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区主要农产品产量-1979年
2023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招聘编外人员考试真题

2023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招聘编外人员考试真题(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下列各项不属于社会建设范畴的是()。
A.在学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B.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C.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D.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答案】:C2.经济学上将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存储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称为:A.流动性陷阱B.帕累托法则C.目标置换效应D.生鱼片理论【答案】:A3.下列公文的成文日期,书写规范的是()。
A.41412B.41412C.二。
一三年五月一十八日D.2013【答案】:B4.(单选题)西汉《盐铁论》中桑弘羊提出的“国富则民强”之道是()。
A.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B.农业是富国的唯一之道C.工商业是国富民强的根本D.抑制所有商业1/ 12【答案】:C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答案】:A6.“君子当敏于行而讷于言”,这句话说一个人在平常的工作中应该()。
A.积极行动,多做少说,用行动和成绩来说话B.既要行动敏捷,又要圆滑处世C.在工作时行动敏捷,只做不说,体现大智若愚D.在行动时要身手敏捷,在言语上则要尽量笨拙【答案】:A7.某天,甲,乙,丙,丁四人在一起讨论GDP。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GDP没有反映出为增加GDP而付出的环境代价B.丁:GDP仅仅是一个数字指标,不具有经济意义C.甲:GDP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D.丙:GDP是衡量福利的完善指标【答案】:A8.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性组织是()。
A.粮农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C.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D.关税同盟、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答案】:B9.汉代“四家诗”属古文经学的是:()A.鲁B.齐C.韩D.毛【答案】:D2/ 1210.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行政的方式是()。
中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变迁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要紧农产品交易规模、市场化进程发生了专门大变化。
改革前,通过国家干预由自由贸易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打算购销体制。
改革后,中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路径差不多方向是渐进的市场化过程。
中国渐进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从调整打算和市场调剂开始,再过渡到打算和市场并存了“双轨制”,最终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大致经历了调整价格、开放集市贸易的早期时期,再到打算经济与市场调剂相结合的时期,最终全面引入市场机制的时期;在市场建立过程中先放开农村市场,再放开都市农产品交易,先放开本地农产品市场交易再逐步扩大到承诺远距离贩运。
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路径也属于渐进的。
从整个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过程来看,采取“走走停停”的推进方式,条件成熟就快速推进市场化,而显现价格快速上涨等问题时就稳固或者调整市场化改革步伐。
不同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市场化过程差异专门大。
一些农产品交易的市场化改革相对完全,而一些大宗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则经历反复。
一、改革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与交易规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前,中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大致经历了二个大的时期。
建国初期由于国营商业实力仍旧相对薄弱,全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以自由贸易为要紧特点。
1953年后,中国农产品收购环节实行统购派购体制,农产品销售环节实行统销体制,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制度。
尽管农村流通体制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进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规模总量不断扩大,除粮食外其他要紧农产品的商品率总体上逐步提高。
(一)建国初期农产品自由贸易时期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属于国家干预下的市场调剂。
新中国成立初期,都市的农产品供应差不多把握在私商手中,粮食等要紧农产品市场极不稳固,农产品市场秩序纷乱,专门是不法粮商囤积居奇,市场粮食价格飞涨。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的构建的演进脉络与政策论文(共4篇)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论的构建的演进脉络与政策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与政策框架一直以来,工农城乡关系是我国基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之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逐步扭转了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取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做出具体部署,并提出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改革任务,这将对重构我国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工农城乡之间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关系系统,也是长期以来累积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关系形态的综合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深化推进,加快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体系。
