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东巴舞传承策略探析
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姓名:和平鸽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生活在我国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特色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古文化。
在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今天,东巴一代一代的减少,东巴文化的传承工作迫在眉睫,这种古老的文化传承也落在我们的身上,东巴文化的存亡紧紧的系在了我们每个纳西族人的身上。
关键词:东巴文化保护传承一、丽江纳西东巴文化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是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来的纳西族古文化。
㈠东巴文化中的东巴经典由于东巴文化是一种独行而丰富的文化,一个世纪以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学者前来收集、调查、研究纳西东巴文化。
这些学者都写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及文章,也发表了许多关于东巴文化的一些论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向出一大批青年学者及本土的学者,出现了研究纳西东巴文化的热潮,研究成果显著。
这样,一个国际性的纳西东巴文化学正在形成。
东巴经典是东巴文化的核心和内涵。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东巴文化的过程中,也收集了相当数量的东巴经书,作为研究东巴文化的重要资料。
目前世界上收存有约3万册东巴经典,其中一万册左右收藏在国外。
由于东巴经是用原始图画,象形文字书写的,一般人不易释读。
所以,东巴经一直被视之为“天书”。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翻译东巴经典的这项巨大工程,在东巴老先生的努力配合下,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历程,终于完成了《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工程,还有郭大烈,和志武主编的《纳西族史》等等,这些论著的完成,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神秘的东巴文化,也将对纳西东巴文化学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巴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关键词 】 东巴文化 ;传承 ;现状 ;问题 ;分析
纳西东 巴文化早在唐宋时期就 已经形成 ,历史悠久 、内 容广博 、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 ,有狭义 和广义之分 。本文所 指的为广义的东 巴文化 即以纳西族东 巴古文化为核心 ,从外 延 上看 ,它是纳西族创造 的东 巴文化和纳西族 吸纳 的外来文 化 的总和。传 承,是学 习、继 承 、传播 、发扬光大 的意思 , 即是在继承 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本文将要探讨 的就是 东 巴文化的传承问题。 传 承东巴文化的必要性 东 巴文化是人类 文明的奇葩 ,不仅是世界民族文化宝库 中的珍 品和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精神 文明不可缺少 的部分 ,更 是纳西族历史发展 的见证和 “ 活化石” , 有重要 的历史 、 哲学 、 宗教价值 和极 高的科 学研 究价值 ,同时 ,东 巴文化作为丽江 历史文化旅游 的灵魂 ,对 丽江旅游业 的发展 有重要意义。但 是 由于各种 原因 ,目前它的原貌 已经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 ,对 东 巴文化进行传承 已经迫在眉睫 。 ( 一 )纳西民众对 东巴文化的熟悉度和认知 能力逐渐下降 伴随着现代交通 、科技 日新月异 的变迁和发展 ,人们 的 各种传 统观念也随之发生 了极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 的纳西人 对传统 的 “ 东巴文化”无法释然 ,更不能释其所 以然 。最 明 显 的表现就是许多的纳西人只会说纳西话 ,甚至在纳西话 中
一
云南省 丽江东 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和力 民 ,与丽 江东 巴 文化博物馆馆长李锡 、云南省社科 院民族学研究所所 长 、研 究员郭大烈 、丽江 民间艺人和文光 等有识之 ±一 道 ,通过开 办东 巴文化学习班 、创办农 民夜校 、组织 山区尚存 的老东 巴 进行 了东 巴文化传承 活动 。在他们 的共 同努 力下 ,东 巴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了传承 。但是 ,这些传 承形式都存 在一定
丽江纳西族东巴舞传承策略探析

丽江纳西族东巴舞传承策略探析丽江纳西族先民开创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其中很具有东巴文化的“东巴舞”被称为“活化石”,作为纳西族先民遗留下来的的一项体育文化遗产,在生产力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把它继承下来,发展下去。
本文对丽江纳西族东巴舞起源及其具体内容的分析,阐述了东巴舞的文化价值。
进而提出对纳西族东巴舞传承策略的见解。
纳西族东巴舞文化价值传承策略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规,2004年8月在第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就标志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纳入了正轨。
从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出现了一批批专家学者致力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对其传承保护从宏观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就其丽江纳西族东巴舞这一具体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民族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其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东巴舞的概况1.东巴舞的起源正对丽江纳西族东巴舞的起源问题,目前好些专家学者认为纳西族为羌人后裔,东巴舞应该是源于羌文化,杨福泉教授也曾对东巴教、东巴舞的起源问题而对纳西族与羌人文化进行了一些对比,比如:图腾崇拜、生死观等,仿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有道理,但是纳西族也有耗族后裔说,也有土著说,更有土著和入迁的羌人融合说,仿佛也脱不了干系,所以我认为,纳西族的起源我们目前尚无定论,那东巴舞是来源羌文化也就难以让人信服。
