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1、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安装有排风扇,定时通风换气,每天两次,每次30~60分钟,每日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季度做细菌培养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4CFU(5min·直径9cm平皿)。
紫外线灯管保持精洁,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1~2次。
动态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有记录。
2、各区域间(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拖布、抹布应分开使用,颜色标记明确,用后清洗再置于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净,悬挂晾干。
3、诊察室内的各类物品及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等,可用消毒湿巾清洁消毒一次性完成,或先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表;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4、地面采用湿式清洁,每日1~2次;当受到病原体污染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及时拖地面、墙面;当被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时,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作用>30分钟。
5、落实《软式内镜请洗消毒技术规范),手工清洗按照预处理、测漏、清洗(清洗槽内配置清洗液)、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的程序进行,消毒后的内镜应采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进行内镜清洗消毒机操作流程前,应完成内镜预处理、测漏、清洗和漂洗。
清洗和漂洗可在同一清洗槽内进行。
做好记录。
6、规范复用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7、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应每清洁消毒一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
8、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500mg/L消毒剂进行消毒。
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消毒槽。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室)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9、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的手、诊疗室和清洗消毒室环境、使用中的消毒剂与灭菌剂以及清洗用水进行生物监测。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1、内镜室内要合理分区:应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等;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应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设备应分开并分室进行。
2、使用合格消毒液与消毒器械,并应按规范使用、检测与登记。
3、严格遵守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原则。
对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须灭菌;对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胃肠镜要高水平消毒。
4、严格按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步骤、方法及要点进行。
如当天工作前对要使用的内镜再次消毒;每检诊一位病人要按规范(擦拭、水洗、酶洗、清洗、消毒、冲洗、干燥)程序清洗消毒。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行终末消毒。
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在按规范清洗、干燥的基础上行灭菌处理。
5、规范清洗、消毒及使用内镜诊疗相关用品:治疗单、检查床单、枕套、口圈、弯盘、活检钳、内镜注水瓶及用水、注射器及注射用水、清洗纱布、吸引瓶与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内镜贮存柜。
6、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

内镜室工作制度与内镜清洗消毒程序内镜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和医护人员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
2.所有检查和治疗项目实行预约登记和诊疗前患者签字制度,急危重症病人可提前就检或急诊检查,以免贻误病情。
预约登记时,告知或发放各项诊疗注意事项说明书,使病人能充分做好诊疗前的准备工作,更好地配合诊疗。
3.诊疗前要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影像诊断及临床要求,以防误查和遗漏特殊诊疗要求及必需的附加检查。
4.内镜诊疗中,应操作轻柔,技术娴熟,尽量减轻病人痛苦,认真仔细地完成各项内镜诊疗工作。
5.认真书写诊疗记录,并打印报告单,要求项目齐全,结论与分析相称,主次顺序分列,并登记注册。
6.制定内镜检查报告审批签发制度,低年资医师报告均由上级医师进行逐项审查修改,合格后签发;如有疑点可在内镜室内会诊。
7.建立健全资料管理制度。
对各项资料按顺序登记建卡,并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
8.备有急救设备和药物,以便在病人突然出现异常时使用。
9.要保持内镜室的整洁,应该执行内镜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10.要爱护内窥镜室的仪器和设施,对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贵重仪器损坏,要及时上报科主任,并酌情给予当事人处罚。
内镜清洗消毒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必须穿戴室内专用的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2.工作中严肃认真,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执行,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分类放置。
4.每天有专人负责监测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做好记录,如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
5.严格执行酶洗液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一次的制度。
6.严格掌握各种物品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和时间,浸泡时须设计时器,记录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7.做好各项登记如病人姓名、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
如遇传染性疾病如:表面抗原阳性、结核、艾滋病病人使用的物品,按规定延长浸泡时间(根据选用的消毒液种类不同而确定)。
医院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一、预处理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置于封闭、防渗漏的容器中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或送内镜清洗消毒室处理。
特殊感染性疾病患者使用后的内镜应双层封闭包装并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消毒供应中心单独回收或单独送内镜清洗消毒室特殊处理。
二、清洗(一) 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并擦干。
(二)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
(三) 内镜管腔应用高压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
(四) 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轻柔刷洗。
三、消毒或灭菌(一) 内镜的消毒可用煮沸消毒方法,水沸腾后计时20分钟。
(二) 内镜的灭菌可用压力蒸汽、过氧化氢等离子、环氧乙烷或消毒剂浸泡等方法。
连台手术应具有快速灭菌条件,否则一套内镜一天限做一台手术。
(三) 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或灭菌时,器械的轴节应充分打开,管腔内应充分注人消毒液。
(四) 消毒灭菌时间参考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或消毒剂、消毒器械的产品使用说明。
四、冲洗(一) 浸泡消毒的内镜应用流动水彻底冲洗。
