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文苑英华目录三~目录四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古代小说目录

古代小说目录收藏人:尤里蒙提2015-03-29 | 阅:182 转:0| 来源| 分享文言小说【唐前卷】志怪类1. 《山海经》十八卷战国·佚名撰〔四库全书〕2. 《汲冢琐语》一卷战国·佚名撰〔全上古三代文〕3. 《海内十洲三岛记》一卷汉·东方朔撰〔说郛〕4. 《神异经》一卷汉·佚名撰〔四库全书〕5. 《列仙传》二卷汉·刘向撰〔说郛〕6. 《蜀王本纪》一卷汉·扬雄撰〔严可均辑本〕7. 《洞冥记》四卷汉·郭宪撰〔四库全书〕8. 《列异传》三卷三国魏·曹丕撰〔鲁迅《古小说钩沉》〕9. 《博物志》十卷晋·张华撰〔士礼居丛书〕10. 《灵鬼志》三卷晋·荀氏撰〔鲁迅《古小说钩沉》〕11. 《神仙传》十卷晋·葛洪撰〔四库全书〕12. 《拾遗记》十卷晋·王嘉撰〔明世德堂翻宋本〕13. 《搜神记》二十卷晋·干宝撰〔四库全书〕14. 《搜神後记》十卷南朝宋·陶潜撰〔学津讨原〕15. 《异苑》十卷南朝宋·刘敬叔撰〔学津讨原〕16. 《幽明录》一卷南朝宋·刘义庆撰〔鲁迅《古小说钩沉》〕17. 《孔氏志怪》四卷晋·孔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18. 《志怪》二卷晋·祖台之撰〔鲁迅《古小说钩沉》〕19. 《甄异传》三卷晋·戴祚撰〔鲁迅《古小说钩沉》〕20. 《录异传》一卷晋·佚名撰〔鲁迅《古小说钩沉》〕21. 《光世音应验记》一卷南朝宋·傅亮撰〔日本抄本〕22. 《齐谐记》七卷南朝宋·东阳无疑撰〔太平广记〕23. 《系观世音应验记》一卷南朝齐·陆杲撰〔日本藏本〕24. 《玄中记》一卷晋·郭璞撰〔鲁迅《古小说钩沉》〕25. 《述异记》二卷南朝梁·任昉撰〔鲁迅《古小说钩沉》〕26.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撰〔丛书集成初编〕27. 《冤魂志》三卷北齐·颜之推撰〔宝颜堂秘笈〕28. 《宣验记》十三卷南朝宋·刘义庆撰〔鲁迅《古小说钩沉》〕29. 《冥祥记》十卷南朝齐·王琰撰〔鲁迅《古小说钩沉》〕志人类30. 《魏晋世语》十卷晋·郭颁撰〔太平广记〕31. 《语林》十卷晋·裴启撰〔鲁迅《古小说钩沉》〕32. 《西京杂记》六卷晋·葛洪撰〔学津讨原〕33. 《郭子》三卷晋·郭澄之撰〔鲁迅《古小说钩沉》〕34. 《世说新语》三卷南朝宋·刘义庆撰〔四库全书〕35. 《妒记》二卷南朝宋·虞通之撰〔鲁迅《古小说钩沉》〕36. 《俗说》一卷南朝梁·沈约撰〔鲁迅《古小说钩沉》〕37. 《殷芸小说》十卷南朝梁·殷芸撰〔从书集成初编〕38. 《说苑》二十卷汉·刘向撰〔通行本〕39. 《新序》十卷汉·刘向撰〔四部丛刊〕杂史类40. 《穆天子传》六卷战国·佚名撰〔翟云升本〕41. 《晏子春秋》八卷战国·佚名撰〔四库全书〕42. 《赵飞燕外传》一卷汉·伶玄撰〔顾氏文房小说〕43. 《吴越春秋》十卷东汉·赵晔撰〔四部丛刊〕44. 《越绝书》一卷无撰人〔明人刻本〕45. 《燕丹子》三卷战国·燕丹子撰〔四库全书〕46. 《徐偃王志》一卷汉·佚名撰〔博物志本〕47. 《赵飞燕外传》一卷汉·伶玄撰〔顾氏文房小说〕48. 《汉武帝故事》一卷汉·佚名撰〔鲁迅《古小说钩沉》〕49. 《汉武帝内传》三卷旧题汉·班固撰〔四库全书〕杂俎及其他类50. 《禽经》一卷周·师旷撰〔百川学海〕51. 《刀剑录》一卷梁·陶弘景撰〔说郛〕52. 《金楼子》六卷梁·萧绎撰〔丛书集成〕53. 《笑林》三卷三国魏·邯郸淳撰〔鲁迅《古小说钩沉》〕54. 《启颜录》二卷隋·侯白撰〔续百川学海〕【唐五代卷】志怪类55. 《五代新说》二卷唐·张说撰〔说郛〕56.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释玄奘述、释辩机编〔四库全书〕57. 《冥报记》三卷唐·唐临撰〔日本高山寺藏写本〕58. 《前定录》一卷唐·钟辂撰〔四库全书〕59. 《酉阳杂俎》三十卷唐·段成式撰〔四库全书〕60. 《宣室志》十卷唐·张读撰〔四库全书〕61. 《玄怪录》四卷唐·牛僧孺撰〔旧小说〕62. 《广异记》十一卷唐·戴孚撰〔四库全书〕63. 《续玄怪录》四卷唐·李复言撰〔四库全书〕64. 《集异记》三卷唐·薛用弱撰〔顾氏文房小说〕65. 《定命论》二卷唐·吕道生撰〔太平广记〕66. 《戎幕闲谈》一卷唐·韦绚撰〔说郛〕67. 《独异志》十卷唐·李亢撰〔四库全书〕68. 《逸史》三卷唐·卢肇撰〔太平广记〕69. 《云溪友议》三卷唐·范摅撰〔四库全书〕70. 《神仙感遇传》五卷唐·杜光庭撰〔道藏〕71. 《墉城集仙录》十卷唐·杜光庭撰〔五朝小说〕72. 《树萱录》一卷唐·佚名撰〔说郛〕73. 《稽神录》六卷五代南唐·徐铉撰〔四库全书〕志人类74.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唐·释慧立,释彦悰撰〔常州天宁寺刻本〕75. 《大唐新语》十三卷唐·刘肃撰〔文津阁《四库全书》〕76. 《朝野佥载》六卷唐·张鷟撰〔宝颜堂秘笈〕77. 《杜阳杂编》三卷唐·苏鹗撰〔学津讨原〕78. 《隋唐嘉话》三卷唐·刘餗撰〔稽古堂丛刻〕79. 《常侍言旨》一卷唐·柳珵撰〔唐人说荟〕80. 《因话录》六卷唐·赵璘撰〔百川学海〕81. 《唐国史补》三卷唐·李肇撰〔四库全书〕82. 《刘宾客嘉话录》一卷唐·韦绚撰〔四库全书〕83. 《谭宾录》五卷唐·胡璩撰〔太平广记〕84. 《明皇杂录》二卷唐·郑处诲撰〔四库全书〕85. 《松窗杂录》一卷唐·李浚撰〔四库全书〕86. 《次柳氏旧闻》一卷唐·李德裕撰〔四库全书〕87. 《本事诗》一卷唐·孟棨撰〔四库全书〕88. 《幽闲鼓吹》一卷唐·张固撰〔宝颜堂秘笈〕89. 《北里志》一卷唐·孙棨撰〔香艳丛书〕90. 《广陵妖乱志》三卷唐·罗隐撰〔四库全书〕91. 《卓异记》一卷唐·陈翱撰〔丛书集成初编〕92. 《北梦琐言》二十卷唐·孙光宪撰〔笔记小说大观〕93. 《玉泉子》一卷唐·佚名撰〔太平广记〕94. 《钓矶立谈》一卷五代後唐·史虚白撰〔知不足斋丛书〕95. 《鉴诫录》十卷五代後蜀·何光远撰〔知不足斋丛书〕96. 《金华子杂编》二卷五代南唐·刘崇远撰〔读画斋丛书〕97. 《玉堂闲话》五卷五代後唐·王仁裕撰〔说郛〕98. 《开元天宝遗事》四卷五代後唐·王仁裕撰〔顾氏文房小说〕99. 《唐摭言》十五卷五代南汉·王定保撰〔说郛〕100. 《中朝故事》二卷五代南唐·尉迟 撰〔四库全书〕传奇类101. 《游仙窟》一卷唐·张鷟撰〔古佚小说丛刊〕102. 《补江总白猿传》一卷唐·佚名撰〔鲁迅《唐宋传奇集》〕103. 《开元升平源》一卷唐·吴兢撰〔唐宋传奇集〕104. 《安禄山事迹》三卷唐·姚汝能撰〔知不足斋丛书〕105. 《高力士外传》一卷唐·郭湜撰〔唐代丛书〕106. 《兰亭记》一卷唐·何延之撰〔全唐文〕107. 《河间传》一卷唐·柳宗元撰〔柳河东全集〕108. 《李赤传》一卷唐·柳宗元撰〔河东先生集〕109. 《博异志》一卷唐·郑还古撰〔顾氏文房小说〕110. 《长恨歌传》一卷唐·陈鸿撰〔文苑英华〕111. 《三梦记》一卷唐·白行简撰〔香艳丛书〕112. 《集异记》三卷唐·薛用弱撰〔四库全书〕113. 《湘中怨解》一卷唐·沈亚之撰〔唐宋传奇集〕114. 《冯燕传》一卷唐·沈亚之撰〔龙威秘书〕115. 《东阳夜怪录》一卷唐·佚名撰〔鲁迅《唐宋传奇集》〕116. 《牛羊日历》一卷唐·刘轲撰〔唐人小说〕117. 《纂异记》一卷唐·李玫撰〔太平广记〕118. 《河东记》三卷唐·薛渔思撰〔太平广记〕119. 《潇湘录》十卷唐·柳祥撰〔太平广记〕120. 《甘泽谣》一卷唐·袁郊撰〔学津讨原〕121. 《剧谈录》二卷唐·康骈撰〔学津讨原〕122. 《三水小牍》二卷唐·皇甫枚撰〔云自在龛丛书〕123. 《虬髯客传》一卷唐·杜光庭撰〔唐宋传奇集〕124. 《大业拾遗记》一卷唐·佚名撰〔说郛〕125. 《开天传信记》一卷唐·郑綮撰〔百川学海〕126. 《炀帝开河记》一卷唐·佚名撰〔四库全书〕127. 《海山记》二卷唐·佚名撰〔四库全书〕128. 《炀帝迷楼记》一卷唐·佚名撰〔四库全书〕129. 《灯下闲谈》二卷唐·佚名〔适园丛书〕130. 《耳目记》二卷五代南唐·刘氏〔太平广记〕杂俎及其他131. 《中枢龟镜》一卷唐·苏瑰撰〔四库全书〕132. 《教坊记》一卷唐·崔令钦撰〔说郛〕133. 《封氏闻见记》十卷唐·封演撰〔四库全书〕134. 《龙城录》二卷唐·柳宗元撰〔柳河东全集〕135. 《义山杂纂》一卷唐·李商隐撰〔说郛〕136. 《唐阙史》二卷唐·高彦休撰〔知不足斋丛书〕137. 《庐陵官下记》二卷唐·段成式撰〔说郛〕138. 《茶经》三卷唐·陆羽撰〔四库全书〕139. 《尚书故实》一卷唐·李绰撰〔宝颜堂秘笈〕140. 《桂苑丛谈》一卷唐·严子休撰〔四库全书〕141. 《资暇集》三卷唐·李匡文撰〔唐宋丛书〕142. 《大唐传载》一卷唐·佚名撰〔明苏州《吴宽丛书堂抄本》〕143. 《会昌解颐录》四卷唐·佚名撰〔太平广记〕【宋辽金元卷】志怪类144. 《葆光录》六卷宋·陈纂撰〔顾氏文房小说〕145. 《测幽记》一卷宋·吕南公撰〔四库全书〕146. 《分门古今类事》二十卷宋·佚名编〔四库全书〕147. 《搜神秘览》三卷宋·章炳文〔续古逸丛书〕148. 《洛中纪异》十卷宋·秦再思撰〔说郛〕149. 《祖异志》十卷宋·聂田撰〔类说〕150. 《青琐高议》二十卷宋·刘斧撰〔说郛〕151. 《厚德录》四卷宋·李元纲撰〔百川学海〕152. 《秘阁闲谈》五卷宋·吴淑撰〔永乐大典〕153. 《金华神记》一卷宋·崔公度撰〔香艳丛书〕154. 《茅亭客话》十卷宋·黄休复撰〔学津讨原〕155. 《南部新书》十卷宋·钱易撰〔四库全书〕156. 《括异志》十卷宋·张师正撰〔四部丛刊续编〕157. 《龙川别志》二卷宋·苏辙撰〔四库全书〕158. 《龙川略志》十卷宋·苏辙撰〔涵芬楼本〕159. 《谈薮》一卷宋·庞元英撰〔说郛〕160. 《春渚纪闻》十卷宋·何 撰〔四库全书〕161. 《陶朱新录》一卷宋·马纯撰〔说郛〕162. 《夷坚志》四二○卷宋·洪迈撰〔十万卷楼丛书〕163. 《投辖录》一卷宋·王明清撰〔四库全书〕164. 《闲窗括异志》一卷宋·鲁应龙撰〔丛书集成初编〕165. 《睽车志》六卷宋·郭彖撰〔丛书集成初编〕166. 《续博物志》十卷宋·李石编〔百子全书〕167. 《续前定录》宋·佚名撰〔天一阁抄本〕168. 《鬼董》五卷宋·沈氏撰〔知不足斋丛书〕169. 《续夷坚志》四卷金·元好问撰〔得月 丛书〕170.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四卷元·佚名撰〔四库全书〕171. 《物异考》一卷元·方凤撰〔广百川学海〕172. 《闲居录》一卷元·吾丘衍撰〔学津讨原〕志人类173. 《江淮异人录》二卷宋·吴淑撰〔知不足斋丛书〕174. 《贾氏谈录》一卷宋·张洎撰〔四库全书〕175. 《丁晋公谈录》一卷宋·丁谓撰〔百川学海〕176. 《唐语林》八卷宋·王谠撰〔四库全书〕177. 《东轩笔录》十五卷宋·魏泰撰〔丛书集成初编〕178. 《王文正公笔录》一卷宋·王曾撰〔百川学海〕179. 《闻见近录》一卷宋·王巩撰〔知不足斋丛书〕180. 《续世说》十二卷宋·孔平仲撰〔四库全书〕181. 《玉壶清话》十卷宋·释文莹撰〔知不足斋丛书〕182. 《珍席放谈》二卷宋·高晦叟撰〔四库全书〕183. 《传载》八卷宋·释赞宁撰〔说郛〕184. 《归田录》二卷宋·欧阳修撰〔四库全书〕185. 《碧云瑕》一卷宋·梅尧臣撰〔百川学海〕186. 《师友谈记》一卷宋·李廌撰〔百川学海〕187. 《步里客谈》二卷宋·陈长方撰〔四库全书〕188. 《朝野遗记》一卷宋·佚名撰〔说郛〕189. 《白獭髓》一卷宋·张仲文撰〔五朝小说〕190. 《道山清话》一卷宋·道山先生撰〔四库全书〕191. 