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N架构下IMS的特点

合集下载

现有固网NGN向IMS演进方案研究

现有固网NGN向IMS演进方案研究

现有固网NGN向IMS演进方案研究 ( 2007/8/1 15:06 )摘要:本文对固网NGN技术及IMS技术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并对现有固网NGN向IMS演进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可行的演进方案。

1、背景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在Release5版本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的核心特点是采用SIP协议和与接入的无关性,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实现固定网和移动网的融合。

因此IMS被认为将是下一代网络的理想目标架构。

2、固网NGN向IMS演进的可行性分析2.1IMS与固网NGN的比较2.1.1技术特点与固网软交换技术相比,IMS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接入无关性;更加彻底的分离;网络更加标准和统一。

除了以上特点外,固网NGN与IMS,尤其是基于融合的IMS系统还有一些其他关键技术的区别,包括登记注册、QoS、漫游、安全性等方面。

2.1.2网元设置在网络构架上,固网NGN与IMS都采用了分层的网络结构,即将网络分为业务层、控制层、承载层和接入层。

主要区别在于固网NGN注重物理实现,将控制层的功能集中在软交换机上,网络中只有软交换一个中央控制点;而IMS的控制层功能由多个逻辑功能模块实现,如会话控制由CSCF实体实现、互通功能由MGCF/MGW实现、用户数据存储在HSS中,网络更加分布化,逻辑实体并不一定对应物理实现。

网络功能模块化有利于网络扩展和业务整合,便于集中组网。

软交换与IMS的分层架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固网NGN与CM-IMS网元/功能模块比较2.1.3业务提供固网NGN的业务提供方式有以下几种:直接由SoftSwitch提供业务,可提供基本电话业务、补充业务等;SoftSwitch具备SSP功能,通过SG与现网SCP互通,提供现有智能网业务;SoftSwitch与应用服务器之间通过SIP、H.323、Radius等协议互通;通过Parlay-GW/OSA-GW提供API接口,为第三方提供业务开发平台。

软交换与IMS技术分析探讨

软交换与IMS技术分析探讨

软交换与IMS技术分析探讨2009-12-22 15:13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将迅速超越传统语音业务,成为巨大的通信需求。

在此背景下,下一代网络(NGN)应运而生。

NGN 将基于IP 与Internet,其核心控制层形态目前正在经历软交换与IP 多媒体子系统(IMS)技术的竞争合作阶段。

软交换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

它具有分层的体系架构、基于分组传输、能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等特点,并能综合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

近年来的现场试验及规模商用结果证明,软交换体系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

同样地,IMS 也是NGN 的主要技术之一。

IMS 不仅可将单一类型的移动网络融合到全IP, 还是融合固定网、移动网和企业网的基础。

同时由于IMS 具有SIP 标准化接口的特性,使其适应NGN 业务与控制分离的基本原则,为支持各种业务奠定了基础,从而被当前业界公认为未来融合的控制平台,是面向未来多媒体通信的NGN 核心技术。

要解决好IMS 与软交换网络的融合问题,需要了解它们的技术特点与差别。

2 软交换软交换是基于包交换网络,以软件来实现交换与呼叫控制管理的网络技术。

它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电信网络中的核心设备之一,独立于传输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带宽管理、计费等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

软交换技术从1998 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控制与承载的分离。

从广义上讲,软交换泛指一种体系结构,它包括四个功能层面:接入层、核心传输层、控制层和应用层。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摘要:本文通过对下一代网络(NGN)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针对NGN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简单的总结关键词:下一代网络系统架构优势问题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基于IP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

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应用软交换技术、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电信级的、端到端的统一网络。

NGN汇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PSTN(公共交换网)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

同时,NGN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下一代网络(NGN)的基本思路是具有统一的IP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

