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温盐分布特征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温盐分布特征作者:单哲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2期摘要: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海域温度大约为30℃左右,受南海暖池影响,呈东西吸高、南低北高的现象。
海域表面盐度为33psu左右,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分布特点。
低盐区位于研究区的西北部,与高温区部分融合。
经研究表明,研究区受到夏季风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海水层化作用,混合层厚度也相对较低,绝大多数的区域温度梯度保持在0.10℃/m左右。
盐跃层上届厚度、深度与温跃层相比,明显较低。
关键词: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盐度分布海洋基本参数是温度、深度和盐度,通常将这三者称为CTD,通过对盐度、深度、温度间的关系,以及温度测量进行了解,对促进研究海洋环境有积极推动作用。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是太平洋西部海域,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的海区。
通过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卡里马塔海峡等东与太平洋相连,西与印度洋相通。
南海与其它大洋相比,温度、盐度、深度具备较明显的边缘海特点。
研究区域在南海中部,海底地貌大部分为深海盆地区域水深基本在3500m左右,属于东亚季风区,海流受到风的影响为西南风季风,海流方向为西南方,是南海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层海水的盐度、温度会受到海流、太阳辐射、季风等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环境下,南海物力气候正在成为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在之前的研究中,温度和盐度的观测数据比较少,观测时间也不是连续的,站位分布也比较稀疏,所以只能通过其他方法对海洋盐度。
温度的时空分布进行预判。
一、研究方法在2012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向南海中部区域共设置了17各盐度、温度观测站,测量设备由美国SBE公司研发,每个站位都尽可能的接近海底,可通过垂直剖面进行不间断观测。
在对研究区内的站位进行设置时,以同纬度、同经度原则,对研究区进行全面覆盖。
在对CTD进行投掷前,测量探头要在海水中静置2min左右,将收放速度保持在1m/s,数据收集间隔为0.5s。
海南岛9—10月暴雨日数与ENSO的关系研究

海南岛9—10月暴雨日数与ENSO的关系研究作者:张天圣赵蕾莫云音蔡英缨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09期摘要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资料和美国NOAA中心ERSSTV4的逐月海温资料,研究了海南岛秋季暴雨日数与前期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期(7—8月)出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时,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南),南海副高偏弱(偏强),沃克环流偏强(偏弱),印缅槽偏强(偏弱),热带印度洋、孟加拉湾进入南海偏西风偏强(偏弱),有利于(不利于)海南岛秋季暴雨形成。
拉尼娜年时,当海南岛上空低值系统偏强(偏弱),赤道印度洋、孟加拉湾进入南海气流偏强明显(不明显),贝湖附近高压脊偏强(偏弱),则暴雨日数偏多(正常)。
厄尔尼诺年时,(1)当海南岛上空高压系统控制,贝湖附近高压脊偏弱,则暴雨日数偏少;(2)当西南地区到中南半岛北部为短波槽影响,海南岛处于槽前,东亚大槽偏强,有短波槽配合,则暴雨日数正常;(3)当沃克环流偏弱不明显,巴士海峡、南海北部对流活动活跃,受低值系统和偏东气流影响,暴雨日数偏多。
关键词前期海温;暴雨日数;Niño3.4区海温;沃克环流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9–0-04长期以来,许多科学研究发现,海洋和大气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
在过去的几十年,气象学者就ENSO事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张光智等[1]认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能够影响南方涛动和Walker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变化,在厄尔尼诺当年我国夏季主要雨带偏南,而拉尼娜当年我国夏季主要雨带偏北[2]。
李天然等[3]指出冬季发生ENSO事件后,次年华南夏季降水偏少。
Huang等[4-5]发现,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华南易出现干旱。
宗海锋等[6]指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华南盛夏(7—8月)降水偏少(多)。
南海印度洋风浪海温等海洋水文要素统计分析

科技信息1.引言印度洋海域在世界海运、航运、渔业、矿藏、通讯等各个经济领域中都占有主导地位,在全球战略多极化格局发展中,该区局势的发展变化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该海域也是我亚丁湾护航的重要海域,南海-北印度洋航线更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海上石油安全和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6]。
印度洋海域的海洋水文环境特征复杂,对航海、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多种要素的权威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海洋水文环境特征概况,为防灾减灾、海洋水文保障等提供参考。
