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管理

合集下载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1)内镜的清洗、消毒:内镜使用后,①先清水洗净,即送气、送水10~15秒,消除其中血液和粘液(亦可用特殊清洗设备自动冲洗),经活检/吸引通道抽吸10~15秒。

②用清洁刷刷洗活检通道三次以上,直到刷清为止,每次越出远端开口,退出近端开口,且在每次插入前及退出后要清洗清洁刷。

③用海绵及棉拭彻底清洗浸没于温水和洗涤剂中的镜身。

④用软刷刷洗镜端部及头端的送气送水口和抬钳器,卸下所有阀瓣和远端保护圈,予以清洗、消毒。

⑤管道清洁完毕后可由自动装置完成清洁消毒或人工操作,用清洁剂冲洗每一通道或用多道冲洗器冲洗所有孔道。

有抬钳板的内镜可用2ml的注射器连接于抬钳板接口进行冲洗,尔后用清水洗净,并排出残余水份。

人工清洗可减少104个细菌,如人工清洗不完全或残留润滑剂,可导致消毒不完全。

经上述处理,紧接着消除尚有生长能力的微生物。

消毒时将镜身浸泡于2%戊二醛液,或选择其它消毒剂,将消毒剂充注各孔道,至少浸泡5~10分钟,消毒效果与消毒剂接触时间有关。

1994年美国FDA提出:内镜及附件,应在25℃2%戊二醛液浸泡45分钟,以完成高水平消毒,保证100%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和芽孢。

1995年ASGE调查资料显示,79%被调查者使用2%戊二醛。

内镜在消毒剂中浸泡10分钟占21%,浸泡20分钟占65%,浸泡30分钟占8%,浸泡45分钟仅占6%。

Axon报道10分钟消毒不足以破坏全部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但如在消毒前予以严格之机械清洗,则器械含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微,故认为无论受检者是否免疫低下,内镜消毒10分钟已足够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完毕后用净水冲洗镜身及所有孔道,吹干,装上清洁的阀瓣和末端保护圈以备用。

如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导致受检者腹泻,结肠炎,严重者出现血性腹泻。

消毒剂常被潮湿的器械所稀释,而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可直接影响消毒效果,Bailly报道戊二醛的浓度<1.0%或酸性环境时,许多病原菌将会产生抗药性,故应常调换消毒剂,以不超过1周为佳。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合理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就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内镜清洗。

内镜的清洗过程应当高效且彻底。

在清洗内镜前,应先将内镜的部件和附件分离,如光纤束、镜头和外部设备等,以便清洗时能彻底清洗到每个部位。

清洗器械前,工作人员应先洗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对内镜进行清洗时,应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清洗器械时应先使用水冲洗,然后使用清洗剂浸泡内镜,以去除污垢。

在使用清洗刷时,应注意刷毛的质量和结构,避免对内镜造成损害。

同时,在清洗时要将内镜的所有部位都清洗到,包括内镜的镜面、孔口和连接端等。

其次是内镜消毒。

内镜的消毒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必须确保内镜已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称取适量消毒剂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要按照要求进行控制。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内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后,应尽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的效果。

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的故障。

同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验证和检查,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定期的设备保养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总而言之,内镜清洗消毒的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确保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只有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内镜消毒规范

内镜消毒规范

内镜消毒规范内镜消毒是指对内镜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或去除内镜表面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以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内镜消毒是医疗机构保证安全医学操作的必要环节,为了做好内镜消毒工作,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

首先,在进行内镜消毒之前,需要进行内镜的清洁。

清洁内镜时,首先要将内镜的各个部件拆开,进行逐一清洁。

清洁时要使用清洁剂,一般在37到42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清洗,可以使用软毛刷或其他合适的清洁工具进行刷洗。

清洁内窥镜的同时,还要对内镜的附件和附属物进行清洗,并进行完全干燥。

内镜清洗完毕后,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内镜消毒主要采用化学消毒法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两种方式。

化学消毒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内镜消毒方式。

在化学消毒前,要对内镜进行充分清洁,确保内镜表面的污物和可见的血迹等已清洗干净。

化学消毒时,要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比如确定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以及消毒液的更换频率。

在进行化学消毒时,要保证内镜完全被浸泡在消毒液中,并且将消毒液充分灌注到内镜的各个部位。

消毒结束后,要对内镜进行充分的清水冲洗。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法是一种更加彻底的内镜消毒方式。

在进行高温高压蒸汽消毒之前,要确保内镜已经经过了清洗和没有残留物。

高温高压蒸汽消毒时,内镜需要被置于内镜消毒器中,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在消毒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然后对内镜进行清洁和干燥。

另外,医疗机构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消毒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责任人和消毒流程。

医护人员在进行内镜消毒时,要接受相关的消毒操作培训,了解消毒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消毒操作的质量控制,比如进行内镜消毒质量的监测和内镜消毒效果的评价。

