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图解-一看就会(感冒 胆囊炎 便秘 头痛 肩周炎 腰捶间...
拔罐疗法PPT医学课件

提示:操作完毕后,嘱患者穿宽松衣服,
避免摩擦患处,三小时内勿洗浴。
此法应特别注意火罐的清洁与消毒。
22
(四)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 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
28
5.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 皮肤深红或紫色为度。
6.然后于腰部脊柱两侧同法操作,起罐后, 擦净润滑剂。
7.1周1~2次,5次为一疗程。
*提示:适当可配合痛点刺络放血疗法,每
次以2~3点为宜。
29
谢 谢!
30
类病证。 *表现为肩背部重痛、酸麻、拘急,或麻木
不仁及不用。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背筋膜炎等。
27
常用走罐及留罐法。
操作步骤:
1.患者取俯卧位,背腰部皮肤充分暴露。 2.先在背腰部正中均匀涂抹液体石蜡等润滑 剂, 3.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扣在督脉上, 4.医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住火罐, 缓慢沿督脉推进或拉回,
7
闪罐:
将罐快速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 住,如此反复多次地吸拔5-10次,直至皮肤潮为 度。
8
刺络拔罐:
将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 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快速吸 拔在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加强刺血治疗的 作用。一般留置5~10分钟。
9
三、适应证
感冒、头痛、不寐、咳嗽、哮喘、胃脘痛、 呕吐、泄泻、眩晕、胁痛、水肿;落枕、颈椎病、 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 伤、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痹痛、痛经、牛皮癣、 带状疱疹等。
中国民间拔火罐疗法(图示)

中国民间拔火罐疗法(图示)非常好的民间绝技:中国民间拔火罐疗法(图示)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拔罐疗法(俗称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医术,儿童同样适用。
还称“拔罐子”。
有火罐、气罐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
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种类(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
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
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
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
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
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拔火罐:是中华传统医疗保健中医器具。
①制作方法:徐州是出产玻璃制品的产地之一。
有悠久的历史。
质量优,纯度高。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

中医拔罐【人体背部穴位图】附注:1 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 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 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 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 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 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 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 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 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 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 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 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 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好轻松拔罐穴位图

好轻松拔罐穴位图目录概述适合拔罐的9大穴位概述拔罐,古时是用火使之产生负压,故称为火罐。
拔罐疗法,它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
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
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穴位拔罐图适合拔罐的9大穴位一、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
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
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
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
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
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三、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
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
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四、神阙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
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
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
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五、背俞穴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
肩周炎中医拔罐穴位图

【中医疗法主病症和选穴】【颈肩松按摩膏】可促进患处血液循环和局部代谢机能,通过改善病灶周围组织营养,修复受损组织及神经根,促进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肌肉劳损症的康复。
症状穴位感冒、头痛、发烧太阳106、印堂1、内关31、足三里23、翳风44、合谷102、风池92、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外关56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天突4、中府40、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肾俞75慢性胃肠炎中腕10、天枢36、气海29、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大肠俞74慢性胃炎中脘10、气海29、太乙16、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中脘10、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梁丘14、肝俞79、脾俞77、胃俞76、消化不良中脘10、气海29、天枢36、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胃痛、呕吐、胃下垂中脘10、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脾俞77 腹泻、腹痛中脘10、天枢36、关元28、内关31、梁丘14、足三里23、胃俞76、肾俞75、大肠俞74慢性结肠炎(五更泻)中脘10、神阙30、天枢36、气海29、内关31、足三里23、脾俞77、胃俞76、命门57、大肠俞74慢性肝炎膻中5、中脘10、阳陵泉97、大椎89、身柱47、肺俞85、肝俞79、胆俞78、脾俞77、胃俞76高血压肩井45、血压点90、足三里23、三阴交21、风池92、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曲池52、涌泉108低血压天突4、膻中5、神阙30、足三里23、太溪19、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膈俞81、印堂1、三阴交21、涌泉108冠心病(心绞痛)膻中5、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心俞83、肝俞79、阙阴俞82风湿性心脏病膻中5、郄门33、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关元俞73肺心病膻中5、曲泽35、气海29、关元28、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定喘88、风门86、肺俞85、厥阴俞82、心俞83、肾俞75糖尿病中脘10、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肺俞85、胰俞51、肾俞75、命门57、痛泉108神经衰弱(失眼、多梦)内关31、足三里23、三阴交21、心俞83、肾俞75、谷合102、涌泉108、失眠107中风后遗症曲泽35、内关31、百会94、大椎89、肩髃39、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膀胱经落枕风池92、肩井45、大椎89、外关56、合谷102颈椎病印堂1、曲泽35、内关31、风池92、肩井45、肩髃39、大椎89、肺俞85、外关56、曲池52、合谷102肩周炎缺盆3、足三里23、风池92、大椎89、天宗84、曲池52、外关56、合谷102、大杼91急性腰扭伤、慢性腰痛、腰肌劳损承山64、昆仑63、肾俞75、腰眼59、腰阳关60、关元俞73、委中66腰椎间盘突出(增生)症承山64、昆仑63、委中66、殷门67、承扶67、关元俞73、腰眼59、肾俞75坐骨神经痛肾俞75、腰眼59、关元俞73、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昆仑63、涌泉108类风湿性关节炎曲泽35、内关31、膝关节、督脉、膀胱经、肘关节、外关56、合谷102、承山64膝关节痛梁丘14、膝眼24、阴陵泉18、足三里23、委中66、阳陵泉97、承山64强直性脊椎炎肩井45、大椎89、膀胱、委中66静脉曲张足三里23、三阴交21、涌泉108、承山64股骨头坏死阿是穴、肾俞75、承扶69、殷门67、委中66、承山64痛经、月经不调天枢36、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次髎31、三阴交21、大椎89、肾俞75、关元俞73更年期综合症中脘10、气海29、内关31、关元28、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大椎89、膀胱经、合谷102目赤肿痛眩晕大椎89、身柱47、肝俞79、胆俞78、百会94、太阳106、风池92、印堂1、三阴交21、能泉108慢性鼻炎印堂1、迎香43、百会94、风池92、大椎89、风门86、肺俞85、曲池52、合谷102扁桃体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孔最32、太溪19、大椎89、曲池52、肾俞75、合谷102慢性咽炎人迎2、天突4、曲泽35、缺盆3、大椎89、风门86、曲池52、合谷102湿疹血海15、神阙30、足三里23、三阴交21、大椎89、肝俞85、曲池52荨麻疹血海15、足三里23、三阴21、大椎89、风门86、肝俞79、曲池52慢性肾炎中脘10、水分38、气海29、关元28、中极12、足三里23、三阴交21、太溪19、肝俞79、脾俞77、肾俞75、命门57。
拔罐穴位图详解

