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1、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安装有排风扇,定时通风换气,每天两次,每次30~60分钟,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紫外线灯管保持精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
动态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有记录。
2、各区域间(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颜色标记明确,用后清洗再置于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净,悬挂晾干。
3、诊察室内的各类物品及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等,可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一次性完成,或先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表;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4、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日1~2次;当受到病原体污染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及时拖地面、墙面;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5、落实《软式内镜请洗消毒技术规范),手工清洗按照预处理、测漏、清洗(清洗槽内配置清洗液)、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的程序进行,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进行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前,应完成内镜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
做好记录。
6、规范复用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7、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应每清洁消毒一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8、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500mg/L消毒剂进行消毒。
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消毒槽。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9、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的手、诊疗室和清洗消毒室环境、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剂以及清洗用水进行生物监测。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1)内镜的清洗、消毒:内镜使用后,①先清水洗净,即送气、送水10~15秒,消除其中血液和粘液(亦可用特殊清洗设备自动冲洗),经活检/吸引通道抽吸10~15秒。
②用清洁刷刷洗活检通道三次以上,直到刷清为止,每次越出远端开口,退出近端开口,且在每次插入前及退出后要清洗清洁刷。
③用海绵及棉拭彻底清洗浸没于温水和洗涤剂中的镜身。
④用软刷刷洗镜端部及头端的送气送水口和抬钳器,卸下所有阀瓣和远端保护圈,予以清洗、消毒。
⑤管道清洁完毕后可由自动装置完成清洁消毒或人工操作,用清洁剂冲洗每一通道或用多道冲洗器冲洗所有孔道。
有抬钳板的内镜可用2ml的注射器连接于抬钳板接口进行冲洗,尔后用清水洗净,并排出残余水份。
人工清洗可减少104个细菌,如人工清洗不完全或残留润滑剂,可导致消毒不完全。
经上述处理,紧接着消除尚有生长能力的微生物。
消毒时将镜身浸泡于2%戊二醛液,或选择其它消毒剂,将消毒剂充注各孔道,至少浸泡5~10分钟,消毒效果与消毒剂接触时间有关。
1994年美国FDA提出:内镜及附件,应在25℃2%戊二醛液浸泡45分钟,以完成高水平消毒,保证100%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和芽孢。
1995年ASGE调查资料显示,79%被调查者使用2%戊二醛。
内镜在消毒剂中浸泡10分钟占21%,浸泡20分钟占65%,浸泡30分钟占8%,浸泡45分钟仅占6%。
Axon报道10分钟消毒不足以破坏全部分枝杆菌和细菌芽孢,但如在消毒前予以严格之机械清洗,则器械含传染源的可能性极微,故认为无论受检者是否免疫低下,内镜消毒10分钟已足够防止交叉感染。
消毒完毕后用净水冲洗镜身及所有孔道,吹干,装上清洁的阀瓣和末端保护圈以备用。
如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导致受检者腹泻,结肠炎,严重者出现血性腹泻。
消毒剂常被潮湿的器械所稀释,而不同浓度的消毒剂可直接影响消毒效果,Bailly报道戊二醛的浓度<1.0%或酸性环境时,许多病原菌将会产生抗药性,故应常调换消毒剂,以不超过1周为佳。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合理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就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内镜清洗。
内镜的清洗过程应当高效且彻底。
在清洗内镜前,应先将内镜的部件和附件分离,如光纤束、镜头和外部设备等,以便清洗时能彻底清洗到每个部位。
清洗器械前,工作人员应先洗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对内镜进行清洗时,应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清洗器械时应先使用水冲洗,然后使用清洗剂浸泡内镜,以去除污垢。
在使用清洗刷时,应注意刷毛的质量和结构,避免对内镜造成损害。
同时,在清洗时要将内镜的所有部位都清洗到,包括内镜的镜面、孔口和连接端等。
其次是内镜消毒。
内镜的消毒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必须确保内镜已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称取适量消毒剂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要按照要求进行控制。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内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后,应尽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的效果。
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的故障。
同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验证和检查,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定期的设备保养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总而言之,内镜清洗消毒的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确保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只有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清洗消毒间工作管理制度
Ⅰ目的
持续提高内镜诊疗质量,保障内镜诊疗安全。
Ⅱ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胃镜、肠镜)。
Ⅲ制度
一、清洗消毒间为内镜科所有用后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场所,故应有专人管理。
二、工作人员入室内应衣帽整齐,服从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的管理。
三、严格区分无菌区与污染区,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
四、清洁消毒后的内镜和附件应按规定地点固定放置,不得和无清洁消毒物品混放。
五、进入清洗消毒间的物品,带入人员和洗消人员应共同清点,由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按品种分类到指定地点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如肠镜绝对不允许和胃镜在同一位置清洗、消毒。
HIA阳性镜和阴性镜应分槽清洗、消毒。
六、所有内镜及附件遵循: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
燥的原则,才能出室应用。
七、清洗消毒间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对所有物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清洗消毒并检修。
所有出室物品都确保可用状态,为保证各种内镜检查治疗的顺利进行而做好后勤供应保障工作。
八、所有消毒物品定期进行检测,气体消毒附件应做枯草杆菌培养,确保附件无菌,以防交叉感染,对检测结果应进行登记。
九、所有出室附件应进行登记。
Ⅳ参考依据
1.《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
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Ⅰ目的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
Ⅲ制度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二、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患者做HIV、HCV、HBsAg、TPHA等筛查,并有记录。
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三、内镜的附件数量应当和诊疗工作量相匹配,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
四、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
五、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内镜应进行灭菌。
