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概念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我国的汉语诗歌从历史、时间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什么是古典诗歌?所谓古典诗歌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它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艺术。

古典诗歌,包括清代及清代以前的诗词,它从形式上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通常只有五言诗、七言诗两类。

五言诗和七言诗又可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又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xx一般只限xxxx。

古典诗歌又可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两类。

什么是古典格律诗歌?古典格律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古典格律诗歌包括律绝、律诗和排律、词、曲。

古典格律诗歌格律严谨,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什么是古典风体诗歌?古典风体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古典风体诗歌包括诗经体诗歌、楚辞体诗歌、乐府体诗歌和古体诗。

古典风体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

什么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文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1.形式比较自由。

2.内容比较开放。

3.意象重于修辞。

4.形象性更为鲜明。

5.必须分行排列。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一、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古代诗歌意象寓意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寓意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寓意含义和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人物、物体等形象的描绘和象征的运用,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含义和意境特点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一、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含义
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含义丰富多样,常常通过象征和意象的方式传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春天的意象常常代表着希望、生机和新生;夜晚的意象常常暗示着思考、思念和内心的寂寞;山水的意象则可以表达人生的苦痛、追求和心灵的升华等。

通过这些寓意含义的运用,诗人可以通过意象的力量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二、古代诗歌意象的意境特点
古代诗歌意象的意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融合感性与理性:古代诗歌意象既有感性的美感,也有理性的思辨性。

它们既通过形象的描绘唤起读者的感官体验,也通过意义的寓象带给读者思考和启发。

2. 联想与意义的扩展:古代诗歌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联想能力,一个意象可以引发无限的思考和想象。

诗人通过意象的扩展和重组,扩大了意象的意义范围,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赋予意象新的内涵。

3. 韵律与节奏的统一:古代诗歌意象常常与韵律和节奏相结合,通过诗歌的音韵来增强意象的呼应和穿透力。

这种统一让意象在诗
歌中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意象的寓意含义和意境特点使得古代诗歌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远的意义,为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
想的启迪。

中国古代诗歌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的类型主要包括诗、词、曲。

1. 诗:诗又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唐以前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乐府”等,以及“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是唐代出现的格律诗。

2.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根据字数,词可以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和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

三、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及各‎体裁简介‎(一)‎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为8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律诗要求‎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诗词小科普

诗词小科普

诗词小科普
1. 诗词的含义:诗词是诗歌和词的统称,是源于唐、宋时期的传统文学形式。

诗歌以抒发情感、描绘景象、表达思想为主,而词则是一种配乐的诗歌,更注重音韵和节奏。

2. 诗词的分类:诗词有多种分类方式,常见的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古体诗通常指唐代以前的诗歌,形式比较自由;近体诗则是指唐代以后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创作的诗歌,形式较为规范。

词则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等。

3. 诗词的格律:诗词创作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包括平仄、韵脚、对仗等方面。

平仄是指声调的分类,韵脚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音韵要求,对仗则是指诗句中相应位置的词语要相对仗。

4. 诗词的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指通过形象描写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通过意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5. 诗词的鉴赏:鉴赏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需要对诗人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鉴赏时要关注诗词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深入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以上是关于诗词的一些小科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文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2.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3.楚辞: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4.汉赋: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铺陈夸张、辞藻华丽为特点。

5.唐诗: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6.宋词:宋代的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元曲:元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8.文言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9.六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0.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一、诗歌常识(一)古诗得分类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就是古代得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得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与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与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与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得曲子)与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得有关知识①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就是从诗得音律角度来划分得。

二者得主要区别就是:近体诗就是指唐初形成得,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得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得诗歌都就是古体诗。

②律诗与绝句(又叫截句)律诗与绝句得区别主要在句数上。

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首联与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就是绝句,都有平仄声得要求。

八句以上得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与新乐府乐府,本就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得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得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与创作得乐歌,简称为乐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概念中文权威工具书《辞海》认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从格律上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从押韵上分有韵诗和无韵诗。

从时代上分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从源流上分诗、词、曲、赋。

从内容上分咏史诗、边塞诗、田园诗、言志诗、讽喻诗等等。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人五言诗建安诗歌田园诗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像。

讲究留白,具有跳跃性的结构。

语言特别凝练,讲究陌生化。

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

具有特殊的诗法。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以后称为《诗经》。

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诗经》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俗习尚,其中许多民歌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丑行和罪恶。

《诗》六义: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词。

按表现手法分,《诗经》中有赋、比、兴。

根据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关雎》:一、朗读课文,给生字正音二、课文讲解三、主题归纳《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毛诗序》认为是赞扬“后妃之德”。

其实是一首优美的情歌。

写青年男女的恋爱之情。

《蒹葭》: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恋歌。

因思念对象的可望而不可即,抒发了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蒹葭》中“伊人”除了指恋人,还有什么其他含义?“伊人”除了指恋人外,还可指代贤人,姚际恒《诗经原始》:“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或者可能并不指人,而是美好的理想,人生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所以,诗的基调是惆怅,而这种惆怅也许是人生永远无法克服的。

总之,这个意象极具朦胧性,颇有象征主义的味道。

《蒹葭》诗的意境是怎样一步步加深是?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尽其意。

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仔细体会《关雎》和《蒹葭》,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从内容上说,都有一个理想的化身:“窈窕淑女”和“所谓伊人”。

都有一个追求的过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等等,“溯洄”“溯游”等等。

都抒发了不可得的惆怅和无奈。

从结构句式上说,都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都先以他物起兴来引起要表达的内容。

国殇屈原生平及文学成就介绍:前340?~前期278?)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爱国热情和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而闻名于世的伟大诗人,创造出“骚体诗”,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国殇》是屈原所作《九歌》中的一篇,所祭的神是为国战死神。

