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色化人才的培养
浅谈地方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来 ,国 内一些学 者对 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 养模式进行 了研究 , 内容涉及培养方向和课程 体系。如林刚 (98认为高校旅 游管 19) 理应按管理 类学 科的培养 目标和人才培 养模式 , 培养 “ 厚基础 、
传 统的基 础课 ( 公共课 )专业基础 课 、 业课 “ 、 专 三段 式教 学 ” 的
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 些I , 司题 升本后 , 有的培养模式 、 原
【 关键词 】旅游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 才
旅游业 是陕 西优势突 出的特色 产业 , 高校教育应该服 务地
方经济 的发展 。作为教育大省 , 陕西 目前 有二十 多所高 校开 设 了旅游管理 本科专业 。安康 学院作 为安康唯 一的 一所 本科院
等 问题 , 成为我们 目前要研究和探 讨的课题 。
一
、
现 有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存 在 的 问题
目标 决定了教 学内容 的设置 , 影响着学 生毕业 的去 向 , 论化 理
太强 ,导致很 多学 生毕 业后在就业市场 上缺乏核心 竞争 力 , 存
1 旅 游 人 才 的 含 义 、
旅游人 才是指在市 场经 济条件下 ,具有 旅游 市场经 济意 识 、 游知识 和技能 , 游管理 , 游经营 能力 , 旅 懂旅 有旅 能进 行创 造性劳动 的各类旅游人 员的总称 。
步 建设 , 学生进 行专业 实践操作 的机会较少 , 造成理 论讲授
多, 实践操作少 ; 重理论 , 轻实践 ; 理论 与实践相脱节 。 () 3 课程设置 有待 优化 、 整合。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学门 类工商管 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 科 , 不仅 具有 多学科和 多专 它
业交叉 的特点 , 而且具 有很强 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因此 , 应该在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及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咨询、培训以及涉外旅游服务等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1.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集群。
主要从事旅游顾问、导游部的全陪、地接导游、出境部的领队、计调线路设计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
2.旅游高端酒店、休闲俱乐部、度假村等机构从事服务和运营管理岗位集群。
主要从事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对客服务岗位以及部门主管、经理等岗位。
3.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经营管理及旅游营销策划企业相关岗位。
岗位包括旅游景区服务运营管理、大型旅游演出、大型旅游活动、旅游线路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策划等岗位;4.旅游规划机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活动策划的调研和宏观规划等岗位。
5.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教育部门岗位集群。
学生通过各省市地县旅游局及其附属企事业单位招考从事各地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或职业中专、中小学的行政或旅游教育等相关岗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服务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旅游规划、活动等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设计、开发、运营实施管理的能力。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旅游产业从业所需人文地理知识,熟悉旅游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 系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即熟悉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旅游酒店等经营运作流程及各岗位技能。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1年5月第42卷第5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May,2021Vol.42No.5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崔俊涛,龙雨萍,朱运海(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以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以培养集具有广阔视野、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于一体的“旅游+”专业人才为目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提出了“多元培养、四维融合、五位一体、全程协同”的培养体系.通过充分发挥“政、行、企、校、地”优势,深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行业企业职业学业相融合策略,实现项目育人、竞赛育人、协同育人的专业培养目标.关键词:旅游管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21)05-0079-05 2017年国家前旅游局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标准,旅游教育要培养涉及行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乡村旅游开发等多层次、多专业的高素质、重应用、充满活力的人才⑴.随着“旅游+”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旅游人才成为了旅游教育的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⑵鉴于此,以湖北省地方高校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以立足专业培养集广阔视野、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于一体的“旅游+”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深入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1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内容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创于1993年,2002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在学校“坚持综合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立足基层,面向湖北,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⑶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旅游管理专业开展了构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旅游管理专业秉承“强化应用、突出创新、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彰显特色”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宗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搭建学生成长与发展平台,实践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提升旅游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探索并实践了“多元培养、四维融合、五位一体、全程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实践贯穿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始终,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问题,较好解决了专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教学环节与岗位技能脱节、学生学习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畅通了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问题⑷,明确了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11“多元培养”解决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问题“多元培养”指在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生源的多样化现状,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育人方案,采取“导师制”管理模式,促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发展,让每位学生获得相同的发展机会,以此解决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问题,如图1所示.