来,为了避免重 复,设立一个更高水平的对象表示那些相 同的属性值。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如下:1准备工作(1)人员组织成立项目组,任命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人、质检人员,根据项目情况配备作业人员,明确职责分工。
(2)软、硬件准备建库需要使用的软件平台、数据采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管理系统软件;建库需要的硬件设备:计算机、网络、扫描仪、绘图仪等。
(3)资料准备建库前项目负责和技术负责应对有关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填写资料清单。
收集的资料包括:任务委托书或合同书建库技术规范、验收标准、相应比例尺图式。
调查工作底图、调查表格、影像图、行政及权属代码表、实测数据、参考资料等。
(4)技术准备分析资料、了解用户要求、理解技术规范和标准,确定技术方案,编制建库技术设计书。
对所有项目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建库技术流程的培训。
技术交底和培训要有记录和责任人签字。
2资料预处理所选择的数据源资料,一般要经过预处理才能用于数字化,预处理可以消除建库基础资料中的一些模糊或错误的地方,也可标示出待数字化的内容,以便于数字化处理。
预处理的内容包括图面处理和表格整理,包括图幅接边、图斑闭合处理、填补丢漏的注记、改正外业调查记录表、登记待返补的图幅等。
预处理工作的质量高低、完善与否,对下一步数字化作业或数据录入工作有直接影响,应予以充分重视。
(1)图面预处理图面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及方法有:①检查相邻图幅的接边情况,保证图形相接、注记一致。
②填补不完整的线划,将模糊不清或因模拟形式的局限而中断的各种线状图形进行加工。
例如,被注记符号等压盖而间断的线划,境界线以双线河、湖泊为界的部分,道路遇居民地中断部分,均以线划连接,以便作为一条连续完整的线来采集。
③标出同一条线上具有不同属性内容线段的分界点等,以便数字化时赋予不同的属性值。
④将不清晰或遗漏的图廓角点标绘清楚,以便于图幅配准。
⑤对图面上的各种注记标示清楚,包括图廓内外各种注记。
主要有文字注记、地类注记、水系注记、道路注记、地形注记、图廓注记等。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及测绘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及测绘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土地进行调查和测绘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从调查和测绘的基本步骤、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技术手段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及测绘。
一、土地利用调查的基本步骤土地利用调查是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土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其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收集、调查实地验证、数据整理与分析等。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调查问卷、实地勘测、遥感影像解译等。
重要数据包括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情况等。
必要时,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获取相关数据。
2.调查实地验证数据收集后,需要进行实地验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实地调查中,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土地覆盖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标注,如土地退化、破坏等。
实地调查应注重细节,确保数据的可信度。
3.数据整理与分析在收集和验证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形成数据报告和分析结果。
数据整理包括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填补漏洞等,分析则是基于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的,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二、土地测绘的基本步骤土地测绘是为了获得土地的准确空间位置信息而进行的工作,包括测量土地面积、边界和地形等。
其基本步骤包括测量前准备、测量实施、数据处理、成果输出等。
1.测量前准备测量前准备是土地测绘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了解测量范围和目标,确定测量方法和仪器,制定测量计划。
同时,还需做好场地勘测、边界查找、标志物设置等准备工作,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2.测量实施测量实施是土地测绘的核心环节。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如全站仪、GPS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导线测量、GPS导航测量等,进行测量工作。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精确度和可靠性,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实验四 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流程图

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流程图
一、土地资料的采集
1、基础地理要素
(1)行政区界线
①市(地)、县级行政区域界线直接采用上级统一下发的矢量化数据;
②乡级及以下行政区域界线采用政府确定的界线,根据实际影像为基准并通过矢量化采集。
各县(市、区)确定的;
(2)行政区
行政区不采集,通过行政界限构面处理实现。
(3)坡度图
采用同意要求的坡度图矢量数据。
2、土地利用要素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具体以调查底图为依据,参考原有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外业调查成果,运用基于数字正射影像矢量化采集;
3、土地权属要素
根据土地权属数据源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具体如下:
(1)已有的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精度满足建库要求时,原资料可继续延用。
如果原有数据源资料为矢量数据,可采用格式转换导入方法进行采集; (2)已有的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但精度不符合建库要求时,根据已有资料和界址点的描述等,依据影像选择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矢量化采集;(3)已有的确权资料,经复核存在错误或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确权划界;
(4)没有权属资料的,应重新确权划界
具体流程图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土地利用数据的准备
土地利用是SW AT模型建立的重要数据之一,影响着降水在陆面的成流过程,对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
SWA T模型需要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分布图(矢量或栅格)及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
土地利用分布图的属性数据中必须含有说明图层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并且每种类型与SW AT landcover/plant数据库中的某条记录相对应。
SAWT模型在加载土地利用类型时可以选择矢量图也可以选择栅格图,为了方便我们常选用提前处理好的栅格图层。
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是连接土地利用类型栅格图Value值与SW AT landcover/plant数据库中已有分类的纽带。
在建立模型时,用户可以在ArcSWAT界面输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与数据记录的对应关系,也可以导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将两者进行关联。
为了方便,我们通常选择导入事先准备好的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
关键步骤:
(1)土地利用分布图矢量转栅格
(2)(可选)土地利用类型重分类
(3)土地利用分布图投影调整(如第三讲中DEM的处理)
(4)建立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
1.矢量转栅格
打开ArcToolbox/Conversion Tool/To Raster/Feature to Raster,打开如下图所示对话框:
图1 ArcTool矢量转栅格工具对话框
输入的矢量图层的属性数据中必须要有一个数值型的能区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Field,定义输出栅格字段。
点击OK。
(本次上机操作无此步骤)
2.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分类
SWAT模型中建议土地利用类型不超过10种,如果拿到的数据类型超过10种,则需要进行重分类,减少模型最后生成的HRU的数量。
打开ArcToolbox/Spatial Analyst Tools/Reclass/Reclassify,出现如下图所示对话框,输入待重分类的栅格图层,选择区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字段,在New value下进行重编号,对想要合并的类型重编同样的新号,即可以合并为一类。
点击OK。
本操作中,文件路径选择光盘/DATA/建模用GIS图层及数据库/工程用图层的“landuse.img”。
图2 ArcTool重分类工具对话框
3.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建立
在本次建模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为五类,其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如下图所示,其中“V ALUE”即图层中代表了各类型的字段编号,“SNAME”即在数据库中的名称简写,该表的作用就是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与SWA T数据库中的类型进行关联,该表以.txt 格式存储(光盘/DATA/建模用GIS图层及数据库/工程用图层的“landuse.txt”)。
图3 土地利用类型索引表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