《枫窗小牍》二卷宋·袁褧撰〔稗海〕192. 《高斋漫录》一卷宋·曾慥撰〔说郛〕193. 《贵耳集》三卷宋·张端义撰〔学津讨原〕194. 《国老谈苑》二卷宋·王君玉撰〔百川学海〕195. 《涑水记闻》十六卷宋·司马光撰〔四库全书〕196. 《铁围山丛谈》六卷宋·蔡絛撰〔知不足斋丛书〕197. 《侯鲭录》八卷宋·赵令畤撰〔知不足斋丛书〕198. 《摭遗》二十卷宋·刘斧撰〔永乐大典〕199. 《翰府名谈》二十五卷宋·刘斧撰〔永乐大典〕200. 《退斋笔录》宋·侯延庆撰〔说郛〕201. 《过庭录》一卷宋·范公偁撰〔稗海〕202. 《画墁录》一卷宋·张舜民撰〔百川学海〕203. 《墨客挥犀》十卷宋·彭乘撰〔稗海〕204. 《续墨客挥犀》十卷宋·彭乘撰〔涵芬楼秘笈〕205. 《南唐近事》一卷宋·郑文宝撰〔四库全书〕206. 《钱氏私志》一卷宋·钱缅撰〔四库全书〕207. 《青箱杂记》十卷宋·吴处厚撰〔稗海〕208. 《曲洧旧闻》十卷宋·朱弁撰〔笔记小说大观〕209. 《儒林公议》二卷宋·田况撰〔四库全书〕210. 《邵氏闻见录》二十卷宋·邵伯温撰〔学津讨原〕211. 《邵氏闻见後录》二十九卷宋·邵博撰〔学津讨原〕212. 《深雪偶谈》一卷宋·方岳撰〔丛书集成初编〕213. 《渑水燕谈录》十卷宋·王辟之撰〔知不足斋丛书〕214. 《四朝闻见录》五卷宋·叶绍翁撰〔知不足斋丛书〕215. 《桯史》十五卷宋·岳轲撰〔学津讨原〕216. 《乐郊私语》一卷元·姚桐寿撰〔宝颜堂秘籍〕217. 《遂昌杂录》一卷元·郑元祐撰〔读画斋丛书〕218. 《钱塘遗事》十卷元·刘一清撰〔四库全书〕219. 《录鬼簿》二卷元·钟嗣成撰〔暖红室汇刻传奇本〕220. 《万柳溪边旧话》一卷元·尤玘撰〔知不足斋丛书〕221. 《吴中旧事》一卷元·陆友撰〔函海〕222. 《砚北杂志》二卷元·陆友撰〔唐宋丛书〕223. 《山房随笔》一卷元·蒋子正撰〔知不足斋丛书〕224. 《古杭杂记》一卷元·李东有撰〔说郛〕225. 《青楼集》一卷元·夏庭芝撰〔丛书集成初编〕226. 《山居新语》四卷元·杨瑀撰〔四库全书〕227. 《庶斋老学丛谈》四卷元·盛如梓撰〔笔记小说大观〕传奇类228. 《角力记》一卷宋·调露子撰〔琳琅秘室丛书〕229. 《李师师外传》一卷宋·佚名撰〔鲁迅《唐宋传奇集》〕230. 《丽情集》二十卷宋·张君房撰〔香艳丛书〕231. 《子姑神记》一卷宋·苏轼撰〔剪灯丛话〕232. 《海陵三仙传》一卷宋·王禹锡撰〔丛书集成初编〕233.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宋·张齐贤撰〔知不足斋丛书〕234. 《梅妃传》一卷宋·佚名撰〔唐宋传奇集〕235. 《清尊录》一卷宋·廉布撰〔古今说海〕236. 《昨梦录》一卷宋·康与之撰〔说郛〕237. 《任社娘传》一卷宋·沈辽撰〔云巢编〕238. 《王榭传》一卷宋·佚名撰〔唐宋传奇集〕239. 《醉翁谈录》二十卷宋·罗烨撰〔观澜阁本〕240. 《新编醉翁谈录》八卷宋·金盈之撰〔宛委别藏〕241. 《绿珠传》一卷宋·乐史撰〔琳琅秘室丛书〕242. 《杨太真外传》二卷宋·乐史撰〔鲁迅《唐宋传奇集》〕243. 《鸳鸯灯传》一卷宋·佚名撰〔永乐大典〕244. 《苏小卿》一卷宋·佚名撰〔永乐大典〕245. 《绿窗新话》二卷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四库全书〕246. 《焚椒录》一卷辽·王鼎撰〔津逮秘书〕247. 《春梦录》一卷元·郑禧撰〔说郛〕248. 《娇红记》二卷元·宋远撰〔艳异编〕249. 《紫竹小传》一卷元·佚名撰〔续艳异编〕杂俎及其他250. 《太平广记》五百卷宋·李昉撰〔四库全书〕251. 《东坡志林》三卷宋·苏轼撰〔直斋书录解题〕252. 《艾子》一卷宋·苏轼撰〔丛书集成初编本〕253. 《麈史》三卷宋·王得臣撰〔知不足斋丛书〕254. 《东斋记事》五卷宋·范镇撰〔四库全书〕255. 《独醒杂志》十卷宋·曾敏行撰〔知不足斋丛书〕256. 《中吴纪闻》六卷宋·龚明之撰〔知不足斋丛书〕257. 《避暑录话》二卷宋·叶梦得撰〔说郛〕258. 《石林燕语》十卷宋·叶梦得撰〔四库全书〕259. 《岩下放言》三卷宋·叶梦得撰〔四库全书〕260. 《绀珠集》十三卷宋·朱胜非编辑〔四库全书〕261. 《爱日斋丛钞》五卷宋·叶寘撰〔唐宋丛书〕262. 《北窗炙輠录》二卷宋·施德操撰〔学海类编〕263. 《别释常谈》一卷宋·施君英撰〔四库全书〕264. 《闲燕常谈》一卷宋·董弅撰〔说郛〕265. 《侍儿小名录拾遗》宋·董弅编辑〔四库全书〕266. 《月河所闻集》一卷宋·莫君陈撰〔吴兴丛书〕267. 《张氏可书》一卷宋·张知甫撰〔守山阁丛书〕268. 《张太史明道杂志》一卷宋·张耒撰〔顾氏文房小说〕269. 《後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撰〔後山集〕270. 《默记》三卷宋·王铚撰〔四库全书〕271. 《补侍儿小名录》一卷宋·王铚撰〔香艳丛书〕272. 《续补侍儿小名录》一卷宋·温豫编辑〔稗海〕273. 《老学庵笔记》十卷宋·陆游撰〔四库全书〕274. 《齐东野语》二十卷宋·周密撰〔四库全书〕275. 《癸辛杂识》六卷宋·周密撰〔四库全书〕276. 《武林旧事》十卷宋·周密撰〔知不足斋丛书〕277. 《翰苑丛纪》五卷宋·滕康撰〔说郛〕278. 《鹤林玉露》十六卷宋·罗大经撰〔四库全书〕279. 《挥麈前录》四卷宋·王明清撰〔四库全书〕280. 《玉照新志》六卷宋·王明清撰〔四库全书〕281. 《鸡肋编》三卷宋·庄绰撰〔四库全书〕282. 《甲申杂记》一卷宋·王巩撰〔知不知斋丛书〕283. 《随手杂录》一卷宋·王巩撰〔知不足斋丛书〕284. 《类说》六十卷宋·曾慥编辑〔四库全书〕285. 《冷斋夜话》十卷宋·释惠洪撰〔稗海〕286. 《梁溪漫志》十卷宋·费兖撰〔知不足斋丛书〕287. 《栾城遗言》一卷宋·苏籀撰〔百川学海〕288. 《梦溪笔谈》三十卷宋·沈括撰〔四库全书〕289. 《东京梦华录》十卷宋·孟元老撰〔四库全书〕290. 《墨庄漫录》十卷宋·张邦基撰〔笔记小说大观〕291. 《南窗纪谈》一卷宋·徐度撰〔知不足斋丛书〕292. 《泊宅编》十卷宋·方勺撰〔说郛〕293. 《耆旧续闻》十卷宋·陈鹄撰〔四库全书〕294. 《清波杂志》十二卷宋·周辉撰〔知不足斋丛书〕295. 《萍州可谈》三卷宋·朱彧撰〔丛书集成初编本〕296. 《养疴漫笔》一卷宋·赵缙辑〔学海类编〕297. 《姚氏残语》二卷宋·姚宽撰〔学津讨原〕298. 《却扫编》三卷宋·徐度撰〔津逮秘书〕299. 《孙公谈圃》三卷宋·孙升撰〔稗海〕300. 《能改斋漫录》十八卷宋·吴曾撰〔笔记小说大观〕301. 《谈渊》一卷宋·王陶撰〔说郛〕302. 《梦粱录》二十卷宋·吴自牧撰〔知不足斋丛书〕303. 《文房四谱》五卷宋·苏易简撰〔学海类编〕304. 《湘山野录》三卷宋·释文莹撰〔四库全书〕305. 《续湘山野录》一卷宋·释文莹撰〔四库全书〕306. 《烟波图》一卷宋·宋伯仁撰〔四库全书〕307. 《归潜志》十四卷金·刘祁撰〔知不足斋丛书〕308. 《南迁录》一卷金·张师颜撰〔学海类编〕309. 《广客谈》一卷元·徐显撰〔明刻本〕310. 《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元·陶宗仪撰〔光绪本〕311. 《女红馀志》二卷元·龙辅撰〔诗词杂俎〕312. 《席上腐谈》二卷元·俞琰撰〔宝颜堂秘笈〕313. 《玉堂嘉话》八卷元·王恽撰〔守山阁丛书〕314. 《至正直记》四卷元·孔齐撰〔粤雅堂丛书〕315. 《拊掌录》三卷元·元怀撰〔涵芬楼本《说郛》〕316. 《平江记事》一卷元·高德基撰〔四库全书〕【明代卷】志怪类317. 《高坡异纂》三卷明·杨仪撰〔说库〕318. 《庚巳编》十卷明·陆粲撰〔丛书集成初编〕319. 《汴京勼异记》八卷明·李濂撰〔申报馆丛书〕320. 《二酉委谭》一卷明·王世懋撰〔五朝小说大观〕321. 《古今奇闻类记》四卷明·施显卿撰〔纪录汇编〕322. 《河上楮谈》三卷明·朱孟震撰〔万历本〕323. 《游宦馀谈》一卷明·朱孟震撰〔万历本〕324. 《湖海奇闻》六卷明·周礼撰〔弘治刊本〕325. 《见闻纪训》一卷明·陈良谟撰〔五朝小说〕326. 《江汉丛谈》二卷明·陈士元撰〔艺海珠尘〕327. 《金台纪闻》一卷明·陆深撰〔五朝小说〕328. 《南北朝新语》四卷明·林茂桂撰〔海王村古籍丛刊〕329. 《蓬窗类记》五卷明·黄暐撰〔烟霞小说〕330. 《奇闻类记》四卷明·施显卿撰〔纪录汇编〕331. 《前定录》二卷明·蔡继善撰〔元明善本丛书〕332. 《涉异志》一卷明·闵文振撰〔五朝小说〕333. 《说听》二卷明·陆延枝撰〔说库〕334. 《谈辂》三卷明·张凤翼撰〔五朝小说〕335. 《香案版》一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336. 《续巳编》一卷明·郎瑛撰〔五朝小说〕337. 《悬笥琐探》一卷明·刘昌撰〔续说郛〕338. 《异林》一卷明·徐祯卿撰〔续说郛〕339. 《益部谈资》三卷明·何宇度撰〔学海类编〕340. 《幽怪录》一卷明·田汝成撰〔续说郛〕341. 《语怪编》一卷明·祝允明撰〔续说郛〕342. 《敝帚轩剩语》三卷《补遗》一卷明·沈德符撰〔学海类编〕343. 《敝帚斋馀谈》一卷明·沈德符撰〔学海类编〕志人类344. 《北窗琐语》一卷明·余永麟撰〔丛书集成初编〕345. 《病榻遗言》一卷明·高拱撰〔纪录汇编〕346. 《录鬼簿续编》一卷明·贾仲明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347. 《病逸漫记》一卷明·陆釴撰〔续说郛〕348. 《贤识录》一卷明·陆釴撰〔续说郛〕349. 《初潭集》二十八卷明·李贽辑〔京陵刻本〕350. 《读书镜》十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351. 《对客燕谈》一卷明·邵宝撰〔粤雅堂丛书〕352. 《杜骗新书》四卷明·张应俞撰〔存仁堂刊本〕353. 《儿世说》一卷明·赵瑜撰〔续说郛〕354. 《耳新》八卷明·郑仲夔撰〔砚云甲编〕355. 《凤凰台记事》一卷明·马生龙撰〔丛书集成初编〕356. 《芙蓉镜孟浪言》四卷明·江东伟撰〔明崇祯本〕357. 《复斋日记》二卷明·许浩撰〔涵粉楼秘笈〕358. 《呵冻漫笔》二卷明·谈修撰〔艺海珠尘〕359. 《何氏语林》三十卷明·何良俊撰〔四库全书〕360. 《宦游纪闻》一卷明·张谊撰〔续说郛〕361. 《机警》一卷明·王文禄撰〔学海类编〕362. 《龙兴慈记》一卷明·王文禄撰〔续说郛〕363. 《翦胜野闻》一卷明·徐祯卿撰〔续说郛〕364. 《蹇斋琐缀录》一卷明·尹直撰〔续说郛〕365. 《见闻杂记》十一卷明·李乐撰〔清乾隆刊本〕366. 《椒宫旧事》一卷明·王达撰〔续说郛〕367. 《近峰纪略》一卷明·皇甫录撰〔历代小史〕368. 《旧京遗事》一卷明·史玄撰〔京津风土丛书〕369. 《客坐新闻》一卷明·沈周撰〔续说郛〕370. 《明兴杂记》二卷明·陈敬则撰〔续说郛〕371. 《农田馀话》二卷明·张翼撰〔宝颜堂秘笈〕372. 《彭文宪公笔记》二卷明·彭时撰〔说库〕373. 《苹野纂闻》一卷明·伍馀福撰〔学海类编〕374. 《峤南琐记》二卷明·魏浚撰〔砚云乙编〕375. 《青溪暇笔》二卷明·姚福撰〔明写本〕376. 《秋泾笔乘》一卷明·宋凤翔撰〔学海类编〕377. 《泉南杂志》二卷明·陈懋仁撰〔学海类编〕378. 《溶溪杂记》一卷明·佚名撰〔续说郛〕379. 《汝南遗事》二卷明·李本固撰〔借月山房汇钞〕380. 《舌华录》九卷明·曹臣撰〔笔记小说大观〕381. 《述异记》十卷南潮齐·祖冲之撰〔鲁迅《古小说钩沉》〕382. 《苏谈》一卷明·杨循吉撰〔纪录汇编〕383. 《吴中故语》一卷明·杨循吉撰〔续说郛〕384. 