在学习培养中,针对理论功底较强的学生,强化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备战研究生考试,侧重科学素质训练,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针对技能功底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学科竞赛,侧重技能应用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专升本学生,引导他们参与教师服务地方项目中去,侧重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收稿日期:2020-10-22;修订日期:2020-12-12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20057)作者简介:崔俊涛(1969—),男,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第42卷第5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普高生源•强化专业课程学习!应用研::究人才'•鼓励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侧重综合科学素员训练中职生源■指导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侧重技能/歹•指导参与各类创业项目/应用训练I;应用型:人才I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位专业教师指导5至6名学生,学生从大一开始实施跟踪培养.导师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质、能力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跟踪培养中尽量做到“导师个性化引导,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保证每位学生找到自己潜能充分发展的领域和成长点,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实践中,强化普高生源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引导他们参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和提升学历层次.从2017年至今,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0项,参与54人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①,科研参与热情明显提升.考研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升,2018—2020届旅游管理专业多位同学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专业涉及旅游管理、新闻传播、软件工程、会计、行政管理等,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一半学生来源于中职生.针对这类学生,引导他们发挥技能特长,参加学科竞赛.经过比赛的历练,学生们曾获得了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一等奖,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一等奖;襄阳市“金牌导游大赛”季军等成绩.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他们进校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导师可积极引导这类学生参与教师团队承接的《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调研》《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调研》《关于如何办好草庐剧场的对策研究》《保康云锦杜鹃生态旅游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调研课题和服务地方的项目.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不仅掌握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技能,还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发表学术论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12“四维融合”解决人才供需脱节问题实施知识能力育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行业企业职业学业的四维融合,如图2所示.1.2.1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触合,提升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一维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灌输和渗透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襄阳文化与旅游”“旅游文化学”等先后立项校级课程思政专项项目,“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基础知识综合”获得校级优秀课程教案三等奖.在这些课程中,授课老师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寻找德育元素,运用可以培育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提升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2课内课外触合,提升学生运用理论于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维是搭建校内外共建共享的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课内通过旅游企业岗位技能驱动项目,课外通过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团中央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的项目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教学,使课程贴近学生、贴近职业岗位,达到学生“能干、会干、干好”的目的,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教学环节与岗位技能脱节的问题.①文中未注明出处的数据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年度建设质量报告》崔俊涛,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内:•岗位技能项目驱动线下:•面对面辅导•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灌输和渗透相结合厂课外:•大创项目驱动•学科竞赛驱动•教师科研项目驱动•教师服务地方项目驱动•团中央暑假“三下乡”9活劫驱劫‘线上.•義上無品资源共享自主学习•线上MOOC自主学生•线上虚假仿真实验项目操作,创新学习•宏观分析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呆方案•加速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图2旅游管理专业“四维融合”人才培养思路课内强调“项目驱动、真题真做”.如对“旅游市场调查”进行“讲、练、展”课程教学改革时,以真实的项目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取项目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讲、练、展,教、学、做融为一体,使课程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为此,课程教学团队与旅游景区合作,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强化了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市场调研设计能力、数据获取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撰写能力.课外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团中央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湖北文理学院校园自然景观优美、三国历史文化景观众多,是“导游业务”等课程理想的校内实践中心,导游工作的规范化操作程序就可以在校园内实景模拟;2018年以来立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包含国家级2项,省级4项,校级12项,共计18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赛事有“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等10项,获奖12项、参与100多人次.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0项,参与54人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生参与团中央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多次,多篇调研报告获得大奖.学校旅游学社每年举办校级导游大赛,并和景区联合举办隆中实地讲解大赛.通过参与各种项目和学科竞赛,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1.2.3线上线下触合,提升学生自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第三维是线下面对面辅导,线上通过MOOC 等“金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提升学生自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线下通过面对面授课和辅导,从价值引领高度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按照金字塔构造原理,学生通过概念性、事实性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掌握职业发展必需的程序性和技能型知识,最后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认知、追求卓越价值观养成,实现从初级认知向高级认知的升华.