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精品资料: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的知识点

微生物的知识点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其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生物,它们的体积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在生物界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根据其细胞结构、代谢方式和遗传物质的组成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其中,最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细菌可以根据形状、营养需求和代谢方式等特征进行分类,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细菌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帮助消化食物和合成维生素,而有些细菌则会引起疾病。
2. 真菌:真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其细胞具有真核膜和细胞器。
真菌可以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多细胞真菌如霉菌和蘑菇等。
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它们在自然界中分解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病毒: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依赖于寄生宿主细胞进行生存和复制,它们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
病毒在人类和动物的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流感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三、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微小:微生物的体积很小,通常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 繁殖迅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有些细菌每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次。
3. 多样性:微生物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形态、代谢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微生物(老师的资料)

1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3原生质体(protoplast):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去除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细菌。
常由革兰阳性细菌形成。
4球状体(sphaeroplast):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处理后所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的细菌称为球形体.5.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病毒(virus):是一种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含一种类型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活的非细胞型微生物7消毒(disinfection):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但不杀灭一般杂菌的方法8灭菌(sterilization):利用理化方法杀灭物体中一切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孢9质粒(plasmid):存在于某些微生物细胞内,染色体之外的可独立复制的小环状DNA遗传因子。
10毒粒(virion):是一团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11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菌数量的变化,所作出的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12复制周期(replicative circle):一个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病毒复制过程13培养基(culture medium ):是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14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15发酵(fermentation) :微生物细胞对有机物进行部分氧化,将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中间产物,并产生部分能量的过程16进化(evolution):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17菌落(colony):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复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复习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 等四、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微生物简介3篇

微生物简介第一篇:微生物简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角落,是最古老、最基础、最普遍的生命形式之一。
微生物是一种生长速度快、数量大、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生物等。
许多微生物可以被利用,但另一方面,它们也能够引起疾病和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危害。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它们形态单一,大小约为1-10微米。
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生存在土壤、水体、空气中,也存在于各种动植物体内,甚至还有一些细菌可以生存于极端环境中,如高温、高压、酸碱等。
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前者染色后呈紫色,后者染色后呈红色。
细菌具有复制、代谢、运动、生长等基本生命现象,而且还可以利用自身代谢产物进行代谢交换、共生共生等。
细菌是一种重要的杂技品种,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环保等领域。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们由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组成,大小约毫微米。
病毒不具备自主生长和繁殖能力,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自己的遗传信息。
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类,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引发多种疾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甲型肝炎病毒、禽流感病毒等。
病毒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它们不仅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分子生物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真菌是一种多细胞或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生活在空气、水体、土壤等多种环境中。
真菌可以分为酵母菌和菌丝菌两类,前者为单细胞真菌,后者具有菌丝结构。
真菌不同于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必须从其他有机物中获得能量。
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生产等生产领域,同时也可以引起多种疾病,例如霉菌病、念珠菌病等。
真菌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体系,不仅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原生生物是一类真核微生物,以单细胞形态存在,其大小和形态各异。
原生生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土质中,也存在于各种组织中。
微生物学知识点

微生物学知识点微生物学知识点协议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等。
2、微生物的分类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微生物个体微小,但其比表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和代谢活动。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能迅速吸收营养物质,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代谢和生长繁殖。
3、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能快速生长和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4、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且容易发生遗传变异,产生新的性状。
5、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其种类繁多,估计有数百万种以上。
三、微生物的营养1、营养物质碳源: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元素,如糖类、有机酸等。
氮源:提供氮元素,如铵盐、硝酸盐、蛋白质等。
无机盐:包括钾、钠、钙、镁、铁、锰等元素。
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水:作为溶剂和生化反应的介质。
2、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蓝细菌。
光能异养型:利用光能和有机物作为碳源,如红螺菌。
化能自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取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型: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四、微生物的生长1、生长曲线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代谢缓慢,细胞数量基本不变。
对数期:细胞快速分裂繁殖,生长速率最大,代谢旺盛。
稳定期:细胞生长速率与死亡速率相等,活菌数达到最高水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活菌数逐渐减少。
2、影响生长的因素温度:每种微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分为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
pH 值:不同微生物对 pH 值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细菌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生长良好。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

微生物的概念及其种类微生物是指体积较小、无法肉眼观测、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体。
它们是构成生物群落的重要成分,参与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循环、能源转化、物质代谢等重要过程。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古菌和原生动物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细菌细菌是指单细胞微生物,直径通常在0.5~5微米之间。
细菌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它们可以独立生存,也可以形成聚集体、生物膜等复杂生境。
细菌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动物和人体内。
细菌具有很强的代谢能力,可以利用光、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进行生存和繁殖。
有些细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从空气中去除有害气体的氧化细菌,促进土壤健康的固氮细菌等;有些细菌则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等。
二、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或单细胞的微生物,直径通常在1~10微米之间。
真菌形态多样,有丝状、球状、酵母状等。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植物、动物和人体内。
真菌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强,有些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如高温、高压、高酸等。
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土壤中降解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为昆虫提供营养等。
还有一些真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供人类食用的菌类、生产酶和药物的工业菌株等;也有一些真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皮肤癣菌等。
三、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通常只有几十纳米大小。
病毒具有遗传物质DNA或RNA,它们不能自主繁殖和代谢,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动。
病毒可以感染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个生物体,引起各种传染病。
有些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益,如噬菌体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病毒质粒可以用于农业转基因等;也有一些病毒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致病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等。
四、古菌古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生活在高温、高压、高盐等极端环境下。
它们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的概念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种类多、分布广:现在已经知道的微生物有十万种左右;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生物。
2、个体小、胃口大:每毫克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积比每毫克人细胞的表面积大30万被左右;积极活动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2000倍的乳糖;3、繁殖速、转化快: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既可分裂一次;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在52小时内细胞数目增加了32亿倍;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000倍;4、适应强、变异易:一九四三年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在每毫升发酵液中只能分泌20单位左右的青霉素,通过60多年来的不断育种,加上其他条件的改进,目前每毫升已经超过10万单位。
(三)微生物的分类:1、按微生物的作用分:有用的(污水外理)、无害的(肠道菌丛)、有害的(引起腐烂)、危险的(致病菌)。
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3、按温度分:嗜冷菌、嗜温菌(金葡球菌)、嗜热菌(芽孢杆菌)4、按PH分:嗜酸菌(乳酸杆菌)、嗜中性菌(芽孢杆菌)、嗜硷菌(弧菌)5、按食物来源分:自养型和异养型6、按对氧气的需求分类:需氧菌和厌氧菌7、按形态人结构分:主要分细菌、真菌、病毒。
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现择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及其产物各类微生物简介(一)细菌: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微生物总结资料

