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
《202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范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南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南平市,位于我国福建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农业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研究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二、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南平市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等。
其次,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此外,南平市还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二是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其次,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此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五、优化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针对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度;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六、结论南平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产业集群 推动乡村振兴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何明星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
南平市共有1636个村、244万农村人口,约120万乡村从业人员涉及粮食、茶、食用菌、果蔬、竹木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早在200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期间就曾到南平调研。
这些年来,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资源禀赋,选准做优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带动乡村发展、村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一、精准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特色优势南平是农业大市,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美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大有可为。
(一)生态环境优越南平作为福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空气质量连续4年全省第一,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8万个,PM2.5浓度优于欧盟标准。
3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和123个小流域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
全市共拥有国家公园1个(武夷山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家、省级森林公园23家。
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昆虫世界”“鸟类天堂”“蛇的王国”“世界动物之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资源方面,南平是福建省辖区最大的设区市,全市耕地面积356.94万亩、占全省17.81%,人均耕地面积1.02亩。
水资源方面,南平是闽江之源,境内溪河纵横,流域面2021年第3期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8条,近5年人均水资源量1178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平的5.61倍。
林木资源方面,全市森林蓄积量为18803.6万立方米,占全省25.72%;竹林地面积652.7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643.5万亩,占全省的比重为40%、占全国的比重为10%,立竹量11.5亿株,年产竹材2.7亿根,鲜笋80余万吨。
南平市延平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探究

Focus聚焦南平市延平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现状 与对策探究叶兴良(南平市延平湖旅游开发区管理中心,福建南平 353000)摘 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进入新发展阶段,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与重要性,其次探讨延平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延平区中图分类号:F592;F323 文献标识码:A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成为新时代中央工作的关键词之一。
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各地积极探索推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收入和农民收益不均衡、旅游规划和农村建设不协调等。