七、与完整黏膜接触,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内镜及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应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九、清洗纱布一镜一用一更换,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十、消毒后的内镜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
十一、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储镜柜内。
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裂缝,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应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十二、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每季度定期对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剂及浸泡的内镜、附件)、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三、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应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Ⅳ参考依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
最新内镜消毒规范

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基本条件、操作规程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时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GB 内镜清洗消毒机(2012发布) GB 医用清洗剂标准(2012发布)GB 消毒技术规范(2012发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软式内镜 flexible endoscop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
3.2 清洗cleaning使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附着于软式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
3.3 漂洗rinsing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软式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
3.4 终末漂洗final rinsing对消毒后的软式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3.5 内镜清洗消毒机automatic endoscope reprocessor, AER 用于内镜复用处理,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
3.6 医用清洗剂medical cleaning agent用于医疗器械清洗,增强水的去污能力的化学制剂。
4 管理要求4.1 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4.1.1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宜按专业群分别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
4.1.2医疗机构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监测。
4.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遵循本标准,负责对本医疗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包括内镜中心(室)建筑布局与工作流程审核、日常巡查、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生部关于印发《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为保证《规范》顺利实施,提出以下要求: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内镜消毒工作,将内镜消毒质量纳入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本《规范》实施前,开展内镜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内镜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消毒质量,严格预防和控制因内镜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
二、加强《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工作。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和全面贯彻本《规范》,有关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应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内镜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未达到本《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相应的内镜诊疗业务。
附件: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二○○四年四月一日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有关部属、部管单位。
卫生部办公厅2004年4月5日印发校对:郭燕红附件: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监测和监督。
第四条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五条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规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一、内镜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根据内镜在人体内使用部位的不同要求,对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机器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2、凡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
3、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二、选择内镜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内镜的消毒、灭菌应首选物理方法,对不耐热的内镜可选用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1、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能耐热内镜的灭菌,如金属直肠镜、直接喉镜金属部分的灭菌,以及能耐热的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等灭菌。
2、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各类内镜的消毒、灭菌。
3、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消毒需浸泡20min,灭菌须浸泡10h。
三、内镜的清洗
1、工作人员在清洗内镜时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清洗步骤:清洗一酶洗一清洗一消毒或灭菌。
感染病人用过的内镜应先消毒再清洗。
四、内镜的消毒
1、软式内镜的消毒:2%戊二醛浸泡:将洁净干燥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20min,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需浸泡45min,灭菌需浸泡10h。
2、硬式内镜的消毒:能耐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部分或全部,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能承受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其部分;或用2%的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再用清水彻底冲净。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灭菌
1、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到、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做到一用一灭菌,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h灭菌。
2、其他物件的消毒
(1)口圈、弯盘、辅料缸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或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如
500mg/L地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2)注水瓶及连接管的消毒:用高水平以上的化学消毒剂(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的戊二醛)浸泡消毒30min,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注水瓶内用水应为灭菌水,每天更换。
(3)吸引瓶、吸引管的消毒
检查结束后,先清洗吸引瓶,之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4)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
消毒软式内镜的槽或容器应每天清洁,再用500mg/L的二氧化氯擦拭,用于浸泡灭菌的容器应清洁后作灭菌处理。
六、工作结束后的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室包括空气、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