2.资料简介2.1海表风场资料CCMP风场结合了ADEOS-II、QuikSCAT、AMSR-E、SSM/I几种资料,利用变分方法得到,其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分辨率为6h,空间范围为:78°S-78°N,0°-360°E,时间范围从1987年7月至今[7-10]。
2.2海浪场资料ERA-40海浪资料来自ECMWF,资料范围覆盖全球大部份海域,时间从1957年09月01日-2002年08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6h,空间分辨率为1.5°×1.5°[11-12]。
2.3海温资料NOAA的SST资料的时间范围从1854至今,每月1次,更新较及时,空间分辨率2°×2°,空间范围为88°S-88°N,0°-360°E。
3.海洋水文特征3.1风场、海浪场春季:北印度洋处于季风过渡季节,风向稳定度较差,平均风速在3-5m/s,南印度洋平均风速在6-7m/s。
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孟加拉湾平均风速6-8m/s,阿拉伯海平均风速7-11m/s,南印度洋冬季信风的范围大,平均风速达8-9m/s。
秋季:北印度洋为季风过渡季节,平均风速4-5m/s,南印度洋东南信风带的范围比7月略有缩小,平均风速在8m/s左右,西风带40°S以南平均风速在8-10m/s。
南海自然环境

南海自然环境1. 海底地形与沉积地质南海属于深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盆地等形态相当齐全。
海底地形的基本特点是由岸边向海盆中心呈阶梯状下降,但突出特征是南、北坡度缓,东、西坡度陡。
南海的大陆架在北部和南部均较宽较缓,且以南部为最,属于堆积型;西部和东部属于堆积—侵蚀型,陆架较狭较陡,其中又以东部最甚。
吕宋岛以西陆架宽度仅5千米,坡度很大。
南海北部的大陆坡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在不同深度台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和中沙三大群岛。
中沙群岛除黄岩岛外,是一个巨大的水下环礁,有一系列断断续续的暗沙和暗礁。
南海南部的大陆坡较宽广,有南沙群岛和南沙海槽。
南沙群岛是一个海底高原,有星罗棋布的岛屿、沙洲、暗礁和暗沙等自然地形。
西部的大陆坡也较宽阔,有明显的阶状平坦面。
东部,在吕宋岛以西有北吕宋海槽和马尼拉海沟。
南海的中央海盆,大致位于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大陆坡之间,主体是东北伸展的深海平原,长约1600千米,宽约530千米。
其北部较浅,平均深度约3400米,南部较深,平均深度约4200米。
深海平原上矗立着一些孤立的水下海山,是由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锥。
南海在北部大陆架上主要是珠江等带来的陆源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外陆架沉积物主要为沙质,南部大陆架主要为近代粉沙和粘土。
中央海盆沉积物主要是颗粒极细的棕色抱球虫软泥和火山灰,也发现有锰结核和锰结壳。
南海位于欧亚版块、太平洋版块和印度洋—澳大利亚版块交汇处,构造复杂。
一般认为,其中央海盆的洋壳,是在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形成的。
2. 气候南海位于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每年的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
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开始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7、8月为最盛期。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东北季风以11月为最大,多为4至5级,有时也达6至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和南沙群岛以西海域。
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
南海

气候特征
气象要素
综述
天气系统
南海处在亚洲大陆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与其他海区比较,其特点是热带海洋性气候显著,春秋短,夏 季长,冬无冰雪,四季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特别是中部和南部海区,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季节变 化很小。在西南中沙群岛,年平均温度在26℃左右。月平均最低温度西沙为22.8℃(1月),南沙为25℃(1月)。 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西沙是5、6月,南沙是4、5月。气温年较差只有摄氏6~8度,而海上年较差更小。 北部沿海和岛屿有较大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在10℃以上,夏季温度高,雨量多,冬季前期相对干而冷,后期常 有低温阴雨的潆雨天气。
南海的“童年”阶段开始是裂谷,与东非大裂谷目前所处的状态相似,之后慢慢有海水漫进来,形成窄而浅 的海湾,就像红海或者加利福尼亚湾。这个阶段的地下岩浆、火山和地震活动都比较活跃。大陆边缘伸展薄化并 发生局部破裂,洋壳开始出现,之后洋壳不断扩张,最后长成具有至少700千米宽的洋壳区。
南海在1600万年前完成扩张之后,进入盛年阶段,南海的面积在此阶段最大。南海开始沿着马尼拉海沟向东 俯冲,转入。根据Jonny Wu的研究,南海已俯冲了400千米长,超过700千米宽的洋壳,俯冲下去的洋盆长度是东 西总长度的1/3,俯冲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1/2。 伴随洋壳主体俯冲掉以后,南海就会进入碰撞造山阶段。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
田天;魏皓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5)001
【摘要】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通过对2002年5月29日~6月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并对在相同深度层次上的南海水和黑潮水性质进行了比较.观测海域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SW),次表层水团(SSW),中层水团(IW)和深层水团(DW),分别处于0~50m,50~300m,400~1 000m,1 000m以深.黑潮水进入南海,但是势力较弱,未能越过119.5°E深入南海.
