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七雄(新教材)
合集下载
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课件

第7 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梁山街道第一中学
历史教研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及
地理位置 。 (3)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西周
春秋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东周
战国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说一说
什么叫“合纵”、“连横”?战 国时期的纵横家是谁? 合纵:东方六国的联合,共同阻 止秦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连横:秦国利用东方六国的矛 盾,分化六国使他们分别与自己结 盟,并帮助秦国进行兼并的策略。 纵横家:苏秦 、张仪。
连 横 事 一 强 以 攻 众 弱
合 纵 合 众 弱 以 攻 一 强
— 637
晋文公,春 秋时期晋国国君, 在城濮之战中打 败楚国建立霸业。
霸举 位 ”贤 时 之任 , ) 秦 一能 努 , 穆 。。 力 春 公 秋 他改 时 是革 秦 春内 嬴 国 秋政 任 的 , 时 好 国 搜 代 ( 的罗君? “人。 在 五才 前 , 621
—— —
国宋 顿 在 争国 吏 位 得, 治 时 楚 了统 , , 庄 诸一 同 废 王 侯了 时 黜 , 盟 先庸春 主多 后 官 秋 地个 举 , 时 位小 兵 举 楚 。国 战 用 国 ,败贤国 并晋才君 为国,。 楚和整他 20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匈
奴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楚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想一想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与春 秋时 期相比有何不同?有哪些著名 的战例? 提示: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明显扩大,战 争目的也由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 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 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著名战例: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 长平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含视频)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课堂检测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
“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B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4.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A )
古文字
现代文字
采
刃
焚
休
日
A.甲骨文 B.隶书 C.金文 D.小篆
课堂检测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 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史记·商君列传》
二、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利于法律推行、社会稳定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诱敌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伤亡重
一、战国七雄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PPT课件(1)(1)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 的年代。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讲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 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 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来讲,是众多 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 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 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 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秦国在战国末期,国力日益 强盛,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 攻势,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的呢? 请听下回分解。
展开政治、外交上的斗争 “合纵”“连横”
合纵与连横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燕 赵 齐 秦 韩 楚 魏
合纵——“合众势以攻一强”
燕 赵 齐 秦 韩 楚 魏
你如何看待春秋战国这种混乱局面?
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战国无义战,其实质 是各分裂势力、地方割据政权为扩张领土和 掠夺财富而进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 的灾难;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争霸战争中大国 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 的步伐,加强了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 化联系,也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 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B
5.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的是( C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二、战国七雄
指导学生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
图”,发现其中的异同。 提问:战国七雄并立是怎么产生的?
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东 南 西 北 北 到 南
燕 赵 魏 秦 韩 楚
齐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 : : : : : :
: : : : : : : :
连
横
连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合
PK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公孙衍
那么为什么六国合纵 抗秦的谋略没有成功 纵横家为什么提出 的呢? “合纵”、“连横”
从地域上来说,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接 因为秦国用贿赂、威胁、 因为秦国用贿赂西抗秦; 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西抗秦;而这 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威胁、 些小国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 些小国东连齐或西连秦的手法各个击破破 连横” “连横” , 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其次,其他五国 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提出这样的策略是为 坏了合纵。 坏了合纵 其次, 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以此鼓吹依靠合 立场不坚定, 朝秦暮楚” 立场不坚定,“朝秦暮楚”。 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 立的? 立的?
前 公元前770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洛邑 迁都洛邑, 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0年 770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6年 476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475年 475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 221
促进了民族融合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策略?
奴 隶 社 会
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476) 770--前476) --
统一走向 走向分裂 由统一走向分裂 走向统一 由分裂走向统一 分裂走向
封建社会形成
(前475--前221) 475--前221) --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24版新教材)

1.农业是立国之本,牛耕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 次革命,铁制农具极大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 了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和中国的社会转型,我国牛耕、 铁制农具的使用开始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夏商时期
A
2.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
A.齐和秦 B.燕和楚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C
7.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 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C
4.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一段优美 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 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如长 城的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的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 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请你 判断,余秋雨笔下的“它”指的是( )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都江堰
国宝︱战国 水陆攻战纹
铜壶
战国形势图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 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②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 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 富国强D.赵和楚
3.“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 求救。齐威王派兵救赵,军师孙膑说:魏国主力 攻打邯郸,其都城大梁空虚,如果直接攻打大梁, 魏国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 可给魏国很大打击……”“围魏救赵”的故事反 映了战国时期( )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2张)(2024版新教材)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 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 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 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 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 崇敬。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 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 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 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鱼 嘴
飞沙 宝 瓶瓶口
堰
口 宝 离
堆
达标测评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
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
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D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 A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2、强者吃掉弱者,进 而统一中国。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楚秦 燕 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 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 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 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 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 崇敬。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 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 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 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鱼 嘴
飞沙 宝 瓶瓶口
堰
口 宝 离
堆
达标测评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
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
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D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 A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2、强者吃掉弱者,进 而统一中国。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楚秦 燕 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课件】【北师大版】 (4)

