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

近代历史论文范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历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历史论文范文篇一《晚清满汉政争与中国政治走向》摘要:清沿明制,清王朝入关后迅速把明朝时已比较完备的内阁六部九卿制化为己用,并且后来不断完善发展,“可是终清一朝,唯独两点不曾改变过其一是政府组织的满汉双轨制,其二是军事组织的八旗驻防。
”[1](p43)这主要的原因是清朝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对汉人存在深深的不信任感,这点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都存在,可是在清代却是把部族政治发挥到极致的,满洲人在国家权力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主导地位,可同时入主中原之后八旗子弟的腐化速度却也够快,满人“强悍之气已失,蒙昧之性未改。
”[2](p76)以至于等到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不堪一击,清王朝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僚曾胡左李等人外攘蛮夷内平叛乱,自此汉族官僚势力迅速上升满汉矛盾也急剧上升,等到戊戌变法之后则已激化,待到清末立宪汉族士绅的数次请愿被拒绝后已经不可调和,而清王朝的末日也不远了··关键字:晚清满汉矛盾政治斗争引言:满洲以刚柔兼济利用和驯服汉人而盛,“然有清一代“满汉合作”始终缺乏互信和平等,汉人始终处于绝对的政治弱势,满汉畛域严密。
究其根源,在于内化于历代清帝心中的‘崇满抑汉、以满驭汉’之祖制,清廷对占人口绝对多数的数万万汉人始终加以猜忌和防范。
”[3](p3)一、太平天国战争之前的满汉关系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汉族入主中原过程中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无情,亦有圈地圈人并颁布逃人法的残酷,故清初的满汉矛盾十分尖锐,南方有天地会等汉族反清势力,台湾有郑氏家族的反清势力。
这种形势直到爱新觉罗玄烨即位推行一系列与民生息的仁政和消弭满汉矛盾的举措之后才缓和下来。
而康熙皇帝平三番时,八旗子弟已难堪大用了,主要就要靠汉人绿营兵了。
康雍乾三世多颁行弥合汉满的措施,可是汉满矛盾并未真正得到弥合,只是成为一种潜流,这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矛盾缓和为前提的,而清王朝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满汉矛盾的缓和不会持续太久的时间。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篇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姓名:黄永超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救国救民【正文】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
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
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通用3篇)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篇1摘要:众所周知,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
然而,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关键字:爱国;救世;危机;新潮;出路正文:1840年,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亦从此拉开,中国也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猛然被对世界打开,众多的外国资本蜂拥而至,同时这也引起了国内封建集团的极力抵触,外国资本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一、林则徐林则徐为民办实事,虽居高位,但清廉自好,勤于职守,循法秉公,被老百姓誉为“林青天”。
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个人”。
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
林则徐经世派主要是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清朝统治的衰落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迫使他们去反思造成社会危机的原因,探求挽救衰世的办法,开始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他还是第一个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与英国人作斗争的中国人。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禁烟不禁商在广东期间,林则徐大举禁烟,并于1839年6月3日把收缴的英美商人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历史论文篇一《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和历史论文论文》提要:关于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有多篇文章加以论述,只是对其内涵、性质及思潮与流派的界定,仍颇有歧义。
