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河流2——水文2005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128学 分:8.0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二)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理环境。

3.问题地理环境包括的三种环境及其含义。

第二节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主要内容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地圈,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3、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4、地壳运动的基本特点:
(1)地壳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2)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
(3)地壳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17、引起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作有规律的转换,形成季风。
18、表示大气湿润度的物理量称为大气湿度,它的表示方法有:
(1)水汽压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减小。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温度高低有密切的关系,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水汽的能力愈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数量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而水汽压也有一个限度。当水汽含量达到这个限度叫作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6、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面圆,就是纬线。
7、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圆,就是经线圈。
8、地球内部构造由地壳(地表到莫霍维奇面)、地幔和地核;地球外部构造由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9、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10、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更合理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以及整治的方法。
第一章 地球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
(1)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左偏转。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自然地理学6554 8814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

院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

200092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2003年一名词解释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二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二简答题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三综述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2004年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年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自然地理学完整版

1.河流上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上游河床坡度大,流速快,搬运力强,以下
蚀作用为主。常形成急流、浅滩、瀑布和V形谷。
下蚀作用的结果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称为向
源侵蚀。
侵蚀基准面是下蚀作用的极限,海平面是河流的
最终侵蚀基准面,湖泊和主河道是上游或支流的 暂时性侵蚀基准面。
上 游 的 形 谷 与 瀑 布
河流侧蚀作用影响
1965年1月的河岸
1975年1月的河岸
3.河流下游地质作用的特点
河流下游坡度极缓,流速很慢,动能明显减弱,河流 几乎不具备侵蚀能力,也很难携带搬运大量的碎屑物,以 沉积作用为主。形成蛇曲和牛轭湖以及大量沉积地形。
牛轭湖
航空照片显示的蛇曲型河流
(二)水系
一条河流的干支流构成了脉络相通的水 道系统,这个水道系统便称为水系或河系。 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长、河网密度和河 流的弯曲系数。
其中,河流的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 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距离之比值。河长是从河
口到河源沿河道的轴线所量得的长度。
四、河流的补给(河流分类)
(一)河流补给的形式 降落在地表的雨水,除部分被植物截留、下渗 和蒸发以外,其余的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网,补 给河流。冰川、积雪、地下水、湖泊和沼泽,也都 可以构成河流的水源。 根据降水形式及其向河流运动的路径的不同,河 流补给可分为(中国河流补给类型)
①降水补给
②融水补给 ③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④地下水补给
(二)各种补给的特点
1.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 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 化,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 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据估计,我国河 流的年径流量中,降水补给约占70%,河流水 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 减的趋势;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 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和水文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气候与水文部分)教学大纲课内学时数:72适用的专业范围及层次:全日制专科地理教育专业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编制人:李勇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气候与水文学部分是地理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今后学习区域地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气候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了解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大气温、湿、压、风等主要要素的意义、表示方法。

初步掌握上述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影响主要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变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步了解大型天气系统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三)初步掌握现代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类原则,气候的地理分布特征,气候变迁及原因,使学生对气候的形成、变化及分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适应中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水文学部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过程。

(二)了解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水体的概况、性质、运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利用情况。

(三)了解水资源的特性、评价、利用和管理。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课内教学72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供参考。

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建议原则上教师应该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大纲所确定的基本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但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教学时数的分配等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四、理论教学部分气象学与气候学部分第一章:引论教学目的和要求:①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②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③了解描述大气性状的物理量。

教学内容:1.1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1.2 气候系统概述1.3 有关大气的物理性状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教学目的和要求:①熟悉辐射的概念、基本定律;掌握太阳辐射的相关特征、在大气中的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掌握地面和大气的辐射表示、特点、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③掌握大气的增温和冷却。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态、自然资源分布与演化、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等方面。

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层形态、地形演化和地球表层的物质运动规律,如河流、冰川、海岸、风蚀、土地沉降、火山、地震等。

2.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如温室效应、气候变化、气候异常、气候预测、气候与环境的关系等。

3.水文学:研究水文循环过程及其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如河流、湖泊、水库、水文气象、地下水、水资源管理等。

4.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如生态系统演替、生态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

5.资源学: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以上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在实践中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1 -。

自然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1)
学科门类:理学(07) 一级学科:地理学(0705)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圈层系统相互作用,及其地理特性、结构功能、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和区域分异,为解决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提供科学理论与方法支撑。

地球表层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水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纽带,人水关系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河海大学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以水文地理与水地理工程为特色,重点研究水文地理规律、地理要素的区域分异特征、区域水资源和水地理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强化地理要素的时空分析方法与“3S”技术应用,以数字流域平台,为人地和谐与人水和谐的重大发展问题,研究解决其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水文学和区域规划等学科基本理论,掌握“3S”技术和地理要素的时空分析方法,在水文地理研究,尤其是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地理分析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具有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2、水文地理过程
3、地理环境演变
4、流域及海岸带资源与环境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