合理、充分地利用线上各种信息化资源实施教学,如老师们利用学校“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和“学校在线平台”完善“会展旅游”课程和MOOC“襄阳文化和旅游”,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采取师生讨论、案例研究、小组辩论、项目驱动、讲练展评等多种方式.并且开展线下线上有机融合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合作、沟通、探究、感悟、创新、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1.2.4行业企业职业学业触合,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四维是通过“行业+企业+职业+学业”融合,宏观分析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职业需要跟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问题⑸.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协会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为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人才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市场需求订单化培养人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目标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教学评价与行业企业评价相融合,以期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娴熟,创新能力优良、岗位适应性强.13“五位一体”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教、学、研、赛、创”五位一体,齐头并进,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行业企业职业专业资源的第42卷第5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创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到“教中练、问中得、赛中学、研中悟、悟中创”.在“教”上下功夫,课程教学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取项目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以学习者为主体,讲、练、展,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学”上下功夫,教师、导师引导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态度学习,鼓励学生和教师就学术问题进行争论;在“研”上下功夫,引导理论基础好的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发表学术论文,搞科研创作;在“赛”上下功夫,依托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创”上下功夫,依托“互联网+”等学科竞赛、虚拟仿真等创新实验项目,引导悟出学习门道的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把会学知识转变成会用知识和创新过程.14“全程协同”解决旅游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问题依托校级教研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新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和“多元培养、全程协同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产教融合、创新育人、协同育人.建立政行企校全程协同育人联动机制,保障四方协同培养人才贯穿全过程;请行业导师,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共建课程团队、共同制定双育人大纲,共同出版教材、促使行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联合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育人方案和教学活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定期磋商机制,推进应用型、创新型育人模式落地.湖北文理学院建有校外“示范性协同育人基地”,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聘请企业经理担任专业外聘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专家.政行企校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共同参与共建课程如“旅游职业经理人修炼”等教材的编撰、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授课与课程考评等工作.2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2.1育人理念转变观念,确立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旅游+人才”目标,形成“多元培养、四维融合、五位一体、全程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行业企业岗位发展需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需要出发,为学生设计成长路线.2.2育人模式克服了所有学生“一个模子打造”的缺陷,采取“导师制”管理模式,按照生源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育人方案,确保应用研究性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落地.2.3育人过程克服了育人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模仿轻创新等不足,强化了育人、校外、课外、线上教学环节,通过“教、学、研、赛、创”搭建平台,不断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适应变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实现“教中练、问中得、赛中学、研中悟、悟中创”的培养目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2.4协同合作政行校企合作不受限于之前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合作,而是开展沉浸式的全程协同合作,从育人思路的确定,到共建课程团队、共同制定双育人大纲、共同出版教材、共同授课,到评价反馈机制、定期磋商机制的建立,确保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3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效果3.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科学素养得到提升2018届旅游管理专业的45位学生中有7位同学入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大学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学习,专业涉及旅游管理、新闻传播、软件工程、会计、行政管理等;2019届硕士研究生报考率达27.2%,考试过线率6.8%,最终录取率4.5%;2020届硕士研究生报考率47.3%,过线率19.7%.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得以提升.崔俊涛,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3.2学科竞赛参与度加强,成绩取得提升突破2018年以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共计18项,其中国家级立项2项——“程河柳编非遗文化挖掘与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汉江生态经济带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省级4项,校级12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如“互联网+”“挑战杯”等共10项,获奖14次、参与了100多人次.3.3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人数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和服务地方项目中来.近3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10项,参与54人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科研参与热情明显提升.3.4对社会贡献度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2年,本专业毕业生的区域贡献度呈上升趋势,2017届为59,2019届为66.7®,主要就业地是襄阳和武汉,表明专业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逐渐彰显.