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的PT治疗三

合集下载

pt的作用

pt的作用

pt的作用PT是Physical Therapy的缩写,中文意为物理治疗。

它是一种通过运动、按摩、热敷、冷敷、电疗等手段来治疗人体疾病和恢复健康的方法。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

首先,PT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在患有一些疾病或手术后,人们的身体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通过PT的治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训练来帮助人们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和功能。

例如,对于骨折患者来说,PT可以帮助他们恢复骨骼和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最终使他们能够重新站立和行走。

其次,PT可以减轻疼痛。

疼痛是许多疾病和损伤的常见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PT通过多种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如按摩、热敷、冷敷、电疗等。

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缓解肌肉紧张、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受伤部位的炎症和肿胀,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PT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取决于他们能否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PT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独立生活。

通过改善姿势和运动的正确性,还可以预防进一步的损伤,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PT可以增强功能能力。

功能能力是指人体完成日常活动和运动的能力。

在一些疾病或损伤后,人们的功能能力可能会下降。

通过PT的治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来增强功能能力。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来说,PT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站立、行走和穿衣。

综上所述,PT在人们的健康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增强功能能力。

无论是在康复中心、医院还是家庭中,PT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及进展

Ⅴ阶段: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弱
Ⅵ阶段:共同运动及痉挛消失,协调动作大致正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使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 有条件的机构可采用平衡功能 测量仪进行量化评估
1
平衡功能 评定
3
王科计
2
主要通过检测患者坐位平衡 反应、跪位平衡反应和迈步 反应来评估患者各个姿态下 的平衡能力
为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
该卧姿极易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 射的影响, 诱发异常的反射活动 易强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 模式的形成
明显增加骶尾部、足跟和外踝等处 发生压疮的危险性
常见康复误区

使患者的 ADL 能力急剧下降, 难以恢复
日常生活 完全由他 人照料

导致依赖心理日益严重,主观上放弃了训练的能动性 和必要性
;改善患者运动、认知、言语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治疗原则-早期开始
1
神志清醒、生命体 征稳定、症状无进 展、无明显发热
2
昏迷或ICU患者:可 开展肢体被动活动和 物理因子干
治疗原则-综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主要采取物理治疗、作业 治疗、中医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 康复护理、康复生物工程
宜暂停康复治疗。具体指标见表1
康复理论
脑卒中康复理论依据:
结构上
病灶周围水肿消退,血肿吸 收;闭塞血管自发再通,侧 枝循环开放
01
功能上
脑的可塑性,适应性,大脑 皮层功能替代
02
适应症与禁忌症
脑卒中后患者康复适应症与禁忌症
➢ 适应症:病情稳定,存在运动、平衡、日常活动、言语、 吞咽等脑卒中后遗症症状患者 ➢ 禁忌症: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发热(T>38℃)、血压波 动大、症状持续进展,骨折未愈合,应延迟或暂停康复治

运动治疗PT

运动治疗PT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简称PT),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简介运动疗法主要采用“运动”这一机械的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疗,着重进行躯干,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的训练,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有氧训练,平衡训练,易化训练,移乘训练,步行训练。

适应症神经科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腰神经根炎,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神经官能症,面神经麻痹,进行性肌萎缩,脊髓空洞症等。

外科疾病骨折,肌肉韧带劳损或撕裂,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其摘除术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人工关节术后,膝关节半月板或游离体摘除术后,截肢术后,断指再植术后,胸腔腹腔大手术后,外翻足,内翻足,扁平足,脑震荡,脑挫伤,烧伤,冻伤,静脉曲张及其术后等。

内科疾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炎,心力衰竭代偿期,高血压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结核,肺不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内脏下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肥胖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妇产科疾病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产后恢复等。

常见方法/运动疗法医疗体操医疗体操是运动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能按所需运动方式,速度,运动的幅度,协调性与肌肉的力量进行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医疗体操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局部性的,或者是全身性与局部性相结合。

