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

完整版)肩周炎诊疗方案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退行性变和无菌性炎症的疾病,也称为肩周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
该病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临床表现包括初期(疼痛期)和中后期(粘连期)两个阶段。
初期主要表现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很大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中后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专科检查方面,初期肩部外观正常,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者三角肌附着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中后期压痛轻微,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尤以外展上举和内旋后伸为著,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该病的诊断依据包括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辨证分型包括风寒湿痹型、气血两虚型、肝肾亏损型和筋骨损伤型。
鉴别诊断需要与肩峰下滑囊炎和肱二头肌肌腱炎相鉴别。
肩袖肌腱炎是一种疼痛主要集中在肩胛骨上方的疾病,疼痛范围在肩关节外展60°-120°之间。
而肩周炎则是一种广泛的肩关节周围炎症,其特点是整个肩关节周围都疼痛,后期肩关节的各个方向的功能活动都受到限制。
治疗方案如下:一、推拿治疗1.治则:对于初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使用轻柔的手法,加快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和消失。
对于后期的肩袖肌腱炎病人,应该多使用重手法,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关节四周炎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中医病名:肩痹、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 , 属于中医痹症范围症状:肩周痛苦,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苦而引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阻碍。
体征: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显然,出现典型的 " 扛肩 "现象。
协助检查 : X 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松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适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第一版社,2005年)。
西医病名:肩关节四周炎诊断依照:1.起病迟缓,病程较长。
2.肩部痛苦、肩关节活动阻碍或僵直,压痛宽泛,以肱二头肌腱长头腱部压痛为甚。
肩周肌萎缩。
3.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显然阻碍,甚至呈僵直状态。
4.肩关节 X 线片:一般无特别改变。
有时可见局部骨质松散、冈上肌钙化、大结节密度增高等。
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腔减小,呈方形。
(二)疾病分类肩周炎按不一样的发病部位及病理变化可分红四大类。
①肩周滑液囊病变:包含滑囊的溢出性炎症、粘连、闭塞及钙质堆积等病理变化。
可累及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喙突表面的滑囊等。
②盂肱关节腔病变:“冻结肩或继发性粘连性关节挛缩症”初期均可有腔内的纤维素样溢出,后期出现关节腔粘连、容量减小。
③肌腱、腱鞘的退化性病变: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及腱鞘炎、冈上肌腱炎(痛苦弧综合征 )、钙化性肌腱炎、肩袖断裂及部分断裂、撞击综合征等。
④其余肩四周病变:如喙突炎、肩纤维组织炎、肩胛上神经卡压征、肩锁关节病变等。
(三)疾病分型不一样肩周炎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尽同样,病情有轻重之分。
①轻型:肩部酸痛,夜间不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轻度受限,前屈后伸正常。
②中型:肩部痛苦较重,可影响夜间睡眠,个别体位可惹起强烈痛苦,肩关节功能活动中度受限。
③重型:肩部痛苦严重,夜间影响睡眠,多个体位均可惹起强烈痛苦,活动受限,影响平时生活和工作。
〖中医佳方〗《肩凝汤》治肩周炎

〖中医佳方〗《肩凝汤》治肩周炎
【中医佳方】《肩凝汤》治肩周炎肩凝汤配方:羌活6g,姜黄6g,当归12g,白芍9g,黄芪12g,防风6g,延胡索9g,桑枝20g,桂枝20g
,炙甘草3g,生姜5片。
服法:水煎服,1日1剂。
主治: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方解:肩凝症又称“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五十肩”。
因外伤劳损、风寒湿邪侵袭肩部,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筋肉损伤变性,以肩部疼痛与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
治疗原则是祛风散寒,益气活血,柔肝止痛。
本方是在《百一选方》蠲痹汤的基础上,将赤芍改为白芍,加延胡索、桑枝、桂枝而成。
方中黄芪益气
固表,为君;姜黄、当归、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为臣;佐以白芍柔肝止痛,羌活、防风、桑枝祛风通络,桂枝、生姜散寒温经;甘草缓急止痛,调
和诸药,为使药。
肩凝症 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荣成市中医院针灸科2012年一、诊断肩凝,西医称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然组织的退行性变、无菌性炎症的疾病,本病简称肩周炎,又名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多在5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单侧多见。
中医诊断:肩凝症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一)临床表现:1.初期(疼痛期):主要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极大地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的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穿衣或梳头等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2.中后期(粘连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二)诊断依据: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3.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三)辩证分型:1.风寒湿痺型可见肩周重滞疼痛、酸胀不舒,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细。
2.气血两虚型可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肩关节疼痛,劳累痛更加重,休息则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
3.肝肾亏损型可见头晕、目眩、耳鸣、步履无力,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举动无力,但疼痛不甚明显,舌偏红、脉细弱。
4.筋骨损伤型可见骨折以及上肢其他部位筋骨损伤,长期固定或日久的累积性损伤,使瘀血凝滞,肩部活动障碍。
舌暗红,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一)主要治疗:1、针刺治疗:主穴: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选取肩髃、肩髎、肩前部阿是穴、条口、阳陵泉等为主穴;随症取穴;上臂痛-臂臑、曲池;肩胛痛-曲垣、天宗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交替取二穴接青岛产G6805-1治疗仪通电,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同时,膝关节周围以周林频谱照射,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完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粘连前期、粘连期住院患者。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 编码: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M75.01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年)2.疾病分期(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型瘀滞型气血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 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10 编码为:M75.011)。