《吴中往哲记》一卷明·杨循吉撰〔续说郛〕385. 《谈资》四卷明·秦鸣雷撰〔嘉靖刊本〕386. 《投瓮随笔》一卷明·姜南撰〔说库〕387. 《猥谈》一卷明·祝允明撰〔续说郛〕388. 《野记》一卷明·祝允明撰〔中华书局排印本〕389. 《溪山馀话》一卷明·陆深撰〔俨山外集〕390. 《曲中志》一卷明·潘之恒撰〔续说郛〕391. 《霞外麈谈》十卷明·周应治撰〔笔记小说大观〕392. 《先进遗风》二卷明·耿定向撰〔宝颜堂秘笈〕393. 《畜德录》一卷明·陈沂撰〔纪录汇编〕394. 《燕都妓品》一卷明·佚名撰〔续说郛〕395. 《檐曝偶谈》一卷明·顾元庆撰〔说库〕396. 《云林遗事》一卷明·顾元庆撰〔续说郛〕397. 《医闾漫记》一卷明·贺钦撰〔纪录汇编〕398. 《沂阳日记》一卷明·佚名撰〔续说郛〕399. 《震泽纪闻》一卷明·王鏊撰〔纪录汇编〕400. 《寓圃杂记》一卷明·王绮撰〔玄览堂丛书〕401. 《玉池谈屑》一卷明·徐泰撰〔续说郛〕402. 《玉镜新谭》十卷明·朱长祚撰〔北京图书馆存明崇祯刻本〕403. 《玉堂丛语》八卷明·焦竑撰〔中华书局排印本〕404. 《玉堂荟记》二卷明·杨士聪撰〔借月山房汇钞〕405. 《麈馀》一卷明·曹宗蟠撰〔昭代丛书〕406. 《尊闻录》一卷明·梁亿撰〔续说郛〕407. 《蓬轩吴记》二卷明·黄暐撰〔古今说部丛书〕408. 《吴乘窃笔》一卷明·许元溥撰许元溥字孟宏,号鸿公〔丛书集成初编〕传奇类409. 《纪梦》一卷明·朱元璋撰〔纪录汇编〕410. 《剪灯新话》四卷明·瞿佑撰〔古今图书集成〕411. 《剪灯馀话》五卷明·李昌祺撰〔诵芬室刻本〕412. 《洞箫记》一卷明·陆粲撰〔续说郛〕413. 《二侠传》二十卷明·徐广撰〔万历刻本〕414. 《剑侠传》四卷明·王世贞撰〔古今逸史〕415. 《宫艳》二卷明·陆树声编辑〔明刻朱墨套印本,藏南京图书馆〕416. 《古今说海》一百四十二卷明·陆楫等辑〔酉山堂刊本〕417. 《杂事秘辛》一卷明·杨慎撰〔说库〕418. 《虎苑》二卷明·王穉登撰〔艺术丛书〕419. 《花影集》四卷明·陶辅撰〔续说郛〕420. 《花神三妙传》一卷明·佚名撰〔风流十传〕421. 《会仙女志》一卷明·郦琥撰〔宝颜堂秘笈〕422. 《金姬小传》一卷明·杨仪撰〔说库〕423. 《九籥集》十卷明·宋懋澄撰〔续修四库全书〕424. 《九籥别集》四卷明·宋懋澄撰〔旧抄本〕425. 《李公子传》一卷明·陈继儒撰〔续说郛〕426. 《杨幽妍别传》一卷明·陈继儒撰〔续说郛〕427. 《辽阳海神传》一卷明·蔡羽撰〔香艳丛书〕428. 《刘生觅莲记》二卷明·佚名撰〔国色天香〕429. 《龙会兰池录》一卷明·佚名撰〔国色天香〕430. 《春梦琐言》一卷明·佚名撰〔高罗佩校勘本〕431. 《觅灯因话》二卷明·邵景詹撰〔清同治刊本〕432. 《冥寥子游》二卷明·屠隆撰〔宝颜堂秘笈〕433. 《女侠传》一卷明·邹之麟撰〔续说郛〕434. 《情史》二十四卷明·冯梦龙编辑〔嘉庆本〕435. 《双卿笔记》一卷明·佚名撰〔国色天香〕436. 《双双传》一卷明·梅鼎祚撰〔风流十传〕437. 《嗒史》一卷明·王炜撰〔昭代丛书续集〕438. 《天缘奇遇》二卷明·佚名撰〔风流十传〕439. 《五金鱼传》二卷明·佚名撰〔风流十传〕440. 《效颦集》三卷明·赵弼撰〔明宣德间刻本〕441. 《拙效传》一卷明·袁宏道撰〔续说郛〕442. 《一瓢道士传》一卷明·袁中道撰〔续说郛〕443. 《义虎传》一卷明·祝允明撰〔续说郛〕444. 《幽怪诗谭》六卷明·佚名撰〔明抄本〕445. 《鸳渚志馀雪窗谈异》一卷明·钓鸳湖客辑评〔明刊本〕446. 《钟情丽集》四卷明·玉锋主人编辑〔清刊本〕谐谑类447. 《艾子后语》一卷明·陆灼撰〔续说郛〕448. 《西游记》一卷明·杨志和撰〔嘉庆本〕449. 《权子杂俎》一卷明·耿定向撰〔续说郛〕450. 《谈言》一卷明·江盈科辑〔续说郛〕451. 《笑禅录》一卷明·潘游龙撰〔续说郛〕452. 《古今谭概》三十六卷明·冯梦龙编〔墨憨斋刻本〕453. 《时尚笑谈》明·佚名撰〔明刊本〕杂俎类454. 《暧姝由笔》三卷明·徐充撰〔藏说小萃〕455. 《宝善编》二卷明·冯时可撰〔明承训堂刻本〕456. 《宝颜堂虎荟》六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57. 《笔记》二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58. 《眉公见闻录》八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59. 《群碎录》一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60. 《太平清话》四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61. 《珍珠船》四卷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462. 《秕言》四卷明·郑明选撰〔民国抄本〕463. 《碧里杂存》二卷明·董穀撰〔宝颜堂秘笈〕464. 《病榻手吹》一卷明·杨慎撰〔续说郛〕465. 《古今谚》一卷明·杨慎撰〔函海〕466. 《草木子》四卷明·叶子奇撰〔孙刻本〕467. 《方洲杂言》一卷明·张宁撰〔宝颜堂秘笈〕468. 《霏雪录》二卷明·刘绩撰〔四库全书〕469. 《觚不觚录》一卷明·王世贞撰〔说库〕470. 《古穰杂录》一卷明·李贤撰〔丛书集成初编〕471. 《二酉缀遗》三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72. 《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笔记小说大观〕473. 《矶园稗史》三卷明·孙继芳撰〔涵芬楼秘笈〕474. 《见只编》三卷明·姚士麟撰〔丛书集成〕475. 《戒庵老人漫笔》八卷明·李诩撰〔常州先哲遗书〕476. 《客座赘语》十卷明·顾起元撰〔金陵丛刻〕477. 《说略》三十卷明·顾起元撰〔四库全书〕478. 《快雪堂漫录》一卷明·冯梦祯撰〔说库〕479. 《琅琊漫抄》一卷明·文林撰〔续说郛〕480. 《谰言长语》一卷明·曹安撰〔四库全书〕481. 《马氏日钞》一卷明·马愈撰〔学海类编〕482. 《梅花草堂笔谈》十四卷明·张大复撰〔笔记小说大观〕483. 《蓬窗日录》八卷明·陈全之撰〔明嘉靖刻本〕484. 《七修类稿》五十一卷明·郎瑛撰〔四库全书〕485. 《丹铅新录》八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86. 《华阳博议》三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87. 《庄岳委谭》三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88. 《玉壶遐览》三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89. 《双树幻钞》三卷明·胡应麟撰〔广雅书局本〕490. 《吴社编》一卷明·王穉登撰〔宝颜堂秘笈〕491. 《吴风录》一卷明·黄省曾撰〔学海类编〕492. 《石田杂记》一卷明·沈周撰〔学海类编〕493. 《菽园杂记》十五卷明·陆容撰〔丛书集成初编〕494. 《水南翰记》一卷明·张衮撰〔续说郛〕495. 《水东日记》四十卷明·叶盛撰〔嘉靖本〕496. 《四友斋丛说》三十八卷明·何良俊撰〔四库全书〕。
文渊阁四库全书目录

文淵閣四庫全書目錄(4088 條)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卷首四卷(清)永瑢撰(清)紀昀撰經部第1-5 冊庫抽毀書提要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欽定四庫全書總目附)(清)王重民輯經部第5 冊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書名及著者姓名索引附補遺一卷(清)永瑢撰(清)紀昀撰經部第6 冊子夏易傳十一卷(周)卜子夏撰經部第7 冊周易鄭康成注一卷(漢)鄭玄撰(宋)王應麟編經部第7 冊增補鄭氏周易三卷(漢)鄭玄撰(宋)王應麟輯(清)惠棟考補經部第7 冊陸氏易解一卷(吳)陸績(明)姚士粦輯經部第7 冊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撰經部第7 冊周易注畩十三卷附周易略例附考證一卷(魏)王弼註(晉)韓康伯註(唐)陸徳明音義(唐)孔穎達畩經部第7 冊周易略例一卷(周易注畩附)(魏)王弼著(晉)邢昺注經部第7 冊周易注畩考證一卷(周易注畩附)(清)朱良裘考證(清)陳澔考證(清)李淸植考證經部第7 冊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經部第7 冊周易口訣義六卷(唐)史徵撰經部第8 冊周易舉正三卷(唐)郭京撰經部第8 冊易數鉤隱圖三卷附遺論九事(宋)劉牧撰經部第8 冊遺論九事(數鉤隱圖附)(宋)劉牧撰經部第8 冊周易口義十卷系辭二卷卷末.說卦.序卦.雜卦一卷(宋)胡瑗撰(宋)倪天隱述經部第8冊溫公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經部第8 冊橫渠易說三卷附橫渠先生行狀一卷(宋)庼載撰經部第8 冊橫渠先生行狀一卷(橫渠易說附)(宋)呂大臨撰經部第8 冊東坡易傳九卷(宋)蘇軾撰經部第9 冊伊川易傳四卷(宋)程頤撰經部第9 冊易學辨惑一卷(宋)邵伯溫撰經部第9 冊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撰經部第9 冊吳園周易解九卷附錄一卷(宋)庼根撰經部第9 冊周易新講義六卷(宋)耿南伓撰經部第9 冊紫岩易傳十卷(宋)庼浚撰經部第10 冊讀易詳說十卷(宋)李光撰經部第10 冊易小傳六卷(宋)沈該撰經部第10 冊漢上易傳十一卷卦圖三卷叢說一卷(宋)朱震撰經部第11 冊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經部第11 冊易璿璣三卷(宋)吳沆撰經部第11 冊易變體義十二卷(宋)都絜撰經部第11 冊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宋)林栗撰經部第12 冊易原八卷(宋)程大昌撰經部第12 冊周易古占法一卷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宋)程迥撰經部第12 冊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周易古占法附)(宋)程迥撰經部第12 冊原本周易本義十二卷卷末二卷(宋)朱熹撰經部第12 冊冸本周易本義四卷(宋)朱熹撰(明)成矩編經部第12 冊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宋)郭雍撰經部第13 冊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宋)李衡撰經部第13 冊南軒易說三卷(宋)庼栴撰經部第13 冊複齋易說六卷(宋)趙彥肅撰經部第13冊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撰經部第14 冊周易玩辭十六卷(宋)項孜世述經部第14 冊趙氏易說四卷(宋)趙善譽撰經部第14 冊誠齋易傳二十卷(宋)楊萬裏撰經部第14冊大易粹言七十三卷卷首一卷(宋)方聞一編經部第15 冊易圖說三卷(宋)吳仁傑撰經部第15 冊古周易一卷(宋)呂祖謙編經部第15 