附注: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ráo)骨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
![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https://img.taocdn.com/s3/m/9d8f2f0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3.png)
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拔罐常见的12个穴位平面图[给力][给力]神厥:性命之根蒂部位:在脐中间,脐中央。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主冶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女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肾俞穴:益肾助阳要穴部位:在第二椎间盘横突旁开1.5寸处。
取定穴道时,一般选用侧卧姿态,肾俞穴位于身体的腰部,当第二椎间盘横突下,上下二指宽处。
作用:此穴的主治病症为:腰痛、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活力减低等。
大椎穴:头领一身气血部位:坐落于第7颈椎骨横突下凹痕中。
取定穴道时正坐低下头,该穴坐落于身体的颈部下方,第七颈椎横突下凹处。
若凸起骨不太显著,让病人活动颈部,没动的关节为第一腰椎,约与肩齐平。
作用:养血补肾壮阳。
主冶热症,登革热病,咳嗽,喘逆,脾虚湿困,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颠狂痫证,五劳亏虚,七伤困乏,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内关穴:定惊安神助眠、调气止痛部位:在手臂,第1、2骨掌间,当第二骨掌桡侧的圆心处。
或以一手的大拇指指骨关节病纵纹,放到另一手拇、无名指中间的指蹼缘上,当大拇指尖下是穴。
作用:主冶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出风口噤,热症无汗,容易出汗,解渴,黄疸,经痛,肝郁肾虚,滞产等。
涌泉穴:引火下行好健康养生部位:在足底端,蜷足时足前侧凹处,约当脚底第2、3跖趾缝纹首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相交点上。
作用:排热发火。
主冶肺系病证,排便难,小便不畅,奔豚气。
足三里:滋补养生人体胜吃柴鸡部位:坐落于小腿肚两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联线上,浅部布有腓肠两侧皮神经。
作用:燥化脾湿,止脱生发胃气。
主冶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智不清病,外科疾病,虚损诸证。
三阴交:赶跑妇科病部位:三阴交在小腿肚里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踝关节里侧缘后才。
作用:在小腿肚里侧,内踝尖上3寸,踝关节里侧缘后际。
拔罐穴位图的操作方法 人体背部拔罐穴位图

4.健脾胃。
夏季常吃寒凉的食物,会导致脾胃寒凉之气过盛,出现心悸、恶心等症状,食用生姜有助于温脾胃,以防病症严重。
8大穴位养生中医拔罐治病
的方法
一、增加活力法
取穴:劳宫、涌泉、三阴交、足三里
二、祛除浊气法
取穴:涌泉穴、足三里
三、疏通经络法:
①任、督二脉透罐法
任、督二脉透罐法是对传统腹背阴阳配穴法的继承和发展,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
在任、督两脉透罐可以通透全身的阴经与阳经,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对人体五脏六腑均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
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纵贯整个颈背腰部,五脏六腑之经气均在此流通。
现代医学证明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位于人体脊髓神经根及动、静脉丛附近,在这两处腧穴用走罐之法,可以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整全身气血经络的协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走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保健方法。
尤其对颈椎病,腰椎病更可以收到明显的疗效。
四、培补元气法
取穴: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五、调补精血法
取穴:三阴交、气海、肾俞、心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