微生物总结资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但却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并且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面将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总结。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细菌: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形态多样,可以有球形、棒状、螺旋形等。
它们可以通过分裂繁殖,并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细菌可以分为好细菌和坏细菌,好细菌主要参与人体内的正常生理过程,例如帮助消化,促进免疫等,而坏细菌则会引起各种感染和疾病。
2.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它们不能自主生长和繁殖,必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病毒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主要原因,例如流感、艾滋病等。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它们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可以分解有机物,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一些真菌也会引起人类的疾病,例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常见的有阿米巴原虫和锥虫等。
它们在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存在,同时也是人类肠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原生动物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例如疟疾和阿米巴病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1. 微小:微生物通常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其大小约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相比于其他生物而言非常微小。
2. 广泛存在:微生物分布于各种环境中,不仅存在于地球表面,还存在于深海、河流、空气和土壤中,形成了微生物圈。
3. 生活方式多样:微生物以不同的方式获取能量和营养,有的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有的可以分解有机物质为能量。
4. 快速繁殖:微生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些细菌的繁殖周期只需几十分钟,而病毒更是以指数增长的方式扩散。
5. 对人类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在很多方面对人类产生影响,它们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酿造酒精,同时也能引起各种传染病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它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十个字: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大多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属于原核生物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细菌:
细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就是在细菌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时,一分为二,由一个细胞变成个子细胞。细菌二分裂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即DNA先进行复制,然后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横隔壁,最后子细胞分裂,每个子细胞都具有一个DNA分子。
在少数细菌中,还存在着其它的繁殖方式,如不等二分裂、出芽繁殖、三分裂和多分裂等。不等二分裂是二分裂的变体形式,柄细菌的繁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柄细菌的形态很有趣,它仅在一端生出一根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繁殖前,在生鞭毛的一端长出一个柄,此时,鞭毛就消失了,之后,细胞伸长,在细胞的另一端长出一根鞭毛。细胞分裂后,形成形态不同的两个子细胞,一个有柄但无鞭毛,另一个只有鞭毛却无柄。有鞭毛的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又开始上述的不等二分裂繁殖过程。
细菌在人工配制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大量细胞以其母细胞为中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称之为菌落,许多菌落连成一片时,则称之为菌苔。菌落可作为菌种鉴定和判断纯度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
放线菌是一大类群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最早(1875年)分离自人感染的泪腺中。因绝大多数放线菌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体,19世纪以前人们曾将放线菌归于真菌中。1916年前后,Waksman等人在研究土壤微生物时,才首次把这些微小的“真菌”或丝状细菌称为“放线菌”,并详细描述了这些微生物。在1990年著名的生命三域分类系统建立后,放线菌被正式划分于细菌域、厚壁菌门、放线杆菌纲。
真菌: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类,即担子菌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担子菌长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样子很象插在地里的一把伞。地下还有白色丝状,到处蔓延的菌丝体,这是担子菌的营养体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温度与湿度的环境下,菌丝体取得足够的养料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初期象个鸡蛋露出地面,迅速发育成子实体,有菌盖、菌柄、菌托、菌环等。成熟子实体的形状、大小、高低、颜色、质地等差别很大。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高可达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半厘米,高不过1厘米。现将它各部分的性状说明如下:
酵母菌:
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具有真正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内有线粒体等较复杂的细胞结构。这类微生物包括酵母菌、霉菌、微细藻类、原生动物和大型真菌等。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的通俗名称。其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芽殖和裂殖。芽殖是酵母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其过程是:成熟的母细胞在其形成芽体的部位长出芽细胞,芽细胞脱离母体,成为新的个体细胞。如果不脱离母细胞,又长出新芽,子细胞就和母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藕节状或竹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或真菌丝。少数酵母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当母细胞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核开始分裂,之后,在细胞中间产生一隔膜,将细胞一分为二。还有些酵母菌可形成一些无性孢子如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繁殖则是通过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以上这些微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蘑菇和银耳等食、药用菌是个例外,尽管可用厘米表示它们的大小,但其本质是真菌,我们称它们为大型真菌。而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粒)等则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缺少了它们,生物圈的物质能量循环将中断,地球上的生命将难以繁衍生息。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它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不可分。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人类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传染病种类繁多,如2003年爆发的SARS和近几年的禽流感,以及每年成倍增长的艾滋病病例。尽可能地减小病原微生物所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微生物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