冊易傳燈四卷題(宋)徐總幹撰經部第15冊易裨傳二卷外篇一卷(宋)林至撰經部第15 冊厚齋易學五十卷易輯注四卷易輯傳二十八卷易外傳十八卷附錄先儒著述二卷(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易輯注四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易輯傳二十八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外傳十八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先儒著述二卷(厚齋易學附)(宋)馮椅撰經部第16 冊童溪易傳三十卷(宋)王宗傳撰經部第17 冊周易總義二十卷(宋)易祓撰經部第17 冊西溪易說十二卷(宋)李過撰經部第17 冊丙子學易編一卷(宋)李心傳撰經部第17 冊易通六卷(宋)趙以夫撰經部第17 冊周易卦爻經傳訓解二卷(宋)蔡淵撰經部第18 冊易象意言一卷(宋)蔡淵撰經部第18 冊周易要義十卷(宋)魏了翁輯經部第18 冊易翼傳二卷(宋)鄭汝諧撰經部第18 冊文公易說二十三卷(宋)朱鑑編經部第18 冊易學啟蒙小傳一卷附易學啟蒙古經傳一卷(宋)稅與權撰經部第19 冊易學啟蒙古經傳一卷(易學啟蒙小傳附)(宋)稅與權撰經部第19 冊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易雅一卷(周易輯聞附)(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筮宗一卷(周易輯聞附)(宋)趙汝楳撰經部第19 冊用易詳解十六卷(宋)李杔撰經部第19 冊淙山讀周易二十一卷(宋)方實孫撰經部第19 冊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綱領一卷圖說一卷(宋)董楷撰經部第20 冊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宋)胡方平撰經部第20 冊三易備遺十卷(宋)朱元昇撰經部第20 冊周易集說四十卷(宋)兪琰撰經部第21 冊讀易舉要四卷(宋)兪琰撰經部第21 冊易象義十六卷卷首:易統論一卷(宋)丁易東撰經部第21 冊易統論一卷(易象義附)(宋)丁易東撰經部第21 冊易圖通變五卷易筮通變三卷(宋)雷思齊撰經部第21 冊易筮通變三卷(易圖通變附))(宋)雷思齊撰經部第21 冊讀易私言一卷(元)許衡撰經部第22 冊易附錄纂注十五卷(元)胡一桂撰經部第22 冊周易啟蒙翼傳四卷(元)胡一桂撰經部第22 冊易纂言十二卷卷首一卷(元)吳澄撰經部第22 冊易纂言外翼八卷(元)吳澄撰經部第22 冊易源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八卷(元)保巴撰經部第22 冊周易原旨八卷(易源奧義附)(元)保巴撰經部第22 冊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元)趙采撰經部第23 冊周易衍義十六卷(元)胡震撰(元)胡光大續經部第23 冊易學濫觴一卷(元)黃澤撰經部第24 冊大易緝說十卷附續刊大易緝說始末一卷(元)王申子撰經部第24 冊續刊大易緝說始末一卷(大易緝說附)(元)田澤撰經部第24 冊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元)胡炳文撰經部第24 冊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元)熊良輔撰經部第24 冊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元)庼理撰經部第24 冊學易記九卷卷首一卷(元)李簡撰經部第25 冊周易集傳八卷(元)龍仁夫撰經部第25 冊讀易考原一卷(元)蕭漢中撰經部第25 冊易精蘊大義十二卷(元)解蒙撰經部第25 冊易學變通六卷(元)曾貫撰經部第26 冊周易會通十四卷卷首二卷附錄二卷(元)董眞卿撰經部第26 冊周易圖說二卷(元)錢義方撰經部第26冊周易爻變易緼八卷(元)陳應潤撰經部第27 冊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梁寅撰經部第27 冊周易文詮四卷(元)趙汸撰經部第27 冊周易傳義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廣撰經部第28 冊易經蒙引十二卷(明)蔡淸撰經部第29 冊讀易餘言五卷(明)崔銑撰經部第30 冊啟蒙意見四卷(明)韓邦奇撰經部第30 冊易經存疑十二卷(明)林希元撰經部第30 冊周易辯錄四卷(明)楊爵撰經部第31 冊易像鈔十八卷(明)胡居仁撰經部第31 冊周易象旨決錄七卷(明)熊過撰經部第31 冊易象鉤解四卷(明)陳士元撰經部第31 冊周易集注十六卷卷首二卷(明)來知德撰經部第32 冊讀易紀聞六卷(明)庼獻翼撰經部第32 冊葉八白易傳十六卷(明)葉山撰經部第32 冊讀易述十七卷(明)潘士藻撰經部第33 冊像象管見九卷(明)錢一本撰經部第33 冊周易劄記三卷卷首:易學啟蒙集略一卷(明)逯中立撰經部第34 冊易學啟蒙集略一卷(周易劄記附)(明)逯中立撰經部第34 冊周易易簡說三卷(明)高攀龍撰經部第34 冊易義古象通八卷卷首一卷(明)魏濬撰經部第34 冊周易像象述十卷卷首:像象述金針一卷(明)吳桂森撰經部第34 冊像象述金針一卷(周易像象述附)(明)吳桂森撰經部第34 冊易用六卷(明)陳祖念撰經部第35 冊易象正十六卷(明)黃道周撰經部第35 冊兒易內儀以六卷兒易外儀十五卷卷首:義例八明一卷(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兒易外儀十五卷(兒易內儀以附)(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義例八明一卷(兒易內儀以附)(明)倪元璐撰經部第35 冊卦變考略二卷(明)董孚諭撰經部第35 冊古周易訂詁十六卷附解經處答客問一卷(明)何楷撰經部第36 冊解經處答客問一卷(古周易訂詁附)(明)何楷撰經部第36 冊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五卷卷首一卷(明)庼次伓撰經部第36 冊易經通注九卷(清)傅以漸撰(清)曹本榮撰經部第37 冊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清)牛鈕撰(清)孫在豐撰經部第37 冊禦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卷首一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38 冊禦纂周易述義十卷(清)傅恆撰經部第38 冊讀易大旨五卷卷首:總論一卷(清)孫奇逢撰經部第39 冊周易稗畩四卷附考畨一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39 冊易酌十四卷卷首一卷(清)刁包撰經部第39 冊田間易學十卷卷首二卷(清)錢澄之撰經部第39 冊易學象數論六卷(清)黃宗羲撰經部第40 冊周易象辭二十二卷附周易尋門餘論二卷圖學辯惑一卷(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周尋門餘論二卷(周易象辭附)(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圖學辯惑一卷(周易象辭附)(清)黃宗炎撰經部第40 冊周易筮述八卷(清)王宏撰撰經部第41 冊伓氏易三十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推易始末四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春秋占筮書三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易小帖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41 冊易俟十八卷卷首:易俟圖一卷(清)喬萊撰經部第42 冊易俟圖一卷(易俟十八卷附)(清)喬萊撰經部第42 冊讀易日鈔八卷(清)庼烈撰經部第42 冊周易通論四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42 冊周易觀彖十二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42冊周易淺述八卷周易淺述圖一卷(清)陳夢雷撰經部第43冊易原尌正十二卷卷首一卷(清)包儀撰經部第43 冊大易通解十五卷卷首一卷附錄:讀啟蒙雜說一卷(清)魏荔彤撰經部第44 冊讀啟蒙雜說一卷(大易通解附)(清)魏荔彤撰經部第44 冊易經衷論二卷(清)庼英撰經部第44 冊易圖明辨十卷(清)胡渭撰經部第44 冊大易集義粹言(合訂冻補)八十卷(清)納喇性德編經部第45-46 冊周易傳注七卷附周易筮考(清)李塨撰經部第47 冊周易筮考(周易傳注附)(清)李塨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劄記二卷(清)楊名時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傳義合訂十二卷(清)朱軾撰經部第47 冊周易玩辭集解十卷卷首一卷(清)查愼行撰經部第47 冊惠氏易說六卷(清)惠士奇撰經部第47 冊周易函書約存十五卷卷首三卷周易函書約注十八卷周易函書冸集十六卷(易學頇知三卷易解辨畨三卷篝燈約旨十卷)(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周易函書約注十八卷(周易函書約存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周易函書冸集十六卷(易學頇知三卷易解辨畨三卷篝燈約旨十卷)( 周易函書約存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學頇知三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解辨畨三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篝燈約旨十卷(周易函書冸集附)(清)胡煦撰經部第48 冊易箋八卷(清)陳法撰經部第49 冊學易初津二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一)(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易翼宗六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二)(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易翼說八卷(楚蒙山房易經解之三)(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楚蒙山房易經解十六卷(清)晏斯盛撰經部第49 冊周易孔義集說二十卷(清)沈起元撰經部第50 冊易翼述亯十二卷(清)王又樸撰經部第50 冊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思榘撰經部第51 冊周易洗心七卷卷首二卷(清)任啓運撰經部第51 冊豐川易說十卷卷首通論一卷(清)王心敬撰經部第51 