整首祭诗从敌胜我败着笔,客观反映了楚国当时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

前十句为祭诗的第一段,着力描写了敌我两军在战场上的激战。

祭诗后八句为第二段,作者以钦佩敬仰之情对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的将士,唱出了慷慨悲壮的礼赞。

本诗是追悼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概括而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英勇,奋不顾身的壮烈战斗场面,歌颂了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牺牲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钦敬之情。

艺术特点分析其一,诗人运用了夸张渲染的手法。

其二,诗人善于把静态与动态、总体与局部、外形与精神的描写娴熟地结合起来。

其三,诗人在遣词造句和布局行文上讲求庄严厚重感,与祭诗要求的文体风格十分吻合。

其四,本诗每句七字,语言整齐,没有长短错落之感。

试分析《国殇》的语言特点屈原根据楚国民歌创立的“楚辞”,在语言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式,以六、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而且多用具有南方语言特色的语气词“兮”,这是其共有的特色。

本诗的独到之处,是将“兮”字放置在每句六个字的正中。

这样,实质上便把原句划分为两个由三个字组成的结构或短句。

这不仅使全诗语言形式整齐划一,颇具美感;而且,那短促的节奏、鲜明的节拍,与全诗高昂激越的情绪、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相配合,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国殇》叙议结合对表现思想内容有何作用?本诗分两段,第一段是记叙,大笔勾勒出了敌我悬殊的拼杀场面。

面对着如云的来敌、飞坠的箭矢,将士们奋勇迎敌,诗行中可闻震天的杀声,极力渲染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第二段基本上是议论,用战后的惨烈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慨,虽败犹荣,让读者无限钦佩和敬仰,体现了祭词的特点。

“文人五言诗”介绍南朝梁萧统编《文选》,选了19首无名氏的作品,题曰“古诗十九首”。

这是我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这组诗在游子和思妇的基本题材中表现了浓厚的生命意识。

在艺术表达上,它以善用比兴、以浅语写深情、自然浑成而为人赞赏,被刘勰、钟嵘誉为“一字千斤”和“五言冠冕”。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此篇表现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缠绵情感。

全诗先是追叙初别,再说路远会难,然后倾诉久离相思之苦,最后以自我宽慰作结。

艺术特点:运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不可摆脱的相思之情。

运用比兴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

语言浅近自然,不假雕琢,而又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短歌行(其一):曹操生平介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县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

曹操在文学、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的诗歌有一些抒发了其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苍凉悲壮,慷慨激越,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

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曹操是汉末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课文讲析每8句为一个层次,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感叹人生短促,光阴易逝,功业难成。

第二层,化用《诗经》成句,思贤若渴。

第三层,贤才未得、功业未成的苦闷忧郁,想像贤才来到自己身边时的欢洽愉悦。

第四层,运用比喻和典故,期盼贤才,一统天下。

指出《短歌行》诗中的比喻句并说明其含义本诗中的多个比喻句式,各有其特定含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早晨见阳光即干的露水,比喻人生的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把贤才比喻为皎洁明亮的月亮,渴望自己能得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以乘夜南飞却无枝可依的乌鹊,比喻当时在动荡不安政治局势之下找不到归宿的贤才们。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则比喻自己对待贤才的态度是热烈欢迎,多多益善。

指出《短歌行》诗中所用典故及其含义诗中“周公吐哺”一句,是运用历史典故。

《韩诗外传》和《史记·鲁周公世家》都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是说周公虚心招纳贤才,忙得连洗头吃饭的完整时间都没有。

诗中运用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也要像周公那样虚心延揽人才。

说明本诗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语出《郑风·子衿》。

作者借用来表达对贤人的渴望思盼;“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语出《小雅·鹿鸣》。

此诗原为王公贵族宴饮宾客所奏,以示对宾客的欢迎和款待。

作者化用其句,借以表明自己将给贤才隆礼厚思的待遇,期待他们能够来到自己身边。

主题归纳本诗的主旨是通过感叹人生短促,功业未成,渴望招贤纳才的急切心情,表现诗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和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点1.善于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2. 善于运用比喻和典故表情达意;3.风格雄浑深沉、慷慨悲凉,体现出建安诗歌的“风骨”。

4.一唱三叹,回旋往复。

第一层与第三层、第二层与第四层的内容、情感的重合。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生平及文学成就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身于没落士族,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官场污浊,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便辞官归隐田园,当时年仅四十一岁。

后征为著作郎,不就。

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

有《陶渊明集》。

主题归纳本诗写耕种之暇泛览图书的乐趣,真实而又满足,从侧面表现了对俗世官场的憎恶和否定。

艺术特点分析⑴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使人倍感亲切真实。

⑵富有意境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介绍“乐府”是古代封建王朝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诗”是指由文人制作或从民间采集的诗歌。

魏晋时期开始把“乐府诗”简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也由机构名称演变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

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课文内容讲析《西洲曲》是一首情歌。

全诗通过对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头写女子回忆梅花初落时与情人在西洲欢会,于是折梅一枝远寄江北的所欢。

以下便写女子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无尽相思。

此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了隐约朦胧之美,颇有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点分析: 1. 回环往复手法的运用,首尾相衔,蝉联而下,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

2.谐音双关修辞的运用,使全诗的情调更显得优美迷人,一往情深。

3.南朝民歌大多是五言四句,篇幅短小,这首诗以五言四句为一段,段与段之间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衔接密切,突出了五言诗的高度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