显然,这样的网络其基础物理层只能是波分复用(WDM)光传送网,这样才可能提供巨大的网络带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NGN)是指以软交换为代表,IMS为核心框架,能够为公众灵活提供大规模视视频话音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以分组交换为业务统一承载平台,传输层适应数据业务特征及带宽需求,与通信运营商相关,可运营、维护、管理的通信网络。

一.NGN主要特征NGN的主要特点是能够为公众灵活、大规模地提供以视频业务为代表,包含话音业务、互联网业务在的各种丰富业务。

当前所谓的电信网是为业务设计的,实质上是为网服务的。

要适应NGN多业务、灵活开展业务的特征,必须要有新的网络结构来支持。

一般来说,NGN主要有如下特征。

1.NGN是业务独立于承载的网络传统网的业务网就是承载网,结果就是新业务很难开展。

NGN允许业务和网络分别提供和独立发展,提供灵活有效的业务创建、业务应用和业务管理功能,支持不同带宽的、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各种多媒体业务使用,使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对新业务的需求,也使得网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NGN)技术简述

下一代网络( NGN )技术简述摘 要:本文通过对下一代网络(NGN 进行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针对NGN 的特点、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简单的总结关键词:下一代网络 系统架构 优势 问题下一代网络(NGN 是一个基于IP 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 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

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 应用软交换技术、 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 电信级的、端到端的 统一网络。

NGN 匚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 PSTN 公共交换 电话网)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

同时,NGF 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 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下一代网络(NGN 的基本思路是具有统一的IP 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 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 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

显然, 这样的网络其基础物理层只能是波分复用( WDM 光传送网,这样才可能提供巨 大的网络带宽, 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 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 支持 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

总体来说,广义上的下一代网络(NGN )是指以软交换为代表,IMS 为核心框架, 能够为公众灵活提供大规模视视频话音数据等多种通信业务, 以分组交换为业务 统一承载平台, 传输层适应数据业务特征及带宽需求, 与通信运营商相关, 可运 营、维护、管理的通信网络。

NGN 主要特征NGN 勺主要特点是能够为公众灵活、大规模地提供以视频业务为代表,包含 计的, 实质上是为电话网服务的。

要适应 必须要有新的网络结构来支持。

一般来说, 1.NGN 是业务独立于承载的网络传统电话网的业务网就是承载网,结果就是新业务很难开展。

NGF 允许业务 和网络分别提供和独立发展, 提供灵活有效的业务创建、 业务应用和业务管理功 能,支持不同带宽的、 实时的或非实时的各种多媒体业务使用, 使业务和应用的 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 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对新业务的需求, 也使得网络具 有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和竞争力。

探析IMS技术在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

探析IMS技术在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

探析IMS技术在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摘要: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网目前采用电路交换技术,由于受制于专网覆盖水平,目前行政交换网尚未全面覆盖所有县供电企业以及供电营业厅、乡镇供电所等外部办公点,程控交换设备也难以承载视频通话、统一通信等多媒体增强业务,无法与企业信息化系统同步发展。

面对当前存在问题,需要对便于开发新业务、降低网络成本、便于统一维护管理的电力行政交换网现有主流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IMS技术;电力通信;行政交换网一、技术特点分析IMS是以下一代网络(NGN)作为基础而发展的,可以具备控制、业务的分离、接入无关性融合的优势,并推动业务的开放性、固定与移动融合的实现。

业务的开放性为IMS针对业务与控制间的SIPISC接口进行定义,能够让任何第三方厂商均能遵循此标准接口对新的业务进行开发。

基于ISC接口的业务服务器,能够完成统一通信和视频会议等工作;固定与移动融合为IMS应用统一的用户数据库,并且不管用户以哪种形式对IMS进行接入,都可提供无差别业务以及获得接入无关性,最终实现固定以及移动用户在同一系统内部进行融合,体现出融合的业务的发展。

