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对比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杨炎正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

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

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划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南徐:地名,今江苏镇江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D.下片前三句写朋友到了南徐渡口后还会走上曾经一起踏青走过的那条路,但已经是路依旧人不同了。

15.结尾两句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在写景、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C15. 相同点: ①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相同。

都是融情于景,以景作结;效果都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抒发的感情相同。

都抒发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

不同点:①所写之景的虚实不同。

杨词所写是虚景,是想象之景。

想象着分别之后,友人回望之时远山重重,遮隔无穷。

李诗所写是实景,是眼前之景。

孤帆渐远渐小渐无,只见长江滚滚东流。

②写景抒情的角度不同。

杨词从对方(朋友)角度人手,把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李诗从自己的角度来写,借助典型意象表达自己在江边站立时间之久,从而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谊。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其中包括:1、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3、情感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C项,“想象着朋友离去”错。

本句写的是:船走了,令人难以忍受,是摇橹传来的欸乃之声。

5 高考命题点五 比较鉴赏——花有百样红,静观皆不同

5 高考命题点五 比较鉴赏——花有百样红,静观皆不同

高考命题点五比较鉴赏——花有百样红,静观皆不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

从设题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

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古代诗歌比较鉴赏主观题的提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思路从大方面看,比较鉴赏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1.内容比较鉴赏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

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边练边悟1](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答:解析: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作者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作者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用比较的方式鉴赏诗词

用比较的方式鉴赏诗词

用比较的方式鉴赏诗词明考点比较鉴赏法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鉴赏。

常见的考查形式:1.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差异。

2. 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心境有何不同。

3. 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学方法【典型例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金陵图高蟾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解析:本题不同作者从不同视角来写金陵,但都有共同点,即伤心,伤心的原因相似,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答案:为唐王朝衰败,山河破碎,朝政靡费而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诗句表达了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要透过异找出同)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答案:高诗看景想入画,但是又对国事伤心,难以画出此情此景;韦诗看“金陵图”感受画中衰败意象,此时画画人与诗人情感相同,感觉画正是诗人想表达的伤心之情,所以在诗歌开头写“伤心画可成”。

最后总结诗歌比较题型的解题规律:1. 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 找准切入点。

或从标题入手,或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词入手,或从作品中的关键句入手,或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或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或从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或从注释入手。

对比型诗歌鉴赏

对比型诗歌鉴赏
对比型诗歌鉴赏
南仓中学 石海澜
❖ 一.明确考什么
❖ ⑴明概念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 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鉴别、赏析 .
❖ ⑵晓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2、比较情感基调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4、比较意境的营造

5、比较表达技巧

6 、比较前人的评论
二.熟悉典型例题——知道怎么考
❖ 例(05天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 所作。
❖ 第(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 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 了对 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一步:找隐含信息
二步:抓相关语句分析
三步:扣题目总结
三:掌握该类题的答题步骤
❖ 一.看题目,找隐含信息,明确要回答什么. ❖ 二.抓住相关语句,具体分析.(历届高考失误区) ❖ 三.扣住题目要求,进行总结
三步:扣题目总结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 简要说明。(4分)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

鉴赏古诗歌的表现手法例题及答案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

1.衬托。

例:阅读下而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_________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_________杜_________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倍增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渡湘江》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诗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诗人渡江南下,看到江水滔滔北流,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抒发了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绝句漫兴九首(一)》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情绪。

第一句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

第二句是说春色不晓人情,莽莽撞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第三、四两句,是诗人的责怪之辞:花匆匆的开放,莺频频地啼叫,似乎故意来捉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

本诗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符合生活中的实际,结果是哀感倍生。

题目要求从情与景的关系来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从大的类型来看,情与景有一致和不一致的。

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讲练结合
诗 歌 的 意 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
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
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
江雪
柳宗元
讲练结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绝意 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诗人的主旨, 意在巧妙曲折地反映自己在政治革新失 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其意 不留痕迹地蕴含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关 注 动 词
雨去花光湿,
风归叶影疏。
“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 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
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
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 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
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
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 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
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 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 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 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
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
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推 敲 字 词
讲练结合
前 村 深 雪 里,
昨夜数 一 枝 开。
——齐己《早梅》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 “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 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
• • • •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步骤: 一、写什么? 二、怎样写? 三、为什么这样写?
一、写什么? ——整体感知古诗词的内 容,把握诗词中的形象
1、注意诗歌题目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理解词语 的隐含信息 3、调动知识积累

提分攻略四 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四题型

提分攻略四 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四题型

2.(2016福建漳州八校三模,8)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上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做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做粥。②分香: 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 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莫愁,古 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 要分析。(5分) 答:
1.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城阙”,点出送别地点,营造出辽远壮阔的意境;(2 分)《送卢主簿》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 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城阙居年满”点明身在京城,“俗事 稀”表明不染流俗的心志。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1)第一首词中蝴蝶的
步骤 演示
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2)第二首诗中蝴蝶的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2. 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 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2)第
望不到的失落感伤。
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 答案 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2分)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 印证 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高考考点聚焦: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

真题演练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却在看似平淡的叙述 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 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剥削。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 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 迫切地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于“朱门”的白面郎,需要买 地黄来喂马;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忍饥挨饿,而“朱门”里 的马却以地黄为食。诗人通过这些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 社会现实,表达了诗歌批判的主题。
真题演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结 合前六句中的对比手法分析精卫的形象。首先要找出前六句中的对比点, 如“终年”与“寸诚”的对比,精卫的微小诚心和填海的时间之久形成 对比,表现精卫复仇的坚决;“山石细”和“海波平”的对比,精卫力 量的渺小和大海的波涛汹涌形成对比,表现精卫抱负的远大;“渺渺” 和“区区”的对比,填海工程的浩大和精卫生命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 精卫命运的悲惨。据此分条概括出精卫的形象特征即可。
解读高考
高考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一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 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让读者分清好坏、辨别是 考点解读 非。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 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比”这一考点合乎语文学科核心 核心素养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比较诗歌的形象
例一、(2008广东卷B)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比较诗歌的语言
1.比较两首诗
例二、(2008湖南)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一首诗不同版本的比较
例三、(2016全国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比较诗歌表达技巧
例四、(2015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比较诗歌的情感态度
例五、(2012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⑴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⑵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