因此,深入分析与探寻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定义(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可以理解为一种涉及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包括农业观光、民俗体验、乡村度假等形式,游客旅游目的既包括休闲娱乐,又包括教育和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业之一,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旅游方式,还在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传承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二)乡村振兴的定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南平市农业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华大学协作办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 中心、技术交易
所等 中介 服 务机 构 3 0家 ;发 展 各 类技 术 协 会 、学 会 、研究 会 40多 个 ;建 立 农 业 科 技 园 区 2 0 7个 , 示 范面积 1 1 h . 万 m ;建立科 技示 范乡镇 3 、科 7个 技示 范村 1 1 、科技示 范户 10 1个 20户 。 “ 南平 市科 技 特派员 之 窗 ” “ 、 闽北 农村 科 技 信 息 网 ” 相 继 开
占有重要位置。如何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增效 和农 民增收 ,全面推 进社会 主义新 农 村建 设 ,已成
为南平 市 “ 三农 ” 工作 的重 中之重 。
1 主要现状 11 农 业推 广服 务 体 系初步 建 立 为 加 强 农 业 推 . 广 ,南 平市从农 业 推广服 务体 系建 设 人手 ,一 是 完
组 建乡镇 三农 服务 中心 ( 点 ) 试 。二 是 组建 村 级 发 展 服务站 。20 04年 以来 ,全市 在村一 级成立 村级 发 展 服务站 ,选 聘 了村 级 农 民技 术 员 4 8 84人 ,每 人 每 月享受 政府 津 贴 8 0元 ,农 民技 术 员 成 为 村 级 农 业 推广 的主力军 和 内生力 量 。三是 强 化农 村合 作 组 织 的农业 推广服务 。全市 已拥有 农村 各 类协 会 、经 济合作 组 织 总 数 达 5 7个 ,拥 有 会 员 数 54万 多 8 . 人 ,带动 农 户 1. 5 1万 户 。延 平 区 猪 业 协会 、顺 昌 县 柑桔协会 被 中国科协授 予 “ 百强协会 ” 称 号 ,光
业 已达 3 5家 ,另有 规模 以上农业 龙 头 企业 3 5家 。 3
长富集 团 、圣农集 团 、明 良食 品等都 建立 了农业 推 广服务 机构 。长 富集 团建 有 博 士工 作站 ,企 业标 准 化生产 推广 基地不 断扩 大 。五是创 新 科技 特 派 员制 度 。南 平 市 于 19 99年 首 创 科 技 特 派 员 制 度 以来 , 目前 已有 69 70人 ( ) 的各 级 专 业 技 术人 员被 选 次 派到农 村基 层一线 。他们 根 据驻 点 村 的实 际 ,建 样 板 、搞 示范 、抓 推广 ,以资 金 、技 术 人 股等 方式 与
乡村振兴背景下顺昌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南平市顺昌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地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农林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有水稻、蔬菜、竹笋、柑橘、食用菌等,“顺昌海鲜菇”“顺昌芦柑”“顺昌竹荪”“顺昌红肉脐橙”“闽北花猪”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1]。
农业收入是顺昌县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1发展现状顺昌县农业发展良好,产品种类丰富。
1)粮食。
全县耕地面积1.67万hm 2,家庭承包经营耕地1.39万hm 2。
2021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0.8万hm 2。
2)水果。
全县水果种植面积0.55万hm 2,产量7.57万t 。
以柑橘为主,种植面积0.51万hm 2,占水果总种植面积的92.7%;其次为葡萄,种植面积187.4hm 2,占比为3.4%;其他水果种植面积216hm 2,占比为3.9%。
3)蔬菜。
全县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0.31万hm 2,大部分为农民自种自供时令菜。
近年来,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西、余坊等城郊村的“菜篮子”基地面积不断萎缩。
4)全县栽培各类食用菌2.34亿袋,鲜菇产量8.2万t 。
以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为主,鲜菇产量7.5万t ,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以上。
5)水产、畜禽方面,全县生猪规模养殖场50家,年出栏18万头,产值4.1亿元;水产养殖面积480.00hm 2,产量4667t ;没有标准化禽类养殖场。
此外,顺昌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福建省重点林业县[2]。
全县林地面积16.67万hm 2,林木蓄积量1564万m 3,毛竹立竹量1.1亿根,2021年森林覆盖率80.37%。
2020年,全县有木竹加工企业106家,规模以上木竹加工企业19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只有2家。
近年来,顺昌县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和“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3]。
2存在的问题2.1农业生产碎片化,生产模式粗放顺昌县山多地少,具有明显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林地面积虽然有16.67万hm 2,但布局分散,林权制度改革后,76%的林木资源确权到户,导致农业生产碎片化,农业科技等生产要素导入困难。
南平的主要产业

南平的主要产业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城市。
南平市的主要产业包括以下方面:
1.农业:南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主要种植水稻、茶叶、蔬菜、水
果等农产品。
近年来,南平市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南平市的一大特色产业。
2.林业:南平市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之一。
林业是南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包括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林下经济等多个领域。