一、工农城乡关系:类型化与理论梳理所谓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
城乡关系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广泛存在的普遍联系和互动关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在城乡之间的集中反映。
工农城乡关系包括诸多方面:首先表现为空间关系,城市和乡村是两种不同的聚落形态;其核心是经济关系,主要是工业和农业两种不同产业形态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城乡之间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交换关系;还包括社会关系,主要是城乡人口的流动;在行政主导的背景下,政治关系也十分重要,此时城乡关系则成为一种利益分配关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实质是市民与农民之间的权利义务配置关系。
1.自然意象下的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关系始于工业化时代现代城市的勃兴。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
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7年的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 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最终五篇)

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最终五篇)第一篇: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及感想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
主要由以下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一、物质方面这个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来看,那就是衣食住行用还有医疗这几个方面了。
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布票的数量十分有限,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很多人都吃不饱。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或土砖房。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房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
什么木地板,什么大理石砖头等对房子室内进行装修,使得房子里那个装修的是富丽堂皇,进去了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另外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行:在交通方面,我们村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材料二: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什么大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谁?(2)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什么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什么?(3)请写出一名在此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答案】⑴、抗美援朝。
彭德怀。
(2)《朝鲜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解析】(1)据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可知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依据材料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
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朝鲜停战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罗盛教冰下救少年,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点睛:解答本题需了解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认真审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

中国历年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6年)粮⾷产量就是全年的粮⾷⽣产总量,是反映我国农业⽣产的重要指标。
从收获季节上看,包括夏粮、早稻和秋粮;从主要品种上看,包括⾕物、薯类、⾖类,其中⾕物包括⼩麦、稻⾕、⽟⽶、⾕⼦、⾼粱和其他⾕物。
粮⾷产量是粮⾷经晒乾後的原粮产量。
其中⾕物、⾖类⼀律按脱粒、晒乾後的原粮折成国家标准含⽔杂率计算产量;薯类以5:1折算。
2012年中国全年全国粮⾷总产量达到58957万吨,⽐上年增加1836万吨,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995万吨,⽐上年增长2.8%;早稻产量3329万吨,增长1.6%;秋粮产量42633万吨,增长3.5%。
棉花产量684万吨,增长3.8%;油料产量3476万吨,增长5.1%;糖料产量13493万吨,增长7.8%。
▶中国(⼤陆)粮⾷产量、⼈⼝和⼈均粮⾷量总览(1949~2012年)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49年11318— 5.4167—208.91950年1321314.34%5.5196 1.86%239.41951年143698.05% 5.6300 1.96%255.21952年1639212.34%5.7482 2.06%285.21953年16683 1.74% 5.8796 2.23%283.71954年16952 1.59% 6.0266 2.44%281.31955年183947.84% 6.1465 1.95%299.31956年19275 4.57% 6.2828 2.17%306.81957年19505 1.18% 6.4653 2.82%301.71958年19765 1.32% 6.5994 2.03%299.51959年16968-16.48%6.7207 1.80%252.51960年14385-17.96%6.6207-1.51%217.31961年13650-5.38% 6.5859-0.53%207.31962年1544111.60%6.7295 2.13%229.51963年170009.17% 6.9172 2.71%245.81964年187509.33%7.0499 1.88%266.01965年19453 3.61%7.2538 2.81%268.21966年214009.10%7.4542 2.69%287.11967年21782 1.75%7.6368 2.39%285.21968年20906-4.19%7.8534 2.76%266.21969年210970.91%8.0671 2.65%261.51970年2399612.08%8.2992 