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 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无用矿物):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

夹石与脉石夹石:矿体中未达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矿物集合体。

脉石:一般将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

共生组分与伴生组分共生组分: 与主要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并存,品位上达标,不可单独处理的部分,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其工业价值小于主要有用组分伴生组分: 指矿石中虽与主要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和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影响矿石的质量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边界品位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

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矿石品级:指矿石的质量分级。

矿床、矿田、矿带、成矿区矿床:指存在于地壳中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集合体的质和量都能到达当前工业经济技术指标要求,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分别在不同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体的形成明显是晚于围岩的矿床。

岩浆矿床:指岩浆经结晶作用、分异作用使其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伟晶岩:是一种矿物成分与母岩体相似,结晶颗粒粗大,富含挥发性组分,稀有元素组分,形态主要成脉状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的岩体。

伟晶岩矿床: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分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伟晶岩矿床。

热液矿床:当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中移动时,由于温度、压力和组份浓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平衡遭到破坏,其中的成矿物质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发生沉淀、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卡琳型金矿: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具有品位低、规模大、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金主要呈显微-次显微形式分散产出,普遍发育中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以及Au、As、Hg等微量元素组合。

矿床学复习

矿床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矿产: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具有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物质。

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体:矿床中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富集的地质体。

矿石:指在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共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并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伴生组分可分为有益组分和有害组分。

同生矿床:指矿床与围岩在同一地质过程中形成,同时或基本同时。

如岩浆岩中的矿床在岩浆期内形成;沉积岩中的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内形成。

后生矿床:指形成时间晚于围岩的矿床。

如金属矿脉是在含矿围岩早已固结并破裂产生的裂隙空隙中有含矿溶液进入才形成的。

岩浆矿床:成矿作用与岩浆岩的形成作用有密切关系的矿床为岩浆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这类矿床是指产在中酸性(少数情况下可以是酸性或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火山岩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他岩石接触带或其附近岩石中的矿床,因此曾叫接触交代型矿床,是在以中等深度为主的地壳内,由含矿气水溶液交代作用所形成。

因矿床中发育典型矽卡岩矿物组合,故习惯上也称矽卡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指产在斑岩类岩体及附近大范围分布的浸染状和细网脉状矿床。

工业品位:指可供开采的矿体、矿段以边界品位确定出来后达到的平均含量。

边界品位:是划分矿与非矿的界限,低于这个含量的矿石就不能划入矿体中。

储量:是指经地质研究并利用地质勘查技术如钻探、槽探、井探、坑探等查明的矿产储藏量,是衡量矿床规模的重要依据。

成矿作用:指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富集而形成矿床的机制和过程。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复习资料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形成、分布和开发的科学,它涉及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等多个学科。

对于学习矿床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矿床学复习资料的内容。

1. 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热液作用、沉积过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形成机制,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过程。

例如,热液矿床是由热液在地壳中循环流动形成的,而沉积矿床则是通过沉积作用形成的。

2. 矿床分类根据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地质特征,我们可以将矿床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分类,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矿床类型包括热液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每种类型的矿床都有其特定的地质特征和矿物组成,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它们。

3. 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勘探是矿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寻找新的矿床资源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勘探技术,并能够评估其适用性和效果。

常见的矿床勘探技术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遥感勘探等。

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4. 矿床开发与利用矿床开发是将矿床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矿床开发方法,并能够评估其可行性和效益。

常见的矿床开发方法包括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浮选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 矿床环境保护矿床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矿床环境保护的问题。

在复习矿床学时,我们需要了解矿床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矿床开发可能导致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矿床学复习资料应该包括矿床形成机制、矿床分类、矿床勘探技术、矿床开发与利用以及矿床环境保护等内容。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矿床学资料

矿床学资料

矿床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矿床2、浓度克拉克值3、同化作用4、渗滤交代作用5、充填矿床6、变成矿床7、矿石矿物8、外生成矿作用9、风化矿床10、内生成矿作用二、填空1、成矿物质在热液中可能的三种迁移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形成蒸发沉积矿床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3、只有具备了良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重要条件才可能形成工业油气藏。

4、最重要的成煤沉积环境是_________。

5、矿石矿物是矿石中的__________矿物。

6、分异完好的伟晶岩一般可分为边缘带、_______、中间带和内核。

7、绿泥石化是__________温热液矿床常见蚀变.。

8、在植物埋藏成煤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叫___________。

9、据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环境,变质成矿作用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____________ 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10、海底火山-气液矿床层状矿体的围岩热液蚀变不发育。

11、原生金刚石矿床与_________岩有关。

12、成矿金属元素在气水热液中可能是以卤化物、易溶络合物和_______形式迁移。

13、交代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一般是________。

14、围岩蚀变除可用于研究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外还可作为重要的__________。