本文除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还将对这一思潮的流变过程、各时期特点及其复杂的历史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就正于海内方家。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近代史上的两种文化保守主义近代以降,面对飘洋东来、以新型工业资本社会形态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挑战,中国本土文化能否继续延展其几千年来不绝的生命,曾是思想界长期纷纭不决的一大公案。
文化保守主义便是在这场争论中对此始终持肯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为重塑传统文化的现代精魂而呐喊的一种社会思潮或学术流派。
说到保守主义,人们总不免将落后、守旧的贬义与之联系在一起。
这种看法,固然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决不全面。
因为它还常常用来指对于社会事物的变迁更倾向于保持其延续性和渐进性,以力求稳健的某种观念或意识。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便是依据这一含义界定的。
在关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讨论中,有人认为这一思潮在我国发端于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及其建立孔教之说,[1]也有的将其上溯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2]甚至还有把近代早期的封建正统派直到“五四”以后的新儒家同作为“文化传统主义”思想脉络在各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加以综论的。
[3]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各家对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标准尚存在着分歧。
因此,在讨论中国近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之前,自应先对其略作说明。
我们认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近代”两字,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常用法,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是时段概念,即指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1949年建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一是社会形态概念,即指封建社会结构遭破坏而进人资本主义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

初一议论作文:从近代史纵观中国发展走势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近代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发展走势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又鲜明的特点。
本文将从近代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走势,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一、近代史中的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经历了许多战争和灾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外国侵略、内部动乱、经济落后等。
然而,中国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垮,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走出了困境。
二、中国的发展走势1. 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开放了市场,吸引了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2. 现代化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注重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渐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3. 全球化与区域化:从独立走向合作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区域化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三、原因与意义1. 原因(1) 人民的力量:中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奋斗,追求进步和发展。
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2) 政策调整: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调整了政策,开放了市场,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政策调整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外部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这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一近代史论文

