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美洲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5课中古时期的非洲和美洲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非洲和美洲的文明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文明,介绍了东非、西非、南非的文明代表。
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诸多领域的成就。
学习本课对于学生全面认识世界各地区的多元性,增进对世界各地文明的了解和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策略: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史料、图片等方式,在深度挖掘历史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以期落实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
四、教学目标1.了解埃及以外的非洲在中古时期的发展概况,知道中古时期东非、西非和南部非洲产生过哪些国家,各有什么特点;2.了解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印第安人培育的各种农作物,认识到走向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合之前所学,知道中古时期文明范围的扩展,以及非洲和美洲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为后面认识理解西方殖民侵略对古老文明的冲击和毁灭提供基本背景。
解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3.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4.通过史料分析,尝试解释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兴衰的表现及原因,探析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5.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五、重难点重点: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难点: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美洲文明六、教学过程一、中古时期的非洲首先展示非洲的全貌地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并且补充讲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非洲分成三部分的论断,再结合此前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三大非洲文明的讲解。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对外贸易发展:骆驼
(一)古代农业与班图人
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 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 地区迁徙。班图人的大迁徙, 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
大迁徙导致民族大融合, 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 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 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 便利吸收先进文化,先后形成 了一些文明国家。
西非:加纳、马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
南非:津巴布韦发展
4世纪 5世纪
阿克苏 姆鼎盛
8世纪
10世纪 11世纪 12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16世纪
东非一系列国家出现
一、古代非洲文明 (一)古代农业与班图人
文明 创始人
班图人
班图人
农业:甜高粱、西瓜、
棉花
文明 畜牧业:驯养牛,引 概况 进绵羊、山羊
西非最强大的国家。马里继 拉伯世界的)黄金输出,其数量大约
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 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
为14世纪初期世界黄金总产量的三分 之二,控制了在政治上至关重要的马 匹进口以及从撒哈拉向南方缺盐森林
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地区的食盐贸易。
——约翰·麦克尼尔《人类之网——
鸟瞰世界历史》
一、古代非洲文明 【探究】从古城廷巴克图看古代非洲文明兴盛的原因
“廷巴克图为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是跨撒哈拉商道西线
商地道理的条南件方相枢纽对城优市越…,…对在外廷巴贸克易图活,跃能见到来自北方的盐、南方的黄金、
东方的铜。”
——《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
洲
阿拉伯商人
和中国等地
黄金、象牙和奴隶
(三)非洲西部 1、加纳王国
高一下历史课件: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2)了解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成就,从史料 貌。
实证角度认识玛雅文明的历史贡献,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美
洲文明衰落的原因。
返回导航
目录 CONTENTS
预习 基础新知 合作 探究重点 过关 当堂检测
01
预习 基础新知
知识点一 古代非洲文明 1.班图文明 (1)农业: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__棉__花__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班图人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手工业:班图人掌握了__冶__铁__技术。 (4)扩展:班图人的活动区域由西非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 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 洲大部分地区。
明的发祥地之一,对外主要与西亚和欧洲发生联系。埃及文明扩张的主要 方向是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亚述帝国以来,波斯、马其顿、罗马和阿拉伯 人先后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北非地区,因此这里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 文明区的一部分。
返回导航
3.地理位置特征对印第安文明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 (1)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独 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 状况。 (2)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大多处于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的高原地带,三大 文明之间也没有交流。因此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返回导航
【微拓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27“中国瓷器”图片。 思考:该图片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图片中瓷器是证明中非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史料。 2.阅读教材P28“古代非洲的国家”地图。 思考:从地图中可以看出古代非洲文明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提示:主要分布在沿河和沿海地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美洲》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美洲》主要介绍了美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内容包括北美洲、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经济发展、城市以及主要国家等。
本节内容是对美洲的整体概述,为学生后续学习美洲各国地理特点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对大洲的概念有所了解。
但美洲相对于其他大洲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去认识和了解美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能够正确绘制美洲地图。
2.使学生掌握美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3.让学生了解美洲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主要国家等。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美洲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美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3.美洲的人文环境,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主要国家等。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美洲的典型国家,使学生了解美洲的人文环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美洲的认识和了解。
4.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美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美洲地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教学图片。
2.收集美洲的典型国家案例资料,如美国、巴西等。
3.准备与美洲相关的视频资料。
4.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美洲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美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