3.旅游业:南平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是一个充
满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南平市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4.制造业:南平市的制造业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包括纺织、服装、
鞋帽、机械制造等。
近年来,南平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项目,推动南平市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5.新能源产业:南平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
等领域。
南平市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总之,南平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林业、旅游业、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等多个领域。
未来,南平市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模式

东 南 坡 。全 市 辖 一 区 四市 五 县 , 即延平 区、 邵 武市 、
武夷 山市 、 建瓯 市 、 建 阳市 、 顺 昌县 、 浦 城县 、 光 泽 县、 松溪县 、 政和 县 , 共 1 2 1 个 乡镇 、 1 9个 街 道 办 事 处 、 1 6 2 5 个 村 委会 、 1 3 6个 社 区居 委 会 , 6 9个 居 民 委 员 会 。南 北 长 2 3 0 . 4 公里 , 东西宽 2 3 0公 里 , 土地 总 面积 2 6 3 0 1 平方公里 , 占福 建 省 总 面 积 1 / 5 , 具 有 中 国 南 方 典 型 的“ 八 山一 水 一 分 田 ” 特 征 和 得 天 独 厚 的 自然 生 态 环境 。 进入 2 1 世 纪 以来 , 南 平 市 采 取 以
边. 这 样 田 中的 秸 杆 、 作物果实或饲料喂牛 , 牛粪 直 接 肥 田。 这 种模 式 在 南 平 市 一 些地 方 有 机 肥 利 用 逐
年 下 降 的情 况下 , 具 有一 定 推 广 价 值 。 3 . “ 畜一 肥 ” 模式: 由专 业 化 工 厂将 畜禽 粪便 制 成生物肥 。 这 也 是 目前 南 平 市 畜 禽 粪便 利用 的主 要
殖 循环 生态 系统 。
生 态 果 园循 环 经 济 生 产 体 系 ( 简称生态果园 ) 结构 , 其中包括( 生物 ) 物种结构 、 时空结构 、 养 分 结
构 与 技 术 结 构 , 同 时将 果 树 生 态 产 业 链 延 伸 至 加 工 、 废 物 回收 利 用 等 环 节 。生 态 果 园 是 多 种 因 素有 序 链 接 型 的 复 合 农 业 产 业 体 系 内 部 的 一 个 物 能 互 换 的循 环 层 次 , 各个组 成部分相互 联系 、 相 互 作 用
南平10县市概况

县(市、区)农业概况延平区农业概况延平区前身(1995年以前)是县级南平市,现为市辖区。
始建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地处福建中北部,闽江干流源头,位于东经117°50′-118°50′,北纬26°15′-26°51′之间,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土地面积2659.66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为丘陵山地,土壤类型以亚热带地带性红壤为主,兼有山地黄壤土,土层厚度1m以上。
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05年日平均气温19.8℃,大于10℃以上有效积温日数260天,活动积温5970℃,无霜期274天,年平均降雨量1815.2mm。
现辖2个乡、13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239个村民委员会、1663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8.8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5万人,乡村劳动力149259人。
2005年农业总产值21.79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7元。
延平区是福建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区,现有耕地面积17720.8公顷,其中灌溉水田16871.8公顷,占92.1%,旱地849.0公顷,占7.8%;园地面积8553.3公顷,其中果园面人均耕地分别为0.52亩和1.69亩;森林面积1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6%,生态环境优良,素有“绿色金库”之美称。
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200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6家,其中国家级1家(长富乳业),省级3家(长富、大乘、大禾),市级2家(一春畜牧、恒大米业),市级6家(东顺畜牧、王台流通协会、天富公司、天晟协肉食品公司、恒大实业、南平振华养殖场)。
年产值达12.1亿元。
带动基地建设 25.2万亩(含区外),饲养牲畜74.6 万头;带动农 7.76 万户。
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优化了农业结构,带动了加工、运输、销售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平农业与农村基本情况一、市情基本概貌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东南麓,地处闽、浙、赣3省的结合部,与省内外17个县(市)毗邻,介于东经117°—119°,北纬26°39′—28°20′,俗称闽北。
辖1区(延平)、4市(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5县(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共有44个乡、71个镇、24个街道办事处、136个社区委员会、69个居民委员会、1632个村委会。
2008年实有户籍总人口3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万人。
我市区位独特。