总的来说,内镜消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

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内镜消毒规范,加强消毒管理,确保内镜在使用过程中不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内镜洗消标准和流程

内镜洗消标准和流程

•内镜洗消概述•内镜洗消标准•内镜洗消流程•内镜洗消操作注意事项•内镜洗消效果监测与评估目•内镜洗消相关法规与规范解读录01腹腔镜用于观察腹腔内脏器和组织病变,可进行手术操作。

内镜种类与特点电子胃镜具有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特点,可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

肠镜用于观察大肠黏膜病变,可进行组织活检和息肉切除。

胸腔镜用于观察胸腔内脏器和组织病变,可进行组织活检和手术操作。

关节镜用于观察关节内部病变,可进行组织活检和手术操作。

内镜洗消的重要性和目的030201内镜洗消的历史与发展01清洗标准消毒标准消毒后的器械应无菌,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消毒后的器械应防再污染,使用时保持清洁状态。

手术器械应使用高效、广谱、稳定性好的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

终末漂洗标准终末漂洗使用软水或纯净水。

漂洗过程中应使用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表面及轴节处。

漂洗后的器械表面应无残留物、无血渍、无锈渍。

干燥标准器械应使用干燥设备进行烘干,或使用清洁的棉布擦拭干净。

器械表面应干燥、无水渍、无锈渍。

器械的轴节部及弯曲部应彻底干燥,防止生锈。

01接收内镜检查内镜初步冲洗浸泡消毒预处理流程手工清洗流程刷洗内镜对内镜的配件进行清洗,确保无残留的污物和细菌。

清洗配件终末漂洗消毒使用消毒液对内镜及配件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细菌和病毒。

清洗将内镜及配件放入自动清洗消毒机中,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清洗、消毒、干燥等处理。

干燥使用干燥设备对内镜及配件进行干燥处理,去除残留的水分和细菌。

自动清洗消毒流程终末漂洗干燥终末漂洗及干燥流程01操作前的准备事项检查内镜的完整性准备清洗设备和工具确认内镜的类型和材质03严格遵守消毒流程操作中的注意事项01正确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02彻底清洗内镜操作后的处理事项01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监测方法与频次效果评估标准与流程不合格处理如内镜洗消效果监测不合格,立即停止使用该内镜,并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整改和重新监测,直至合格为止。

改进措施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提高清洗剂浓度、更换清洗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以提升内镜洗消效果。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操作与管理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操作与管理
干燥方法
使用干净、柔软的无菌布将内镜表面 和管道内的水分擦干,避免使用高温 或强力吹风等方式进行干燥,以免对 内镜造成损害。
储存环境
将干燥后的内镜悬挂在专用内镜储存 柜内,保持通风干燥的环境,避免阳 光直射和潮湿。同时,要确保储存柜 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04 规范化管理要求
制定管理制度与规范
3
患者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隐私保护,防止因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而导致的 医疗事故和纠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规范化操作流程
预处理
检查内镜
在使用后,应立即对内镜进行检 查,评估污染程度和损坏情况。
去除大颗粒污染物
使用软毛刷或清洁布轻轻去除内 镜表面的大颗粒污染物。
手工清洗
01
02
03
清洗液选择
选择适合内镜材质的清洗 液,避免使用对内镜有损 害的化学物质。
清洗工具
使用软毛刷或海绵等柔软 工具,避免刮伤内镜表面。
消毒与灭菌
消毒方法
根据内镜的材质和耐受性,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 浸泡消毒、气体消毒或高 温高压灭菌等。
消毒剂选择
选择经过验证的、对内镜 无损害的消毒剂,并确保 其浓度和作用时间符合规 范要求。
监测与记录
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并记录消毒过程的关键参 数,如温度、时间和消毒 剂浓度等。
干燥与储存
清洗方法
将内镜完全浸泡在清洗液 中,用清洗工具轻轻擦洗 内镜表面和管道,确保彻 底清除污染物。
机器清洗
选择合适的清洗机
根据内镜的类型和材质,选择适 合的清洗机进行清洗。
清洗程序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基本原则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基本原则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基本原则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分类清洁: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清洗,避免不同材质的内镜及附件相互污染或损坏。

例如,金属内镜和塑料内镜应分开清洗。

2. 使用专用清洗剂:选择适合的清洗剂进行清洗,清洗剂应具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并且不会对内镜及附件造成损伤。

3. 定期清洗:内镜及附件应定期进行清洗,以防止细菌和污垢的积累。

清洗间隔时间可根据使用频率和临床需求来决定。

4. 根据使用情况进行清洗:内镜及附件在每次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以防止细菌和病原体的滋生。