(二) 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彻底冲洗。
五、干燥消毒的内镜可用气枪等设备干燥,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巾擦干。
六、储存(一) 带包装的内镜及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
(二) 裸露灭菌的内镜及附件应储存于密闭无菌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三) 裸露消毒的内镜应储存于密闭消毒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l周。
知丁。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Ⅰ目的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
Ⅲ制度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二、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患者做HIV、HCV、HBsAg、TPHA等筛查,并有记录。
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三、内镜的附件数量应当和诊疗工作量相匹配,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
四、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
五、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内镜应进行灭菌。
七、与完整黏膜接触,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内镜及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应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九、清洗纱布一镜一用一更换,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十、消毒后的内镜采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
十一、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储镜柜内。
储存柜内表面光滑,无裂缝,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应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十二、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每季度定期对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剂及浸泡的内镜、附件)、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三、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应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Ⅳ参考依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

手术室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制度一、背景手术室内镜是医院日常使用的重要医疗设备,其用途广泛,包括各种内窥镜检查和手术。
因此,内镜的清洗和消毒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而且,内镜的清洗和消毒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二、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措施1.内镜日常维护为了保证内镜的清洗和消毒效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镜进行有效维护。
内镜维护包括保持内镜外壳的光洁,避免外壳受到损坏和污染等。
2.内镜清洗内镜清洗是保证内镜消毒的第一步,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
内镜清洗一般由专人负责,流程如下:(1)拆卸内镜(2)使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内镜(3)去除内镜内部残留的污渍(4)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3.内镜消毒内镜消毒是内镜清洗过程的下一步,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消毒过程中必须保证内镜的杀菌和灭菌。
内镜消毒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高压蒸汽消毒(2)干热消毒(3)化学消毒(4)臭氧消毒选用何种消毒方法应符合医学界标准和手术室内镜消毒管理规定。
4.内镜消毒后处理内镜消毒后,需要进行精心的处理,包括干燥、包装、标签等程序。
对于已消毒的内镜进行标识,凡使用后都需要再次消毒。
5.消毒记录消毒记录是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做好消毒记录的管理。
这里推荐使用电子记录系统,可以对消毒检查和消毒时间等数据进行记录,方便有效地管理和查询。
三、内镜清洗和消毒管理标准作为医院的一种重要治疗设备,内镜管理方案必须严谨,消毒要求高,消毒剂要选用质量好、安全、高效的。
我们可以采取的标准有:1.消毒器材选择标准在选用消毒器材时,需要符合以下要求:(1)满足清洗、消毒和灭菌的要求(2)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使用简单、方便、安全2.消毒工作流程标准医生和护士必须按照所给定的方案标准操作,不能违规操作。
3.消毒剂选择标准消毒剂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选用消毒剂的酸碱度、杀菌时间、杀菌效果、万分之一病菌消灭率、使用剂量等指标应符合要求。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胃镜的消毒必须用0.5%-0.6%邻苯二甲醛浸泡5分钟,气管镜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20分钟,消毒后用流动水充分冲洗。
2、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立即除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血液、黏液及用高压气枪冲净内镜内的残留组织,应彻底清洗干净。
4、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必须符合卫生部《内经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要求。
5、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6、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储镜柜内。
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7、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
8、一次性治疗巾、-次性接口、弯盘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抽吸管一次性使用,吸引器每次用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清洗备用。
9、治疗床每天工作结束后用500ml/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如被呕吐物、分泌物污染必须及时更换。
10、对使用中消毒剂每日监测有效浓度,记录保存,低于有效浓
度立即更换。
11、内镜清洗操作人员做好自身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室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1、内镜室内要合理分区:应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等;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应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设备应分开并分室进行。
2、使用合格消毒液与消毒器械,并应按规范使用、检测与登记。
3、严格遵守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原则。
对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须灭菌;对进入人体消化道的胃肠镜要高水平消毒。
4、严格按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步骤、方法及要点进行。
如当天工作前对要使用的内镜再次消毒;每检诊一位病人要按规范(擦拭、水洗、酶洗、清洗、消毒、冲洗、干燥)程序清洗消毒。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行终末消毒。
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等在按规范清洗、干燥的基础上行灭菌处理。
5、规范清洗、消毒及使用内镜诊疗相关用品:治疗单、检查床单、枕套、口圈、弯盘、活检钳、内镜注水瓶及用水、注射器及注射用水、清洗纱布、吸引瓶与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内镜贮存柜。
6、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