15、划分成矿阶段的标志有矿脉的切割关系、___________和矿物的交代关系。

16、根据地质环境,变质成矿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成矿作用、_________成矿作用和混合岩化成矿作用。

17、形成一个油气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生油层、_________ ,盖层和圈闭。

18、富矿质的熔浆经压滤作用进入断裂及裂隙中形成的矿体叫_____矿体。

矿床学复习资料全

矿床学复习资料全

1.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2.矿石通常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3.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4.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5.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6.矿石结构(ore texture)—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7.矿石构造(ore structure)—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8.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9.边界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和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工业品位--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10.矿石工业品位的决定因素:矿床的规模;矿石综合利用的可能性;矿石的工艺技术条件11.矿石品级(grade of ore)--主要是根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分对矿石质量划分的不同级别。

12.矿体(orebody)—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矿体是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

(或矿体为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独立的地质体)13.矿源层--能为后期热液活动提供成矿物质的岩层14.夹石--矿体内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组分脉石--矿床中与矿石相伴生的无用固体物质称为脉石,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围岩的碎块等15.矿体的形态:①等轴型矿体--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②柱状型矿体--垂向延伸很大,长宽较小的矿体。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1.矿床:是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被开采和利用有用矿物或有用物质的集合体。

2.矿床学:是应用地质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矿床的质、量、产状、形成机制与时空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3.矿产资源:是指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经各种长期地质综合作用形成的存在于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呈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其特点是①开拓性②可变性③不可再生性。

分类①金属矿产②非金属矿产③可燃有机岩矿产④地下水资源。

4.矿床模式或成矿模式:是指在对大量矿床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类矿床或某种成矿作用基本特征的概括。

5.矿石: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并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其中提取一种或多种有用组分(元素或化合物)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石即是一种可利用的特殊岩石6.矿石矿物:也称有用矿物,系指可以被利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

如铜矿中的黄铜矿,斑铜矿。

7.脉石矿物:指那些虽与矿石矿物相伴,但不能被利用或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暂时不能被利用的矿石。

8.脉石:一般指矿体中与矿石伴生的的无用固体矿物(包括脉石矿物、夹石、围岩碎块等)9.夹石:矿体内达不到工业要求而不被利用的部分。

最大夹石厚度:夹石厚度指标10.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的岩石。

矿物以集合体(单个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形式出现。

11.矿体与围岩的关系a、接触关系①突变接触②渐变接触b、时间关系①同时或近同时形成②矿体明显晚于围岩12.母岩:在成矿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

(岩浆岩)矿源层:能为后期的热液活动提供成矿物质的岩层。

(沉积岩)14.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供工业开采和利用的矿石的最低品位要求。

影响因素:①开采条件②加工利用的难易程度③交通运输条件④综合利用程度的高低15.边界品位:也称最低工业品位,指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来划分矿体与非矿体界限的最低品位, 是在圈定矿体时对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所规定的最低品位数值。

矿床学复习资料

矿床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和填空1.岩浆矿床:从地壳深部上升的各类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经过结晶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和爆发作用等,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由于这类矿床是在正岩浆期(从岩浆结晶作用开始到结晶作用的最后阶段)形成的,称正岩浆矿床。

2.伟晶岩/伟晶岩矿床:矿物结晶颗粒粗大的,具有一定内部构造特征的,常呈不规则岩墙、岩脉或凸镜状的地质体,称为伟晶岩。

当伟晶岩中的有用组份富集并达到工业要求时,即成为伟晶岩矿床3.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气水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各种有利的构造和岩石中,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成矿作用方式而形成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4.接触交代矿床/矽卡岩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类岩石(或其它钙镁质岩石)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通过含矿气水溶液交代作用形成,并与矽卡岩(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在成因上和空间上存在联系的一类矿床。

5.低温热液矿床:指形成温度在200~50℃左右,形成深度大多在2km至地表范围内,矿体主要受各种断裂系统、角砾岩筒、层间破碎带等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6.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指产于陆相火山岩系中或相邻岩石中,形成温度为<150~300℃,深度为地表到1~2km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热液的金、银(多金属)矿床7.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指产于碳酸盐岩(主要是白云岩)中的,受地层层位控制并具有显著后生特征的,以铅锌为主要矿产的一类矿床。

是世界铅锌矿产的主要来源之一。

8.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产于钙质、炭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的,金呈次显微-超显微的浸染状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的一类金矿床。

9.风化矿床: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和矿石,在大气、水、生物等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改组,在原地或附近形成的质和量都能达到工业要求的有用矿物堆积体。