周幽王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迁都洛邑
东 周
春 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一、春秋五霸
1、你知道“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吗? “春秋”源自鲁国史书《春秋》
“战国”源自诸侯国连年混战
春秋五霸齐为先, 晋楚称霸在中原 。 战国七雄并立打, 合纵连横秦无敌。
齐
楚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二、战国七雄(前475~前221年)
燕 赵 秦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
东南西北到中间
著名纵横家: 秦国的张仪, 魏国的公孙衍
连横 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合 纵
六国之间南北联 合,共同抗秦。
二、战国(前475~前221年)
阅读课本P37—38, 完成基础知识过关:
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宋襄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1)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 (2)管仲改革 (3)有效的外交策略“尊王攘夷” •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晋文公是
怎样称霸的?
看
图
说
史
2. 楚成王的礼待
城濮之战 1. 重耳流亡
二、战国(前475~前221年)
阅读课本P37—38, 完成基础知识过关:
15、战国七雄:齐、楚、 秦 、燕、赵、魏、 韩 (东南 西 北到中间)。 六国联合抗秦,称“ 合纵”;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称“ 连横”。
战国时期, 中 间
燕 赵 秦 魏 韩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迁都洛邑
东 周
春 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课件
一、春秋五霸
1、你知道“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吗? “春秋”源自鲁国史书《春秋》
“战国”源自诸侯国连年混战
春秋五霸齐为先, 晋楚称霸在中原 。 战国七雄并立打, 合纵连横秦无敌。
齐
楚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二、战国七雄(前475~前221年)
燕 赵 秦 魏 韩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
东南西北到中间
著名纵横家: 秦国的张仪, 魏国的公孙衍
连横 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合 纵
六国之间南北联 合,共同抗秦。
二、战国(前475~前221年)
阅读课本P37—38, 完成基础知识过关:
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宋襄公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 3、齐桓公首霸的原因: (1)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 (2)管仲改革 (3)有效的外交策略“尊王攘夷” •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晋文公是
怎样称霸的?
看
图
说
史
2. 楚成王的礼待
城濮之战 1. 重耳流亡
二、战国(前475~前221年)
阅读课本P37—38, 完成基础知识过关:
15、战国七雄:齐、楚、 秦 、燕、赵、魏、 韩 (东南 西 北到中间)。 六国联合抗秦,称“ 合纵”;秦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称“ 连横”。
战国时期, 中 间
燕 赵 秦 魏 韩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二、商鞅变法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 1、背景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军事: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 3、人物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商鞅
立木为信
政治
:
1、废除分封 制,建立县
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 治理
加强中央 集权
政治
:
2、废除贵族 的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 集权
第 七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与思考
(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 故事吗?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晋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 川8个市、42个县的30 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 1010万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战国时期)
1、都江堰的建造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秦国)
2、都江堰的结构 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结构、影响
社会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 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围魏救赵
交战双方:齐——魏
双方人物:
齐(军师):孙膑 魏(将领):庞涓
齐
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yì]。齐国阿(今山东 阳谷东北)、鄄[Juàn](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 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王诩[xǔ](纵横家之鼻祖,孙膑、 庞涓、苏秦、张仪、毛遂为其弟子)习兵法。
韩国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
楚国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
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 最长达三米) 战不断 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
战国时期的兵种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的战车
战国骑兵 战国步兵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期的城防工事
第一学习主题
战国七雄简表
都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国 名
城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临淄[Zī](今山东淄博)
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 蓟[Jì](今北京西南) 郑(今河南新郑)
邯郸[Hándān](今河北邯郸) 大梁(今河南开封)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第一学习主题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第2课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晋 B.齐 C.楚 A.孙武 B.孙膑 C.张仪
A
)。 D.赵 D.苏秦
2.下列人物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B
)。
3.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A.秦国 ①孙膑
B.孙膑
B.赵国 ②白起
战国争雄斗争的影响:破坏性很强,但战国后期 的战争已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
第一学习主题 三、合纵与连横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合纵 连横
“合众弱以攻一强” “事一强以攻众弱”
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背景)。六国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而秦国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 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做法,分别收买拉 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这种策略历史上称为“连横”。合纵与 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廉 颇 [pō]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公元 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 廉颇为赵军主将,初战失利, 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 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 了秦军进攻。 后赵王中秦反间计,以赵 括[纸上谈兵]代廉颇为主将, 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学习测评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春秋:五霸 战争以“争霸”为主
东 周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七雄 战争以“兼并”为主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一、战国七雄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为什么叫“战国”?
战国,因 各个诸侯国 战争频繁, 争夺激烈而得名.
赵国长城遗址
秦国长城遗址 燕国长城遗址
(今辽宁境内)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武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
2、兵种: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3、工事:军队庞大,修筑城防工事;
4、规模: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争夺激烈;
即墨之战等著名战役。
涌现出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出现了“围魏救赵”、
张仪是连横主张的代表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小结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什么人?(军 事家) 运用什么外交 策略? 使用什么兵器? 进行哪些战争?
孙膑 白起等 合纵 连横
刀矛剑戈戟等
围魏救赵; 即墨之战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长平之战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
战 争
国
诸侯国
春秋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四百多场大战后, 末期只剩下了二十多个。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晋
燕
赵
秦
魏
韩 楚
齐
赵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三家分晋
魏 韩
“战国七雄”中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与“春秋五 霸”的五个霸主先后出现有所不同。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著名纵横家: 秦国的张仪, 魏国的公孙衍 苏秦
合
连横
纵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
燕 赵
齐
秦
魏 韩
楚
苏秦画像
苏秦是合纵主张 的代表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连横——“ 事一强以攻众弱”
赵 燕 秦 魏 韩
齐
楚
张仪画像
桂陵之战形势图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赵
齐 魏
桂陵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 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减灶之计诱魏 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 魏太子申被掳,庞涓自杀。
第一学习主题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战国时期的兵器
C.吴起
C.楚国 ③苏秦
D.伍子胥
B
)。
4.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
)。 D.燕国 ④张仪
5.下列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中,最突出的有(
C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