将IMS主要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归属地控制。

归属网络能够完成呼叫控制、业务控制,推动实现业务提供的一致性,使私有业务获得扩展;②业务提供功能。

分离开业务和控制两方面内容,利于实现不同业务更加迅速和灵活的应用,推动业务的融合,进而获得开放的业务局面;③安全机制。

实现了不同安全接入机制的共存,针对安全域间信令保护机制、网络拓扑隐藏机制进行严密部署;④接入无关性。

提供给全业务运营便捷性;⑤统一策略控制。

二、IMS技术体制框架结构阐述IMS技术是在R5版本上由3GPP所提出,此技术的构成为提供IP移动多媒体业务的网元,其中网元是将分组传送网作为框架的,IMS重要的构成包括CSCF、MGCF以及BGCF、HSS等功能实体。

2.1呼叫和控制、会话功能三项功能实体包括I-CSCF、S-CSCF、PCSCF,可以推动IMS呼叫和控制、会话功能的实现。

(完整word版)IMS---介绍了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完整word版)IMS---介绍了IMS与软交换的区别

IMS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1。

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

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日蕊
维普资讯
吕振华 : G 中的软交换和 I S技术的比较 —— I N N M — —— —与分析 —— — — — 一

N 中的软 交换 和 N G
I S技术的比较 与分 析 M
T eCo h mpa io n rs na dAn l sso o twic i g a dI a y i fS f s th n n MS
s f wi h n e w r n MS n t r ,o a i e h i u s o t t i g n t o k a d I ewo k n b sc t c n q e , s c
srie i lme tto n tn ad . h n c mp ste a — evc mpe nain a d sa d r s t e o  ̄e h d
摘 要 对软 交换 网络 和 I MS网络在 基本技 术、 业务 、 准 标

吕振 华
肋 Z eha ^n u

等 方 面的 关键 技 术 问题进 行 了分 析和探 讨 , 对其优 、 并 劣进
行 了比较 。
毕 于 邮 大 算 通 , 学 业 北京 电 学计 机 信系 获 士 位。 国 信 团 州 究 网 学 中 电 集 广 研 院 络技
v n a e n ed s d a t g s a tg sa d t ia v n a e . h
K y r s NGN S f w thn I 3 P T S A e wo d o s i ig MS l c GP I P N
。 前 言
下一 代 网络 ( G 的概念 已经提 出很 多年 。 目 N N)
关键 词 下一代 网络
软 交换

IMS基本原理(网络整理)资料

IMS基本原理(网络整理)资料

前言IP 多媒体子系统 (IMS) 是一组规范,描述用于实现基于 IP 的电话和多媒体服务的下一代网络 (NGN) 体系结构。

IMS 定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框架,允许在基于 IP 的基础设施上对声音、视频、数据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聚合。

它填补了两个最成功的通信范式(移动电话和 Internet 技术)之间的空白。

IMS 最初是由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3GPP) 定义的,3GPP 是多个电信标准组织间达成的协作协议,是其支持 GSM 网络和无线电技术发展的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

IMS 最初是在 3GPP 第 5 版中推出的,其中将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定义的“会话发起协议”(Session Initiated Protocol,SIP)作为了 IMS 的主要协议。

3 GPP 的第 6 版和第 7 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增强,以包括其他功能,如在线状态和组管理、与 WLAN 和基于 CS 的系统协作以及固定带宽接入等。

另一个标准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 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3GPP2)也对自己的 IMS 进行了标准化。

成立 3GPP2 是为了将北美和亚洲移动无线电通信跨系统操作过渡到第三代系统。

3GPP2 规范有关 IMS 的最初版本主要源自 3GPP 第 5 版。

两个组织定义的 IMS 网络相当类似,但并非完全相同。

3GPP2 根据其特定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不过,这两个组织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 IMS 应用程序将跨不同的网络基础设施一致地工作。

除了 3GPP 和 3GPP2 外,开放移动联盟(Open Mobile Alliance,OMA)在制订和开发 IMS 移动标准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OMA 定义的服务构建于 IMS 基础设施之上,如即时消息传递(Instant Messaging,IM)、在线状态服务和组管理服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