也称为风化壳矿床10.残积-坡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风化作用,其中未被分解的重砂矿物或岩石碎屑残留在原地,或沿斜坡堆积起来形成的矿床,称为残积- 坡积矿床,也称碎屑矿床11.残余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由于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其中易溶组分被地表水或地下水带走,而难溶组分在原地彼此相互作用,或单独从溶液中沉淀出稳定的新矿物,在原地或附近堆积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残余矿床12.淋积矿床:出露地表的岩石或矿床遭受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后,一些易溶组分被淋滤带到地下水面附近,由于介质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或通过与周围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有用物质沉淀出来而形成的矿床13.变质矿床:由内生作用和外生作用形成的岩石或矿床,在变质作用主要营力(热力、压力、时间和各种不同溶液)作用下,改造原矿床或产生新生矿床14.沉积矿床:当沉积物中有用物质富集达到工业要求时,便成沉积矿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 矿产一、概念及分类1、概念1)矿产(useful mineral /ore):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目前可被利用的矿物资源。

矿产是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

它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通常指地壳中可供人类利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矿物原料。

2)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矿产资源是指尚未开发利用的矿物原料,是一种自然财富。

一方面体现了客观地质作用形成的有用物质的天然富集,另一方面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矿产(资源)分类:1)二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2)三分:如塔塔林诺夫等(1954)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可燃有机矿产。

其中,金属矿产又分为黑色金属矿产、特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放射性金属矿床和稀土金属矿产六类;非金属矿产又分为化学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天然建筑石材和铁路石材等九类。

3)四分:如袁见齐等(1985)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资源四大类。

4)六分:如宋瑞祥(1997)[3]将矿产分为六大类,即(1)能源矿产、(2)黑色金属与冶金辅助原料矿产、(3)有色金属、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矿产、(4)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5)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和(6)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特点1、资源总量较大、人均占有量不足。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 %,居世界第53位。

2、矿产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

35种矿产资源中(1)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占第一位有钨、锡、铋、锑、稀土、石墨、滑石、重晶石、菱镁矿等,,其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三位的有钼、铅、锌、煤、钒、萤石、膨润土、芒硝等;(2)储量虽不少,但品位低或成分复杂难选冶,成本高的矿产有铁、锰、镍、铝、硫、磷等;(3)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石油、天然气、铀、铜、金、银、硼、耐火粘土等;(4)严重短缺的矿产有铬、铂、钴、钾盐和金刚石等。

3、单一矿种少,伴生矿种多我国金矿产量中伴生矿占总产量的40%;铁矿资源如攀枝花铁矿,伴生元素达20多种。

4、富矿少,贫矿多中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仅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以上;锰平均品位只有22%,不及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的一半,且不少矿区含有较高的杂质磷;铜矿品位大于1%的储量只占总量的35%左右,平均品位仅为0.87%,远低于智利、赞比亚等世界主要产铜国的铜矿品位;磷矿富矿少,平均品位仅为16.95%,且胶磷矿多,选矿难度大。

5、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矿区数量多而单个矿区规模偏小。

一些重要的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超大型矿床少,如铁、铜、铝、硫铁矿及南方煤炭,不利于规模开发,单个矿区难以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影响了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

6、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格局距消费地区较远,开发利用受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日趋明显。

矿产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矿产。

如74%的煤炭保有储量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和新疆四省区,而经济发达、用煤量的东南部地区则较紧缺,形成北煤南调的局面;磷矿中70%的保有储量集中于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北四省,又形成南磷北调的不利格局;铁矿主要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和四川四省,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区局限。

§2矿床学研究任务和方法一、矿床学及其研究任务1、矿床学及研究对象矿床学(mineral deposits /study of ore deposits):又称矿床地质学(geology of ore deposits) ,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由于矿床学是直接应用于矿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地质科学,故又称为经济地质学(Economic geology),当侧重于工业类型时则称为经济矿床学(Economic mineral deposits)。

矿床学的研究对象是矿床。

2、研究内容1)基本任务P2(1)正确认识各类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成矿作用和形成过程, 以查明矿床成因;(2)查明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和时空分布规律,提供进一步工作的基地, 即对研究区进行成矿预测;(3)查明矿床中有意有害元素及其含量,以利合理地充分地有效地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2)研究内容为了完成矿床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矿床学需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1)研究矿床所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床分布的控制作用,查明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2)研究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研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分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矿床成因;(3)研究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与矿床关系,查明其对矿床的控矿作用,提出有利于找矿的地质标志;(4)确定矿体的形态、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关系,查明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5)研究矿石的物质组分、组构及其在矿床中空间分布特征,查明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矿物的嵌布特征,确定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3、矿床学与其它学科关系1)为某些学科的上层建筑(1)运用矿物学、岩石学来研究成矿物质和矿石组分;(2)运用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来研究成矿地质历史;(3)运用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来研究成矿地质构造条件;(4)运用地球化学来研究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机理;(5)运用基础学科如化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地球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理论知识对矿床成因进行理论解释和深入研究;(6)近年来,天体地质、海洋地质、深部地质、地球动力学、同位素地质、遥感地质、数学地质等新的分支学科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各种成矿作用过程和地质环境的研究。

