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进展简述了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诊断、治疗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程度,以助于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及指导帮助改善预后。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也称为外周型胆管癌、胆管癌之肝内型,是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胆管上皮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在日本,肝内胆管癌被认为是一种源于Ⅱ级以远的肝内胆管病变[1]。
ICC 的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2]。
ICC是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癌症,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早期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大多病期较晚,只有少数病人能行手术切除,预后极差。
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复习,以了解ICC的最新研究进展。
1流行病学肝内胆管细胞癌属较少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以55~75岁女性多见。
泰国为高发区,发病率可达96/10万,我国、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低发区发病率仅0.2/10万。
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Shaib 等利用代表美国总人口10%~14%的SEER数据库,采用经过年龄标化的资料,结果显示:ICC的发病率,从1975~1979年的0.32/10万,提高到1995~1999年的0.85/10万,增加了165%[3]。
Hsing等也报道了上海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
2临床表现ICC通常是在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常表现为肝脏肿块。
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痛、畏寒发热、乏力、纳差、消瘦等,若合并结石并累及肝门部时,则可出现黃疸[5]。
3临床分型日本肝癌研究小组根据ICC的大体形态学表现将其分为三型: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及管内生长型[6]。
60%~80%的ICC为肿块型;15%~35%为管周浸润型,多表现为沿胆道树和门脉弥漫性浸润,并导致胆道狭窄伴周围胆管扩张;8%~29%为管内生长型,多表现为沿胆管表面蔓延的乳头状、息肉样或颗粒样生长。
胆管癌的致病原因

胆管癌的致病原因参考资料:五行平癌网张宗甫在发明胆管癌五行致癌学说后,通过对7000余例胆管癌进行了九卷八脉辩证、肺腑五行推演和临床追踪调研,把导致胆管癌产生的病机,归结为七种,即致癌病机七内伤(气滞、血瘀、食伤、湿聚、痰结、毒踞、正虚),这些病机在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伤或感受外来邪毒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司等内因外因作用下,机体逐渐出现气滞、血瘀、食伤、湿聚、痰结、邪毒毒踞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最终酿成各种类型的胆管癌。
这也是胆管癌形成的主要病机,正如”《中藏经·积聚癓瘕杂虫论》说:积聚癥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
”此就胆管癌可能出现的主要病理病机分述如下。
一、气滞:由于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感受外邪,以致气滞不行,日久而成血瘀,渐积为肿块。
如《外科正宗.乳痈论》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此为气滞型胆管癌的主要致病机理,此种胆管癌极易转移至肝胆部位;二、血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滞血瘀,蕴结日久,便成肿块。
《金匮钩玄·血块》亦说:“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此理晓然”。
此为血瘀型胆管癌的主要致病机理,此种胆管癌极易转移至胃肠部位;三、食伤: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纵情口腹:饥饱无常,必致损伤脾胃。
过食厚味则生湿热而为痰,偏食辛燥,嗜酒过度,可使胃肠积热,津液枯耗,气血亏损。
形成气结痰凝,或痰瘀互结,发为肿瘤。
如《医学统旨》说:”酒米面炙煿,粘腻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肠胃,日久不治,渐成痞满吞酸,则为噎膈反胃”。
此为食伤型胆管癌的主要致病机理,此种胆管癌极易转移至胃肠部位;四、湿聚:脾胃虚弱,运化不健,水饮失于正常布化,内聚蓄久而成湿毒。
湿毒泛滥,浸淫生疮.湿毒下注,可成带下淋浊。
此为湿聚型胆管癌的主要致病机理,此种胆管癌极易转移至肾、输尿管、膀胱等部位;五、痰结:脾肺功能失调,水湿不化,津液不布,若兼邪热熬灼,或因七情郁结,气机阻滞,则致痰浊凝结。
胆管癌病理学

胆管癌病理学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胆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本文将从胆管癌的病理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解析。
胆管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胆管内癌和胆管外癌。
胆管内癌是指起源于胆管上皮内层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平滑肌肉瘤、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等。
胆管外癌则是指起源于胆管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胆囊癌等。
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胆管癌可以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
其中,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胆管癌的大部分。
而根据肿瘤的分级,胆管癌可以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
高分化的胆管癌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而低分化的胆管癌则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
胆管癌的浸润深度是评估其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
浸润深度可以分为T1、T2、T3和T4四个阶段,分别表示肿瘤仅限于胆管黏膜、浸润到胆管壁、浸润到胆管周围组织和浸润到邻近器官。
浸润深度越深,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预后也越差。
胆管癌的转移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常见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蔓延。
淋巴转移是胆管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常见的淋巴转移站点有肝门、腹腔、胰头和胆囊床等。
血行转移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行,常见的转移器官有肝脏、肺和骨骼等。
而直接蔓延则是指肿瘤直接侵犯邻近器官和组织。
除了以上病理学特征外,胆管癌的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和MRI等,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总的来说,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对于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胆管癌的治疗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胆管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现象的研究