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自然地理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注:跨专业学生需加选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门专业课程。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其断面呈“V〞型或“U〞型。

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

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拟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局部水量那么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

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根底,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

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6
河流旁(横)向侵蚀
17
18
19
凸岸: 堆积、边滩
凹岸:
侵蚀 崩塌、坍江 陡坎深槽
20
21
22
曲流——凹岸侵蚀
23
曲流——凸岸堆积
24
25
表层流
底层流
26
图 7-14 弯道环流
27
28
29
裁弯取直
牛轭湖
30
荆江河道演变——古河道、湖泊群
31
32
松嫩平原河曲演变
83
河流地貌空间结构(小结)
• 侵蚀地貌 ——下切(上游)——沟谷、峡谷、V谷、河谷、 急流、瀑布、深潭、滑坡、泥石流 ——向源(上游)——袭夺河、被袭夺河、断头 河、风口 ——横向环流(中下游)——凹岸陡坎、深槽、 凸岸边滩;河曲、裁弯取直、河势连锁反应。
84
• 沉积地貌 山前——洪积扇(裙)、地上河(悬河) 中下游——边滩、河曲、牛扼湖、河漫滩 (二元相) ——地上河(悬河) ——节点制约——分汊河道、江心洲、冲积 平原 下游河口——拦门沙、三角洲、三角洲平原 • 搬运地貌 ——河床沙波
2
河流侵蚀的物质去向?
3
1.2 河流搬运作用
• 河流动能——流速、流量、泥沙来源
4
5
悬移质
推移质
6
跃移
7
磨圆
8
磨圆
9
搬运——河床沙波
10
沙波推移
11
12
13
悬移
黄河
输沙:15亿 吨/年 入海:11亿 吨/年
长江 5亿吨/年
14
平原河流横向侵蚀 ——河曲、河漫滩
• 中游水能汇聚 • 下切侵蚀微弱 • 河流能量向河岸 释放(垂直河道、 水平方向)
河流1讲回顾
• 河流基本概念——流域、分水岭、水系 • 分段——河源,上、中、下游,河口— —各河段地貌、水文特征不同 • 河流发育——受降水、地质构造、地貌 制约 • 河流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山区河流 (下切、向源、横向)
1
河流2讲要点
• 河流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 河流地貌发育——平原地区河流横向侵 蚀沉积地貌、河口沉积地貌 • 流域地貌空间结构
69
咸淡水混合——絮凝作用
盐水楔
河口混合水 河口锋
河口混合水 河流水
海水
Mouth bar
图?-?河口盐水楔
70
71
拦门沙
72
拦门沙——三角洲
P201
73
74
75
76
77
78
79
河口沙嘴
80
81
恒河三角洲
82
河流地貌发育与类型
• 侵蚀地貌——侵蚀作用、上中游 • 沉积地貌——沉积作用、中下游、河口 • 搬运地貌——河床沙波
85
思考
• • • • 河流为什么有不同的作用? 河流侵蚀地貌类型、特征与分布? 河流沉积地貌类型、特征与分布? 河曲、三角洲、洪积扇地貌形成与地貌 特征? • 二元相结构发育与特征? • 河流地貌与河段关系?
86
• 流速减弱——山前平原、湖泊、海洋、 水库 • 絮凝作用——咸淡水混合区、 • 沉积地貌——洪积扇、河流边滩、河漫 滩、沙洲、江心洲、山口洪积扇、拦门 沙、三角洲
61
山前洪积扇
62
山前洪积扇
63
山前洪积(扇)裙
64
山前洪积(扇)裙
65
山前洪积(扇)裙
66
67
68
洪积扇与坎尔井

图 7-25 洪积扇结构
节点 ——平原河流横向摆动的制约岸段
• 平原河流一岸、或两岸坚硬山体及矶石 • 长江中下游河道自上而下受到一系列节 点制约,有摆动,但不能大幅度摆动, 如黄河大改道 • 江心洲与分叉河道
55
56
57
58
59
1.3 河流沉积作用与沉积地貌
——动力减弱 ——咸淡水混合——絮凝作用
60
2.2 河流沉积地貌
33
34
35
河漫滩发育
36
河漫滩发育
37
洪水漫滩
38
39
二元相结构
40
二元相结构问题
• 水资源——丰富浅层地下水 • 防汛——管涌、决堤
41
42
管涌
43
44
45
46
47
悬河
48
49
天然堤——地上河(悬河)发育
50
5152ຫໍສະໝຸດ 地上河(悬河)53
江心洲与河流分汊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