还有些学者根据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型舞蹈纹彩陶盆;还有羌人的木牌画等文物。
结合纳西族现今的服饰习惯如“披星戴月”服饰以及东巴舞之战争舞中东巴挥甩耗尾和手执鹰翎跳神等,认为东巴舞与那陶盆纹彩有关、又以羌人活动过的地方出土的木牌画,与纳西族东巴祭司所使用的“课标画”(木牌画)等某些形式上的相似而相提并论,有牵强地把东巴舞起源归结于羌文化,但是,我们从纳西族史论等史料中不难发现,纳西族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兼容并收的民族,换句话说,羌文化可能曾经会影响过纳西族东巴舞,但只能算是一个“戚”,也就是说羌文化可以算其一个“流”文化,但要说属于其“源”文化,我认为仅凭这些远没有说服力。
丽江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教育与传承思考

丽江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教育与传承思考纳西族传统生态观起源于古老的东巴教中的自然崇拜,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梯田稻作;社会生活中的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和传统生态道德观念;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丧葬习俗、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民居建筑等方面。
作者认为,纳西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的途径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标签: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途径一、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起源在畜牧经济向农耕过渡的漫长岁月中,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东巴教。
东巴教反映了纳西族先民远古的自然崇拜意识,他们把各种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赋予神化和灵性,使纳西族产生了对山、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尊重,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
动物崇拜有虎、猴、蛇、鹰、蛙、熊、牦牛等。
纳西族最典型的图腾物是虎,首先是神号虎义。
据东巴经记载,开天辟地的匠师是“天神九弟兄,虎女七姐妹”。
这些信仰对保护森林、水资源都具有潜在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主要内容(一)纳西族生产活动中的传统生态观纳西族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总是选择有高山、森林、溪流的自然环境居住,独特的地理条件使纳西族擅长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
例如丽江宝山石头城的周围所有山坡,凡能开垦的全都辟为梯田。
与元阳的梯田相比,丽江的宝山石头城梯田有独创的自流灌溉系统:在每块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浇灌网络,堵住暗渠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浇灌下层田块,不会产生夺肥现象,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勤劳智慧。
纳西族人民在梯田农耕中积累丰富的农作经验,同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梯田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同时也逐步实现了社会化。
(二)纳西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生态观1、社区生态保护习俗东巴教将人与自然视为兄弟的观念(或教义)视为一种纳西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准则,并由此产生出种种有益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禁律,它或以习惯法的形式,或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范和制约着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生产活动。
丽江纳西族东巴舞及传承研究

丽江纳西族东巴舞及传承研究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独具特色。
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深跳的,是东巴巫师配合诵经进行法事的武功部分。
东巴舞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又具有民俗性和娱乐性的风格特征。
东巴舞的来源与形式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只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纳西族约30万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算不上一个大民族,但是东巴文化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
东巴文字是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地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东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踏实东巴祭司根据不同意识,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
东巴经中的《蹉模》,就是专门记述舞蹈的经书。
从广义上来说,也即是舞谱。
书中用纳西族条形文字和标音文较为系统地记录了纳西族东巴舞到的内容、跳法、图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装等,在我国各民族以致世界舞蹈艺术宝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珍贵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还有不少东巴舞蹈虽未记入《蹉模》中,但至今仍保留在东巴们地记忆里。
东巴舞的表演形式与风格东巴舞表演要依据经文的规定在诵念咏唱中进行。