并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社会认可,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17-07-03)[2020-10-01].http:///zfxxgkml/rsxx/rcgl/202012/120201213_919310.html[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05-27].http:///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3]湖北文理学院学校简介[EB/OL].(2019-12-31)[2020-05-27].http:///xxgk/xxjj.htm.[4]马有•高校学生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5]陈雨海,张庚灵,张方爱•锐意创新扎实推进“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山东农业教育,2014(2):3-5.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as an ExampleCUI Juntao,LONG Yuping,ZHU Yunhai(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441053,China)Abstract:Taking the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aiming at professional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practical ability,service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spirit,it discussed the ways to cultivation of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it put forward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cusing on u multiple cultivation,four-dimensional integration,five-in-one and full collaboration,,. We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u politics,business,enterprise,and university,,,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on-campus and off-campus,in-class and out-of-class,online and offline,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nterprises,career and schoolwork,to realize the goal via project education,competition edu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Key words:tourism management;local university;talent training(责任编辑:陈丹)①数据来源于《麦克思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
浅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浅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在分析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主张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具体化,培养方案要突出就业导向,课程体系中增加技术性课程的设置,建立一支较强的旅游师资队伍。
标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
国内旅游继续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基本持平,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7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9万亿元。
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9.57亿人次,收入22706.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和17.6%;接待入境旅游1.32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00.2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2%和增长3.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8318.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
而且国家提出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十二五”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旺盛。
[2-3]而高校作为我国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已为旅游行业市场输入了大量的旅游人才。
据统计,到2012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57.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学生49.72万人。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很好地与旅游市场需求相对接,造成许多旅游管理人才没有真正地进入旅游行业。
因此,本文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1、培养目标泛化与同质化据调查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摘要:本文以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为例,提出旅游本科教育要通过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重视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措施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探析由于旅游学科的稚嫩性和旅游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浮躁心态,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旅游院系培养的人才不愿或未能在旅游行业就业,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需求。
因此,我们的旅游教育需要冷静反思,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旅游教育的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性人才的定义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新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7条标准,即: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能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有关研究,我们认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一是要具有创新思维。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须独立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独立开展自己的工作,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为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外,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汲取、经验和阅历的逐渐积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逐渐形成和提高。
二是要具有创新意识。
旅游教育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励学生参加各种赛事、义务劳动、修学旅游等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完整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人文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与培养特色(一)培养规格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民主和法制观念,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必备的管理、操作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3.对有关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有能力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适应新的岗位。
4.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级外语水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应用技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相关体现其应用能力的证书(如导游资格证书、领队证、酒店中级服务师资格证、茶艺师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驾驶证等)5.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6.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