2.疾病分期属于粘连前期、粘连期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肩部骨折未愈合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8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 线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MRI 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2、推拿疗法3.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湿型:驱风散寒、利湿通络。
肩周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中医治疗肩周炎的诊疗方案

肩周炎的诊疗方案肩周炎中医称冻结肩,肩凝症,五十肩等,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劳损性炎症及粘连。
以疼痛和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特点。
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
一: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会议制定的《运动创伤学》进行诊断。
症状常呈慢性发病,多数没有外伤史或者轻度外伤史。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区,有时可向前臂和肩胛区放射,没有感觉障碍。
因夜痛明显往往不能侧卧。
查体:肩及上肢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压痛最重,且在上肢外展、外旋和后伸时疼痛加重。
肩关节活动受限在早期主要限制内外旋,晚期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是外旋最明显。
肩周围肌肉萎缩。
因持续疼痛诱发血管反应性痉挛,导致上肢供血减少,上肢变冷,手部肿胀。
X线检查多无明显改变。
二中医治疗主要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顽固的用小针刀治疗。
1、针灸治疗:治法: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活血化瘀,滋补肝肾。
取手三阳经穴为主。
针用泻法,连电针,针用密波,一次20分钟,每日一次。
针灸并用,局部灼热者单用针法。
处方:肩颙、坚贞、臂臑、曲池、外关。
方义:本方以患部取穴为主,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辅以远部,取曲池、外关,疏导阳明少阳经气,清化湿热。
随症加减:肩内廉痛,加尺泽、太渊;肩外廉痛,加后溪、小海;肩前廉痛加合谷、列却。
肩髎、天宗穴可随证选取。
疗效评估:针灸治疗一般于受寒后急性发作者疗效较好,对于慢性疼痛或者陈旧性者疗效欠佳,疗程应当适当延长,必要时可以配合局部艾灸拔罐。
2、推拿治疗手法松解粘连:患者正坐,术者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5~6次;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各5~6次;然后按摩肩前、肩后、肩外侧;继之,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腕部,作牵拉、抖动、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者作外展、上举、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
施行以上手法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注意用力适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护理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3、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1、肩部疼痛(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筋脉不通,引发疼痛。
(3)遵医嘱给予小针刀,针灸,理疗,臭氧治疗。
(4)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效果。
(5)给予穴位按摩,肩井,风池,天宗,天柱等穴位。
2、肩关节活动受限(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将患者生活用品放置便于取用的位置(3)遵医嘱进行小针刀,针灸,理疗,臭氧治疗,注意防烫伤。
(4)指导并协助患者肩关节的锻炼。
3、怕冷肩部保暖,即便在夏天肩部也不能吹风,受凉,冬天用棉垫包肩。
4、压痛避免患肩受压,睡觉时经常更换体位。
5、肌肉痉挛与萎缩定期为患者按摩上肢及肩部肌肉,主动加强上肢各关节活动,鼓励病人做手指关节各种运动如捏橡皮球或健身球,并做主动性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体后拉手,梳头动作等,以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1、小针刀治疗的护理(1)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介绍针刀治疗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感染(3)治疗完毕后保持伤口处清洁干燥,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时更换创可贴。
(4)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平卧休息,给予相应处理(5)3天内不能淋浴,防止针眼感染,疲劳或未进食者应休息或进食后在治疗2、肩关节臭氧治疗的护理(1)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2)根据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注意保暖(3)治疗后应卧床休息半小时,注意观察伤口部位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肩凝症西医病名:肩关节周围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课件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三)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1.风寒湿痹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淡,舌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血瘀气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亏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淡,少苔或舌苔白,脉细弱或沉。
三、治疗方法(一)针灸疗法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
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气血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
治疗方法:1、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2、电针刺激:选用华佗牌SDZ-Ⅱ电子针疗仪。
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5±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分钟。
3、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
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罐1-2只,留罐10-15分钟。
4、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用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疗程。
5、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
6、还可采用针刀疗法、腹针疗法、火针疗法等。