C n ls n T e o cu i : h o
a o t ss me h n s i wel p e e v d i h l n ic r i o ,a d S i p t n il s f l t r — p p o i c a i m s l r s r e n c o a g o a cn ma n AI s o e t l u eu o p e a y
a o o i c ls n iu n h l n ic r i o ts ue . p pttc e l i st i c o a g o a cn ma i s s
tt n e S )w s u o 78 % i 4 ae fc oa g c rio ,a d te S s i ae el oi id x(AI a p t . c 9 n 0 css o h l i acn ma n h AI n css w l no
d f r n i td n wi o t y h o e i e e t e a d f a t u l mp n d me a t ss e e i n f a t h g e t a t o e n a e h t sa i w r sg i c n l i y ih r h n h s i c s s
胆 管 癌 发病 率 逐 年 升 高 ,但研 究 进 展 缓 慢 . 发 病 机 理 远 未 明 了 , 期 诊 断 困难 , 早 外科 治疗 棘 手 . 放 化 疗 均 不 敏 感 , 后 差 , 肿 瘤 临 床 的一 大 难 题 … 预 是 。
凋 亡 ( p poi) A o ts 已成 为 肿 瘤 研 究 的 重 要 模 型 , 瘤 s 肿
g A sr c Obe t e o i v sia e he ln c pa h l gc l iniia c o s o t n o s po ・ b ta t jci :T n e t t t c i i o t o o i a sg fc n e f p n a e u a p v t ss n h l n i c r i o o i i c o a g o a c n ma M e ho : TUNEL sa n n t c ni u wa c n c e t d tr n t ds tiig e h q e s o du t d o e e mi e Re uls The s t: me i n f s n a e u a o d a o po t n o s p p・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胆管癌免疫治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综述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胆管癌免疫治疗疗效与预后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金佳南1,牟海波21.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浙江杭州 310053;2.树兰杭州医院肿瘤内科,浙江杭州 310053[摘要] 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肿瘤细胞常通过过度表达免疫检测点等机制实现免疫逃逸。
在亚洲地区,胆道恶性肿瘤是一类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
现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免疫治疗在晚期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上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意义,但在胆管癌免疫治疗预后的分析上,目前临床仍然缺少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以期为胆管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作出贡献。
[关键词] 胆管癌;免疫治疗;免疫预测标志物;疗效预测[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1(a)-0189-05Progress in the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Immunotherapy for CholangiocarcinomaJIN Jianan 1, MOU Haibo 21.Graduate Schoo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53 China;2.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Shulan Hangzhou Hospital,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310053 China[Abstract] The immun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defens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umor diseases, tumor cells often achieve immune escape through mechanisms such as over-expression of immune detection points. Biliary tract cancer is a malignant tumor of the hepatobiliary system with increas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sia.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mmunotherapy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holangiocarcinoma.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liable biomarkers to predict the efficacy ofimmunotherapy in the prognosis of cholangiocarcinoma.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f immune-related biomarkers in immunotherapy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nd precis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arcinoma.[Key words] Cholangiocarcinoma; Immunotherapy; Immunopredictive markers; Curative effect prediction胆道恶性肿瘤(biliary tract cancer, BTC )是一类预后较差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消化系统肿瘤的3%[1]。
外泌体在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

外泌体在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唐晋元1,杨陈凤麟1,梁冬乐2,罗雨豪11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四川泸州 6460002 廊坊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河北廊坊 065000通信作者:罗雨豪,*********************.cn(ORCID: 0000-0002-7489-5770)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肝癌,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手段,ICC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囊泡,包含蛋白质、RNA、脂质等,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载体。