为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走廊,是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的重要延伸地区,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绿色腹地,在对外农业合作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境内交通便利。
武夷山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航线27条,国际航线2条,已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并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之一;南平、武夷山海关边检口岸投入使用;鹰厦、外福和横南三条铁路贯穿境内7县(市、区),南连福、厦,北结浙、赣;205、316国道和南武路等省、市、县道,形成纵横交错公路网;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建成通车,从南平至省城福州只需2个半小时;南浦高速公路2008年竣工投入使用,并与衢州沪瑞高速公路相连,使我市通往杭州、金华、上海等地行程大大缩短。
内河航运里程近600公里,500吨级轮船从市区可直抵福州马尾港。
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体系。
气候条件优越。
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年均气温17—19℃,无霜期250—280天,年降雨量1750—1900毫米,年日照1700—2000小时,年总积温6633℃,平均相对湿度79—82%。
土地资源丰富。
闽北山多地广,全市土地总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折合3945万亩,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其中丘陵山地3167万亩,占80.3%;耕地308.9万亩,占7.8%;水面及村庄、道路470万亩,占11.8%。
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乡村人均拥有山地13.79亩、耕地1.34亩,均居全省首位。
水利条件较佳。
境内溪河众多,水系发达,为闽江的发源地,有一江(闽江)二溪(富屯溪、建溪)贯流其中,集水面积4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闽江、富屯溪、建溪、金溪、南浦溪、松溪和沙溪8条,50平方公里以上溪流176条。
地表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8834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水力理论蕴藏量387万千瓦,可装机容量154.4万千瓦,居全省首位。
地方开发的水电站781座,装机总容量42万千瓦;境内的水口、沙溪口电站,装机170万千瓦,全市10县(市)都实现与华东和省电网并网。
生物种类繁多。
据初步考察,有植物3000多种,已定名1800多种,其中野生饲料植物110多种,地衣、厥类360多种;食用菌、药用菌和真菌400多种。
先后建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和南平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的产地”、“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
名胜风景独好。
主要名胜风景区有武夷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旅游渡假区和自然保护区,邵武将石自然保护区,建瓯归宗岩、万木林保护区,南平九峰山、延平湖和茫荡山,松溪湛庐山,浦城浮盖山,政和洞宫山等,构成“大武夷”旅游圈。
特别是融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旅游渡假区和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武夷山,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世遗名录。
二、农业基础条件土地潜力:耕地多、水面大,耕地308.9万亩,其中水田292.2万亩;可利用草山草坡368万亩,山塘水库面积31万亩。
农田灌溉条件好,有效灌溉面积21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2万亩。
中低产田园多,现有中低产田近百万亩,低产茶、果园约30万亩。
有80万亩单季稻田可发展再生稻,有冬闲田180万亩,开发潜力大。
劳力富足:乡村劳动年龄内人口125万个,其中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72万个,从事其他行业人员22万个。
外出乡村从业人员31万人。
物产丰富:农副产品琳琅满目,粮食以稻谷为主,马铃薯、甘薯、玉米、大豆、栗、旱稻等多种粮食作物,粮食总产、提供商品粮和粮食净调出,均居全省首位;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花生、芝麻、烤烟、果蔗、莲子、蔬菜、果用瓜、薏米、药材等,烤烟、油菜籽、莲子、果蔗、薏米、蔬菜、果用瓜等为大宗和名优经作产品;蔬菜成为农业重点产业,品种繁多,四季皆有,主要有大白菜、夏阳白菜、包菜、菜瓜类、西红柿、青椒、茄子、芋子、淮山、青豆类、萝卜、苦瓜等,名优品种有荷兰豆、紫花菜、珍珠苦瓜、早芋、淮山等;食用菌为农业五大(粮食、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重点产业之一,以香菇、蘑菇、木耳为主,灵芝、竹荪、草菇、金针菇、猴头菇、姬松茸、灰树花等多种菌类,有花菇、红菇、真姬菇、榆黄磨、金耳、茶薪菇、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茶叶是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主要创汇产品,有乌龙茶、绿茶、红茶、白茶、茉莉花茶5大类,名茶茗品有大红袍、四大名丛、武夷肉桂、岩水仙、闽北水仙、政和花茶、九龙翠芽、小种红茶、白毫银针、蒸青绿茶等;干鲜果主要有柑桔、锥栗、板栗、柰、梨、柚、杨梅、葡萄等。
是我省柑桔、锥栗、油柰、杨梅、葡萄生产的主产区。
农化水平:200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0万千瓦,机耕面积154万亩;乡村累计建成小型高效沼气池3.39万口,总容积达27.1万m3;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46万吨,其中氮肥15万吨,磷肥7万吨,钾肥8万吨,复合肥16万吨;使用农膜0.4万吨,农药2.5万吨,农用柴油5.1万吨。
技术力量:上与农业部联系密切,受省农业厅业务指导,市政府赋予综合管理种植业农垦管理的职能,下对县(市)农业局,纵伸乡(镇)“三站”(即乡镇农技站、经管站、经作站,现农“三站”隶属县市农办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管理)到基层,有较雄厚的技术力量。
