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肩周炎如何治疗5个肩周炎的治疗方法

肩周炎如何治疗5个肩周炎的治疗方法

肩周炎如何治疗5个肩周炎的治疗方法1肩周炎的症状在临床表现是单纯性酸痛,无运动障碍。

2 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不能上举或后翻,两者中有其一者。

这也是属于患有了肩周炎的症状表现。

3静止不痛,肩周炎的症状表现为活动时某一部分酸痛明显。

静止痛,半夜至天亮之间疼痛较著,起床活动则有所减轻。

肩关节功能有障碍。

4 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凝固,动作不能。

前三类较轻,疗程也相应较短。

后两类较重,应嘱咐患者树立信心,耐心接受治疗并适当进行有利于肩关节活动的体育锻炼。

1、中药肩周炎中医称之为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

以活血散瘀为主,其代表为透骨肩周贴。

在中医古典医籍《素问·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

2、拔罐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

每次选两个穴位,交替使用。

3、刮痧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

每周可刮1~2次。

4、针灸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

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

每日1次。

两周为1疗程。

5、理疗选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可起到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热盐熨烫治肩周炎用大盐粒500克,炒热,装布口袋捆结实不要让盐粒掉出,放在肩部慰烫。

此法以治新病为佳,旧病亦有效。

拉毛巾治肩周炎拿一条长毛巾,两只手各拽一头,分别放在身后,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像搓澡一样先上下拉动,再横向拉动,反复进行,每次15分钟。

刚开始可能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应循序渐进,动作由小到大并由慢到快,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

只要持之以恒,肩周炎的症状就会得到控制和改善。

摇扇防治肩周炎摇扇子是一种需要手指、腕和局部关节肌肉协调配合的上肢运动。

杨金斗运用经筋辨证理论推拿治疗肩周炎经验

杨金斗运用经筋辨证理论推拿治疗肩周炎经验

久立后加重, 平躺休息, 高抬腿后减轻 , 舌质黯淡, 白, 苔 脉沉 。
下 肢 静 脉 超 声 提 示 :左 下肢 静 脉 回流 差 , 脉 瓣 不 完 整 。辨 证 静
为气虚血瘀 。 治疗 遵 循 《 枢 ・ 针 十 二 原 》“ 则补 之 ” 菀 灵 九 虚 、“
部阿是穴配合毫针 、火罐, 能起到祛瘀生新 、补火助 阳、激 发
本病, 取得满意疗效 。笔者跟师 2年, 获益 匪浅, 现介绍如下, 供 同行参考 。
1 辨 证 1 1 辨 经 筋 . 十 二 经 筋 之 手 六 经 筋 都 通 过 肩 部 , 络 上 肢 与 躯 干 。杨 老 连
老年人肝 肾渐衰 , 气血虚亏, 肉失于濡养, 筋 若受外伤 或风 寒湿邪侵袭 , 易致肩部经脉不通, 气血凝滞, 肉挛缩而变生诸 筋
文 章 编 号 : 10 —3 42 1)90 9 —2 0 55 0 (0 20 —0 40 手 少 阳三 焦 经 筋 主外 后 侧 , 用 于膈 外 及 肘 部痛 、 适 臂外 两 骨 之 间
肩 关 节 周 围炎 是 肩 关 节 囊 及 其 周 围 韧 带 、 腱 和 滑 膜 囊 的 肌
痛 、肩胛引颈痛, 症见肩不能外举;手太 阳小肠经筋主后侧, 适 用于腋后廉痛, 引肩胛耳后完骨, 肩胛引颈痛 , 症见肩不能后举 。 1 2 辨虚 实 .
虚证见肩 关节活动滞 涩不利, 痛 时作时止 , 体 力量减 疼 肢 弱 , 肉松 弛痿 顿 , 体 消 瘦 , 疲 倦 怠 , 质 淡 , 细 弱 。 实证 肌 形 神 舌 脉 见 肩 部 疼痛 不 能 屈伸 , 则 痛 甚 , 体 僵 硬 强 直 , 肉满 胀 , 动 肢 肌 可 见局部红肿之征, 质 红, 弦 。 舌 脉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早已有之,见证了中医在治疗这一疾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分析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以及传统中医理论与肩周炎的关系。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探讨,可以为当代中医治疗肩周炎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中医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描述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主要思路。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对肩周炎疾病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研究的目的。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正文部分包括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以及传统中医理论与肩周炎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将详细介绍肩周炎在古籍中的记载内容,中医如何治疗该疾病,以及中医理论如何解释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结论部分将总结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探讨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现实意义,并展望未来中医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发展方向。

通过结论部分,读者可以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做一个简明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以及传统中医理论与肩周炎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学对于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为现代医学对于这一疾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时,通过总结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以及中医治疗肩周炎的现实意义,可以对中医在肩周炎治疗中的发展进行展望,推动中医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和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拓展对肩周炎这一常见疾病的认识,并为中医学在传统和现代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2.正文2.1 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肩周炎,又称为肩部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古籍中,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丰富的记载。

