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角度】讲义及练习解析对比鉴赏要注意的四个角度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一般来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角度——遣词造句的比较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
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
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
风格类试题主要是就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而言。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4.情感角度——内容感情的比较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读懂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是前提。
[核心提示]比较鉴赏题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因此,答题时不仅要求同更要求异。
古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纵观近年试题,一般是从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角度一形象角度——————————————————————————————[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对比鉴赏题练习

一轮复习: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题练习第一题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唐·王建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野人饷菊有感明·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野菊》侧重于描写野菊生长的环境和野菊的冷香,展现了菊花超脱世俗、矢志不移的品质。
寄托了作者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
②《野人饷菊有感》侧重于描写菊花的花茎虽饱经风霜,仍不失挺拔咄咄之势;“铁骨”一词展现出不畏风霜的菊花的伟岸不群的品格。
诗人对不畏风雨的菊花的爱护。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野菊经霜不老的傲岸实为诗人自身凛凛正气的象征。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
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诗歌均写到菊花,但所写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题可先分开赏析两首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王建的《野菊》此诗紧扣住“野”字,写出了野菊特有的风貌。
其首句“晚艳出荒篱”,意谓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残,百卉纷谢,连园菊也枯黄萎落的时候,却舒展出她那艳丽的容颜,突出野菊生命力的顽强。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谓野菊花吐放的缕缕馥香荡漾在湛蓝的秋水之上,突出野菊之造福人间的心志。
转句“忆向山中见”,展现出野菊的出生地和来源处,紧扣题名中的“野”字拓宽诗的境界,从而使诗意得以升华。
其结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观地描绘出一位虽终日只能与低吟浅唱的蟋蟀为伴,但却立根岩缝、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强者形象,其孤标独显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此诗虽短小,野菊之野劲、野香、野趣尽融其中,而作为“在野”的王建,其弃绝名利、超脱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
张煌言的《野人饷菊有感》是感事即怀诗,乡居野处的百姓为表达对隐居英雄的敬佩,以菊相赠,诗人对此事有感;事中之物“菊”确是感怀的聚焦,所以又是咏物诗。
古代诗歌鉴赏 比较鉴赏古诗词答题方法指导 课件ppt优质精选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具体地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古诗词中表达方式通常用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 两种表达方式。特别要注意描写中的白描。 古诗词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因 篇幅原因,少用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要识别出来,且知道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范围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反写、虚实结合(想象和联 想)、用典故、渲染、衬托、抑扬等。这些手法的意思要知道,识记可用顺口溜——“景象反常,点 燃衬衣”。拿到一首诗,当感悟不出其表现手法时,可调出顺口溜,一一快速对照,这样,可以马上 识别出表现手法。 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结构,篇章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等。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解答此类 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三、比较炼字 【答题思路】 此类也包括不同诗歌间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 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的遣词造句妙 处,就是炼字。 怎样炼字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一般说,诗句中首选炼动词,其次是副词,再次是 叠词,最后才是名词。 其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诗歌中值得炼的词语的妙处,妙就妙在其形象和凝练上,丰富的内涵凝 成一个词语,故而,对鉴赏者来说,我们炼字的过程就是凝练展开,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 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即可。 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第三 步是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 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比较技巧 【答题思路】 鉴赏古诗词,总的说来说有两大块:一是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写了什么),二是该诗词用什 么技巧表达情感的(怎么写的)。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很重要。所有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比较思想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1、求“同”关键词:方法: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2、存“异”关键词:比较表达技巧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求同析异。
方法: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意象的比较提问变体①两诗为什么都写到某一个相同的形象?②某一相同形象在两诗中的寓意有何不同?③某一相同形象在两首诗歌中的写法有何不同?④同一艺术手法在两首诗歌中艺术效果有何不同?3、解题要领①没有明确给出比较点的,请找准比较点。
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③同时兼顾两首诗歌,对两首诗歌的鉴赏并重。
情感的比较手法的比较语言的比较诗与画(意境)的比较解题要领①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②结合题意,找准比较鉴赏点(相同点和不同点)求同存异型提问变体①两诗为什么都写到某一个相同的形象?②某一相同形象在两诗中的寓意有何不同?③某一相同形象在两首诗歌中的写法有何不同?④同一艺术手法在两首诗歌中艺术效果有何不同?解题要领①没有明确给出比较点的,请找准比较点。
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③同时兼顾两首诗歌,对两首诗歌的鉴赏并重。
优劣评价型提问变体①你是否同意(某一观点)?②诗中哪句(字)更妙?③哪个版本更好?此外,还有一种命题形式,就是对比赏析同一首诗歌中的不同诗句(或不同意象)的不同特点,或者把某一锤炼过的诗句与另一版本(或未经锤炼之前)的诗句作比较,赏析其高下异同。
这类命题广泛而又灵活。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实际上还是第四种题型的变体。
解题要领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则可自由选择。
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
小结: 以积累深厚的鉴赏知识为基础,规范作答,有条不紊:(1)紧扣要求。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微专题二 求同辨异,比较鉴赏

微专题二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微导语]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②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③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④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罢,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形象异同比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时期。
②飕飗(sōu liú):拟声词,形容风声。
③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
④眄:斜视。
鉴赏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意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后与诗人分别的情景,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礼记·月令》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

古诗词对比赏析阅读①无限情思寄楼台《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因楼名而起兴,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①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②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历历:清楚可数。
②乡关:故乡。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①。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②,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古丘:古坟②浮云蔽日:比喻奸臣蒙蔽君主。
[诗歌鉴赏]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对比阅读]这两首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
崔颢的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
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
②夜里赏花古人赏花总是别有一番情味,借景抒情的大有人在,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和苏轼的《海棠》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却大不相同。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②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释]①怅:伤感,愁闷,失意。
②明朝:明天。
[诗词鉴赏]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少 女的形象
❖ 【参考答案】 ❖ 两首诗中的都是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的
采莲少女。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 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 真,感情真挚。
语言比较鉴赏
❖ 【解题指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 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 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 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 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 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 或悲壮慷慨等。
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 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 要分析。
❖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 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 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 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 之情。
❖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 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 的主题并不相同,请指出不同之处?
❖ 1.取材的角度不同
吴诗取材于唐朝红火、华清宫兴盛之时。 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 2.作品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 吴融的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
崔橹的诗主要用了“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 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之情: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 御辇之道修得很齐整,昔日御驾来时,气派也是不小的, 而如今,朝代衰了,帝也不来了,道路上便杂草芜生了。 再写华清宫中之景,由于久无人居,宫中树便长得又高 又密。层层绿树环抱,各种花卉相拥,皇宫仍是一片碧 绿景象。但空室无人,那碧绿给人的就不是生机,而是 充溢着寒冷的气氛,使人感到阴森,乃至恐怖。三、四 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华清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 然而,光有月光照楼影,再无欢歌笑语声,那玉人倚楼、 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
❖ 【参考答案】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 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 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 会的感慨。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 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 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 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 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 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描 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 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方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结构安排常用 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 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 章显志。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注)①凤城:京城。
❖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 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 法,并作简要说明。
❖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 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 法,并作简要说明。
❖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 (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 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 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 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 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 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 【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
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
一生开落任东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 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薛宝钗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4分)
❖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 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 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吴融《华清宫》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崔橹《华清宫》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 【问题】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 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 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 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 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 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 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但其在诗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