如果内镜使用时遭遇高污染或高风险病例,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5. 清洗过程中注意安全:清洗过程中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以避免接触内镜和附件时受到伤害。

6. 使用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热氧化、化学消毒和蒸汽灭菌等。

7. 严格控制消毒质量: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确保消毒液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以保证消毒效果。

总之,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同时根据内镜及附件的材质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清洗消毒方法,确保安全可靠地完成清洗消毒工作。

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

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

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内镜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得到有效执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院内镜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三、责任分配1. 内镜室主任负责本室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全面管理。

2. 内镜室护士负责具体执行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3. 保洁人员负责协助内镜室护士完成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四、清洁与消毒要求1. 清洁与消毒频率(1)内镜室各区域每天进行一次全面清洁与消毒。

(2)内镜设备在使用前后进行及时清洁与消毒。

(3)内镜室发生污染事件时,立即进行清洁与消毒。

2. 清洁与消毒方法(1)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进行清洁与消毒。

(2)按照产品说明书和医院相关规定进行使用和配制。

(3)清洁与消毒过程中,确保消毒剂作用时间充足。

3. 清洁与消毒范围(1)内镜室各功能区域,包括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储镜室等。

(2)内镜设备,包括内镜主机、镜头、管道等。

(3)内镜室家具、墙壁、地面等。

(4)内镜室空气,通过通风和空气消毒设备进行。

五、清洁与消毒记录1. 内镜室护士负责记录清洁与消毒工作,包括日期、时间、区域、清洁与消毒方法、使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等。

2. 清洁与消毒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备查阅。

六、监督检查1. 内镜室主任定期对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内镜室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抽查。

3.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记录整改措施和效果。

七、培训与教育1. 对内镜室护士和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清洁与消毒技能。

2. 培训内容包括清洁与消毒方法、消毒剂使用、个人防护等。

3. 培训记录应保存至少一年,以备查阅。

八、应急预案1.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内镜室发生污染事件。

2. 应急预案包括污染事件报告、应急处理、清洁与消毒、调查与整改等。

3.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措施要求



医务人员进行每一次可能导致污染物的 接触时都必须带手套 衣服或面部可能被污染时应当穿隔离衣. 带口罩和眼罩 接触感染物品后.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锐器的正确处理 被感染性物质污染后的医疗器具正确处 理
基本特点是:

1 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 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1、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 高度危险物品:手机、牙钻、手术刀 及其他手术器械,活检钳、膀胱镜等。 ◆ 中度危险物品:口腔科托盘、口镜、探 针、呼吸机管道、体温表、压舌板等 ◆ 低度危险物品:生活卫生用品如:床 面、听诊器等
消毒、灭菌技术基本要求

2、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2、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医院可用液 体皂。
洗手设备:
3、可选用纸巾、风干机、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 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4、不便于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对洗手中存在问题改进不足:

洗手水龙头太少 很多使用接触式水龙头 使用固体肥皂 很少配备抗菌皂液 没有一次性擦手纸
◆ 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剂、器
械,并按照卫生许可证批准使用的范围 和方法应用。 ◆ 根据物品污染后危害程度选择: a、对高度危险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b、对中度危险物品:注意区别选择。内镜、口腔部 分器械可选用高水平消毒方法;体温表、压舌板等可 选用中水平消毒方法。 C、对低度危险物品:一般只作清洁处理即可
(1)内镜使用前必须达 到高水平消毒,活检钳等 附件必须灭菌。 (2)用后应立即用流动 水清洗。 (3)每日诊疗前应对内 镜进行测漏,并再次消毒 。 (4)采用清洗消毒机前 需进行手工清洗 (5)正确穿戴防护用品

清洗流程
注意:刷洗所有管道
在内镜处理的各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消 毒灭菌前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血迹.黏液等残 留物质.否则一旦血液及有机物干固,不但清洗 困难,还易腐蚀和损坏器械
灭菌内镜 2 、 灭菌 操 (1)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作 不耐高温的可选用环氧乙烷 2%碱性戊二醛灭 流 、等离子、 菌。 程 (2)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
按照无菌物品储存。 (3)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 泡灭菌时应注意:浸泡10小 时;打开轴节,管腔内充满 消毒液;灭菌后用无菌水彻 底冲洗;使用前监测浓度, 低于2%或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4)使用的消毒灭菌产 品证件齐全,必须有卫生许 可批件及附件,产品注册证 及附件等;使用科室应存留 附件,掌握产品的适用范围

