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住房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56个民族的建筑

56个民族的建筑蒙古族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
用毡块、木料构成。
蒙古语称“蒙古勒格尔”。
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
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
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
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不大,但是包内的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回族清真寺清真寺又称“礼拜寺”,阿拉伯语称作“麦斯吉德”(薏为礼拜安拉的场所)。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特点。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
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在回民数量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广州的怀圣寺,杭州真教寺,泉州圣友寺,南京净觉寺,郑州清真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圆顶型(屋顶为圆拱型)两大类,都以其庄严、神圣、肃穆、幽静为总的审美特征。
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大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为圆顶式,即阿拉伯式。
明代以后,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
藏族农区城镇人多垒石建房,房屋平顶多窗,造型及色泽质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帐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为布料和牛毛帐篷两种,有方形和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土库房很重视房屋朝向的选择,大门要对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对箐沟和庙宇。
房屋一般高三层,通常都贴靠高坎,错一层布置。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

民居类型及特点相关内容一、传统民居类型及特点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
四合院以四边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面有房屋围绕,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四合院的特点是布局合理,四通八达,适应北方地区的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
同时,四合院的庭院空间也是家庭生活与社交互动的场所。
2. 木屋:木屋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湖区。
木屋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简单,适应山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木屋的特点是环保、耐久、保温性好,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土楼:土楼是中国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土楼群。
土楼是用土和石块建造的多层建筑,外形宏伟壮观。
土楼的特点是坚固耐用,具有很好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福建地区的民族文化。
4.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是中国江南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地区。
马踏飞燕的特点是建筑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屋顶呈马踏飞燕状,能够有效抵御风雨。
二、现代民居类型及特点1. 花园洋房:花园洋房是一种现代化的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
花园洋房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周围有私人花园或院落,居住环境优美,居住者可以享受到独立的私密空间。
2. 高层公寓:高层公寓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高层公寓的特点是层高较高,居住面积相对较小,但可以通过共享设施(如游泳池、健身房等)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生活。
3. 别墅:别墅是一种高档住宅形式,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高尚住宅区或郊区。
别墅的特点是独立的住宅,通常有多层,有较大的居住面积和私人花园,居住者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4. 老公寓:老公寓是指建于上世纪初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寓楼,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
老公寓的特点是结构老旧,居住面积较小,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三、不同民居类型的特点比较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现代民居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更加耐久和坚固。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国传统民居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
它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通常有一个中心庭院。
四合院常见于北方地区,如北京的胡同里。
2. 土楼,土楼是福建土族人民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块和木材组成,外墙厚实,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个层次,每层都有独立的住宅。
3.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这种民居常见于河流和湖泊的岸边,建筑多以木材为主,具有独特的水上特色。
水乡民居一般有两层,底层用于储物和船只停泊,上层为居住空间。
4. 茅草屋,茅草屋是中国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民居类型。
它以茅草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土坯或砖石建造。
茅草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在农村地区广泛使用。
5.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类型,如云南的彝族村落。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楼下用于养殖或储物,楼上为居住空间。
吊脚楼的特点是楼下悬空,支撑于高大的柱子上。
6. 瓦屋,瓦屋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以瓦片覆盖的屋顶为特色,墙体多用砖石或土坯建造。
瓦屋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风格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民居类型的一部分,每个地区还有各自独特的民居风格和特点。
这些传统民居不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智慧和追求。
民族特色建筑

客家围屋: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和平\幸福\安宁的象征.傣家竹楼:结构简单,款式大方,设计独特.陕北民居:窑洞,在山里打洞住宿,据说冬暖夏凉.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千姿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咱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为房,这要和他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房子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民。
哈萨克族民居:哈萨克的毡房大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房屋高约三米,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周是环形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至少搬家十几次,降冬季外,其他三季都用毡房,毡房盖的十分快两个小时就可盖好,所以很受当地牧民喜爱。
锡伯族民居: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
“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
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
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
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
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
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
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
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南方自由式民居自由式民居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多为中下阶层所用。
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房教案

少数民族风格各异的住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和风格。
2.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多样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各个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
2. 了解少数民族住房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少数民族住房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分析少数民族住房特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各个少数民族的住房图片。
2. 视频素材:少数民族住房建筑过程的视频。
3. PPT:展示少数民族住房的特点和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张少数民族住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民族的住房。
2. 新课导入: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和风格,解释住房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 教学内容:1) 藏族:碉房介绍藏族的碉房特点,如石砌墙体、平顶、窗户较小等,并解释背后的文化原因。
2) 蒙古族:蒙古包介绍蒙古包的特点,如圆顶、易于拆卸、适应游牧生活等,并分析蒙古包所体现的蒙古族文化。
3)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族住房介绍新疆维吾尔族住房的特点,如土木结构、庭院、葡萄架等,并探讨其与维吾尔族生活习惯的关系。
4) 壮族:干栏式竹楼介绍壮族的干栏式竹楼特点,如高脚、通风、防潮等,并解释其与壮族农耕生活的联系。
5) 彝族:土掌房介绍彝族的土掌房特点,如土墙、平顶、厚实的墙体等,并探讨其与彝族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4. 案例分析:观看少数民族住房建筑过程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少数民族住房的特点和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各个少数民族住房的特点和风格,强调住房与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住房特点,了解家乡文化与住房风格的关系。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对比分析:将少数民族住房与汉族的传统住房进行对比,让学生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研究其他少数民族的住房特点,如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并展示研究成果。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

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住房建筑特色,通过不同的建筑风格、结构和材料展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对中国各民族的住房建筑特色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汉族传统住宅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住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建筑风格。
在古代,汉族住宅多以庭院式建筑为主,以四合院为代表。
四合院围绕中心庭院布局,有前后左右四个翼房,整体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四合院注重空间布局和庭院景观的形成,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二、藏族传统住宅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住宅被称为“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适应高原气候和地理条件。
藏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墙体采用石块等材料砌筑而成,具有很强的隔热保温性能。
在外观上,藏式建筑多采用白墙红柱的颜色搭配,装饰着精美的图案和彩绘,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维吾尔族传统住宅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其传统住宅被称为“乌孜别克式建筑”。
乌孜别克式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多采用夯土墙,屋顶采用瓦片覆盖。
乌孜别克式建筑的特点是风格独特、造型奇特、装饰精美。
建筑物通常由多个独立的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四、壮族传统住宅壮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住宅以“木楼”为代表。
木楼多为三层或四层,采用木结构,楼层之间通过楼梯相连。
木楼的外墙多用竹瓦或木瓦覆盖,窗户和门窗装饰精美。
木楼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同时还能抵御台风和雨水的侵袭。
壮族木楼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展示。
五、哈尼族传统住宅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地区,其传统住宅是著名的“土楼”。
土楼是由土坯砌筑而成的多层建筑物,外墙斜坡状,上层较大,下层较小。
土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形状独特,结构稳固。
土楼内部分为不同的房间,可供多户人家居住。
土楼是哈尼族世居千年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吊脚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 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 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
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草顶房。一般 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 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 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 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 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 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 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 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 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 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 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 晒台。屋顶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 人上下。
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 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 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 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 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