2.80%289.11971年25014 4.07%8.5229 2.62%293.51972年24048-4.02%8.7177 2.23%275.91973年264949.23%8.9211 2.28%297.01974年27527 3.75%9.0859 1.81%303.01975年28452 3.25%9.2420 1.69%307.91976年286310.63%9.3717 1.38%305.51977年28273-1.27%9.4974 1.32%297.71978年304777.23%9.6259 1.33%316.61979年332128.23%9.7542 1.32%340.51980年32056-3.61%9.8705 1.18%324.81981年32502 1.37%10.00721.37%324.81982年354508.32%10.16541.56%348.7年度粮产量(万吨)增率⼈⼝(亿)增率⼈均粮(公⽄)1983年387288.46%10.30081.31%376.01984年40731 4.92%10.43571.29%390.31985年37911-7.44%10.58511.41%358.21986年39151 3.17%10.75071.54%364.21987年40473 3.27%10.93001.64%370.31988年39404-2.71%11.10261.55%354.91989年40755 3.31%11.27041.49%361.61990年446248.67%11.43331.42%390.31991年43529-2.52%11.58231.29%375.81992年44266 1.66%11.71711.15%377.81993年45649 3.03%11.85171.14%385.21994年44510-2.56%11.98501.11%371.41995年46662 4.61%12.11211.05%385.31996年504547.52%12.23891.04%412.21997年49417-2.10%12.36261.00%399.71998年51230 3.54%12.47610.91%410.61999年50839-0.77%12.57860.81%404.22000年46218-10.00%12.67430.76%364.72001年45262-2.11%12.76270.69%354.62002年457110.98%12.84530.64%355.92003年43070-6.14%12.92270.60%333.32004年469478.26%12.99880.59%361.22005年48402 3.00%13.07560.59%370.22006年49804 2.70%13.14480.53%378.42007年501600.81%13.21290.52%379.62008年52871 5.11%13.28020.51%398.02009年530820.44%13.34740.50%397.72010年54648 2.85%13.41000.479%407.52011年57121 4.34%13.47350.479%424.02012年58957 3.11%13.54040.492%435.42013年60194 2.1%13.60720.495%-2014年60703-%13.67820.521%-2015年62144-%13.74620.496%-2016年61625-%13.82710.586%-2017年--%13.90080.532%-2018年--%---2019年--%---2020年--%---国家卫⽣计⽣委17年印发了《“⼗三五”全国计划⽣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总⼈⼝在14.2亿⼈左右。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

历年粮食产量(全面版)资料历年粮食产量:历年人均粮食产量:可见,中国粮食生产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949—1958年:百废待兴,一五计划,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到1958年,人均接近300千克,几乎可以解决粮食问题了。
1959—1961年:受到大跃进的严重干扰,再加上连年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倒退回1950年的水平,人均只有1949年的水平。
再加上还要拿粮食偿还苏联的外债,导致大面积饥荒。
1962—1977年:继续大力兴修水利,培育良种,发展化肥工业。
粮食产量受到政治运动影响,时有起伏。
但总体增幅依然可观,人均从229千克增长到近300千克。
1978—1984年:兴建化肥厂,大力推广良种(比如杂交水稻),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另外包干到户也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
1985—1996年:粮食产量依然时有起伏,总体增幅可观。
到1996年,突破5亿吨,人均突破400千克。
1997—2003年:三农问题突出,农业收入下降,种粮积极性锐减,导致粮食产量连年下滑。
到2003年,人均只有330千克,不如1982年的水平。
2004—2021年:重新振兴农业,废除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提高补贴水平,粮食连续6年增产。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至今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是吃50,60年代的老本,投入不足,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粮食水分仪产品简介卤素加热快速水份测定仪是我公司新研制的新型快速水分检测仪器。
环状的卤素灯确保样品得到均匀加热,操作简便、测量准确。
水分测定仪在测量样品重量的同时,仪器采用环形管卤素加热方式,快速干燥样品,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仪持续测量并即时显示样品丢失的水分含量%,干燥程序完成后,最终测定的水分含量值被锁定显示。
与国际烘箱加热法相比,卤素加热可以在高温下将样品均匀地快速干燥,样品表面不易受损,其检测结果与国标烘箱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具有可替代性,且检测效率远远高于烘箱法。
一般样品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谷
小麦
3201 623 793 42.5 909.5 461.5 82 106 393.5
单位:万吨 豆类 薯类 棉花产量 0.1 0.1 11.6 6.5 1.6 油料产量 2.6 1.5 32.1 7.6 18.7 17.2 14.2 6.9 11.9 37.9 27 44.7 13.4 19.9 109.1 36.9 32.1 28.7 44.1 15.3
黄红麻
10.1 0.4 0.2 0.5 0.4 0.1 0.1
甘蔗产量
甜菜产量烟叶产量烤烟 Nhomakorabea蚕茧产量
0.7 0.1 0.3 2.4 1.7 3 0.8 0.2 2.3 1.8 0.5 16.4 18 3.2 6.1 4 3.6
5.8 10.6 11.2 0.9 0.4
0.3
桑蚕茧
茶叶产量
水果产量 15.2 2.7 79.4 27.4 3 102.4 4.5 3.4 3.4 20.8 22.4 10.4 12.4 6 176.5 52.4 12.7 11.8 28.6 15.6 0 0 28.1 4.7 9.7 0.3 23.7 7.4 0.4 2.1 14.2
玉米
8.9 53.2 7 9.7 4.4 16.7 19.8 44.8 9.4 0.1
11.1 0.2 10.2 0.2
5.3
65.2 10.9 4.6 0.8 9.6 8.5 5.8 2.2 14.2
花生
油菜籽
芝麻
麻类产量 0.055 0.115 1.6 0.5 0.4 1.2 1.2 11.4 6 15.7 15.4 2.3 1.6 16.9 14.6 5 6.3 13.3 10.7
苹果
柑桔
梨
葡萄
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