下面将就几部典籍中关于肩周炎的记载进行介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对于肩周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描述。

常见的肩周炎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僵硬等,而其病机主要是风湿侵袭所致。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主要是疏风散寒、舒络通络。

在用药方面,可以采用温经通络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以解除寒湿之邪;也可采用疏风活血的药物,如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金匮要略》也有关于肩周炎的记载。

该书强调了肩周炎的发病机理与气滞血瘀的关系,认为肩关节周围气血不畅通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

《金匮要略》提倡在治疗肩周炎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川芎、丹参等,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医学心悟》是一部综合了古今医学精华的著作,其中也有对于肩周炎的描述和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情志失调、膏肓燥热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结合病机调理气血,调和阴阳。

常用的药物包括枸杞子、黄连、黄芩等,以清热疏利、滋阴益气的作用缓解炎症,促进康复。

中医古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独到的见解,强调了调理体内气血、疏通经络的重要性。

在治疗肩周炎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希望这些古籍中的智慧能够为患有肩周炎的患者带来一线希望。

【2000字】第二篇示例: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肩周炎的记载并不多,但通过对古籍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的经典古籍中,也有对肩周炎这类病症的记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肩周炎的病因病机、症状与辨证施治。

他认为肩周炎多由外感风寒、风湿侵袭所致,主要病机为经络受阻、气血不畅,导致肩关节周围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张仲景主张通过疏风散寒、温经活络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肩周炎的症状,并指出在疾病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预防病情恶化。

而在《金匮要略》中,王叔和也对肩周炎的病因与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他指出肩周炎常见于肾脾虚弱、风湿湿热内蕴的情况下,导致气血不畅、筋骨失养而致肩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王叔和强调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症状表现及辨证施治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脾肾,加强体质,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古籍中对肩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

药物治疗一般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桂枝茯苓建中汤、羌活胶囊等。

针灸疗法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常用的穴位包括肩井、天台、曲池等。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揉摩患处、舒筋活络来促进气血畅通,减轻疼痛感。

古籍中对肩周炎的记载虽然较为简略,但却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这一病症的认知与治疗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中医传统医学的推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法,希望通过传统的中医方式来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肩周炎属于慢性疼痛症状,治疗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同时也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情绪愉快,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与预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第二篇示例:肩周炎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僵硬,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在中医古籍中,对于肩周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有着丰富的记录。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肩周炎的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如下:
中医诊断标准:
1. 呈慢性发病,大多无外伤史,少数可由轻微外伤诱发,表现出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2. 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3. 肩关节造影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的表现,后期可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改变。

中医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肩部串痛、沉重或肩部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肩部疼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寒恶风,昼轻夜重。

2. 瘀滞型:肩部疼痛,局部肿胀,疼痛拒按,痛以夜间为甚。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肩部疼痛,伴肢体麻木、颤动。

头晕目眩,面色恍白,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4. 肝肾虚型:病程较长,肩部疼痛绵绵,遇劳加重;肩部疼痛僵硬,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

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咽干燥;头晕眼花,不胜劳倦,伴有眩晕耳鸣等。

请注意,以上诊断标准并非绝对,具体的诊断及治疗应结合专业医生意见进行。

如有任何持续的疼痛或不适,请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冻结肩辨证分型

冻结肩辨证分型

冻结肩辨证分型
冻结肩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也称为肩周炎。

它主要表现为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和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中医理论,冻结肩的辨证分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气滞血瘀型、寒湿阻络型和肝肾亏虚型。

1. 气滞血瘀型
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多见于中年人,主要症状是肩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胀痛感。

患者常常感到肩膀沉重,难以抬举。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上,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红花等,以及针灸疗法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 寒湿阻络型
寒湿阻络型的患者多见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环境下。

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寒冷感明显,活动受限。

患者舌苔白腻,脉象沉缓。

治疗上,可以采用温经散寒的中药,如桂枝、羌活等,以及艾灸疗法来驱寒散湿,缓解症状。

3. 肝肾亏虚型
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患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细弱。

治疗上,可以采用补肝肾的中药,如当归、熟地黄等,以及针灸疗法来调养肝肾,缓解症状。

冻结肩的辨证分型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来确定,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冻结肩注重辨证施治,既要缓解疼痛,又要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肩部的活动。

浅谈肩周炎的中医药防治

浅谈肩周炎的中医药防治

浅谈肩周炎的中医药防治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又名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等,属中医”肩痹”、“肩凝”范畴,《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本病以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为慢性发病,有自愈倾向,预后良好,病程一般为数月,但也可长达2年。

【病因】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中医学认为年过五旬,肝肾渐衰、气血渐亏,加之肩部长期劳损,或肩部露卧当风,感受风寒湿邪,致使肩部气血凝涩筋失濡养,经脉拘急而引起本病。

风寒湿邪侵袭,劳损为其外因,气血虚弱,血不荣筋为其内因。

西医学认为多与人体自身免疫异常有关,也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颈椎病等有关。

【临床表现】肩关节疼痛,夜间明显,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显受限,以外展、外旋、后伸障碍明显。

