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林则徐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
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
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
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

班级:10旅游管理2班学号:10250801249姓名:刘璐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个人认为,在清朝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非禁烟功臣林则徐莫属。
有些观点认为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有待商榷,并没有根除鸦片交易,还镇压了农民起义,所以不能算是个功臣。
而我认为,人无完人,林则徐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做法,但至少在鸦片战争时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诗句,更是直抒了他心系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操,这些不正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终能生生不已的精神源泉吗?个人认为,对于如何评价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禁烟的民族英雄。
在英国贩卖鸦片之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大长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
更为难得的是,他禁烟却不禁商,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二)为民办实事,是抗英战争中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虽居高位,却清廉自好,心系民生,为民服务,是难得的大清官,被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还着力于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改进军事技术,同时招募渔民编成水军,屡败英军的挑衅。
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龙之役等反击战的胜利,是当之无愧的抗英英雄。
(三)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在被道光帝派往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期间,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组织翻译西方书刊,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四)参与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
中西近代人物评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带头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他领导的禁烟斗争,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烟毒的深恶痛绝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的民族,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
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
林则徐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主张思想在当时得不到实行林则徐用心谋求兴国之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者。
他十分注意了解和研究外部世界,最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
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
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林则徐人物点评

林则徐人物点评第一篇:林则徐人物点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论林则徐的爱国思想翻开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林则徐。
这位杰出的爱国者,百余年来,被中国人民深深地怀念着。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的初期,即鸦片战争前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的反侵略斗争中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林则徐的一生是一个杰出的爱国者。
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
”林则徐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可贵的反抗性格的代表人物。
他虽然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但是他与地主阶级中那些顽固昏庸腐朽的一派不同。
他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能够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接近社会现实。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清朝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于数十年来外商贩运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民族英雄,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只能过眼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林则徐爱国思想的体现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
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南京条约》也是那次战争时清政府签订的。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的正义行动,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增长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林则徐读后感

林则徐读后感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在政治上秉持着“救国图存”的理念,不断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中国的衰落,使国家重新振兴起来。
读完林则徐的故事,我深受启发。
他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奋斗。
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林则徐的故事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如果有更多的人肩负起责任,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就能够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林则徐的一生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国家的未来。
总的来说,林则徐的一生是充满了感人的故事和宝贵的人生智慧。
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希望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秉持着林则徐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

我最喜欢的晚清人物—林则徐林则徐于1939年虎门销烟,是中外震惊,但是1840年,英军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
于是有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还有人说,林则徐是民族败类,使中国开始被外国侵略。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他在众多的中华儿女心中是个民族英雄,因为他开创了近代史反侵略的先河,因此他是我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谥号文忠,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12月)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也正因为他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魏源对他的评价。
对于众多的中国民众来说,林则徐是带头反抗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中国民众的民族英雄。
也正因为这个禁烟活动让其在众多的晚清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子女心目中的英雄,让史学界称其为近代史中国第一人臣。
一、林则徐的禁烟活动1、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道光皇帝推行的闭关销国的政策。
满清王朝尽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对外基本上是采取一种闭关销国的政策,一直是以“天朝上国”自诩。
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这种闭关销国的政策表现的更为充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与当时发展的世界显更为落后,为了防止民众更多的了解世界,嘉庆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种更为保守的政策。
尽管当时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不仅对中国民众的素质有损害作用,也影响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烟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鸦片"来敲开中国封闭的大门,直接影响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林则徐的品质和故事

林则徐的品质和故事林则徐,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以坚定的爱国信念、高尚的品质和勇敢的行为,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详细介绍林则徐的品质和与之相关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一、林则徐的品质1.爱国主义精神林则徐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生,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放在首位。
面对鸦片流毒、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他坚决主张禁烟,为国家民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勇敢坚定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毫不退缩,勇敢地与鸦片贩子作斗争,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3.严于律己林则徐为官清廉,严于律己,注重品德修养。
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以身作则,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4.求真务实林则徐在治理国家和解决民生问题时,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
5.仁爱宽厚林则徐关心百姓疾苦,仁爱宽厚,善于化解民间矛盾。
他主张以德服人,以礼服人,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信任。
二、林则徐的故事1.禁烟运动林则徐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针对鸦片流毒严重的问题,坚决主张禁烟。
他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整顿海防,使鸦片贸易受到沉重打击。
他还亲自编写了《禁烟条例》,为禁烟运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2.虎门销烟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在虎门海滩,他指挥官兵销毁鸦片,历时23天,共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
这一壮举展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侵略的坚强意志。
3.治理黄河林则徐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亲自主持治理黄河。
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河方案。
在他的努力下,黄河泛滥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4.兴办教育林则徐十分重视教育,他主张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兴办学校,推广新式教育,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做出了贡献。
总结:林则徐以高尚的品质、勇敢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的故事及感悟