现已形成市、县级以农业技术推广、良种引进繁育、病虫疫病防治、农村经营管理为主的4大技术服务体系;乡村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为辅的“一主两辅”农技推广体系。
全市有市、县、乡技术推广机构396个,其中市县两级110个,全市共有国家各类农业技术干部1991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09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750人;同时还聘任1933位村级农民技术。
农业合作:闽北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区位条件好,集约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名胜风景多,有很强的开放引进性,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山海农业合作等方面,有7大互补性:(1)区位优势互补。
闽北既是福建沿海通向内陆省份的门户,也是外省入闽的重要交通枢纽,特别是被规划为海峡两岸“三通”的航空港,铁路、公路的陆路交通,都为农业对外合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土地开发互补。
闽北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的山地面积大,有荒低资源136.5万亩,利用不足的土地资源630多万亩,适宜于开发茶果、食用菌、蔬菜和多种经作,而我省沿海地区乃至台湾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合作开发有丰富的地力资源;(3)劳力资源互补。
我市劳力充足富余,乡村劳动力资源127万人,剩余劳动力近30万人,而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相对紧缺,通过对外合作进行劳务输出,可以相得益彰;(4)产品加工互补。
闽北物产丰富,农产品原料众多,但农产品加工相当薄弱,而闽南沿海特别是台湾加工业发达,但加工原料主要靠输入,在南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5)集约经营互补。
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相对较低,以良种、技术引进开发潜力大,利益的驱动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农业技术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6)环境条件互补。
闽北山青水秀,工业污染较少,水质、大气和土壤的无公害、洁净度高,森林覆盖率75%以上,发展绿色食品生态环境好,已开发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123个,2008年末无公害、绿色食品商品总量达14.7万吨,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7万亩,有山海协作的广阔前景;(7)旅游资源互补。
南平是我省主要风景名胜区,构成半月型“大武夷”旅游网,随着海内外游客的日益增多,将推动生态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投资开发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将有丰厚的回报。
三、农村经济状况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8年218.5亿元,增幅6.9%。
其中农业产值96.9亿元,增幅6.8%;林业44.9亿元,增幅8.5%;牧业53.3亿元,增幅6.6%;渔业13.5亿元,增幅5.6%。
农民收入: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12元,增长12.9%。
生产结构:2008年粮经种植结构之比为68.27 :31.73;粮食面积中,稻谷占70.09%;水果面积中,柑桔占62.19%;茶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分别占54%和41%。
土地产出率:2008每亩耕地总产出2472元,其中每亩稻谷产出807元,每亩蔬菜产出1877元。
单位产出率:2008年粮食亩产373公斤,水果亩产849公斤、茶叶亩产89公斤、蔬菜亩产1107公斤。
四、农业生产简况我市是福建省的重点农业区,在我省有“南看企业北看农”之说,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和“茶都菇乡”之称,为我省茶叶、柑桔、柰果的主产区。
全市有7个(浦城、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顺昌、光泽)国家、8个(浦城、邵武、建瓯、建阳、武夷山、顺昌、光泽、松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为我省重点产粮区,粮食总产、提供商品粮和粮食净调出,均居全省首位。
我市粮食发展出现四次飞跃,即:第一次的60年代初,由于改革耕作制度,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改良,粮食总产突破50万吨大关,亩产从90公斤提高到140公斤;第二次的70年代,实行高秆改矮秆、单季改双季,总产增加到100万吨,亩产提高到180公斤;第三次的70年代末期,大力推广杂交水稻,总产增加到150万吨,亩产提高到280公斤;第四次的1987—1997年,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发展杂粮生产,粮食持续11年增产,1997年粮食播种面积554.43万亩,总产182.02万吨,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但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98—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6年下调,粮食播种面积创1952年以来历史最低点。
当年生经济作物,主要有以油菜籽、花生、芝麻为主的油料作物,以果蔗为主的糖料作物,食用菌、蔬菜、莲子、果用瓜、饲草和药材等,其中食用菌、蔬菜成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饲草为新兴的产业,油菜籽、莲子、果用瓜、烤烟产量居全省前第三名,在食用菌、蔬菜、油料、烤烟、莲子、饲草6条“经作带”基础上,建成6大经作重点区。
经过1984—1985年、1990年、1993—1997年和1998以来的4次种植结构调整,田里非粮农作物迅速发展,由1984年的41.89万亩起步,1990年增加到76.89万亩,1997年达到161.7万亩,2006年上升为254.4万亩,其中蔬菜138.9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