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3课季氏将伐颛臾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苏教版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积累与运用】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A、危而.不扶,颠而不持B、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6、下列词语中古今意完全不同的两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E、而谋动干戈于邦内7、给下列句中的“相”字注音并解释。

(1)旨将焉用彼相.焉()(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沛公欲王关中,以子婴为相.()(6)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7)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8、翻译句子,注意句式特点:(1)无乃尔是过与?(2)何以伐为?(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迁移与拓展】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优化方案】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苏教教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演练 Word版含答案

【优化方案】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苏教教必修4)季氏将伐颛臾演练 Word版含答案

一、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挂念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C。

A.过:责怪。

B.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忧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解析:选B。

①是批判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行为开放辩论,通过孔子与他的同学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白“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见。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化,表达格外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练习题 高一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练习题  高一必修四

《季氏将伐颛臾》优秀练习题高一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时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为学派创始人。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深远。

《论语》是由汇集整理而成的体文集,记载了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全书共20篇。

宋儒把《》与《》《》《》合称为“四书”。

二、给加点字词注音:将伐颛臾()社稷之臣()相夫子()虎兕出于柙()分崩离析()邦域之中()祸起萧墙()龟玉毁于椟()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2)是谁之过与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修文德以来之(2)既来之,则安之(3)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解释一词多义:过:(1)无乃尔是过与(2)且尔言过矣(3)是谁之过与相:(1)则将焉用彼相矣(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4、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陈力就列(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不患寡而患不均(5)故远人不服(6)盖均无贫,和无寡四、虚词整理:于:(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4)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5)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者:(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有国有家者为:(1)何以伐为?(2)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焉(1)则将焉用彼相矣(2)且焉置土石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无乃尔是过与?(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六、句子翻译:(1)无乃尔是过与?(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6)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一专题之《季氏将伐颛臾》

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
关于《论语》——
孔子格言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
社稷 ( ) ④虎兕 ( )
2
出于柙( ) ⑥焉用彼相矣( )
3
干戈 ( ) ⑧冉有 ( )
4
椟 ( )
5
正音:请你读读准
01
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
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三种可能
谢谢观看
THANKS
2
六问: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季氏将伐颛臾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孔子认为一 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 的治国原则,“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这充分体现了 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无贫”“无寡”“无倾”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 国方略。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二】 品味语言,学习孔子的辩驳艺术 1.当冉有推卸责任时,孔子反驳的话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1)手法:①引用(周任话);②类比(危、颠);③比喻(虎兕、龟玉)。
(2)作用:用引用批评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用类比和比喻批评其失 职。
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词,表示肯定) 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5)为 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介词,替)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晓古今
词语 例 句
古义
有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指用兵
以为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
把……作为
今义 有事情
认为
不能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没有能力
办不到
国 家 不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代诸侯统治的区 域叫国,这里以此指 代诸侯 古代卿大夫的统治 区域叫家
社会不安定
国家
家庭 ①不安定,不安宁。 ②客套话,表示歉 意和感谢
首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苏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实词、诵读。

【教学安排】:两课时。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

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三 季氏将伐颛臾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三 季氏将伐颛臾

课下能力提升(三) 季氏将伐颛臾(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乃尔是过与B .季氏将伐颛臾C .固而近于费D .邦分崩离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坚固 B .且尔言过.矣 过:过分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讨厌 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龟玉毁于.椟中B.⎩⎪⎨⎪⎧ 何以伐为.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何以.伐为 D.⎩⎪⎨⎪⎧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且在邦.域之中矣B .则修文德以来.之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既来之,则安.之 5.[对应链接高考]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何以伐为B .谋动干戈于邦内C .沛公安在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

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

请具左右司马。

”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马。

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

”景公曰:“诺。

”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

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既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解析:选B。

A.过:责备。

.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解析:选D。

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A.①②③ B.②③④.③④⑤ D.①③⑤解析:选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季氏将伐颛臾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国家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颠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痛恨 解析:选C “颠”,跌倒。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固而近于.费

C.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D. 且在邦域之.中矣 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选C C项,而,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者,助词,用在时间词之后,表停顿,没有实在的意义;代词,……的人。B项,于,介词,对;介词,和,跟。D项,之,助词,的;代词,他们,指远方的百姓。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季氏将伐颛臾 B.固而近于费 C.后世必为子孙忧 D.既来之,则安之 解析:选A B项,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C项,忧,动词作名词,忧患的事。D项,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是社稷..之臣也 解析:选D 社稷,古今相同,都指国家。A项,就列,古义,担任职位;今义,到队列中去。B项,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有事情。C项,以为,古义,让它作为;今义,认为。 5.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才是举 B.蚓无爪牙之利 C.何以伐为 D.未之有也 解析:选B A、C、D三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定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周任有言曰:“ , 。”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3)盖均无贫, , 。 答案:(1)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3)和无寡 安无倾 二、阅读理解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①非与:难道不是吗? ②一以贯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 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 [精读设计] 一、文言词语 1.孔子迁.于蔡三岁 迁:迁居 2.吴伐.陈 伐:攻打 3.陈、蔡大夫谋.曰 谋:谋划 4.于是乃相与发.徒役 发:调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5.不得行,绝.粮 绝:断绝 6.从者病.,莫能兴. 病:疲惫;兴:站起来 7.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弦歌:名词作动词,弹琴唱歌 8.君子固.穷 固:形容词作动词,固守 9.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识:记 10.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愠:恼怒,生气 11.夫子盖少贬.焉 贬:降低 12.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使:假使 二、文言句式 1.孔子贤者。 译文:孔子是贤能的人。(判断句) 2.吾何为于此? 译文: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宾语前置句)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扎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当权 C.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病:疾病 解析:选D 病:担忧,忧虑。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B.乃.召子路而问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孔子欣然而.笑曰 D.故.天下莫能容 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解析:选A A项,都是介词,“在”。B项,连词,表顺承,“就”;副词,“竟然”。C项,连词,“但是、却”;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所以”;形容词,“旧”。 9.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予一以贯之 B.孔子用于楚 C.吾何为于此 D.人之不我信也 解析:选B B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4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质疑了孔夫子之道,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解析:选D 后半句是对原文“使尔多财,吾为尔宰”的误解,其中“使”不是“让”而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选C ①是说陈、蔡大夫派人围困孔子,还没有谈及“窘况”;②是说孔子遭围困却依然“讲诵弦歌不衰”,表明他的乐观;⑤只是子路的问话。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译文: (2)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译文: (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译文: 参考答案:(1)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2)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 (3)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刺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却都违反他的心意。现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 5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全部学说。”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善于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您。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于是得以脱身。 三、语言表达专练 13.下面这段话在用词、语序等方面都存在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①,它含意深刻,语言精练,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