近期研究显示外泌体在ICC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外泌体在ICC中的诊断、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并展望外泌体的治疗前景与潜在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外泌体;诊断;治疗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3000);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NSFSC1846)Role of exosome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TANG Jinyuan1, YANG Chenfenglin1, LIANG Dongle2, LUO Yuhao1.(1. Department of Onc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2. Department of Oncology,Langfang People’s Hospital,Langfang,Hebei 065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UO Yuhao,*********************.cn(ORCID: 0000-0002-7489-5770)Abstract: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is a special type of liver cancer with a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early stage,and most patients are already in the advanced stage at the time of initial diagnosis. Due to a lack of effective molecular markers and treatment options,ICC patients tend to have an extremely low five-year survival rate. Exosomes are vesicles secreted by cells that contain proteins, RNA, and lipids, and they are important carriers of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xosom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ICC, an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exosom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CC and looks into the future treatment prospect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xosomes.Key words:Cholangiocarcinoma; Exosomes; Diagnosis; Therapeutics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81903000);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2023NSFSC1846)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具有胆管细胞分化特征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占所有类型原发性肝癌的10%~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在胆管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在胆管细胞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博 伦,张 琼,王祥旭,潘 伟,张红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西安710032摘要:胆管细胞癌(CCA)是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预后不良。
研究表明,CCA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管生成,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代表的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均可调节CCA血管生成,参与CCA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因此,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小分子抑制剂等,逐渐成为CCA治疗的研究热点。
针对VEGF/VEGFR通路在CCA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作用、CCA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及耐药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学中图分类号:R7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0)08-1866-04RoleoftheVEGF/VEGFRpathwaysinthedevelopment,progression,andtreatmentof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BOLun,ZHANGQiong,WANGXiangxu,PANWei,ZHANGHongmei.(DepartmentofClinicalOncology,XijingHospital,AirForceMedicalUniversity,Xi’an710032,China)Abstract: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CCA)isamalignanttumorderivedfromthebiliaryepithelium,withalackofeffectivetherapeuticdrugsandpoorprognosis.Studieshaveshownthat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CCAarecloselyassociatedwithangiogenesis,andavarietyofangiogenicfactors,including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anditsreceptorVEGFR,canregulateangiogenesisinCCA,participate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CCA,andaffectitsprognosis.Therefore,anti-angiogenicdrugstargetingVEGF/VEGFR,suchasmonoclonalantibodiesandsmall-moleculeinhibitors,havegraduallybecomeresearchhotspotsforthetreatmentofCCA.ThisarticlereviewstheroleoftheVEGF/VEGFRpathwaysintheclinicalfeaturesandprognosisofCCA,theadvancesinanti-angiogenictherapyforCCA,andrelatedstudiesondrugresistance.Keywords:cholangiocarcinoma;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s;angiogenesisinhibitors;therapeutic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0.08.041收稿日期:2020-02-21;修回日期:2020-05-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癌 与 HB 感 染 的 关 系 值 得 进 一 步 研 究。 对 于 丙 型 V 肝 炎 , b y s i 前 瞻性 地 研 究 了 6 0例 丙 型肝 炎 病 Ko a ah 等 0
毒 ( V) 染 患 者 胆 管 癌 的 累 积 发 病 率 5年 时 为 HC 感 1 6 , 0年 时 为 3 5 .% 1 . %,高 于 普 通 人 群 约 10 0倍 。 0 陈汝 福 等 报 道 胆 管 癌 组 织 中 HC RNA 阳 性 率 为 V— 8 . %( 0 3 ) 明 显 高 于 癌 旁 组 织 ( 7 2 , 7 3 ) 33 3/6 , 4 . % 1/ 6 , 提 示 HC 感 染 可 能 也 与 胆 管癌 发 生 有 关 。 V 上 述 高危 因 素均 具 有 对 胆 管上 皮 细 胞 造 成慢 性 炎
胆 管癌 起 源 于 胆 道 上 皮 细 胞 、 圆 细 胞 或 介 于 卵 卵
圆细 胞 与 胆 管 上 皮 细 胞 之 间 的 非 上 皮 性 母 细 胞 样 细 胞, 占肝 胆 系 统 恶 性 肿 瘤 的 1 0% ~ 1 %。 根 据 肿 瘤 发 5 生 的位 置 可分 为 肝 内 及 肝 外 胆 管 癌 。 近 年 文 献 显 示 .