大一近代史论文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大一近代史论文篇一《论五四运动》摘要:1919年5月4号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政府在华势力范围、撤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在五四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清末期的慈禧作者:姚振贺学号:201101061336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学专业11级01班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大多数人认为慈禧是一个贪恋权位、为自保不择手段的人。
本文以几个方面来阐述慈禧其实是有其苦衷,是当时的环境事物、局势逼不得已,慈禧确实在政治上有其过错,但是她的苦又谁知道呢。
关键词:慈禧、政治、无奈自咸丰皇帝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病死,留下遗旨:令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为辅政大臣,赐给慈安御赏印章,赐予同治帝同道堂印章。
难道咸丰皇帝想不到同治帝年幼吗? 所以他将同道堂的印章给同治的意图很有可能就是预留给慈禧。
但是,为防止吕后杀少帝的事件重演,所以名义上将印章留给同治。
在同治年幼时,由慈禧暂时帮助他和八大臣形成相互平衡,当同治长大后,再收回八大臣以及慈禧手中的同道堂印章。
一、慈禧与肃顺的斗争慈禧一直被认为是以卑鄙手段,夺取政权的一方。
其实并非是这样。
第一,我们应该先看一看肃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肃顺在年轻的时候是个出了名的纨绔子弟,经过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介绍被同样纨绔子弟的咸丰皇帝重用。
在“戊午科场案”,肃顺将仅犯“失察之罪”但罪不至死的柏凌处死,并且导致“士人满狱”、人心惶惶;咸丰九年,肃顺又借“钞票舞弊案”打击户部尚书;在协办大学时,肃顺打击周祖培、翁同龢之父翁心存以及与以上几人政见一致的彭蕴章,最后弄得彭蕴章不得不以就以为名离开京师赋闲;并且肃顺在咸丰时期,为了排除异己,屡兴大狱,弄得人人自危。
第二,咸丰帝留下两枚印章就是为了防止慈禧或八大臣一方独大,即是皇太后有权力共同决策朝中大事。
但是,肃顺等人在一次争执中,居然说皇太后看奏折是件多余的事情。
肃顺等人纠党忿争,致使“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小皇帝都被他们几个人吓得尿裤子。
我们不要忘了,慈禧、慈安是女人,但是毕竟是皇家的人。
可是大臣在整个清代,和皇上关系远的自称臣,关系近的自称“奴才”。
肃顺最多是奴才之人,竟将小皇上以及慈禧等人吓哭,杀头之罪并不过分。
第三,其实早在咸丰活着的时候,肃顺就一直奏请咸丰模仿汉武帝刺死钩弋夫人,立其子为皇太子之事。
而当肃顺等人,被监禁于宗人府时,肃顺怒目呵斥端华和载垣“若早从吾言,何至有今日”。
这说明,肃顺早想杀慈禧,只是慈禧动手早。
宫廷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坐以待毙。
如果不是慈禧先发制人,死的就是慈禧,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般人都会选择生存。
诚然,慈禧是一个权利欲望很强的人,但是身在宫廷那种不是敌死就是我亡的环境下,即使她的权利欲不强,最终也会被推上擂台。
第四,肃顺一直劝阻咸丰皇帝回京城,是由于京城有很多王公大臣包括恭亲王奕 那样的实权大臣,回去他无法继续大权独揽,所以他和慈禧之间不过是为了争权力败亡而死。
记得《恭亲王奕 》作者董守义说过这样一句宫廷斗争无所谓正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怎么能给慈禧冠上卑鄙的名声呢? 再看看肃顺处死时的情形,薛福成的日记中记载:肃顺以科场、钞票案无辜受害者尤多,都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
儿童欢呼:肃顺亦有今日乎? 或拾瓦砾泥土掷之。
李慈铭也在日记中说:是日肃顺弃世,亲属无临送者。
如此来说,只能说慈禧为民除了一大害,何谓卑鄙?二、慈禧的垂帘听政辛酉政变前,慈禧被肃顺封锁,不能接见外臣,且当时是不可能接触军政大权。
政变后,她掌握了军事裁决权,但是当时北京大部分大臣是恭亲王奕 的党羽,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恭亲王对慈禧并未放在心上,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妇道人家能有什么作为。
表面上是慈禧裁决,其实,和肃顺的那句话一样“皇太后只负责盖章就行了”是没什么区别的。
《慈禧外纪》中记载:初次听政,可为太后试验之期,表面若无大权。
如果当时,若是慈禧与奕 闹到与肃顺一样的程度,后果就是奕 再次发动政变大权独揽,慈禧继续听政但是不会有任何权利,只是傀儡,被放在帘子后面只是个摆设。
并非是世人认为的幕后黑手,实权确实在奕 的手中。
《慈禧外纪》中26页记载:恭亲王是希望借着垂帘听政的名义,有人给自己当挡箭牌,“而实权归己”。
面对这样一帮豺狼虎豹,只要她棋差一招那就是身首异处啊! 如果是个男子还可能有退路,但是,女子掌权,一旦失败就必死无疑。
即使慈禧确实拥有治国的能力,在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但那些大臣大多数都是敷衍她的。
三、慈禧不归政于同治帝与光绪帝的方面第一,首先很多人都认为慈禧一生基本上都是幸福的,殊不知中国传统意义上,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最惨的。
但是慈禧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这好像更加悲惨。
第二,从同治帝说起。
同治帝是个很不成器的孩子,在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同治帝上课时就睡觉,不睡觉就闹。
到了十八岁,连奏折都看不了。