冊周易述二十三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漢學八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例二卷(清)惠棟撰經部第52 冊易象大意存解一卷(清)任陳晉撰經部第52 冊大易擇言三十六卷(清)程廷祚撰經部第52 冊周易辨畫四十卷(清)連鬥山撰經部第53 冊周易圖書質疑二十四卷(清)趙繼序撰經部第53 冊周易章句證畨十二卷(清)翟均廉撰經部第53 冊附録乾坤鑿度二卷(易緯之一)(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稽覽圖二卷(易緯之二)(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辨終備一卷(易緯之三)(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周易乾鑿度二卷(易緯之四)(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通卦驗二卷(易緯之五)(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乾元序制記一卷(易緯之六)(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是類謀一卷(易緯之七)(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坤靈圖一卷(易緯之八)(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易緯十二卷(漢)鄭玄註經部第53 冊附録尚書注畩十九卷附考證(漢)孔孜國傳(唐)孔潁達畩(唐)陸明德音義經部第54 冊洪範口義二卷(宋)胡瑗撰經部第54 冊書傳二十卷(宋)蘇軾撰經部第54 冊尚書全解四十卷(宋)林之奇撰經部第55 冊禹貢指南四卷(宋)毛晃撰經部第56 冊禹貢論二卷禹貢後論一卷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禹貢後論一卷(禹貢論附)(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禹貢山川地理圖二卷(禹貢論)(宋)程大昌撰經部第56 冊尚書講義二十卷(宋)史浩撰經部第56 冊夏氏尚書詳解二十六卷(宋)夏僎撰經部第56冊禹貢說斷四卷(宋)傅寅撰經部第57 冊增修東萊書說三十五卷(宋)呂祖謙撰(宋)時瀾增修經部第57 冊尚書說七卷(宋)黃度撰經部第57 冊五誥解四卷(宋)楊簡撰經部第57 冊絜齋家塾書鈔十二卷(宋)袁燮撰經部第57 冊書經集傳六卷(宋)蔡沈撰經部第58 冊尚書精義五十卷(宋)黃倫撰經部第58 冊陳氏尚書詳解五十卷(宋)陳經撰經部第59 冊融堂書解二十卷(宋)錢時撰經部第59 冊洪範統一一卷(宋)趙善湘撰經部第59 冊尚書要義(存十四卷缺七--九、十二--十四等六卷)序說一卷(宋)魏了翁撰經部第60 冊書集傳或問二卷(宋)陳大猷撰經部第60 冊胡氏尚書詳解十三卷(宋)胡士行撰經部第60 冊尚書表注二卷(宋)金履祥撰經部第60 冊書纂言四卷(元)吳澄撰經部第61 冊書集傳纂畩六卷(元)陳櫟撰經部第61 冊讀書叢說六卷(元)許謙撰經部第61 冊書傳輯錄纂注六卷卷首二卷(元)董鼎撰經部第61 冊尚書通考十卷(元)黃鎭成撰經部第62 冊書蔡氏傳旁通六卷(元)陳師凱撰經部第62 冊讀書管見二卷(元)王充耘撰經部第62 冊書義斷法六卷附作義要訣一卷(元)陳悅道撰經部第62 冊作義要訣一卷(書義斷法附)(元)倪士毅輯經部第62 冊尚書纂傳四十六卷(元)王天輿撰經部第62 冊尚書句解十三卷(元)朱祖義撰經部第62 冊書傳會選六卷(明)劉三吾撰經部第63 冊書經大全十卷圖說一卷(明)胡廣撰經部第63冊尚書考畨五卷(明)梅鷟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疑義六卷(明)馬明衡撰經部第64 冊尚書日記十六卷(明)王樵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砭蔡編一卷(明)袁仁撰經部第64 冊尚書注考一卷(明)陳泰交撰經部第64 冊尚書畩衍四卷(明)陳第撰經部第64 冊洪範明義六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明)黃道周撰經部第64 冊日講書經解義十三卷(清)庫勒納編(清)葉方藹編經部第65 冊欽定書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書序一卷卷首二卷(清)王頊齡撰經部第65 冊尚書稗畩四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古文畩證八卷附錄:朱子古文書疑一卷(清)閻若璩撰經部第66 冊朱子古文書疑一卷(尚書古文畩證附)(清)閻詠輯經部第66 冊古文尚書冤詞八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廣聽錄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66 冊尚書埤傳十五卷附書經考畨一卷卷首一卷卷末:古文尚書逸篇一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書經考畨一卷(尚書埤傳附)(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古文尚書逸篇(尚書埤傳附)(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6 冊禹貢長箋十二卷卷首圖一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67 冊禹貢錐指二十卷卷首略例一卷圖一卷(清)胡渭撰經部第67 冊洪範正論五卷(清)胡渭撰經部第68 冊尚書七篇解義二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68 冊書經衷論四卷(清)庼英撰經部第68 冊尚書地理今釋一卷(清)蔣廷錫撰經部第68 冊禹貢會箋十二卷卷首一卷圖一卷(清)徐文靖撰經部第68 冊尚書大傳三卷補遺一卷(漢)伒勝撰(漢)鄭玄註(清)孫之騄輯經部第68 冊附録書義矜式六卷(元)王充耘撰經部第68 冊附録詵序二卷(周)卜商撰(宋)朱熹辨說經部第69 冊毛詵注畩三十卷卷首:毛詵譜附考證一卷附毛詵注畩原目一卷附毛詵注解傳述人考證一卷(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清)孔穎達畩(唐)陸徳明音義經部第69 冊毛詵譜附考證一卷(毛詵注畩附)(漢)鄭玄撰經部第69 冊毛詵注畩原目一卷(毛詵注畩附)(漢)鄭玄撰經部第69 冊毛詵注解傳述人考證一卷(毛詵注畩附)(唐)陸德明録(清)庼照考證(清)勵宗萬考證經部第69 冊毛詵草木鳥獸蟲魚畩二卷(吳)陸璣撰經部第70 冊陸氏詵畩廣要四卷(吳)陸璣撰(明)毛晉廣要經部第70 冊毛詵指說一卷(唐)成伯璵撰經部第70 冊詵本義十五卷附鄭氏詵譜一卷(宋)歐陽修撰經部第70 冊鄭氏詵譜一卷(詵本義附)(漢)鄭玄撰(宋)歐陽修補亡經部第70 冊蘇氏詵集傳十九卷(宋)蘇轍撰經部第70 冊毛詵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撰經部第70 冊毛詵李黃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撰(宋)黃櫄撰經部第71 冊詵補傳三十卷篇目一卷(宋)範處義撰經部第72 冊詵總聞二十卷(宋)王質撰經部第72 冊詵經集傳八卷(宋)朱熹撰經部第72 冊慈湖詵傳二十卷(宋)楊簡撰經部第73 冊呂氏家塾讀詵記三十二卷(宋)呂祖謙撰經部第73 冊續呂氏家塾讀詵記三卷(宋)戴溪撰經部第73 冊絜齋毛詵經筵講義四卷(宋)袁燮撰經部第74冊毛詵講義十二卷(宋)林岊撰經部第74 冊詵童子問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宋)輔廣撰經部第74 冊段氏毛詵集解(存二十一卷原三十卷缺卷五、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三十)學詵總說一卷(宋)段昌武撰經部第74 冊學詵總說一卷(段氏毛詵集解附)(宋)段昌武撰經部第74 冊詵緝三十六卷(宋)嚴粲撰經部第75 冊詵傳遺說六卷(宋)朱鑑編經部第75 冊詵考一卷(宋)王應麟撰經部第75 冊詵地理考六卷(宋)王應麟撰經部第75 冊詵集傳名物鈔八卷(元)許謙撰經部第76 冊詵傳通釋二十卷卷首一卷(元)劉瑾撰經部第76 冊詵傳旁通十五卷(元)梁益撰經部第76 冊詵經畩義會通二十卷鋼領二卷圖說一卷(元)朱公遷撰經部第77 冊詵經疑問七卷附詵辨說一卷(元)朱倬撰經部第77 冊詵辨說一卷(詵經疑問附)(宋)趙悳撰經部第77 冊詵纘緒十八卷(元)劉玉汝撰經部第77 冊詵演義十五卷(元)梁寅撰經部第78 冊詵解頤四卷(明)朱善撰經部第78 冊詵傳大全二十卷綱領一卷朱子詵序辨說一卷(明)胡廣撰經部第78 冊朱子詵序辨說一卷(詵傳大全)(明)胡廣撰經部第79 冊詵說解頤四十卷(明)季本撰經部第79 冊讀詵私記五卷(明)李先芳撰經部第79 冊詵故十卷(明)朱謀囗撰經部第79 冊六家詵名物畩五十五卷引用書目一卷提要三卷(明)馮復京撰經部第80 冊重訂詵經疑問十二卷(明)姚舜牧撰經部第80 冊詵經世本古義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後一卷(明)何楷撰經部第81 冊待軒詵記八卷卷首:學詵小箋總論一卷(明)庼次伓撰經部第82 冊學詵小箋總論一卷(待軒詵記附)(明)庼次伓撰經部第82 冊讀詵略記六卷卷首:論小序一卷(明)朱朝瑛撰經部第82 冊欽定詵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清)王鴻緒撰經部第83 冊詵經傳說匯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清)王鴻緒撰經部經部朱子詵序辨說二卷(欽定詵經傳說匯纂附)(清)王鴻緒撰經部第83 冊禦纂詵義折中二十卷(清)傅恆撰經部第84 冊田間詵學十二卷卷首一卷(清)錢澄之撰經部第84 冊詵經稗畩四卷(清)王夫之撰經部第84 冊詵經通義十二卷(清)朱鶴齡撰經部第85 冊毛詵稽古編三十卷(清)陳啓源撰經部第85 冊詵所八卷(清)李光地撰經部第86 冊毛詵寫官記四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劄二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傳詵說駁義五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續詵傳鳥名卷三卷(清)毛奇齡撰經部第86 冊詵識名解十五卷(清)姚炳撰經部第86 冊詵傳名物集覽十二卷(清)陳大章撰經部第86 冊詵說三卷(清)惠周惕撰經部第87 冊詵經劄記一卷(清)楊名時撰經部第87 冊讀詵質疑三十一卷卷首十五卷(清)嚴虞惇撰經部第87 冊毛詵類釋二十一卷續編三卷(清)顧棟高撰經部第88 冊詵疑辨證六卷(清)黃中松撰經部第88 冊三家詵拾遺十卷(清)範家相撰經部第88 冊詵瀋二十卷(清)範家相撰經部第88 冊冊102 冊詵序補義二十四卷卷首.