观众也是结合熟知的经文故事去联想,从而领会舞蹈所刻画的各种人神、人兽结合之神以及神兽等形象。
负责表演的东巴,因各人之长或重诵唱或重舞蹈。
东巴经文内容广泛,不仅记载一些宗教迷信的内容,还记载诸如人类的起源、渔猎采集、农耕劳动、婚姻生活、医卜丧葬以及音乐舞蹈各个方面。
因此,东巴舞既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又具有民俗性与娱乐性的风格特征。
东巴文化传承机制探析

D O I : 1 0 . 1 3 9 6 3 4 . c n k i . h h u x b . 2 0 1 5 . 0 4 . 0 0 5
二
东 巴 文化 传 承 的 内部 要 素
东 巴文 化传 承的 内部要素 包括东 巴文化 的传
递 者 和承 接 者 、传 承 内容 和方 式 两方 面 。东 巴祭 司 是 东 巴文 化 的保 存 者 和体 现 者 ,是东 巴文 化 的活 载
体。但是 目 前传 承队伍不稳定 ,传承人 身份分化 , 东 巴群 体 的边 界 模 糊 ,真 正 负载 传 统 东 巴文 化 的 东 巴人 数 有 限 ,仅 存 于 宁 蒗 拉伯 乡或 四 川依 吉 乡 俄 亚 乡 等偏 远 闭 塞 的纳 西 族 村 落 。在 这些 闭 塞地 区 ,东 巴文化 的传递者仍然是东巴 ,按照家传或师传两种 形式 ,将东巴经 、东巴文字、歌舞 、绘 画、仪式 等 多方面 内容传递给承接者 。但是在丽江市 区,东巴 这 一 群 体不 再 是 传 递东 巴 文化 的主体 ,主要 是 以受 聘教师或学生 的身份参与 ;其他传 承机构 的影响力 增 大 ,学 者 、 民间 有识 之 士 、部 分政 府 文 化 机构 和 旅 游 公 司更 具 有 主 动性 ,成 为 东 巴文 化 传 承 的推 动 者 和 组 织者 。学 者 和东 巴是 知 识 的传 授 者 ,东 巴 的 身份变成传授实践性 、传统知识技能 的教师 ;学者 的授课 的 主要 内容 为政 策 、历 史 、价 值 、文字 经 书 等 ,理论 性相 对较 强 。 东 巴 文 化 承 接 者 学 习 的 动 力 缘 于 自身 的 兴 趣 或 对 传 承东 巴文 化 的使 命 感 。传统 的东 巴文化 传 承 带有终身学习的色彩 ,东 巴学徒必须有较好 的记忆 力 ,家族 世 系 里 最好 有 东 巴 的传统 ,能 够 完 成东 巴 仪 式 中读 、写 、舞 、诵 等 的身 体 条件 ,开 始学 习 的 年龄不限、修业 年限不 限、且东巴是在劳动之余学 习 、实践 。传统家族传承和拜师传承 的东巴文化承 接 者称 为 东 巴 学徒 ,而 目前 在 各东 巴文 化传 承机 构 或 民问东 巴文 化传 承点 集 体 学 习东 巴知 识 的学 习者 称 为东 巴学 员 。还 有 部 分 通 过 学校 传 承 方式 学 习东 巴 文化 知 识 的 在校 学 生 。东 巴学 徒 、东 巴学 员 以及 在校 学生 构成 了 目前 东 巴文 化传 承 的承接者 群 体 。 东 巴 文 化 传 承 的 内 容 主 要 有 三 个 方 面 : 首 先 是 口头 传 统 。东 巴文 化 传 承 稳定 性 的最 大保 证 是 东 巴经 书 。东 巴学 徒 和 学 员 必 须要 学 东 巴文字 ,只有 掌握 了文 字 的读 写 ,才 能 够识 读 经 书 。 口头 传 承 经 书 中不 仅 要 掌握 文字 的书 写识 读 ,还 要 学 习传 统 口 头 表达 和 传 统叙 事 结 构 。其 次 是身 体 技 术 。 主要 学 习 舞蹈 、绘 画 、面偶 制 作 等 。最 后 是 仪 式 实践 。在 学 习仪 式 的 时候 ,先 跟 着 老 师学 规 程 、能 够熟 读 祭 文 、流 畅 地 背诵 经 书 ,直 到 舞蹈 熟 练 后 才 能参 加 仪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

浅析东巴文化的传承和力民内容提要 东巴文化这一具有世界性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由于东巴阶层的断代而濒临危机。
东巴文化的传承,必须在政府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在恢复东巴教宗教形态的基础上,广泛以民间文化组织为依托进行传承,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 东巴文化 传承发展 东巴教一、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 品位的传统文化 何谓东巴文化?狭义的东巴文化,指的是以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为基本形态的传统文化,是东巴教外壳所包容的纳西族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是千百年来纳西民族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
广义的东巴文化,乃是以东巴教文化为核心的纳西民族的古文化。
它包括古代纳西族在东巴教文化内容基础上吸纳和纳西化了的外来文化思想和形态,譬如丽江洞经音乐、白沙细乐,纳西族吸纳的佛、道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口碑文化。
东巴文化就是纳西古文化的代名词。
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狭义的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品位的传统文化,理由和根据如下。
11东巴文化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尚存活的体系化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历过使用图画文字和象形文字的阶段,也经历过一系列的文字演进过程。
如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的丁头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公元前1300年前中国的甲骨文。
可这些文字现在都是已经死亡的文字。
惟独纳西族的东巴文还活生生地在使用和存活着。
至今,一些少数民族也多少遗存着一些象形文字。
如尔苏人的沙巴文等。
但这些象形文字都不成体系,没有组成系统,不能完整表述本民族的思想文化,惟纳西族的东巴文能完整地表述古纳西人的思想文化。
这是使东巴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21东巴文化保存和拥有目前仍能释读和应用的一千多种、三万多册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经典。
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并用两种古文字撰写该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古籍多达百万册。
尽管由于文革等社会政治运动的浩劫,至今存于中国及美、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国的东巴经书还有三万册左右。
对丽江纳西族东巴舞活动开展的实证调查研究

1 . 1 东 巴的人 员结 构
根据东巴协会提 供的东 巴申请入会表显示 : 申请入 会的
人员为 9 0 人, 其 中小学文化程度 的5 2人 , 占总人数的5 8 . 9 %; 初 中文化程度的 3 2人 , 占总人数的 3 5 . 5 %; 高中及相当学历的 3人 , 占总人 数 的 3 . 3 %; 大学 学 历 的 3人 ,占总 人数 的 3 .