慈禧贪恋权位这不假,恐怕对同治帝的不放心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还有就是同治帝亲政了,心里还能有她这个母后吗? 选妃的时候就听了东太后的,慈禧才是同治的亲生母亲啊!试问,哪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儿子和自己在一条战线上呢? 同治帝连奏折都看不了,在那帮比猴子还精明的大臣面前能守得住手中的皇权吗? 况且恭亲王可是一直在虎视眈眈啊! 这么多年来慈禧没少打击恭亲王,一旦被他掌权,会怎么样来加倍报复啊! 一旦手中的权力失去,慈禧不过是一个糟老太婆,有多少大臣会对她这个掌权多年的女人落井下石,急切希望她身首异处! 对于如今的一般人来说如果有操控一切的权利,然而失势就很有可能身首异处,会怎样选择呢? 大多选择前者吧!第三,然而对于光绪帝呢? 都说慈禧对光绪帝没有亲情,但是光绪帝从小体弱多病,每当打雷的时候光绪一个人不敢睡,而且肚脐流脓。
慈禧每次在打雷时都会陪在光绪身边,并且会亲自擦拭流脓。
应该说慈禧把这个外甥兼侄子当作了当年的同治。
因此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她希望对光绪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光绪的性格懦弱,尤其是他与同治帝有着相同的致命之处——实际政治能力不足。
光绪帝的政治能力不足从戊戌变法就可以看出。
1、恭亲王对光绪帝的劝阻:梁启超在《戊戌变法记》:恭亲王屡谏,谓祖宗之法不可变。
言下之意,维新派的人认为恭亲王是戊戌变法的阻碍者。
但是我们要知道,不要说恭亲王,当时就是慈禧要进行戊戌变法,进行改革,那些守旧的大臣有多少人会去反对。
而恭亲王一直是洋务派的领头人,他甚至比魏源林则徐一样的人还要更早开眼看世界。
恭亲王是曾劝阻光绪帝不要和康有为变法,但这不代表他不支持改革。
恭亲王在弥留之际对光绪帝说:“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信小人言。
”不必说恭亲王识人之明,他对康有为等人的戊戌变法早已看出不妥之处,奈何心有余力不足。
有人说恭亲王是保守派为了阻止维新变法才对光绪说的那番话,他已经是一个要死的人,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阻止变法已经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且光绪对恭亲王是很倚重的,假若恭亲王在百日维新开始后七八十天没有去世,笔者认为百日维新不会被搞成那样的局面。
再说,恭亲王其实是很希望变法的,但是为什么不支持康有为的变法呢? 恐怕恭亲王看出康有为不是仅仅为了国富民强,想让自己大权在握才是真正目的。
2、康有为对光绪帝的利用恭亲王看出康有为有个人目的并不是主观的猜想,康有为是怎么样一个人,笔者作出以下的分析:根据《慈禧外纪》,康有为等人不断劝说光绪帝杀掉慈禧,说慈禧就是国家腐朽堕落、毫无生气的主要原因。
光绪帝应该把她监禁起来,然后列举太后罪行。
然后禁止她再度染指国事。
康有为从一开始就竭尽全力设法让皇帝对太后产生偏见,告诉太后对改革的同情纯粹是一种伪装,光绪帝迅速地被康有为影响,以至于光绪帝后来的谕旨都是康有为的协助下颁布的。
其中,翁同龢并不是慈禧太后罢黜的,而是光绪皇帝罢黜的,笔者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康有为怂恿的。
恐怕很难说康有为没有个人私利的动机、没有想通过影响光绪从而操控朝廷大权。
光绪的感情用事和优柔寡断,被康有为用来服务自己。
考虑到以上一点,那么他对太后和荣禄的诋毁目的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他清楚地认清楚一个事实:只要慈禧依然大权在握,他的野心就不可能实现并且他的位子也将不保。
综上所述,康有为说实话与当初的肃顺等人没什么大区别!3、慈禧对光绪帝能力的看法在整个戊戌变法中,光绪没有听信恭亲王的劝阻而被康有为利用,没有自己的主见也缺乏政治的决策能力。
《慈禧外纪》记载:他的维新,计划要统统废掉,这些计划,起初是他所鼓励的,但她做梦也没想到,他昏昧糊涂、自以为是,竟然导致他把事情高的如此荒唐。
(他指的是光绪,她指的是慈禧)《叶赫那拉·根正》一书记载:桂祥说光绪这个人有点一根筋,十分单纯,对什么事情都不精通,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变法、什么叫改革。
而且脑子不灵活、心胸狭窄。
康有为等人不断的教唆和挑拨光绪与慈禧的关系,然后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慈禧与光绪的个人矛盾逐渐演化为政治矛盾。
当时,慈禧的心情非常不好受,于是又一次在仁寿殿,当着百官的面就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没想到啊! 你出来没吃过我的奶,我对你比亲儿子还亲,这些大伙都看着呢! 俗话说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这个小雀雏哺大了,可你反过来要啄我的眼。
”慈禧这里权利还没完全放手呢,康有为那边就想杀她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都会更加紧紧的握住手中的权力。
综上三点,所以说对于慈禧不归政于同治和光绪的问题是有其中缘由的,完全把权力交给没有政治能力的同治或光绪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就算是慈禧贪恋权力,那些自以为能救大清国男人们对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她具有很多缺点,如嗜权如命、胸怀狭窄、生活奢侈等,引用《龙夫人》评价慈禧的一句话就是“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对待的国度里,她只是极力想保持自己位置而已”。
参考文献:[1]孟森《清史讲义》[M]岳麓书社[2]郑天挺《清史探微》[M]北京大学出版社[3]德龄《慈禧太后私生活秘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4]徐彻《慈禧大传》[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5]何虎生《铁腕政治家——西太后》[M]江苏教育出版社[6]徐广源《大清皇陵》[M]海南出版社[7]隋丽娟《说慈禧》[M]中华书局[8][美]何德兰《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M]中华书局[9]董守义《恭亲王奕 》[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