綱領一卷(清)薑炳璋撰經部第89 冊虞東學詵十二卷詵說一卷(清)顧鎮撰經部第89 冊韓詵外傳十卷(漢)韓嬰撰經部第89 冊附録周禮注畩四十二卷附考證一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畩(唐)陸徳明音義經部第90周禮注畩四十二卷附考證(清)吳紱考證經部第90 冊周官新義十六卷附考工記解二卷(宋)王孜石撰經部第91 冊考工記解二卷(周官新義附)(宋)王孜石撰(宋)鄭宗顔輯經部第91 冊周禮詳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經部第91 冊周禮復古編一卷(宋)兪庭椿撰經部第91 冊禮經會元四卷(宋)葉時撰經部第92 冊太平經國書十一卷(宋)鄭伯謙撰經部第92 冊周官總義三十卷(宋)易祓撰經部第92 冊周禮訂義八十卷(宋)王與之撰經部第93-94 冊鬳齋考工記解二卷(宋)林希逸撰經部第95 冊周禮句解十二卷(宋)朱申撰經部第95 冊周禮集說十卷卷首二卷(囗)佚名撰(宋)陳友仁增修經部第95 冊周官集傳十六卷(元)毛應龍撰經部第95 冊周禮傳十卷周禮圖說二卷周禮翼傳二卷(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圖說二卷(周禮傳附)(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翼傳二卷(周禮傳附)(明)王應電撰經部第96 冊周禮全經釋原十三卷卷首一卷附錄周禮通今續論一卷(明)柯尚遷撰經部第96 冊周禮通今續論一卷(周禮全經釋原附)(明)柯尚遷撰經部96 第冊周禮注畩冻翼三十卷(明)王志長撰經部第97 冊欽定周官義畩四十八卷卷首一卷(清)弘曆撰經部第98-99 冊周禮述注二十四卷(清)李光坡撰經部第100 冊周禮纂訓二十一卷(清)李鍾倫撰經部第100 冊周官集注十二卷(清)方苞撰經部第101 冊禮說十四卷(清)惠士奇撰經部第101 冊周官祿田考三卷(清)沈彤撰經部第101 冊周禮疑義舉要七卷(清)江永撰經部第101 冊儀禮注畩十七卷原目一卷附考證(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畩(唐)陸德明音義經部第儀禮注畩十七卷原目一卷附考證一卷(清)周學健考證(清)李淸植考證經部第102 冊儀禮識誤三卷(宋)庼淳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集釋三十卷(宋)李如圭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釋宮一卷(宋)李如圭撰經部第103 冊儀禮圖十七卷儀禮旁通圖一卷(宋)楊復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旁通圖一卷(儀禮圖附)(宋)楊復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要義存四十八卷(原五十卷,缺卷三十、三十一)(宋)魏了翁撰經部第104 冊儀禮逸經二卷(元)吳澄撰經部第105 冊儀禮集說十七卷(元)敖継公撰經部第105 冊經禮補逸九卷附錄一卷(元)汪克寬撰經部第105 冊欽定儀禮義畩四十八卷卷首二卷(清)弘曆撰經部第106-107。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

北大古典文献学历年名词解释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试题1.三通、九通 2.十驾斋养新录3.考信录 4.考据、义理5.别录、七略 6.影宋、覆宋7.史记三家注8.释事忘义9.不校校之10.审辞气北大中文198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七略 2.右文3.四部 4.小令5.錯簡 6.監本7.平水韵 8.四六文9.四書五經 10.一條鞭法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试题1.解老喻老(4分) 2.以意逆志(2分)3.望文生訓(2分) 4.釋事忘義(3分)5.不校校之(3分) 6.版式(3分)7.讀若、讀曰、當為(6分)8.四部正訛(2分)9.讖緯(3分)10.尚書古文疏證(2分)北大中文1991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春秋外傳(2分) 2.以訓詁代本字(2分) 3.史注二體(4分) 4.疏不破注(3分)5.二重證據法(3分) 6.互著,別裁(4分)7.覆宋、影宋(4分)8.玄學(3分)9.廣雅疏證(2分)10.七緯(3分)北大中文199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錯簡 2.底本3.租庸調 4.三家詩5.黨錮之禍 6.九流十家7.六朝 8.四書9.黃巾起義 10.樂府古詩北大中文1993古文献专业试题1、伏生2、司马迁3、刘歆4、梅颐(赜)5、孔颖达6、朱熹7、阮元 8、张元济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试题1.春秋内外傳 2.周官(2分)3.先鄭后鄭4.底本之是非,立說之是非(4分)5.詩本義6.玄學(3分)7.剩文、奪文 8.一聲之轉(3分)9.疏不破注 10.影宋本(3分)北大中文199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簡答下列著作的著者或編者,成書的朝代(10分)1.楚辭章句 2.文選3.經典釋文 4.一切經音義5.史通6.通典7.唐詩三百首 8.古文觀止9.讀書雜誌簡明解釋下列詞語的内容要點,不作評論1.律賦 2.八股文3.十家九流 4.三教九流5.六藝6.四書7.郡國 8.花甲9.五行相生 10安史之亂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试题1.离经释意2.影宋覆宋3.一声之转4.石渠奏议5.互训递训6.桐城派7.汲古阁 8.五德终始9.三豕涉河 10.三体石经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周易正义2.书集传3.诗集传4.诗三家义疏5.春秋左传诂6.尔雅义疏7七经小传 8. 潜夫论9.酉阳杂俎 10.杜诗详注北大中文2002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祓禊2.四库全书3.次韵4.三家分晋5.郭店楚简6.三舍法7.庙号 8.祠禄9.安史之乱 10.三省六部写出下列人物的著作王应麟王引之钱大昕刘向洪迈刘知几司马光王夫之阮元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试题1.理校2.大题小题3.刊成不统4.中秘书5.疏不破注6.始一终亥7.轻唇音 8.顾广圻9.十驾斋养心录10.元典章校勘释例北大中文2003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博士弟子2.三统历3.安史之乱4.门阀士族5.九流十家6.四库全书7.居延汉简 8.三辅9.五行 10.类书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试题1.鱼尾 2、七志3、七录4、汲古阁5、殿本6、不校校之7、汲冢书 8、史志目录9、一声之转 10、蝴蝶装11、六艺 12、天一阁13、七略写出下列古籍著述者1.十三经注疏2.文选六臣注3.史记三家注北大中文2004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传记博士2、三公九卿3、古文运动4、五声八音5、宛述6、七科谪7、祆教 8、三正9、正始石经 10、叶音11、敦煌遗书 12、孤平拗救13、五服写出下列著作作者、朝代,有注疏的也要写出(26分)1、《樊川诗集注》 2、《孟子正义》3、《楚辞集注》4、《申鉴》5、《华阳国志》6、《天下郡国利病书》7、《古文四声韵》 8、《六书音韵表》9、《新论》 10、《广宏明集》11、《册府元龟》 12、《洛阳伽蓝记》13、《剑南诗稿》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试题1.刘向2.九品官人制3.二重证据法4.续修四库5.日知录6.永乐大典7.百衲本 8.丛书北大中文2005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写出著作的著者及其年代1.白虎通义2.后汉书3.直斋书录解题4.诗古微5.唐音癸籖6.广雅疏证7.九家集注杜诗 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9.夷坚志 10.唐诗别裁集11.古文辞类篡 12.乐府诗集13.玉海 14.说苑二、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2.党锢之祸3.科制4.墨辨5.秘阁6.古本竹书纪年7.宋明理学 8.改土归流9.九流十家 10.四书五经北大中文2006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春秋繁露2.山帶閣注楚辭3.水經注4.獨斷5.詩序辯說6.河岳英靈集7.桯史 8.抱樸子9.三朝北盟會編 10一切經音義11顏氏家訓 12容齋隨筆13詩本義 14唐音癸籤15郡齋讀書志二、名詞解釋1.《七略》2.讖緯3.類書4.會要5.《曲禮》6.十三經7.租庸調 8.涵芬樓9.三省六部 10.天干地支寫出下列古籍的編著者及其時代1.经韵楼丛书2. 粤雅堂丛书3.文选楼丛书4.雅雨堂丛书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试题1.校雠學2.轉注3. 叶音說4.右文說5.影宋覆宋6..乾嘉考據學7.二重證據法8.郭店楚簡北大中文2007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名词解释1.谥号2.经折装3.平水韵4.玄武门之变5.元祐党争6.台谏写出朝代作者1.广弘眀集2.十七史商榷3.香草校书4.十六国春秋5.韩诗外传 6 .杜诗详注7.万首唐人绝句 8.诗人玉屑9.经义述闻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1、名词解释1.居延汉简2.辨伪学3.征辟4.平水韵5.理校6.藩刻本7.《七略》 8.三体石经9.《经典释文》,2、写时代及作者1.《玉海》2.《国史经籍志》3.《史略》4.《集古录》5.《尚书古文疏证》6.《辍耕录》7.《紫微诗话》 8.《少室山房笔丛》北大中文2009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周髀算经》2.天一阁3.十通4.他校5.《春秋左传旧注疏证》6.义训7.银雀山汉简 8.旋风装9.《史记》三家注 10避讳二、时代及作者1.《带经堂诗话》2.《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五代会典》 4.《辍耕录》5.《玉函山房辑佚书》 6.《史略》7.《楚辞通故》 8.《孟子章句》9.《桓子新论》 10.《玉海》11.《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1.丛书2.金石学3.百衲本4.六艺5.六义6.乙转7.如字 8.《困学纪闻》9.《中经新簿》 10.宫内厅书陵部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读书敏求记》2.《诗本义》3.《风俗通义》4.《孟子章句》5.《逸雅》6.《酉阳杂俎》7.《龙龛手鉴》 8.《学林》9.《毛诗古音考》 10.《义门读书记》北大中文2010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1.科斗文2.皕宋楼3.覆刻本4.阙文5.千顷堂书目6.正始石经7.类书 8.校雠通义9.谶纬 10.汲冢书二、写著作时代及作者1.流沙坠简2.说文答问3.周礼汉读考4.匡谬正俗5.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6.春秋左传诂7.论语义疏 8.小学绀珠9.滹南遗老集 10.楚辞章句北大中文2011古文献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50分)1.以意逆志2.等韵3.递修本4.辟雍5.彖传6.古逸丛书7.乾嘉学派 8.孔壁书9.宋监本 10.义疏二、写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年代1.《古今书录》2.《十七史商榷》3.《五经异义》4.《挥麈录》5.《集古录》6.《三代吉金文存》7.《藏园群书经眼录》 7.《清朝续文献通考》8.《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文献学参考资料