要 的危 险 因素 , 胆 管 癌 发 生 年 龄 ( 0~5 其 3 0岁 ) 显 低 明 于 没有 P C 者 。据 估 计 P C 患 者 患 胆 管 癌 的危 险 为 S S
1 % ~ 1 %, 检 中 的 比 例 则 更 高 ( 0% 以上 ) 在 我 0 5 尸 3 。 国 , 吸 虫病 主 要 为 华 支 睾 吸 虫 感 染 , 致癌 机 制 可能 肝 其 为肝 吸 虫 本 身 及 其 虫 卵 的慢 性 刺 激 作 用 , 加 了胆 管 增 上 皮 对 致 癌 物 的 易感 性 。 3 肝 胆 管 结 石 : 病 在 西 方 国家 很 少 见 , 却 是 亚 . 此 但
6 I 一 ) 一 种 多 功 能 性细 胞 因 子 , 与 免 疫 调 节 和 诱 (L6 是 参
导 肝 脏 产 生 急 性 期 反 应 蛋 白等 。近 年 来 的研 究 显 示胆
管癌 患 者 血 清 中 的 I 一 明 显 升 高, I 一 L6 而 I 6又 可 以通
表 着 胆 管癌 的癌 前病 变 。
5 自身 免 疫 病 : 括 原 发 性 胆 汁 性肝 硬 化 、 性 溃 . 包 慢 疡 性结肠炎 ( CUC 等。 其 中 C ) UC 与 P C 经 常合 并 出 S
现 , 7 % ~8 % 的 P C 患者 患有 C 约 5 3 S UC, C 患 UC 者
性 刺 激 和 引起 淤 胆 等 损 害 的共 同特 征 , 性 细 胞 和 受 炎
损 胆 管细 胞 可 能 通 过释 放 细 胞 因 子 和 生 长 因 子 . 以及 淤 积 的胆 汁 酸 诱 发 损 伤 细 胞 基 因 突 变 , 后 致 正 常 胆 最 管细胞发 生增殖调控方 面的改变。 二、 胞 的增 殖 调 控 异 常 细 1 细 胞 因 子 、 长 因 子 及 其 受 体 : 1 白细 胞 介 素 . 生 ()
维普资讯
Q 2至 2旦墨 鲞 蔓 塑 b 』 P 量 ! e 2 2 V 1 9 N 5 § 监 !! r , o1, o
.
・
3 ・ 91
・
述 评
・
胆 管 癌 发 病 机 理 研 究 进 展
祝 学光
、
胆 道 恶 性 肿 瘤 发 生 的高 危 因 素
目前 已经 确 认 胆 管癌 发 生 的 高危 因素 包 括 胆 道 解 剖 学 的先 天 畸 形 、 性 炎 症 、 胆 管 结 石 、 些 致 癌 物 慢 肝 一 质 对 胆 管上 皮 的影 响 以及 自身 免疫 病 等 。 1 解 剖 学 先 天 畸 形 : 括 先 天 性 胆 总 管 囊 肿 、 a— . 包 Cr oi 和 胰 胆 管 汇合 异 常 ( B ) 9 % 左 右 的 病 例 中 l病 P M 。 0 C rl病 和 P M 同 时并 存 , 而 导 致 返 流 的胰 液 和 胆 aoi B 从 汁 混 合 物 中含 有 多 种 活 化 的 消 化 酶 和 二 级 胆 汁 酸 盐 。 它们 因具 有 损 伤 性 和 促 突 变 作 用 , 留 在 淤 滞 扩 张 的 潴 胆 管 中可 能 触 发 胆 道 上 皮 的增 殖 。 2 慢 性 炎 症 病 变 : 括 原 发 性 硬 化 性 胆 管 炎 . 包 ( S 和 肝 吸 虫病 。 其 中 P C是 西 方 国家 胆 管癌 最 重 P C) S
其 发 病 率 和 病 死 率 有 逐 年 增 高 的 趋 势 。 究 其 原 因, 与
目前 尚缺 乏 早 期 诊 断 胆 管癌 的 手 段 和 对 胆 管癌 发 病 机 制 的 深 入 了解 有 关 。 目前 认 为 , 管癌 的发 生 与 其 他 胆 肿瘤 一样, 也是 一 个 渐 变 的过 程 , 般 都 要 经 历 暴 露 于 一 高危 因 素 , 胞 增 殖 调 控 异 常 , 避 凋 亡 与 免 疫 监 视 , 细 逃 最 后 发 展 成 癌 的过 程 , 分 述 如 下。 现
发 生胆 管癌 的危 险 为 1 4 。肝 炎 病 毒 感 染 与 胆 管癌 .% 的 关 系 也 日益 受 到 关 注 。 王 文 亮 等 报 道 胆 管癌 标 本 中
乙 型肝 炎 病 毒 ( V)DNA 检 出率 达 7 . HB 一 7 5%( 1 4 ) 3/0 , 而 陈 明 易 等 单 检 测 胆 管癌 标 本 中 HbAg 的 阳 性 率 约 s 为 9 8 ( / 1 , 人 群 中 HB 感 染 率 一 致 . 此 胆 .% 55 ) 与 V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