灭菌内镜
消毒内镜
2 、 操 作 流 程
清洗(10分):参照《清洗消 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实施 。 水洗:用后立即流动水彻底清 洗。 酶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 5~10分钟。 冲洗: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 管腔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清洗(12分) 水洗:①立即擦去内镜外表污物, 反复送气、送水,置容器中送洗消 室; ②流动水下用纱布擦洗镜身,同时 将操作部清洗干净,用毛刷刷洗管 道; ③管道全灌流进行彻底清洗,用吸 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④活检钳等附件放入清水中彻底刷 清洗应:拆卸到最小单位;轴 洗并擦干。 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 酶洗 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刷彻底刷洗;电线、冷光源线 清洗①冲洗内镜各管道及外表面。 等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 处用湿纱布和/或75%酒精擦拭 ②擦干内镜外表面,排出管道内水 。 分。 干燥与保养:
消毒隔离知识

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 要手段,正确掌握消毒、灭菌和标准预 防技术,提高质量,是医疗卫生机构基 础质量管理的需要,是保障病人生命安 全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需要
新概念

◆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采用的一种 预防措施,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 病,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损 伤的皮肤.黏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具有 潜在感染而采取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等预防 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
根据物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和危险性选择:

a、对经血传播的病原体和受到细菌芽孢、
真菌孢子、分枝杆菌污染的物品,选用 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 消毒; C、对受到一般细菌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或 低水平的消毒法。 D、若存在较多有机物时,可先加酶清洗, 再加大消毒
一、建筑布局(10分)
灭菌内镜: 1、诊疗区域应达到手术室标准(5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3分)。 3、分别设有工作人员和患者出入通道,物流洁污分开 ,流向合理。(2分)

消毒内镜:
1、布局流程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2、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与诊疗工作分室进行,清洗消毒 室应通风良好。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设有内镜 诊疗中心的每个诊疗单位的使用面积不得少于20平米 。



1、所有从事内镜诊疗、清洗消毒人员应持《安徽 省医院内镜清洗消毒与管理培训证书》(6分)。 查阅原始的内镜诊疗、清洗消毒登记本,核对相关 人员名单与培训证原件或复印件。发现一人无证扣 1分,扣完为止。 2、从事内镜清洗消毒、诊疗相关人员应熟悉《内 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现场提问2人内镜消毒管理相关知识,
洗手的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 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 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 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 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4.脱手套后
手消毒的指征)

二、规章制度(10分)

1、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如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
如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 制度等)(5分)。

2、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并上墙 集中供应在供应室查看 )(5分)

无制度扣5分,缺一项制度扣2分,制度 无针对性或更新不及时扣1分。
三、人员资质(10分)
内镜的清洗消毒与管理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 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 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 属医院感染。
国外医院感染情况

据全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 控中心”)统计,与医院有关的病菌感染,已 成为美国人继心脏病、癌症和中风之后的第四 大死因。每年因医院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超过 了车祸、火灾和溺水死者的总和。 “疾控中心”和“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认为,只要严格遵守及时洗手这一操作规范, 每年就可避免两万个死亡病例。
手卫生




洗手:6步洗手法 卫生手消毒:快速消毒剂洗手 外科手消毒:手术洗手刷手消毒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 =10cfu/cm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数应<或 =5cfu/cm2
洗手与手消毒要求
1、病房及各诊疗科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采用脚踏式 、肘式或感应式。

2、(8分)
灭菌
•流动水清洗池、超声清 洗机、高压水枪、清洗刷、 多酶、干燥设备、高压气 枪、灭菌设备等 • 少一项扣2分
必备设备
消毒
清洗消毒槽、超声清洗机、高压 水枪、计时器、多酶液、清洗刷、 干燥设备、吸引器、 50ml注射器、 纱布等消耗品、洁净储镜柜等。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 当分开。 少一项扣3分
灭菌类内镜
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 宫 腔镜等凡是进入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
菌腔室的
内镜附件: 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达到灭菌水平
五、技术流程(35分)
现场查看操作或演示
灭菌内镜 1、基本要 求 (1)内镜及附件 使用前达到灭菌 水平。 (2)用后应立即 用流动水清洗。 (3)正确使用防 护用品。 消毒内镜
3、防护用品: 防渗透围裙、 面罩或口罩、 帽子、 手套等(2分)。

必备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 罩、帽子、手套等。

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专用的流动水清洗消毒 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 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 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 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ml注射器、各种刷 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手消毒方法:
1、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污物刷净 ,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 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
内镜医院感染管理 依据



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版 卫生部最新上传到网上的《内镜与微创 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试行)》 安徽省卫生厅文件:《关于全省医疗机 构内镜检查验收情况的通报》中消毒内 镜、灭菌内镜验收标准 (卫医秘【2011 】94号 )
安徽省卫生厅
卫医秘【2004】313号
《通知》要求: 1 、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2 、把握关键环节: (1)确立标准预防观念。 (2)内镜诊疗与清洗消毒工作必须分室进行 (3)水洗、酶洗等清洗消毒流程规范。 (4)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 (5)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3、内镜验收合格证,全员持证上岗。

基本要求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 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 知识,接受相关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 章制度; 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 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 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持良好的 通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