文献学参考资料文献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释义1.概念: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
资料:汉、宋学者加注释时,“文”解为典籍,即历史文件和文字资料,“献”解为贤人(言论),即宿贤——保存在知识丰富的长老那里的口头传说材料。
今天所谓文献,专指由文字记录的书面材料。
(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
)文献。
2.“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始于《论语·八佾》,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征”乃“证”也。
“佾”指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人为商颂为宋国经常唱颂、祭祀。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也取义于《论语》。
是宋末元初的贯通历代典章制度之书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看看即可)4.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
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
(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耆,老也。
献,人物。
本书辑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30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源,分十九类。
注:1)《论语》最早的注:何晏-三国(魏)《论语注疏》2)《礼记》最早的注:郑玄-东汉3)《清秘述闻》法式善(记录清历代乡试、会试、题目第一名的主考官)。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
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
一.甲骨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新编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概述

新编《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概述白莉蓉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天津图书馆新编古籍善本书目的编制经过与特点,重点介绍了该书目的收录范围,类目设置及著录内容等。
关键词图书馆善本编目1978 年为实现周恩来总理“尽快把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出来”的遗愿,在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全国古籍善本书的普查和编目工作。
天津图书馆也以此为契机,在经历了1978 至1989 十余年的基础整理工作后,于1993 年5 月正式着手新的馆藏善本书目的编制工作。
又越十寒暑,如今一部全新的《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终将杀青,且即将出版问世。
作为有幸自始至终参加此项工作的一员,面对经五校其稿而最终完成的正式样稿,心中无限感慨。
显然,如果没有本馆老一辈古籍编目工作者前期所做的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整理、著录及文献的选择工作,也就不可能使后面编目工作顺利进行。
因此,这部全新的馆藏古籍善本书目是集本馆几代古籍编目工作者艰辛努力的成果,是新老同仁心血的结晶。
天津图书馆自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馆藏古籍图书的收藏不断丰富,由此也曾产生过多部综合性或专题古籍图书目录、馆藏善本书目等,这些书目纪录了天津馆古籍藏书的历史,也为后来古籍编目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书目中较为重要的当属建馆后所编的第一部古籍图书目录,即《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和1961年编制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两部目录。
《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编纂于1913 年,由当时的直隶提学使、中国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傅增湘嘱该馆编目人员嘉兴籍学者谭新嘉抄录编目,后由韩梯云等继之。
该书目当为天津图书馆古籍图书目录之滥觞,集馆藏所有古籍于此,并无善本与普通书之分。
全书共分三十二卷,收书12557 种,基本采用四库分类,并参阅古越藏书楼及其他各家书目体例略加变通,经部分四类,史部十七类,子部十三类,集部五类,类目清晰,条例分明,著录内容大抵为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稽核项等。
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

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未知请联系更改 编辑:studa1211 从文学史的角度言,赵宋王朝是乐府诗史上一个最为特殊的时代。说其特殊,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者与诗人大都和乐府诗关系密切,他们或整理与总结前人的乐府成果,或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乐府诗,并且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一时期学者与学者之间、学者与诗人之间、诗人与诗人之间对于乐府诗的认识,却并未能达成共识,而是以多种面目出现;或者在对某些具体的乐府诗进行个案性认定时,见智见仁,结论各一。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构成了宋代乐府诗有别于汉唐乐府诗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导致宋代诗人不将其乐府诗称之为“乐府”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以三部宋人总集为研究的对象,重在对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的创作实况,以及宋代乐府诗的入乐等问题,作一具体观照。 一、三部总集收录乐府之比较 宋朝立国未久,表现在文化方面的一大盛事,就是无论官方抑或私家,均雅好于对前代的诗文进行汇集与整理,如姚铉之于《唐文粹》,李昉等之于《文苑英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郭茂倩之于《乐府诗集》等,即皆为其例。其中,郭茂倩所编撰《乐府诗集》一百卷,是乐府诗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总集,全书将“阿唐氏之作,一直到五代”的乐府诗,以音乐为标准分为十二类,并对每类乐府诗撰写了题解,由于“征引浩博,援据精审”,故而“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1]。就诗题而言,《乐府诗集》所收录的5205首乐府诗,主要是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的,但其最后的11卷(卷九十至卷一○○)“新乐府辞”中,却只有新题乐府(即新乐府)425首①。该书另有4卷(卷七十九至卷八十二)“近代曲辞”,收诗337首,二者合计也只有762首。这一数据表明,《乐府诗集》所收录的乐府诗,旧题乐府乃为其大端。 除《乐府诗集》外,《唐文粹》、《文苑英华》亦均收录了数量不等的乐府诗,其具体做法是于诗歌中别立“乐府”一类。《唐文粹》所收诗歌凡13卷,其目录中的“卷十二诗丙”、“卷十三诗丁”两卷则为“乐府辞”,二者共收乐府诗152首,其中的主要诗人有卢照邻、崔国辅、王昌龄、李颀、王维、李白、杜甫、李贺、元稹、白居易、张籍、孟郊、陆龟蒙等。《文苑英华》于卷一九二“诗四十二”之“乐府一”有校者之注云:“乐府共六十卷,以《艺文类聚》、《初学记》、《唐文粹》,诸人文集,并郭茂倩、刘次庄《乐府》参校。注下同音者为一作。”② 而实际的情况是,《文苑英华》所收录的乐府诗只有20卷(卷一九二至卷二一一),此校者之注云“共六十卷”者,实误。为《文苑英华》所收录的这20卷乐府诗,与其所收录的诗、文、赋等一样,即皆以唐人之作为主。据统计,《文苑英华》的20卷“乐府”,共收录了182位唐代诗人的582首诗,其中,收诗10首以上的诗人有12人,具体为:李白61首、杜甫24首、沈佺期20首、王昌龄17首、陈陶17首、卢照邻15首、王贞白15首、唐太宗11首、崔国辅11首、李贺10首、白居易10首、释皎然10首。其他诗人如李百药、骆宾王、王维、高适、陶翰、顾况、李益、张籍、姚合、薛能、聂夷中、罗隐等,多的收录乐府诗9首,少的则只有1首。据此可知,《文苑英华》所收录的李白乐府诗乃为诸唐人之最,其次则依次为杜甫与沈佺期。即是说,沈佺期、杜甫、李白三人的乐府诗,在李昉等人看来,是足可作为唐代乐府诗之代表的。 