在进行医疗体操时可以使用器械,也可以徒手。

民族形式的体疗有武术,气功,推拿,行走,跑步,保健体操,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钓鱼,爬杆等,应用器械健身的有,拔河,跳绳,踢毽子,荡秋千,划龙舟,以及武术中使用的刀剑棍棒等。

PT、OT、理疗

PT、OT、理疗

运动疗法基本类型
• 力学和运动学原理 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耐力训练、呼吸训 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牵张训练、牵引、 手法治疗、医疗体操、步态训练、转移训练
•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Bobath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 和运动再学习技术
• 代偿和替代原理 假肢、矫形器、辅助具应用、能量节约技术
消炎、镇痛、缓解痉挛、改善血循环、消肿
• 紫外线---光化学效应
消炎、镇痛、抗佝偻、促进组织再生、杀菌、脱敏
• 激光
其它
• 超声波治疗作用
机械、温热、化学、反射
• 石蜡疗法
温热、机械压迫
• 冷冻疗法
止痛、血管收缩、降低肌张力
本课重点内容
• 物理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 功能性电刺激的定义 • 高频的生物学作用 • 低频的生物学作用 • 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作业治疗的基本原则 • 作业治疗与物理治疗的区别
物理治疗概念
• Physical therapy • 包括运动疗法(therapeutic exercise)和
理疗(physiotherapy)
运动疗法概念
• 运动组织、器官、系统的动员 • 目的是改善功能状况 • 康复医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运动疗法基本原则
• 因人而异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主动参与 • 全面训练
• WHY
减少不良反应、较强的局部治疗作用
低频电疗法
• 频率<1000Hz脉冲电流 • 作用 兴奋肌肉与神经、镇痛 •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 •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ES) • 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中频电疗法
• 频率1000~100000Hz正弦电流 • 电流强度较大,作用较深 • 音频电疗 • 干扰电流

康复治疗适应症禁忌症对照表

康复治疗适应症禁忌症对照表

康复治疗适应症/禁忌症对照表项目适应症禁忌症PT(含运动)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或外周神经损伤,心肺疾患,烧伤,痴呆以及精神障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脊髓损伤重症,体温38℃以上,脉搏≥100bmp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一周内的心脏事件,手术后未拆线,骨折未愈合,剧痛中频脉冲慢性运动系统炎症,颈椎病,腰椎增生胃肠动力低下,面神经炎,肌萎缩,瘫痪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出血倾向,局部金属异物,心区,孕妇下腹超短波皮肤感染,呼吸系统炎症,泌尿以及妇科炎症,慢性运动系统炎症,神经炎,神经痛,急性肾衰恶性肿瘤出血倾向局部金属异物心起搏器妊娠活动结核蜡疗慢性运动系统炎症颈椎病腰椎增生关节僵硬挛缩与痉挛高热昏迷,炎症早期,风湿活动期,结核,恶性肿瘤,出血倾向,开放性创伤,孕妇腹部,石蜡过敏推拿运动系统慢性炎症及损伤,颈椎腰椎病,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瘫痪,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皮肤感染,出血倾向,孕妇炎普通针刺瘫痪,颈肩腰腿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调节紊乱,面瘫,消化系统疾病,失眠,昏迷,VPS状态出血倾向,孕妇下腹电针瘫痪,颈肩腰腿痛,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调节紊乱,消化系统疾病,昏迷以及VPS状态,肌萎缩体内金属异物,3日内面瘫,心起搏器,孕妇下腹减重支持瘫痪,运动系统功能障碍运动系统损伤急性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重症患者,胸廓脊柱病变不宜悬吊的电动起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骨折康复期,瘫痪,VPS状态重症患者,严重畸形无法保持站立势,收缩压低于80mmHg关节松动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软组织粘连挛缩关节活动已过度,关节的急性炎症期,未愈合的骨折,恶性疾病训练作业疗法脑萎缩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其他引起认知障碍的脑损伤疾病进展期,体力难于耐受,意识障碍,无训练动机甚至拒绝训练红外线亚急性及慢性损伤,无菌性炎症,热效应作用深度1cm,改善循环,镇痛.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结核,失代偿心脏病紫外线皮肤感染,内科免疫调节,钙缺乏性疾病,神经炎,皮肤病心力衰竭,心肌炎,肾炎,尿毒症,活动性结核,光敏,着色性干皮病,传染病,肿瘤局部.中药熏蒸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骨关节疼痛,皮肤病等.重症高血压,心脏病,重度贫血,,精神病,青光眼,饭前饭后半小时,,妊娠,急性传染病.。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