KANG Ho u—l i a n g 。
,
.
L I D e — j i n g , H E Q i n g —h a i
要: 采用文献资料 法、 走访调 查法等方 法, 以丽江地 区东巴舞为研 究对象, 调查 了东巴舞的开展现状 ,
摘
对制约 东巴舞发展 的各项 因素进行探 讨, 并给 出了传承、 保护 东巴舞的策略和措施 。
智慧 的结晶。东 巴舞是纳西族舞蹈 , 主要流传在丽江市古城区
和玉龙纳西族 自治县 , 至今还流传有 近 1 0 0种套路 。在东 巴教 八大类的神坛祭祀道场 中( 神坛祭祀道场 : 指的是东 巴在祭祀 点所布置的做 法场地 , 有 固定 地点 , 也有 临时地点 ) , 除 了“ 祭 天类” 的祭祀道场外 , 其它 的七大类 神坛祭祀道 场里 , 皆要跳 东 巴舞 。
中 图分 类号 : G 8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0 2 5 6 ( 2 0 1 3 )1 2— 0 0 2 2— 3
d o 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0 0 5— 0 2 5 6 . 2 0 1 3 . 1 2 . 0 1 2
t h i s p a p e r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Do n g b a d a n c e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v a r i o u s f a c t o r s w h i c h r e s t r i c t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D o n g b a d a n c e 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人后裔, 巴舞应该是源于羌文化 , 东 杨福泉教授也 曾对东巴教 、 巴舞 的 东
一
起源 问题 而 对 纳 西族 与羌 人 文 化 进 行 了 一 些 对 比 , 如 : 腾 崇 拜 、 死 观 百人 。他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 帽, 比 图 生 身披 龙风小旗 , 腰系黑红彩带 , 穿
饰 以及东巴舞之战争舞中东巴挥甩耗尾 和手执鹰翎跳神等 , 为东 巴舞与 数 民 族 祭 祀 武 舞 。 认
那 陶 盆 纹彩 有 关 、 以羌 人 活 动 过 的地 方 出土 的 木 牌 画 , 纳 西族 东 巴 祭 又 与 二 、 巴舞 对 纳 西 族 的 文 化价 值 表 现 东
司所使用的“ 课标画” 木牌 画 ) ( 等某些 形式上 的相似 而相提并 论, 有牵 强
的高度重视 , 出现 了一批 批专 家学者 致力 于民族 传统体 育 的挖掘 整理工 代 战 士 出征 和 祝 捷 的 乐 舞 , 括 刀 舞 、 舞 、 包 剑 弓弩 舞 , 、 、 舞 、 斧 舞 、 叉 矛 戟 短
作 , 其 传 承保 护从 宏 观 上 提 出 了 建 设 性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 文 就 其 丽 江 纳 驱鬼舞 、 对 本 优麻护法神舞和擒敌舞 等。东巴在跳 战争舞 时, 头戴插 雉尾铁冠
西族东巴舞这一具体传统体育项 目, 结合 民族的具体 的实 际情况 , 出对 的盔 帽 。 身 穿 铠 甲 , 持 武 器 , 蹈 是 对 打 场 面 居 多。 有 挥 刀 舞 剑 、 弓射 提 手 舞 扬 其 传 承 发展 的具 体 措 施 。 弩、 投叉飞矛、 呐喊腾跳 、 对空 掷剑等 动作 , 表现 出对垒 搏杀、 闯敌 关、 入敌
等, 仿佛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 似乎 有道理 , 但是纳 西族也 有耗族后 裔说 。 也 着各种彩色法衣或 兽皮服 饰, 手执 刀 、 、 弩 、 矛盾等武 器 , 剑 弓、 叉、 以及板