2)为某些学科的理论基础:矿床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或间接为找矿勘探、采矿、选矿、冶炼、环境地质、地质经济及矿产资源评估等服务。

(1)具体矿床的研究有利于该矿及外围的找矿勘探工作;(2)矿床规模、矿体形态的确定,有利于布置采矿工程;(3)矿石物质组分的研究有利于矿石的分选和精矿的冶炼;(4)矿区地质、矿床开采-选矿和冶炼,需要对环境地质的深入研究和环境保护;(5)矿床研究为资产评估提供依据二、矿床研究方法的一般方法1、矿床研究的指导思想1)辩证思维思维是人类从社会实践生产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由于观察研究工作的局限性,难免产生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应当重理论而轻实践或不实践,也不应只实践而不总结经验教训,而应当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2)野外与室内相结合:野外工作既为地质工作者提供第一手感性认识,又是进一步进行室内研究所需采集样品的天然宝库。

因此,野外工作是地质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不能只重视野外工作而忽视室内研究,更不能只室内研究而忽视野外工作。

必须经过反复地,即多次野外→室内→野外→室内实践,更有利于认识的深化与提高。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于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首先必须从宏观考察分析。

如对成矿构造分析,必须首先了解区域构造格架的总体展布与矿化间关系,了解矿田构造中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在控制矿床分布方面的规律。

从小的一块岩矿石手标本上,宏观的可了解岩矿石构造和部分结构如粒度、晶形等,并确定岩矿石名称(野外定名)。

但要准确定名,则必须通过岩矿石的光薄片进行镜下微观观察、鉴定矿物成分和显微结构构造。

(4)常规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常规的矿床研究,主要是对岩矿石的观察鉴定及对矿体中矿石进行化学全分析、有益和有害元素分析,以确定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矿床的规模,这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但为了更好地研究矿床的成因,必须采用现代测试技术,如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探针、质子显微探针、同步加速辐射和激光显微探针惰性气体质谱分析等。

(5)多学科综合研究矿床学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需要相互渗透、交叉。

要探讨矿床成因,要从矿物学、岩石学、矿相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要成矿预测,除了详细勘查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外,必须借助航空航天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等。

只有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找矿扩大资源量的目的。

2)求实创新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发扬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

只有这样,地质科学的研究才能发展,才有新的生命力。

矿床的研究不能靠行政命长官意识,而应当尊重事实。

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应当既要尊重又不迷信,又敢于向过去的理论挑战。

2、工作方法通过长期的普查、找矿勘探实践,人们逐渐地总结了有关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

对具体矿床进行深全面入的观察使研究矿床的基本方法。

在具体研究一个矿床时,一般采用以下四个阶段,即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研究、模拟实验和综合分析。

1)野外地质调查(野外现场观测)(1)区域地质:通过中比例尺填图,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与矿化的关系);(2)矿区地质:通过现场观测和编录,测制大比例尺地质图、剖面图和必要的地质素描图,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其与矿化的关系;(3)矿床地质(矿体、矿石及围岩蚀变):对探矿工程编录,确定矿体的形态、大小和产状;对矿石观测与素描,根据矿石的物质组分、组构及共生矿物特征,确定矿物生成顺序及矿化期次;系统取样。

2)实验室研究(1)矿物结构及物性:利用偏光显微镜、反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差热分析仪等仪器,鉴定岩矿石中矿物成分、含量及相互关系,进一步确定矿物生成顺序和成矿期次的划分;研究矿床中典型矿物的物性特征。

为矿床成因、找矿预测及矿石综合利用提供可靠的资料。

(2)常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通过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查明矿石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含量及有益、有害元素含量。

为矿床的规模、矿体形态的圈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依据,为矿床成因提供佐证。

(3)流体包裹体:测定成矿流体温度,估算流体的盐度、密度和压力;测定成矿流体的气相、液相成分;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成矿流体的逸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及成矿流体的来源。

(4)同位素:测试样品的稳定同位素(碳、氢、氧、硫、铅等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Rb-Sr Sm-Nd K-Ar等),估算成矿温度,确定成岩、成矿时代,判断成矿物质来源,为矿床成因、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5)有机地球化学:了解矿床中生物标志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干洛根和孢粉等)的一般特征,分析有机碳、有机硫、干洛根和孢粉成分和氯仿沥青A(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组分及气相色谱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