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审美素质的高低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审美教育,力求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只有这样,才能让作文教学为提升全民素质做出应有贡献。
一、在作文教学中,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指一个人从审美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
学生的每篇作文都能体现其的审美观。
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源泉,写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总是表达出或喜爱或憎恨、或赞同或反对、或赞扬或批评,这些思想、观点、态度都受学生审美观的制约。
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审美观,这个过程也是提升学生理解水平、写作水平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生学做人的过程。
实践证明,小学生因为受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事物往往缺乏全面的、准确的、深刻的理解,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是选材不够新颖,立意不够深刻,甚至出现观点上的错误,致使写作水平提升缓慢。
基于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命题的导向、素材的分析、主题的提炼,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美好的、积极的因素,用自己稚嫩的笔去讴歌、去赞扬。
例如,写人的文章,学生往往只会写出人物外表的美丽、行为的善良,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挖掘人物品德、精神、心灵的美好,使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记事的文章,引导学生剖析事情的积极意义,摒弃其消极因素,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写景状物的文章,教给学生从司空见惯的平凡景物中,发掘它的优美与崇高。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来增强学生的道德理解,发展学生的信念,提升辨析美丑的水平,形成健康准确的审美观。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水平审美水平指一个人对事物审美感受水平和审美鉴赏水平。
作文中材料、技巧、思想三者缺一不可,思想是受审美观决定,而材料的搜集、技巧的选择,则受到审美水平的制约,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
(一)学会观察,培养审美感受水平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直接感知周围事物的思维过程,是整个作文教学的前提。
论中学作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作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
如今,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如何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才华、有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成为了教育的新目标。
而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如何在写作教育中传授审美教育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中学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审美教育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自觉地注重审美教育。
现代作文不仅要求标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要求学生有独到的感受、见解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的认识。
而审美教育正是满足这种要求的重要手段。
第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美的力量,提高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教师可以多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写作材料带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喜好和对作品的感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写作潜力。
第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欣赏、鉴别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使孩子们获得美的氛围和美的体验,从而增长自身的美感。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美的感觉,还可以为其写作创作提供灵感。
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外阅读时间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名著,进行感性汲取和理性分析,再结合语文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对文学美感的认识和追求。
第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发展。
中学是学生感情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审美教育能够开启学生的感性思维,培育学生对心灵之物的感受和表达,加强学生对人性的理解。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情感,来体验美,进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中间涉及到的思维、感情、逻辑、舞台感、语感等综合能力的训练也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学作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实施方法为了将审美教育纳入到中学作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实施方法:第一,拓宽阅读视野。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情怀的人,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平台。
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主题、风格和表达形式。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 正文2.1 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和品味。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审美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细节,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美按美学的观点,美的种类通常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
无论哪一种美,中学语文各册教材中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只要在教学中认真挖掘,就能让学生认识课文中的各种美。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描绘自然美的文章很多。
既有描绘中华大地的名山秀水摄人心魄的美,也有描绘身边普通景物令人难忘的美;既有壮丽的美,也有秀丽的美、朦胧的美,例如《长江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文章,无不倾注着作者对祖国山川和大自然的热爱。
学习这类课文,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目的。
在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三元里抗英》,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愚公移山》,有歌颂共产党人为革命视死如归的《梅岭三章》,有歌颂舍己为人精神的《七根火柴》……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格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
至于艺术美,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文中有静(“大石侧立”)、有动(“栖鹘惊起”)、有惊(“舟人大恐”)、有喜(“笑谓迈曰”)。
文中绘形、拟声和比喻等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从而让人一“惊”,而恐怖气氛,又为后来因意外发现获得的“喜”作了铺垫。
综观全文,不能不说这是一篇水准极高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文言文中有,现代文中也有,就是在议论文中也不乏类似的艺术美。
比如《拿来主义》,议论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文艺理论中常常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不同于崇奉虚幻的宗教教育。
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既不同于语文思想教育,也不同于语文知识教育,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形象性。
即以形感人。
美离不开形象,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
”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和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物。
阅读人物描写的文字,就好象人在画中行,身在景中游,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美不胜收的感受。
这就是以形象感人的审美特征。
如果离开了这些具体形象,就没有了审美的对象,因此,学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
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如果说智育启人,德育以理服人,那么,美育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
即以情动人。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可见,情感性是语文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凡优秀作品,往往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愉悦性。
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以形悦人,以情悦人,这就是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愉悦性。
美学家康德曾经在解释“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时说:“从每一个表象我可以说:它(作为认识)是和快乐结合着的,这至少是可能的。
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审美教育

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审美教育【摘要】美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且无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学生观察、感知描写、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情感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基础地位,而良好的审美教育能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的特点:一是情感性。
学生进入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情感不断趋向稳定,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各种人、事、物、景等的欣赏,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是形象性。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形的,审美教育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只有通过事物的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于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是愉悦性。
美是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一旦引起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共鸣就能赏其心、悦其目、陶其情。
四是阶级性。
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等都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对于审美情趣的高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
审美教育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的观点、民族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使他们牢固地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抵制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审美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作文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中的人、事、物,自然中的自然景观的观察、感知描写、判断的能力。
以往我们只注重强制性的“他育”而忽视了寓教于乐的“自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中学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而忽视其中的审美教育,从而使作文教学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
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说明如何做到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教育;途径;意义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
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
这是教育的损失。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杨安仑在《美学纲要》一书里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
”“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
”由此可看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是意识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若欠缺这种能力的话,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看法将混成一团,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将不符合美的标准。
二、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也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
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
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
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
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学生作文的问题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怕写得不好,拿不到高分。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种美的创作。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无话可说,内容空泛,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学校——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办法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和国际上的热点聚焦,整天都对着为数不多的基本教科书;感情虚假,辞藻平淡,很多时候学生抒发的感情和前面写的内容毫无联系,毫无文学性可言。
这也和他们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达对其的看法?他们在作文写作中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重复着自己向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维;情节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说的。
由于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自身经历的平凡,他们写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样肯定会缺少文学性和欣赏性。
毕竟作文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和总结。
四、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
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
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
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
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
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
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
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
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
往往只知其果。
不思其因。
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
”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再如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
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
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
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
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
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诸如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课外活动,把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的情感。
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作品。
恩格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文学起源于原始歌谣,古时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为了减轻劳作疲劳用有节奏的歌谣来缓解疲劳。
这大致也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和实践对于文学产生的重要性。
比如长江沿线一带的地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长江,让他们自己真实地感受一下长江奔流直下犹如天上来的气势;沿海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去海边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产生一种博大的情怀:有高山的地方,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攀登高峰,体验往上攀登的艰辛和达到顶峰后的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平原的地方,则可以要求学生多参加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劳动果实。
当活动结束以后,让大家在一起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心得交流。
那么在以后碰到诸如《登泰山记》、《勤劳》、《克服困难》之类的作文,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声音——即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很多老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觉得自己的分析才是比较准确的,认为学生的阅历浅,不可能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的分析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历和人生观、价值观上的。
中学生和老师有着必然的思想和认知代沟。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看法就不对,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由于角度新颖而更具有价值。
五、作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把作文的审美教育放在第一位,对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极大突破。
其核心在于一个“美”字,这样可使学生改变自己以往对作文的看法,不再把写作文看成是应付的不得不做的事;能在根本上使学生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自发地去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
从长远意义上讲,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意识上的超前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获得,必须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才能缓慢形成,正如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一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那种传统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早应该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