有 土 著 说 , 有 土 著 和 入 迁 的羌 人 融 合 说 , 佛 也 脱 不 鼓 、 铜擦、 铜锣、 海螺 、 楞锤 、 魔柞等法器 , 东巴们精神抖擞 、 渲情 为 , 西 族 的起 源 我 们 目前 尚无 定 论 , 东 巴 舞 是 来 源 羌 文 化 也 就 难 以 让 尽 意 、 作 质 朴 、 犷 豪放 、 舞 足 蹈 、 姿 多 彩 、 光 剑 影 、 艺 高 强 、 怀 纳 那 动 粗 手 多 刀 武 身 人信 服 。 还 有 些学 者 根 据 青 海 大 通 县 出 土 的 马 家 窑 文 化 型 舞 蹈 纹彩 陶 盆 ; 绝技 、 大显神通。道场 外 , 山人海 、 人 庄重 凝聚 、 呐喊 助威 、 民心所 向。可 还 有 羌 人 的木 牌 画 等 文 物 。 结 合 纳 西 族 现 今 的 服 饰 习惯 如 “ 星 戴 月 ” 披 服 见 , 纳西族 传统的东巴跳典礼 , 人们的情感与祭祀活动融 为一体 , 型的少 典
地把东巴舞起源归结于羌 文化, 但是 , 们从纳西 族史论等 史料 中不难发 为“ 我 万物有灵”, 生了对 “ 的崇拜 , 产 术” 所谓“ 术”, 从东 巴文字构造来看 , 是
一
、
东 巴舞 的 概 况
1 东 巴舞 的起 源 .
穴等情节内容 , 把古代战争激烈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 纳西族一般都会在祭风 、 祭神、 灾、 消 除秽 、 开丧、 走荐 、 求寿等七种 道
庄严 隆重 的传统集会。东 巴们在 进行东 巴跳表演 时 , 少则几 人 , 多则 上
正 对丽 江 纳 西 族 东 巴 舞 的起 源 问题 , 目前 好 些 专 家 学 者 认 为 纳 西 族 为 扬 举行 盛 大 的东 巴跳 典 礼 。 本 村和 邻 寨 的 男 女 老 少 都 会 蜂 拥 而 来 , 观看 这
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的决定 , 就标志 着
中 国 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工 作 全 面 纳 入 了 正 轨 。 从 而 得 到 了社 会 各 界
( 武 舞 4)
又 叫“ 嘎聪” 的战争舞或胜利舞 , 纳西语 中称 为“ 高蹉” 主要是源于 古 ,
【 关键词】纳西族 东巴舞
文化价值
传承策略
近年 来 , 国 相 继 出 台 了不 少 关 于 加 强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行 政 法 舞蹈一般是最前面 由一个东巴吹乐器领舞 , 我 后面一群东 巴群 舞。火 把舞气 规 ,04年 8月 在 第 l 全 国人 大 常 委 会 第 1 20 0届 1次 会 议 上 表 决 通 过 了 中 国 势 凌厉 , 灯舞 则 轻 捷 舒 张 , 约典 雅 , 铜 婉 以灯 光 象 征 前 途 光 明 、 活 康 宁 。 生
现 , 族 一 直 以 来 就是 一 个 兼 容 并 收 的 民族 , 句 话 说 , 文 化 可 能 曾经 纳西 换 羌
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代舞蹈, 反映了纳西先民对 自然的 崇拜。先民认
个 蛙 头 、 身 、 尾 组 成 的 象形 字 , 家 供 “ ”, 神 龛 , 望 取 悦 于 术 , 人 蛇 家 术 的 希
穆 等
丽 江 纳 西 族 东 巴舞 传 承 策 略 探 析
◆刘 信
(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 摘要l丽江纳西族先民开创 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 其文化表现形 式多样 , 其中很具有 东巴文化的“东巴舞” 被称 为“ 活化石” 作为纳西 ,
族 先 民遗 留 下来 的 的 一 项体 育文 化 遗 产 , 生 产 力 日益发 达 的今 天 , 们 有 责 任 把 它继 承 下 来 , 展 下 去 。 本 文 对 丽 江 纳 西 族 东 巴舞 起 在 我 发 源及 其 具体 内容 的 分 析 , 阐述 了 东 巴舞 的文 化 价 值 。进 而提 出对 纳 西 族 东 巴舞 传 承 策 略 的 见 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