【总页数】5页(P9-12,28)
【作者】田天;魏皓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1.16
【相关文献】
1.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几丁质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J], 戴世鲲;王广华;李涛;吴华莲;向文洲
2.2011年夏季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J], 程国胜;孙佳东;俎婷婷;陈举;王东晓
3.南海北部巴士海峡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分析 [J], 孙慧敏;戴世鲲;王广华;谢练武;李翔
4.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 [J], 李薇;李立;刘秦玉
5.南海北部海区水团分析 [J], 范立群;苏育嵩;李凤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冷涌及其环流特征

南海北部冷涌及其环流特征
南海北部冷涌是由于冷空气势力的加强或者减弱导致海面温度急剧下降,海水受到大气冷却的影响而发生垂直运动的过程。
具体来说,当冷空
气势力增强,北风开始吹向南海时,皮蓬萨金水道处冷空气会与南海水汽
发生湍流混合,使得海面温度急剧下降。
冷涌现象往往出现在浅滩、水深
较浅的地区,由于海底地形影响,涌流往往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向东南方向
传播。
南海北部冷涌使得南海北部地区的海洋环流产生重要变化。
在冷涌期,南海北部的北部湾和琼池地区出现了汇水现象,冷水向北部辐射,形成了
湾内的海洋环流。
冷涌使得南海北岸产生了集簇的海洋环流带,这些环流
带往往与各种海峡和水道有关,如巴士海峡、西沙群岛等,这是因为冷水
被强制性地流经狭窄的海峡和水道,从而导致环流现象的发生。
冷涌还会
影响南海的湍流结构,加强了南海北部的混合作用,使得海水垂直混合效
果更加明显。
此外,南海北部冷涌对南海北部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冷涌
的出现会导致南海北部地区的气温急剧下降,相应地,海洋上的蒸发量也
会减少,降水量较少。
冷涌还会导致南海北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大浪天气,
从而对海上交通和渔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总之,南海北部冷涌是南海内部一种典型的垂直涌动现象,具有明显
的气候环流特征。
南海北部冷涌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势力的加强或者减弱
导致海面温度急剧下降,使得海水受到大气冷却的影响而发生垂直运动。
冷涌使得南海北部海洋环流产生重要变化,影响南海北部的气候和天气,
对海上交通和渔业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之 近海水文

全球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半球的
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世界 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盐度最低的海 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低于1%。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 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第五节
近海水文
赤道附近较低的 原因 副热带海区最高 的原因 60°N处盐度比 60°S处低的原 因 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之
近海水文
主讲人:向倩倩
LOGO
Company
第五节
近海水文
• 海流 • 水团 • 海水的温度 • 海水的盐度 • 潮汐
第五节
近海水文
海流两大系统
外来洋流系统 ——黑潮暖流 包括:黑潮暖流主干和支干 范围:渤海,黄海,东海 主要路线:吕宋岛以东海面-> 东海->日本南岸- >北太平洋 近海洋流系统 ——近海海流 包括:各种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范围:沿岸流在我国沿海海域 季风漂流在南海 主要路线:黄海->东海 季风漂流,南海路线
第五节
近海水文
潮汐
海洋潮汐是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发生 的周期性波动。 分类:半日潮、全日潮和混合潮
潮汐能:海水在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 称为潮汐能。
第五节
近海水文
潮汐发电:
简单地说,潮汐发电就是在海湾或有潮汐的河口建筑一 座拦水堤坝,形成水库,并在坝中或坝旁放置水轮发电 机组,利用潮汐涨落时海水水位的升降,使海水通过水 轮机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从能量的角度说,就是 利用海水的势能和动能,通过水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锋的示意图
第五节
近海水文
海水的温度
特点:水温自北向南逐渐增高,而年较差则从北往南逐渐 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田 天1,魏 皓2,3(中国海洋大学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教育部物理海洋重点实验室;3.物理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 为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通过对2002年5月29日~6月6日在南海及巴士海峡附近太平洋海域观测所得的资料进行水团分析,以四边形水团定量分析方法得到各水团在海区内的分布状况,同时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和溶解氧的分布,并对在相同深度层次上的南海水和黑潮水性质进行了比较。