林则徐的故事及感悟林则徐的故事及感悟一、林则徐的事迹林则徐,字千里,号锡南,江苏吴县人。
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社会活动家。
林则徐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精于文学和政治理论。
他深谙经义,博览群书,同时又懂得推行现实政策,因此很快崭露头角。
后来,林则徐在官场上任职,历任江南道御史、户部主事、郎中、广州道台等职,一直为民生改革和国家民族独立事业奋斗。
林则徐的最大功绩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提出了“钦差大臣”的政策,圆满解决了英国提出的鸦片贸易问题。
这不仅拯救了饱受苦难的民众,同时也挽救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形象。
二、林则徐的思想林则徐一直致力于推行变革的理念,他深谙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弊端,对国家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实际可行的方法。
林则徐主张推行识字教育,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振兴国家。
他认为:“书法、绘画、音乐、诗歌等民族文化精神的发扬必须打破藩篱,开阔思想,让其流传到每一个人心中。
”他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此来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和国民生活水平。
林则徐认为,对于政治制度,应该坚决反对封建思想,为人民谋福利和幸福,推行民主制度,并且加强官场廉洁的监督和管制。
三、林则徐的感悟林则徐本人是一个文化人,他认为“读书人当为社会的良心和清明阳关”。
他的才华、修养和魅力深深地影响了世人,他所提倡并实践的改革思路和精神,也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林则徐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一点点勇气和信心,就能够为我们所坚信的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另外,林则徐的办法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在他的思路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们的家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结语: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故事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人们来说依然充满了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他的思路和精神,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实际行动中,为祖国和人民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社会发展浅议林则徐摘要: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著书众多,编译文献,领导禁烟运动,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谓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关键词:林则徐禁烟运动英雄林则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一生宦海浮沉,踪迹遍及中国大地。
既在鸦片战争中有着他突出的作用,又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是一个关切民生的实干政治家。
林则徐任官期间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在任江苏廉防使时,他在大堂上书写一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事事为民着想,对于漕运、盐法、水利、农业、制币、吏治、救灾等关系民生的大事,无不予以关注。
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同时,他对外商采取了恩威并重、分化瓦解的策略,提出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对正当贸易一律加以保护和鼓励。
林则徐打破历来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林则徐是古代最后一位,也是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毛泽东曾评价他为民主革命的先驱。
在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但其中却无人能与林则徐相比。
林则徐率先提倡、实践的“师夷”之说是他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近代中国精神世界的巨大飞跃,具有石破天惊的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逐渐生成的“新文化”的起点。
因此,50余年后,康有为认为“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
”百余年后,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赞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诚哉斯言!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
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被。
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
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
”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
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
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
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林则徐是一位大学问家。
他一生著书300多万字,几乎涉及到中国文化中的一切方面,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
林则徐沿袭了儒家中"仁"的思想,他信仰佛教。
他认为,所谓神,要"聪明正直,有功德与民,能驱除灾害",可见即使在他的宗教信仰中,也深深透露着爱民的思想,这与我们一般理解的迷信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此外,林则徐还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当中华大地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时,他已看到了洋人的坚船利炮,他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世界。
也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55岁的林则徐开始学习英语,还编写了《四洲志》,他的好友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林则徐的文化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用八个字总结了对林则徐的评价就是:"爱国,民本,经世,开放"。
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会存在两种人,一种是游离于阶级之外的人,这些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贪财好色,总之就是社会公害;而另一种是超然于阶级之上的人,这类人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就是典型代表。