(二)推拿治疗:1、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在患者后面;2、揉按肩背肌肉,拿斜方肌,功在放松该部肌肉,解除肌肉(包括血管)痉挛,散寒止痛;3、点按肩背部有关穴位,可选天宗、秉风、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4、肩周揉按,点阿是穴,旨在解除该部肌肉痉挛,松弛肌肉,恢复肌肉弹性,松解粘连,有止痛解痉、活血化瘀的作用;5、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可解除肌肉痉挛,进一步松解粘连,有散结止痛、振奋阳气的作用;6、点按肩部相关穴位,如肩髎、肩髃、肩臑等穴,有通经止痛作用;7、摇、拔、牵、抖肩关节,即被动地强制性地帮助病人恢复肩关节功能,可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功能。
操作时应注意循序渐进,用力适到好处,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禁用暴力;8、揉按点压上肢有关穴位及经络。
穴位可选曲池、手三里、少海、内外关、合谷等穴,以达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目的;9、放松,即于最后用力拍打、抖按、擦挤的方法,再次放松肩背部肌肉。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湿痹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乌头汤加减麻黄9克、制川乌6克、白芍9克、黄芪9克、甘草6克、防风9克、羌活9克、桂枝6克2、血瘀气滞型治法:活血通络,舒筋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红花6、熟地12、当归9、白芍9、川芎6、羌活9克、桂枝6克3、气血亏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生姜15克、桂枝9、当归9、川芎9、白芍9、白术9、细辛5克、秦艽9克、防风9克、炙甘草6克。
(四)中药熏药治疗:选用广州今健中药熏蒸床JS-809A,采用熏疗2号(红花、络石藤、透骨草、鸡血藤、威灵仙、桂枝、木瓜、苍术、川芎、牛膝),放于熏蒸仪容器内加水适量蒸煮,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肩背部熏蒸,时间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7日为一疗程。
(五)物理治疗:采用电脑中频、激光治疗、微波治疗、超短波、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等。
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整体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第三辑)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2、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
3、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无效: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证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1、肩部疼痛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或VAT法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进行积分计算。
注:VAS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cm的游动标尺,一面标有10个刻度,两端分别“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病人,让病人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病人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目前临床常用的VAS尺正面“0”端和“10”端之间有游动标,背面有“0-10”的刻度,实用而方便。
2、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采用就《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尺)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A: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内旋:肩外展90度,达不到90度者采用最大外展。
肘屈90度,前臂旋后。
将角度盘缠于前臂背部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内旋角度。
外旋: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0 0 0 57 左头外侧10 10 10 52 左耳20 20 20 47 左耳上方30 30 30 42 左顶部40 40 40 37 头顶中部50 50 50 32 右顶部60 60 60 27 右耳上方70 70 70 22 右耳上1/380 80 80 27 右耳中1/390 90 90 12 右耳下1/3注:右手摸手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
0 极度受限0-601 严重受限60-1202 显著受限121-1803 中度受限181-2404 轻度受限241-3005 正常301-360五、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思路和措施: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慢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特点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属中医学“肩凝症”范畴,其病机多因老年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闭阻,不通则痛,进而出现活动不利,而活动不利又进一步加剧了气血闭阻。
以致经脉筋肉失于濡养,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发为本病。
根据肩凝症(肩周炎)疼痛及压痛常出现的部位和经络循行分布特点,本病属于手三阳及手太阴肺经病变。
病程日久,病情缠绵,依据中医“久痛入络”的理论,病变又与手三阳络脉及手太阴络脉密切有关。
元·窦汉卿《标幽赋》说:“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又说:“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以通调手三阳及手太阴肺经经脉为主,结合表明针十五络脉分布特点,以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基本法则综合规范治疗,是本病治疗取效的关键。
(一)治疗难点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明显,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尽快改善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或避免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是治疗的重点、难点。
2、粘连期: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在缓解肩关节疼痛的同时改善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难点。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1、粘连前期加强中医调护教育,要求患者注意肩关节局部的保暖、避免过劳,并行肩关节局部中药“通络热奄包”热敷。
2、治疗时粘连前期加强温针、拔罐的使用,推拿手法宜轻。
粘连期推拿多采用局部筋结的分筋、弹筋及摇、拔、牵、抖肩关节等手法。
3、粘连期要求患者自行运动锻炼,具体如下:(1)爬墙练习,面对墙壁,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肢前伸,手指做爬墙运动和由低逐渐增高,使肩臂肌肉有牵拉感,重复10次,坚持练习。
(2)后伸压肩,背地桌面,双手扶桌,反复下蹲,重复10次,练习肩关节后伸功能。
(3)站立画圈,站立、双臂伸直,避免弯曲,最大限度缓慢地由下向上按顺时针画圈(注:双臂伸直,否则无效),然后逆时针划圈,重复10次,反复进行。
(4)患者双手扶持固定物体(如床沿、桌边)做下蹲,用体重牵拉患肢向上举直。
(5)双手在颈后部交叉,肩关节尽量内收及外展,反复数次。
运动锻炼时注意:(1)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收效。
(2)根据个人体质强弱、年龄差异、病情轻重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运动方式。
(3)时间、次数及运动量应因人而异。
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不能操之过急。
(4)锻炼时间应根据个人情况,以晨起和睡前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