1安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二)培养特色1.本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等专业方向,每届选开两个专业方向。
2.本专业强调运用专业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从业的岗位能力培养。
3.本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4.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学制及学位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四、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五、学时与学分1.课程体系与学时学分2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3安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2 英语及计算机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合格者 34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6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文化艺术活动获奖获奖者 2注:参加校体育运动会获第一名、第二名者与校级一等奖等同,获第三名至第五名者与校级二等奖等同,获第六至第八名者与校级三等奖相同。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经济及现代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知识,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规划、策划、咨询、培训以及涉外旅游服务等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毕业生适应岗位:1.旅行社、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集群。
主要从事旅游顾问、导游部的全陪、地接导游、出境部的领队、计调线路设计及商旅实用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和管理工作岗位。
2.旅游高端酒店、休闲俱乐部、度假村等机构从事服务和运营管理岗位集群。
主要从事星级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对客服务岗位以及部门主管、经理等岗位。
3.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经营管理及旅游营销策划企业相关岗位。
岗位包括旅游景区服务运营管理、大型旅游演出、大型旅游活动、旅游线路以及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策划等岗位;4.旅游规划机构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活动策划的调研和宏观规划等岗位。
5.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教育部门岗位集群。
学生通过各省市地县旅游局及其附属企事业单位招考从事各地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或职业中专、中小学的行政或旅游教育等相关岗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企业服务技能及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服务技能训练培养,具有旅游规划、活动等市场调研、活动策划设计、开发、运营实施管理的能力。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能胜任相关岗位的工作,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一). 知识结构. 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旅游产业从业所需人文地理知识,熟悉旅游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 系统掌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即熟悉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旅游酒店等经营运作流程及各岗位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一、专业背景与发展趋势1.1专业背景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发展趋势(1)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成为主流。
(2)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品质、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将成为主导。
(3)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加深,跨界旅游产品不断涌现。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2.1人才培养目标(1)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较强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具备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2.2人才培养规格(2)知识结构: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3)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3.1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与政策、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管理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产品策划与开发、旅游服务质量与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旅游财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课程:包括旅游企业实习、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项目管理等课程。
3.2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旅游企业实习、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四、实践教学环节4.1实习实践(1)旅游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在旅游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了解企业运营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分析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旅游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参 考文献 】 [ 1 ] 保 继刚 , 朱峰 .中国旅 游本科教 育 萎缩 的问题及 出路一一 对旅 游 高等教 育 3 0年发展 现状 的思考 [ J ] . 旅 游学刊 , 2 0 0 8 ( 5 ) l 3 —
1 7 .
[ 2 ] 唐 华 生, 叶怀凡 . 新 建 本科 院校 专 业建 设 的特 色化 思考 [ J ] 西 南民族 大学 学报 ( 人 文社科版 ) ,2 0 0 9 ( 1 1 ) 2 2 7 — 2 3 0 . [ 3 ] 赵建 军 .地方 高校特 色化 旅 游管 理人 才培 养模 式新 思 维 [ J ] . 旅 游 学刊 ,2 0 0 5 ( S 1 ) 6 7 — 7 0 .
流失 率 自然 降低 。 招收本 科专 业, 也招 收专科 专业 . 总体 而言 , 地 方 高校 旅游 管 理本 科 专业 特色 化 人才 培 养 , 首先 [ 2 ] 吴必 虎, 黎筱 筱 .中 国旅 游 专业教 育 发展报 告 [ J ] .旅 游 要 挖掘 自身的 专业 背景和 资源 优势 , 其次 要和 地方 旅游行 业联 合共 学刊 , 人 力 资源与教 育教 学特刊 . 9 一 l 5 .
建 资源 共 享平 台 , 通过 平 台合作 , 结 合 自身 的专 业 背景 优势 确 立适 合地 方高 校自身 的 “ 旅游 + ”方 向 , 在与 旅游行业 合作 过程 中 , 同步 高 校对 旅 游行 业 问题 的研 究 , 解 决 旅游 行业 经 营面 临 的 问题 , 真正 实 现地 方高校 “ 服 务地 方 ”的目标 , 并确 立 自己在 地方 旅游行 业 专 业 领域 的 领先 地位 。改进 旅游 管理 本 科 专业人 才 培 养实 训薄 弱 环 节, 通 过模 拟 旅游 行业 岗位软 件 实训I 实现 学 生的 角色 体验 , 让 学 生 通 过游戏 的方 式体 验旅游 行业 管理 者角色 所 应面 临和思 考的 问题 ; 通 过类 似 V B S E实 训I 模式, 让学 生 在校 内 , 利 用课 余 时间 实习 不 同 岗位 , 锻炼 学生 的岗位 技能 , 确立 岗位体 验 。在完 成上 述阶 段后 , 具 备 专业 理 论 知识 和 岗位经 验 和技 能 的学 生再 进 入到 旅游 企业 中 进 行 毕业 岗位 实习 , 通过 校内理 论 、 校内 实训I 、 校 外 实习 三个环 节 的无 缝对接, 培养 出 即具备 专 业 知识 又具 有 实践 经验 的学 生 , 这些 学 生 必将很快 融入 企业并 适应企 业 , 能够 快速进 入职业 上升 期 。
[ 3 ] 余翠 军 .论 当代 大 学生 生命 质量 及 其提 升 [ J ] .思 想政
治教 育研 究,2 0 1 1 ( 6 ) 1 0 9 — 1 1 2 .