脑血管意外的急救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急性疾病。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的急症,及时的急救措施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流程和注意事项。

1. 急救流程:(1)确保安全:在进行急救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交通事故等,应先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点。

(2)紧急呼叫急救电话: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和现场情况。

接线员会指导你进行急救措施,并派遣救护车前往现场。

(3)保持患者平卧位:将患者平放在硬板床上或者地面上,保持头部和颈部处于中立位置,避免过度屈曲或伸展。

(4)松解衣物:松解患者的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确保患者呼吸通畅。

(5)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

(6)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医疗人员参考。

(7)不要给患者进食或饮水:脑血管意外后,患者的吞咽和咀嚼功能可能受损,给予进食或饮水可能导致误吸,增加患者的风险。

2. 注意事项:(1)不要移动患者:脑血管意外后,患者的脑血管可能受损,过度移动患者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神经损伤。

除非患者处于危险环境中,否则应尽量避免移动患者。

(2)避免用力揉搓:在急救过程中,不要用力揉搓患者的肢体或按摩患者的头部,以免加重脑血管的损伤。

(3)不要给予药物:在急救过程中,不要给患者随意使用药物,特别是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加重出血风险。

(4)保持患者温暖:脑血管意外后,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受损,容易出现体温过低。

应及时给患者盖上保暖物品,保持体温稳定。

(5)提供心理支持:脑血管意外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脑血管意外(CVA)的康复评定及治疗

脑血管意外(CVA)的康复评定及治疗

脑血管意外(CVA)的康复评定及治疗一、功能障碍包括:(1)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张力低/高,腱反射弱/亢,膝、踝阵挛;具体表现为上屈下伸。

(2)感知觉障碍:主要症状为典型的三偏,深浅感觉障碍中浅感觉主要包括痛触觉,深感觉包括定位觉、定向觉、本体感觉。

失用症。

(3)认知障碍: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计算能力。

(4)言语障碍:失语症: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

构音障碍: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5)吞咽障碍:咽期、口腔期。

(6)心理情绪:抑郁焦虑。

(7)日常生活能力:大小便控制、穿衣、进食、梳洗、洗澡等。

(8)面瘫:1)周围性面瘫: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一般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2)中枢性面瘫: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二、评定:1.NHISS最高分得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2.躯体功能评定(1)运动功能:1)肌力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法;2)肌张力及痉挛:Ashworth 评定法;3)整体运动功能:Brunnstro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量表;4)平衡:坐位/立位三级评定法;Berg评定量表;5)步行能力:Holden步行能力评定;用“站起—走”计时测试;(2)感知功能:划线试验;3.认知功能:MMSE。

4.言语功能评定(1)鉴别失语症与构音障碍;(2)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5.心理精神评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评定量表。

三、康复治疗早期康复(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一)治疗原则: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肿胀、肌肉缩短、关节活动度受限等,预防并发症。

提高翻身坐起能力及坐位平衡,增强上下肢肌张力,诱发随意运动出现,预防痉挛,增强下肢负重,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

(二)重点肌肉:腰背肌、肱二头肌、股三股四头肌(三)目标:独立翻身坐起,坐位平衡达到三级,他人搀扶站立,诱发出上下肢随意运动(肩关节前屈、屈肘及髋、膝关节屈伸)。