观测海域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SW),次表层水团(SSW),中层水团(IW)和深层水团(DW),分别处于0~50m,50~300m,400~1000m,1000m 以深。
黑潮水进入南海,但是势力较弱,未能越过119.5 E 深入南海。
关键词: 水团;黑潮;四边形法;巴士海峡;南海中图法分类号: P731.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05)01-009-04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南海是1个面积广阔的深水海盆,通过吕宋海峡(包括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布延海峡)、民都洛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等与临近的海洋进行频繁的水交换。
其中巴士海峡是太平洋水进南海的重要通道。
许多海洋学家对于南海水团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进行过分析,并试图通过分析来证明黑潮水是否进入南海以及解释黑潮水进入南海的方式。
李薇等[1]根据1992年和1994年在南海北部进行的2次大规模的海洋调查资料进行水团分析,得出在春初和夏末黑潮水均通过巴士海峡的中部和北部进入南海,主体侵入南海的范围基本不超过119 E 的西界,黑潮水在150m 附近向西扩展的范围最大。
王凡等[2]根据1998年5~8月 南海季风实验 期间的2个航次的C TD 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南海腹地基本上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巴士海峡附近,表层水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
刘增宏等[3]根据1998年夏季 南海季风试验(SC -SMEX) 期间测得的CTD 资料,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分析得到,黑潮表层水团和黑潮次表层水团出现在巴士海峡附近,表层水团出现在0~75m 水深,范围仅限于118 E 以东,次表层水团仅出现在台湾岛的西南海域,主要分布在75~250m 的水层中。
李凤岐等[4]根据1998年夏冬2个航次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夏季南海中存在黑潮表层水和黑潮次表层水,而冬季则无黑潮水入侵南海。
本文利用2002年5月在巴士海峡和南海东北部准纬向断面(见图1)观测所得的资料,利用水团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断面水文特征和不同水团的空间配置状况。
1 方法介绍根据温盐点聚图分析,可以得到4个水团的典型温度和盐度值。
确定了水团的核心温度、盐度值,根据毛汉礼等[5]提出的四边形定量化方法,可以估算在观测海域中的各水团的混合比例。
Chen 等[6]在东海陆架水团分析中使用该方法分析了陆架水、黑潮表层水、黑潮次表层水、黑潮中层水在PN 断面各层次所占的比例,以此估计了黑潮水与陆架水的水交换,证明了此方法研究水交换问题的可行性。
四边形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方法简便直观,尤其在分析铅直向叠置的水团时十分有效。
但是方法本身也有缺陷: 由于温盐坐标的比例不同,四边形趋于扁长形,在引对边垂线时,垂足会跑到四边形之外,从而使得计算困难; 四边形的选取带有人为经验性,选取不同的顶点得出的结果会稍有差异;在比例等值线图上,有时会出现个别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剔除,这都要凭经验而定; 只适用于分析温盐度相差较大的水团。
2 水团分析2.1断面水文要素分布特点 根据断面各要素的分布(图2~5)可以看出,表层水团温度和溶解氧值最高,盐度较高,但低于次表层水团,次表层水团具有最高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18001);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20010432010)资助收稿日期:2004-07-08;修订日期:2004-08-06-009-04作者简介:田 天(1980-),女,硕士生。
E -mail:tiantian 2002@第35卷 第1期 2005年1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 O F OCEAN UNIVERSI TY OF CHINA35(1):009~012J an.,2005图1 断面站位分布Fig.1 Locations of investigation stations盐度和较高的温度,盐度最大值处于100~300m,中层水团盐度和溶解氧值最低,盐度最低值出现在300~1000m 之间,底层水团温度最低,盐度较高,溶解氧较低。
断面的温度分布如图2所示,表层温度为24~26 ,相同深度上东高西低,118 E ~119 E 有冷水上涌,形成表层锋面,其表层水温比东、西两侧约低2 。
在巴士海峡121 E 以东暖水深厚,12 等温线可达400m 深。
随深度增加水温迅速降低,主温跃层(冷、暖水以12 等温线分界)位于300~450m 深处。
500m 以深等温线基本呈水平分布,温度梯度减小,最低温度达1.5 (2100m 以深)。