以上所述表明,《唐文粹》、《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三部宋人总集,对于唐代诗人的乐府诗均是极为关注的。但尽管如此,这三部总集的编撰者对于乐府诗特别是新题乐府的收录,在认识上却并不一致,这一实况所反映的,其实是姚铉、李昉、郭茂倩等人表现在乐府诗观念方面的差异性。即是说,究竟什么样的诗才可称之为乐府诗或者新题乐府,姚铉、李昉、郭茂倩等人对此的看法与认识,乃是各不相同的,为便于认识与把握,下面兹举数端以为例说。 1.《帝京篇》。《文苑英华》卷一九二“乐府一”收录了唐太宗《帝京篇十首》,又骆宾王《帝京篇》一首。《唐文粹》的2卷“乐府辞”与《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对这11首诗则均未予以收录。 2.《襄阳歌》。《文苑英华》卷二○一“乐府十”收录李白《襄阳歌》一首。《唐文粹》卷十六(上)“诗壬”收录,作“古调歌篇”③;《乐府诗集》卷八十五虽收入,但作“杂歌谣辞”。 3.《苦战行》、《忆昔行》、《倡仄行》。此三诗均为杜甫所作。《文苑英华》卷一九八“乐府七”收录《苦战行》一诗,卷二一一“乐府二十”收录《忆昔行》、《倡仄行》二诗。《唐文粹》2卷“乐府辞”与11卷“古调歌篇”均未收此三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等亦然。 4.《桃源行》。《文苑英华》20卷“乐府”无此诗。《唐文粹》卷十六(上)“诗壬”收录王维、刘禹锡《桃源行》各一首,作“古调歌篇”;《乐府诗集》卷九十“新乐府辞二”收录王维、刘禹锡二诗。 5.《田家词》。《乐府诗集》卷九十三“新乐府辞四”收录元稹此诗,题目作《田家行》。《唐文粹》卷十六(下)“诗壬”收录此诗,作“古调歌篇”。《文苑英华》20卷“乐府”中无此诗。 6.《云中行》。《文苑英华》卷二一一“乐府二十”收录薛奇重《云中行》一首。《唐文粹》之“乐府辞”与“古调歌篇”均无此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亦然。 7.《后魏行》。《唐文粹》卷十二“诗丙·乐府辞上”收录王毂《后魏行》一首。《文苑英华》20卷“乐府”无此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同。 8.《魏宫词》。《唐文粹》卷十二“诗丙·乐府辞上”收录崔国辅《魏宫词》一首。《文苑英华》20卷“乐府”无此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同。 9.《静女词》。《唐文粹》卷十二“诗丙·乐府辞上”收录孟郊《静女词》一首。《文苑英华》20卷“乐府”无此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等同。 10.《长城作》。《唐文粹》卷十二“诗丙·乐府辞上”收录鲍溶《长城作》一首。《文苑英华》20卷“乐府”无此诗,《乐府诗集》之“近代曲辞”、“新乐府辞”等同。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兹不具举。仅就以上所举之10例23首诗言,已明显地反映出了几种值得注意的事实,即:(一)《唐文粹》的编者姚铉认为是乐府诗者,如王毂《后魏行》、崔国辅《魏宫词》、孟郊《静女词》、鲍溶《长城作》等,《文苑英华》的编者李昉等人与《乐府诗集》的编撰者郭茂倩,却均不予以认可。或以为《乐府诗集》无王毂《后魏行》等诗乃系其“漏收”之说,实不准确,原因是生活于南宋“建炎以后”的郭茂倩在编撰《乐府诗集》时,应该说是参考了《唐文粹》一书的,既曾参考而又不予收录者,这一事实所反映的,应是郭茂倩认为这些诗皆非乐府诗之属。(二)被姚铉于《唐文粹》中认为是古体诗的李白《襄阳歌》等,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与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均将其目之为乐府诗。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即被姚铉在《唐文粹》中认定为“古调歌篇”者,如元稹的《田家词》等,郭茂倩《乐府诗集》也将其作为新题乐府予以收录,而《文苑英华》则未及。(三)被李昉等人在《文苑英华》中认定为乐府诗的唐太宗、骆宾王二人之《帝京篇》11首,以及杜甫《苦战行》、《忆昔行》、《倡仄行》诸诗,郭茂倩于《乐府诗集》中则一律不予收录,这一实况的存在,绝不可能是“漏收”说所能解释清楚的,因为《文苑英华》乃属北宋官修的一部大型文学总集,为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时所必须参考的重要文献,其又怎么可能会“漏收”呢? 综合以上三者,可知《唐文粹》、《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对于乐府诗特别是新题乐府的收录,乃是各有其界定之“标准”的。而这种“标准”所代表的,即为姚铉、李昉、郭茂倩等人对于新题乐府的不同认识。即是说,姚铉等人对于乐府诗的认识,从其于各自所编总集对乐府诗的收录情况而言,乃是明显地存在着较为严重之分岐的,而此,即构成了宋代乐府史上的一种既存事实。 二、对乐府诗不同认识的原因 在上述三部总集中,姚铉的《唐文粹》虽然成书最早,但其却没有对乐府诗进行任何形式的定义,而只是于《唐文粹序》中称乐府诗为“乐章”。所谓“乐章”,《玉海》卷一○五引《中兴书目》著录唐人徐景安《新撰乐书》有专门的解释:“乐章者,声诗也。章明其情而诗言其志。”[2]既称“声诗”,则理应与音乐的关系密切。而就《唐文粹》2卷“乐府辞”共152首乐府诗的实况言,其实际上包括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旧题乐府如《箜篌谣》、《短歌行》、《梁甫吟》、《蜀道难》、《将进酒》、《天马歌》、《行行游且猎篇》、《侠客行》、《结韈子》、《上之回》、《相逢行》、《猛虎行》、《乌栖曲》、《采莲曲》、《洛阳陌》、《长干行》、《行路难》、《妾薄命》、《春思》等,自然是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的,但为诗人们“自创新题”的《魏宫词》、《长城作》等,则亦应如是。而此,正与郭茂倩于《乐府诗集》中对“新乐府”所下的定义,可互为参证:“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3]即二者都认为唐代乐府诗与音乐是颇具关联的。但其中的“辞实乐府”四字,应是导致郭茂倩将《唐文粹》中的《魏宫词》、《长城作》等篇拒之《乐府诗集》门外的一个关键性原因。所谓“辞实乐府”,是说“唐世新歌”之“辞”,其实是具有“乐府”的音乐性特征的,但却“未常被于声”。郭茂倩的这种认识,就其渊源而言,当是参考了白居易《新乐府并序》中的“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的结果所致。即是说,《唐文粹》中的《魏宫词》、《长城作》等诗之所以未能被《乐府诗集》收入者,有可能是郭茂倩认为其不具备乐府诗的音乐性特征所致。若果真如此,则姚铉与郭茂倩在对新题乐府的音乐性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就较为清楚。 但应指出的是,对于“辞实乐府”的认识,或有认为其所指为朝廷演唱的歌诗者,则乃不确。这是因为,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可知,所谓“朝廷演唱的歌诗”,在唐代主要指的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之类,而如元结《系乐府》、《补乐府》,元稹《新题乐府》,白居易《新乐府》,陆龟蒙《乐府杂咏》,皮日休《正乐府》等“新乐府辞”,则是与“朝廷演唱”毫无关联的。即是说,在现存的关于唐代新乐府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如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即可为证。尽管白居易在《新乐府并序》中曾经说过,新乐府是“可以播于乐章歌曲”的,但历史的真实是,现存《白居易集》中的那些具有“补时阙”特点的新乐府,却从来就不曾补“播于乐章歌曲”。所以,认为唐代的新题乐府为“朝廷演唱的歌诗”之说,实际上是与唐代新乐府的历史真实迥不相及的。至于有论者认为,检验一首诗是否属于新乐府,必须从宫廷的角度进行考察之认识,也是与唐代新乐府的历史真实不相符合的,原因是这种说法与持“朝廷演唱的歌诗”说者一样,即其都犯了以偏概全的认识错误。而且,唐代的太乐署等音乐机构,也并不等同于汉代的乐府机关,所以,认为与宫廷有关的诗才可称之为乐府诗的认识,其实是忽视了乐府诗在汉魏以后的发展过程,故其说之不能成立乃是十分显然的。 而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一方面收录了整20卷的“乐府”,一方面则又收录了整20卷的“歌行”,这种收录的实况,在现存所有宋人编撰的诗文总集中,都是极具特殊性和典型性的。《文苑英华》中的20卷(卷三三一至卷三五○)“歌行”,不仅在内容方面的分类较为繁杂(如“四时”、“仙道”、“纪功”、“音乐”、“草木”、“送行”、“图画”、“隐逸”、“佛寺”等),而且在形式上也甚为混乱,以至于令人难以措手。就后者言,其中既有以“歌”、“行”等歌辞性单音汉字制题者,如李颀《王母歌》、李白《春日行》、杜甫《醉歌行》等,
《韩君平诗集》版本考

《韩君平诗集》版本考鞠飞【摘要】There are various versions of Han Hong’s (Han Junping’s) poetry anthology. The existing five-volume edition mainly includes Ming Dynasty's transcript Han Junping Poetry Anthology, Poems of Forty-Seven Poets in Tang Dynasty, Poems of Forty-four Poets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elebrated Poets’ Works in Tang Dynasty edited by Xi Qiyu. Three-volume edi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engraved Edition of Ming Dynasty Poems of One Hundred Poets: Twenty-seven Poets in Mid-Tang Dynasty, Twenty-Six Poets in Tang Dynasty edited by Huang Guan in Ming Dynasty, photocopy of Ming Dynasty bronzeschrift edition of Poems of Fifty Poets in Tang Dynasty, and Han Junping Anthology published by Jiang Yuanti. As a matter of fact, different versions are congenetic by textual research.%韩翃诗集版本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