他既不代表地主阶级,也不代表农民阶级,他是民族英雄,代表的是全民族的利益。
尽管表面上看,他似乎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实际上,他的心中装的是人民。
在他内心有"八哀",他会为处于灾难中的百姓声泪俱下,也会为贫苦农民彻夜难寐,这样的人,是超然于阶级之上的民族英雄。
林则徐可谓是一个全才,在众所周知的虎门销烟中他是主要角色,主导了虎门销烟这一壮烈事件。
下面是我认为他在这次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基本上符合当时道光皇帝推行的闭关销国的政策。
满清王朝尽管也有"康干盛世",但对外基本上是采取一种闭关销国的政策,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这种闭关销国的政策表现的更为充分,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国与当时发展的世界显更为落后,为了防止民众更多的了解世界,嘉庆和道光皇帝采取了一种更为保守的政策。
尽管当时英国商人的"鸦片贸易",不仅对中国民众的素质有损害作用,也影响满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道光皇帝禁烟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这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担心英国等西方国家利用"鸦片"来敲开中国封闭的大门,直接影响清王朝的统治地位。
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也完全是奉道光皇帝的旨意进行的,也绝不是仅仅依靠林则徐所谓的"爱国之心",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道光皇帝的旨意任何满清大臣也都不会有如此的胆量,退一步来说,如果禁烟运动仅仅是林则徐的"爱国之心"所致,那幺这种"爱国之心"也只能是道光帝的旨意而已。
因此,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道光皇帝的闭关销国政策的作用。
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与英国,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贸易是最主要的,特别是中英贸易,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在许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有许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但对于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一个完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大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还会促进这种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许多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传统封闭的国家所接受,这就导致了最初时期中英贸易的不平衡,对于英国利用"鸦片贸易"做为弥补这种不平衡的做法,中国当然应该坚决反对,但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结果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实际上是在做"倒脏水的时候,连婴儿都被倒了出去"的错误。
三、林则徐使"贸易摩擦"激化为"贸易战争"。
由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连中英贸易都被宣布中断、这样中英关系就由原来"贸易争端"变成了一场"贸易战争"。
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开始与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大国之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
本来中英贸易完全可以采取相互竞争和相互协商的办法解决,即便严禁"鸦片贸易",但也不需要在两国民众之间发动战争,但由于林则徐从一开始解决这一问题,就企图通过暴力驱逐的办法,其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解决贸易争端,而且带来双方的战争。
实际上中国自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不仅没有消除,而且更加猖獗。
四、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了中国的民族排外主义。
世界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自己长处,不同的民族应该互相交流和学习。
但是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看高于别人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是民族排外主义。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文明历史的古国,自然也有许多的长处,从十五以后,中国的发展显然一步步落后于世界,十八世纪当欧洲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时,中国还处在"农业社会",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眼里,中国仍然是一个"天朝大国",其国内无所不有,不需要借助于外国,本来国内的一些守旧分子时时都在寻找借日,而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助长当时国内民族排外情绪的增长。
此外,林则徐还是一个忠君卫国的人,受“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的支配作用,林则徐一生极力捍卫清朝的政权,频繁镇压农民起义。
很多史学家认为这是林则徐的一个阴暗面,说他没能走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犯下了一些错误。
尽管我也认为这莫须是他一个不足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对他的评价却是褒大于贬。
“忠”和“孝”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明遗民一生不肯效忠清廷,他们的行为也许都是没有走出时代的局限,然而就是他们的忠和孝,使他们得到不知多少史学者的颂扬。
试问一个人尽忠尽孝,何过之有?另一方面。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政权是可以容忍在自己的领土内有人造反的,既然效忠清廷,就该为清政府的利益办事。
就好像我们以后在某公司工作,我们就要忠于该公司,我们在工作方面也只该为该公司办事。
假如做出违背公司利益的事情,这个人的诚信是很有问题的。
假如真的要指责他走不出时代的局限,我也只能慨叹一句“各为其主”了。
而且世界上本没有超人,没有人真的能够完全预知和掌握过去和未来,我们对古人的要求不能过分苛刻啊。
清白廉洁,勤职敬业,刚正不阿,热爱人民,热爱国家民族,这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德行;抵抗外夷,这是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民族气节。
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这是林则徐立的德;“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林则徐立的功;主持翻译多部书籍,著书若干,留下爱民之言论不少,这是林则徐立的言。
立德,立功,立言,杰出人物的三不朽林则徐完全做到。
所以,林则徐真不愧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杰出人物。
参考文献:●《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下册)●《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上册)●《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