图2 断面的温度分布/Fi g.2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section图3 断面的盐度分布Fi g.3 The salinity distribution on thesection图4 断面的密度分布/kg m 3Fi g.4 The sigma -tee distribution on the section10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05年图5 断面的溶解氧分布/mg L -1Fig.5 The dissolved oxygen distribution on the section断面在100~300m 之间出现盐度的最大值,次表层水即分布在这层,盐度最大值为34.70。
在断面的东段300~800m 处有一低盐中心,盐度最低值为34.15,是太平洋中层水的性质(图3)。
从断面溶解氧分布图(图5)上可以看出,南海表层水团的溶解氧最高值达7mg/L,为该断面溶解氧最高值;但是黑潮表层、次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分布相对均匀,次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值在6.0~6.5mg/L 之间;中层水是溶解氧的低值区,溶解氧值在2.5~ 3.0mg/L 之间;深层溶解氧又有所升高。
2.2四边形法分析水团 由温盐点聚图(图6),根据毛汉礼等[5]给出的定量化方法,可以估算在观测海域中的各水团的混合比例。
将观测海区内的水团分为表层水团(SW),次表层水团(SSW),中层水团(I W),深层图6 断面的温盐点聚图Fig.6 T -S curves for the section水团(DW),它们的核心分别对应于图6中四边形顶点D,C,A,B 。
D 代表表层水团,高温低盐(SW;S =33.55,T =28.1 , t =21.2kg/m 3),由图3可见南海海区表层水的盐度比黑潮表层水的盐度要低;C 代表次表层水团,高温高盐(SSW;S =34.80,T =24.6 , t =23.3kg/m 3);A 代表中层水团,其特征为低盐(I W;S =34.10,T =7.5 , t =26.6kg/m 3);B 代表深层水团,低温较高盐(DW;S =34.55,T =1.7 , t =27.6kg/m 3)。
根据四边形方法可以计算水团的混合组成比例,以50%等混合百分数线作为水团的边界,即可研究水团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情况。
表层水团分布在50m 以浅,范围小,势力较弱。
在118.5~119 E 处表层水团断裂分为2部分,根据所处地域不同,可分别称为黑潮表层水团和南海表层水团(如图7)。
图7 表层水的空间分布Fig.7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SW masses次表层水团在119.5 E 以东强盛,向西势力减弱,厚度减小。
次表层水团也在118~119.5 E 处被涌升打断,分为2部分,同表层水团一样也可分为南海次表层水团和黑潮次表层水团,分别分布于20~100m 和20~300m 。
黑潮次表层水团没有在该断面跨越119.5 E,很可能通过涡旋影响118 E 以西。
从图8中可以看出黑潮次表层水势力较强,且以75~150m 之间性质最为典型。
图8 次表层水的空间分布Fig.8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SSW masses由图9得到中层水团分布在400~1000m,在120.5 E 以东比较强盛,组成比例数值高值分布于此。
中层水厚度约为600m,以500~800m 之间性质最为典型。
111期田 天,等:南海北部及巴士海峡附近的水团分析图9 中层水的空间分布Fig.9 Spatial dis tributi on of IW masses由图10得出深层水团主要分布在1000m 以深,2个海区的深度范围没有明显的差别。
随着深度的增加比例数逐渐增大。
从混合百分数等值线分布均匀可以看出,深层水的性质非常均匀。
图10 深层水的空间分布Fig.10 Spatial distribu tion of DW masses值得一提的是次表层水和中层水的分布都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即在同等深度上水团组成比例的高值都出现在119.5 E 以东,鉴于南海水团与太平洋水团的温盐性质的差别,结合图8、9给出的水团分布,可以断定有一部分黑潮水侵入南海并对南海水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结论(1)断面的表层温度为24~26 C,相同深度上东高西低,此现象在300m 以深消失。
断面在100~300m 之间是高盐区,盐度可达34.70以上;在断面的东段300~800m 处有一低盐中心,盐度最低值是34.15。
断面溶解氧最高值出现在南海表层水为7mg/L,较黑潮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值高;但是黑潮表层和次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分布相对均匀,次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值在6.0~6.5mg/L 之间,相同密度层次上黑潮次表层水团的溶解氧值高于南海次表层水团,高约0.5~ 1.0mg/L;中层水是溶解氧的低值区,溶解氧值在2.5~3.0mg/L 之间。
(2)由四边形法得出断面的水团分布(以50%等组成比例线为分界线):表层水(SW)主要占据在0~50m 之间,势力较弱;次表层水(SSW)主要在50~300m 之间,黑潮次表层水分布的深度范围较南海次表层水团广,黑潮次表层水主要位于20~300m 之间,南海次表层水团主要位于20~100m 之间;中层水(IW)分布于400~1000m 之间,黑潮中层水在500~800m 之间性质最为典型;深层水(DW)分布在1000m 以深。
(3)比较2个海区的水团分布得出:黑潮表层水团的盐度明显高于南海表层水团;黑潮次表层水团的核心盐度高达34.80,也比南海次表层水团强盛;与南海中层水团相比黑潮中层水低盐性质更为突出,核心盐度为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