[ 4 ] 周慧, 周丽洁 . 论 旅 游 管理 本科 专业 的特 色化 建设 一 以 长沙 大学为例 [ J ] . 长 沙大 学学报 ,2 0 0 9 ( 1 1 ) 1 5 3 — 1 5 4 . [ 5 ] 邓 念梅 , 阚如 良, 詹丽 . 三峡 大 学旅 游 管理 专 业特 色培 育 分析 [ J ] .三峡 大学学报 ( 人 文社科科 学版 ) ,2 0 1 1 ( 1 2 ) 2 0 8 — 2 1 1 .
圈圈 圈
_ l
Hale Waihona Puke 【 作 者简介 】 郑 瑞 ( 1 9 7 4一 )女 , 副教授 , 主要 研 究方 向: 旅 游 管理
图 3 旅游管 理本科专业特色化人才培 养思路
(I - 接第 1 4 1页)
2 0 l 2( 1 2 ) 2 1 8 . 【 参考 文献 】 [ 5 ] 谢威 士 , 阮越 .安徽 省 大学生 生命质 量调 查研 究 [ J ] .中 [ 1 ] 苗春 霞 .基 于和谐 理念 的 大学生生命 质量及 其评价 [ D] . 中国矿 业大 学学报 ,2 0 1 0 ( 1 ) 2 4 1 . 国健康 心理 学杂志 ,2 0 0 8 ( 1 0 ) 1 1 2 3 一 l 1 2 4 . [ 2 ] 高伟 民.三 级 医院不 同用 工性质 护 士生命 质量 的调 查研 [ 6 ] 朱 伟 . 医务人 员工作倦 怠 与职 业 紧张的 关 系及 其 对职 业 生命 质 量影 响的研 究 [ D ] .四川 大学 ,2 0 0 6 ( 1 ) 1 2 6 . 究 [ J ] .西南 国防 医药,2 0 0 9( ' 1 0 ) 1 0 6 0 — 1 0 6 2 .
论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特色化人才的培养
教 育 探 索
以解 决这 些附 属单位 的用 工 问题 , 也 能让 旅游 管理专 业的 学生 得到 【 注 释】 真 实的 岗位 体 验 , 丰富 学生 的实 践 经验 , 通 过四 年科 学 的校 内 岗位 [ 1 ] 数 据说 明: 2 0 1 4年 的全 国高等旅 游 院校 数据 因国 家旅 游 设 计和 岗位 实 训I , 并配 以合 理 的毕 业实 习安 排 , 才能 培 养 出一 毕业 局统 计 口径 有所 变化 而 未纳入 。2 0 1 3 年 前 的数据 是 包括 本科 和 大 就 能够胜 任企 业基层 管理 岗位 的学 生 , 缩 短学 生毕业 后 的基层 岗位 专 院校 , 而2 01 4年把 本 科 院校 进行 单 独统 计 , 为5 6 5所, 招 收旅 游 工t '  ̄ 0 - , 3 - 间, 学生 的 自身 存在 感和 价 值感 才能 体现 , 其 就业 率 和 行业 管理 类 高职 高专 专业 的普 通 高校 统 计 为 1 0 6 8 所, 有 1 4 7 所 院 校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