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
文言文偏义复词详解

文言文偏义复词详解对偏义复词有两种考查形式:1.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14:.《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 )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答案为C(解析见参考答案)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翻译成了“张不开,闭不上”的错误答案。
又如2010年全国II卷第11题要求将“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面目”也是偏义复词:“面”,脸面,“目”,眼睛,此处偏用“面”的意思。
在古代诗文中偏义复词出现频率很高,是学生理解文言文和解答翻译题时的难点,准确识别并理解偏义复词有益于我们对文言文的解读。
知识梳理一、偏义复词的类型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
“公姥”只有“姥”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二、偏义复词的识别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
又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近”,偏义在“远”,文章通过这个“远”字来表明诗人信步自适的心境。
2.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中,状语“勤”只能修饰“作”,而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文言实词精说一、文言实词要紧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古今异义: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貌似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他们看成一具双音词,造成误解。
1、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孔雀东南飞》2、璧有瑕,请指示王(指出来给……看)《鸿门宴》3、至于成立九岁不好(成人自立,别能行走)《陈情表》4、而世之奇伟瑰怪很之观(别平时、别普通)《石钟山记》5、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一丈见方)《项脊轩志》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方法写成的不字,有三种事情: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说别通时,可思考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别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别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不记得。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别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别:同“否”;别。
副词。
“或师焉,或别焉。
”别:同“否”;吗。
疑咨询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别”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通假字、古今异义

语文偏义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
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
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
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
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
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
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一、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典例:“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翻译: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典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论》)翻译: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 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例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
现在通用的通假字,哪些读音相同,哪些不同,一
时也难于查对,这是一大困难。其次,从字形的笔画来
值得反复诵读的典例
典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 论》)翻译: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 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势。
典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翻译: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 ▪(1)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 ) ▪(2)连辟公府不就( 赴任,就职 ) ▪(3)一蹴而就( 成功,达到目的 )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即,就 ) ▪(5)若无罪而就死地( 走向,走上 ) ▪(6)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 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是__“_中__间__夹__杂_ ”,今义___是__“__当_中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与__外__界__隔_绝_ 之地,今义:没__有__出__路__的_境_ 地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公__开_扬__言______今义_表__示__政__见__的_公__告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__节__操_、__有__抱__负的男子 今义:为__革__命__、_为__正_ 义而牺牲的人
其一偏义复词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 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 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 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 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 作用。
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 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 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 ”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 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 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 ,“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 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 义消失。
没有偏义复词的项是:9 其余各句的偏义复词是: 1.存亡(只取“亡”之意) 2.饥穰(只取“饥”之意) 3.缓急(只取“急”之意) 4.出入(只取“入”之意) 5.长短(只取“长”之意) 6.云霓(只取“云”之意) 7.园圃(只取“园”之意) 8.得失(只取“失”之意) 10.耳目(只取“目”之意)
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
偏义合成词: 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 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 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 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 例如:存亡、公姥、作息、异同、国家等。 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出入偏指出 2、爪牙不足以供耆(嗜)欲,趋走不足以避 利害。(《汉书· 刑法志》) ——“利害”偏用“害”义
9
答案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出师表》) 存亡(只取“亡”之意) 2.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饥穰(只取“饥”之意) 3. 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 缓急(只取“急”之意) 4.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入(只取“入”之意) 5. 人臣执事,何长短自言乎(《汉书》) 长短(只取“长”之意) 6.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 云霓(只取“云”之意) 7.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孟子》) 园圃(只取“园”之意) 8.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 得失(只取“失”之意) 10.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耳目(只取“目”之意)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1)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文言知识整理一、《诗经》(一)通假字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2.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岁亦莫止。
(莫通“暮”。
)(二)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①古义:到达。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三)、重点实词、虚词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民,男子。
蚩蚩:忠厚老实的样子,一说戏笑的样子。
布货币。
一说布匹。
贸,换买。
2来即我谋。
即:就。
谋:商量3送子涉淇涉,渡诃。
4.匪我愆期愆(音qian):拖延。
5.将子无怒将 cang:愿请。
6乘彼垣,以望复关乘,登上。
桅垣(音guiyuan):破颓的墙。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边……边8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这里指嫁妆10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陨:坠落。
11.渐jian)车帷裳渐:浸湿1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差错。
贰有二心13.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罔,无。
极,准则。
德,心意。
14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没有。
室劳劳苦的家务活15.夙(su)兴夜寐,靡有朝矣夙兴:早起1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真实;旦旦,诚恳;反,违反。
17.雨雪霏霏雨yu,下,作动词;霏霏,纷纷二《离骚》一、重点词语1.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2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3.溘:宁溘(ka)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4.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二、通假字1.错:偭(mia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3.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o)谓余以善淫(擅长)2以为:①制芰(j荷以为衣兮(把…作为)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3修:①余虽好修姱(kua)以j1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四、词类活用1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2.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2高)3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长)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专题37 辨识“偏义复词”(解析版)

专题37 辨识“偏义复词”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通假字偏义复词yan

必修2
《短歌行》
1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讌”通“宴”
《兰亭集序》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赤壁赋》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蜀道难》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是 《琵琶行》 家在虾蟆陵下住 “吓”通“蛤”
《寡人之于国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一、通假字
例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诗经•氓》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经•氓》
“于”是“吁”的借字,“说”是“脱” 的借字。 如果我们没有看出通假现象,只照它们 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就会解释不通或把 句意解错。因此必须把握通假字的基本特 点。
一、通假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主要有四种情 况: 1、同音通假 蒲苇纫(纫,通“韧”)如丝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
2、连用的两个词,就其意义关系而言,必须是 相关或相反的联合(并列)关系。不可能是同义 关系的“偏正”、“动宾”、“主谓”等关系。 如:“作息”、与“异同” 都是相反式的联合 关系。像“苦辛”、“人民”、“恩遇”、“求 索”、“收拾”等同义单位构成的,就不是偏义 复词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存、亡意义相反) 2、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牛、马意义相对) 3、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意义相近)
《逍遥游》
必修5
1 2 3 4 5 6 7 8 冥通溟,海。 垂通陲,边际。 反通返,返回。 知通智,智慧。 辩通辨,区别。 而通能,能耐。 有通又,反通返。 辩通变,变化。
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 云 3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4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 及大年 5 此小大之辩也 6 德合一郡,而征一国者 7 旬有五日而后反 8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常见偏义复词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必修1-5常见偏义复词33例
【出入】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出入”本指出去和进来,反义关系,偏取“入”。
【少长】例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少长”本指岁数小和岁数大,反义关系,偏取“长”。
【车骑】例句: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说明:指随从人员。“车”指战车,“骑”指骑兵。“车骑”是近义关系,偏取“骑”。
【作息】例句: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说明:“作息”本指操劳和休息,反义关系,偏取“作”。
【公姥】例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说明:“公姥”本指公公和婆婆,近义关系,偏取“姥”。
【父母、弟兄】例句:我有亲父母,逼迫兼父兄。(《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母”、“弟兄”都是近义关系,偏取“母”、“兄”。
【父兄】例句: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说明:“父兄”近义关系,偏取“兄”。
【女子】例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说明: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去来】例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说明: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舟楫】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说明:偏义在“舟”,“楫”是衬字。
【多少】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明:“多少”是反义关系,偏取“多”。
【巷陌】例句: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说明: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国家】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说明:“国家”本指“国”和“家”,偏取“国”。
【归去】例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