PT作业治疗流程

PT作业治疗流程

物理治疗流程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1、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2、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3、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4、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而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关节活动度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感知觉功能的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步行能力的评定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早期良肢位的摆放体位转换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3、恢复期的治疗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双上交叉上举、翻身训练,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上下肢各关节运动控制训练、分离运动训练、搭桥训练、坐起训练、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前的准备训练、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肌力及耐力训练,速度与协调性训练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动作模式,提高代偿能力,增强身体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二、脑外伤病人康复治疗1、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主要内容包括: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运动障碍的评定2、脑外伤急性期的治疗床上良肢位摆放;各关节被动活动;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应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练习;2、恢复期的治疗运动障碍的治疗,包括肢体的肌力、运动控制能力等3、后遗症期的治疗矫形器与轮椅的训练三、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1、脊髓损伤评定的主要内容:运动和感觉平面的评定脊髓损伤程度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关节活动度的评定2、急性期的运动治疗方法保持正确的体位或功能位呼吸训练,包括吸气训练、呼气训练、肺活量的训练、排痰训练等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主动运动与助力运动训练3、离床期的运动治疗方法体位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减压动作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增强训练,主要是增强残存的肌力功能性动作训练,包括体位变换、坐起和躺下、坐位支撐、坐位支撐移动、坐位平衡等动作转移动作训练,包括床椅转移、轮椅到坐便器的转移4、后期的运动治疗方法平行杠内站立训练平行杠内基本动作训练,包括骨盆向一侧倾斜训练,双脚离地时的骨盆控制训练等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持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肌力耐力增强训练,包括残存肌力和损伤部位的肌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各关节协调性。
(三)治疗方法: 体位:卧位
(A)上肢功能训练:
1、肩胛带的活动: 肩胸关节和肩关节统称为肩胛带,它是上肢近端最重要的
功能结构,肩胛带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到上肢和手的恢复, 因此保持肩胛带的正常解剖位置,是改善上肢和手功能的前 提,应予以重视。
a .肩胛骨前伸活动
b.肩关节屈曲,上肢举过头活动:先被动 →助力运动→主动 控制
5、腕及手指的功能活动: 可通过冰刺激、叩打、皮肤快速刷、挤压等浅、
深感觉刺激、输入,以促进伸腕、伸指肌肉的收缩。
6、在肩关节控制下,完成肘关节屈曲 /伸展,前臂旋前、 旋 后的运动:
7、上肢越过中线的活动:
8、上肢和手协调运动:
(B)躯干的功能训练:
1、抑制躯干肌痉挛的训练 抑制躯干肌痉挛有助于缓解躯干本身和肢体过高
2、上肢屈肌痉挛模式的抑制方法:
3、肩关节屈曲下做肘关节屈 /伸练习
?1?伸髋髋和踝背屈不 站立????32??相骨膝关盆关0水?~节1侧平?5屈盆向伸水度围患范伸平范围制内
??4?骨过盆盆过度向向健侧患侧患下侧过
4、肩关节控制训练:放置与保持。
?1?脚距离地时膝屈曲不够
摆动相????32??踝 屈关 髋节 不,背 足并屈伴不有够髋外展 ??4?足跟着地,时踝关节背屈和膝关展节不伸够 ??5?病人在行走的过,程缺中乏行走节律性
B.痉挛期(相当于 Brunnstrom 3 、4期),
? 此期可明显出现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并有少量的分离运动出现。
(一)临床特点 1、肌张力增高 3、联合反应
2、共同运动 4、腱反射亢进
(二)康复的目标 以抑制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为主,帮助患者 进行重心转移,使患者重新获得平衡功能,训练分别在卧位、 坐位和站立位进行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促进患者分离运动,
的肌张力,如翻身、桥式运动,都是抑制躯干肌痉的方 法,须让病人反复练习。
a .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患者躯干
b.旋转躯干
(C)下肢功能训练 1、抑制下肢伸肌模式 a.双手或单手抱膝运动 b .骨盆旋转运动:作内旋和外旋运动
2、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控制训练
3、下肢控制训练
4、膝关节屈曲 /伸展控制训练
5、伸髋状态下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