讲解美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美洲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美洲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件)-高一历史下学期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阿兹特克文明 玛雅文明
社会特点:(政治统治)
①国王世袭,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印加文明
②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充任长官;
③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征税和征兵); ④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 反抗。 社会经济: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今秘鲁南部 库斯科省的
首府
太阳金字塔 浮动园地
特诺奇蒂特兰城复原图
浮动园地
阿 “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 兹 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
定在湖底的浮岛。每次播种之前,农民
特 们都要挖些新的湖土,铺在“浮动园地
”上,因此其表面随着一次次耕种而不
克 断增高。“浮动园地”使阿兹特克人口 文 和财富不断剧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 化 上 : 印 加 人 没 有 书 面 语 言 ; 采 用 绳 结 记 录 法 来 代 替 文 字 ▲ 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
三、多元的世界文明
北 非 阿克苏姆
阿兹2特克1文明玛雅文明
3 撒哈拉以 1
加纳、马里南的非洲
、桑海帝国
2
摩加迪沙等
城市国家
印加文明 3
4 津巴布韦
三、多元的世界文明
文明起源:多源化
津巴布韦国家进入 鼎盛苏 姆王国 进入鼎 盛时期
8世纪
11世纪 末
印加人建 立国家
13 世纪
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一系列国家
阿兹特克人 兴起于墨西 哥
15 世纪
阿兹特克 人国家进 入鼎盛
玛雅文明衰 落
一、独特的非洲文明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非洲分成三 部分: 1.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包括东非 、 西非、赤道非洲和南 部非洲及诸岛,因这一地区的居民 主要是黑色人种,又称“黑非洲”) 2.欧洲的非洲—“欧洲的延伸” 的大陆北缘 3.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
高中历史选修三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案(含答案)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 5 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学案)(一)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其空间环境,增强历史时空观念2、阅读原始文献的摘录,实证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在文学、建筑、艺术、法律等方面的成就,增进史料实证素养。
3、围绕古代印度、朝鲜、日本、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果,概括分析上述文化的特点,认识它们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增进历史解释素养。
(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成就(1)宗教与制度①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②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产生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③印度教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
后来,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约定型于2-4世纪。
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3)艺术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4)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2、对外传播(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
(2)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3)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知识清单--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5)古代非洲与美洲【基础知识】知识点一古代非洲文明1.非洲的古代农业:(1)农作物: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
(2)畜牧业和冶铁技术:驯养了,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3)生产技术的扩展。
①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
②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北非古代文明——阿克苏姆王国鼎盛:(1)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王国。
(2)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东非古代文明:(1)国家产生:①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的传入。
②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和等国家。
(2)经济状况。
①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发达,城市繁荣。
②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输入非洲。
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4.西非古代文明:(1)主要国家:815世纪,、和等国家先后兴起。
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2)桑海国家。
①确立霸主地位: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②概况。
政治桑海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任免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建,鼓励文化发展③衰落: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5.南非古代文明:(1)建立: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国家。
(2)鼎盛: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知识点二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玛雅文明:(1)玛雅文明的繁荣:①在中美洲的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
②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③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用于祭祀的庙宇。
(2)玛雅文明的文化成就:①玛雅人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阅读,了解古代印度文化、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展历程、特征。
2.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探究,理解各个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尝试运用时空观念架构知识体系,用唯物史观分析经济社会现象,3.通过各区域文化的交流共存的相关史实,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与共进性,涵养文化自信的情怀与文化包容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古代朝鲜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美洲印第安文化迅速衰落的原因课前准备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瓦拉纳西,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恒河中游,享有“印度之光”的称号,是印度恒河沿岸最大的历史名城,相传6000年前由作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
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加牟尼曾经到这里布道、传教。
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这里朝圣。
瓦拉纳西是印度教徒的心中圣地。
印度教徒人生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三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
印度教徒一般都认为能在瓦拉纳西死去就能够超脱生死轮回的厄运,而他们相信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沐浴后,即可洗涤污浊的灵魂;另外,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火化并将骨灰洒入河中也能超脱生前的痛苦。
【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文化【教师活动】1.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这里有着辉煌的古代文明。
【教师活动】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2.特点:(1)社会等级森严: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教师活动】什么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