肩峰下滑囊、结节间沟、大结节等处压痛,病程长者可见肩臂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明显。

x线检查多无阳性发现,有时可见骨质疏松。

【诊断】肩周炎发病缓慢,多数无外伤史,常见于中老年人,结合临床表现、x线检查诊断不困难。

本病需与肩部损伤、颈椎病、肩袖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肩周炎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包括手法治疗、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积极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加速痊愈。

1.手法治疗。

初期以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主,中后期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可选用摆动类(㨰法、揉法)、挤压类(拿捏法)、振动类(抖法)及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扳法)。

手法治疗时要注意用力适度,切记简单粗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练功活动。

练功疗法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包括肩关节环绕练习、手指爬墙、手拉滑车等动作。

锻炼的时间、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直至达到目的。

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有损无益。

3.中药物治疗。

中药内服按照辨证施治原则分型治疗,风寒湿阻型以三痹汤加减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瘀血型以身痛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气血亏虚型以当归鸡血藤汤加减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广泛的炎症反应。

本病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左侧较右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早期表现,仅以疼痛为主,或仅有轻微隐痛或肩关节不适和束缚感;继则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肩关节活动也逐渐完全受限;最后形成“冻结状态”。

本病在中医学属“痹证”范围,又称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等。

中医认为,人过中年阳气虚弱,正气渐损,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营卫失调,以致筋脉肌肉失去濡养,遇有风湿寒邪外侵,易使气血凝滞,阳气不布,脉络不通故发本病。

(1)正气内亏:“七七肾气衰”,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或劳逸过度,或病后体弱,致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中藏经*五痹》曰:“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惑,而众痹生焉”。

现代医学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曰:“凡尊荣之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2)邪气外侵:居住潮湿,中风冒雨,睡卧露肩等,均可致外邪内侵,寒湿留滞于筋脉,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侵淫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如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

”又如明·朱《普济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中医临床上一般把肩周炎分为以下四型:1、风寒侵袭主证:肩部疼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疼或隐痛,或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

局部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痛减。

舌苔白,脉浮或紧。

多为肩周炎早期。

主证分析: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复因汗出当风,风寒趁虚袭于肌肤经络,痹阻于肩部,使肩部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故见肩部疼痛,局部发凉。

因病程短,风寒仅袭肌表,故其痛较轻。

苔白脉浮或紧,均为寒邪在肌表之征。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桂枝10g,桑枝10g,海风藤15g,当归10g,川芎10g,木香10 g,乳香10g,甘草6g。

(正耀注:此蠲痹汤源自《医学心悟》,是程钟龄方)方解: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等祛风散寒,化湿通络;配以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理气,并能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寒胜者加制川乌、细辛;风胜者,重用羌活,再加防风。

2、寒湿凝滞主证:肩部及周围筋肉疼痛剧烈或向远端放射,昼轻夜甚,病程较长。

因痛而不能举肩,肩部感寒冷、麻木、沉重、畏寒,得暖稍减。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主证分析: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或因冒雨涉水,睡眠不当,外界寒湿之邪侵及,滞留局部。

日久寒湿内结,致使局部经脉闭阻,故见局部疼痛、麻木;寒凝邪实,故疼痛剧烈、畏寒;湿性重着,故有沉重感,得温则痛稍减。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为寒湿之征。

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麻黄10g,制川乌12g(先煎),白芍15g,黄芪30g,甘草6g;全虫12g,羌活12g,细辛6g。

方解:方中的制川乌、羌活、细辛、全虫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用麻黄散外寒表湿;芍药、甘草缓急舒筋;黄芪益气固表,并以此缓和麻黄、乌头之性,以防伤正气。

诸药配伍,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邪去而又不伤正,以达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

3、瘀血阻络主证:外伤后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

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拒按,肩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涩。

主证分析:外伤内挫,局部经络损伤,气血逆乱;或久痛入络,血脉瘀阻,故见局部疼痛剧烈,呈针刺样且有定处,拒按,或肿胀。

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征。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与桃红四物汤合并加减。

当归15g,丹参15g,生乳没各15g;白芍10g,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0g,桑枝20g,鸡血藤15g。

方解:方中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止痛;熟地配当归以养血;白芍缓急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用桂枝、桑枝、鸡血藤祛风通络。

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效。

4、气血亏虚主证: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肌肤不泽、神疲乏力;或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

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主证分析:久病体弱,气血亏虚,外邪乘虚侵袭,闭阻经络,肩部筋脉失于荣养,故见肩酸痛麻木、肢软乏力、肌肤不泽、肌肉萎缩、神疲乏力。

舌淡,脉细弱无力均为气血亏虚之征。

治则: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方药:秦桂四物汤,或用本方加味治之。

秦艽12g,桂枝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0g,生地12g;黄芪15g。

寒甚加羌活、独活、附子;湿甚加苡米、海桐皮;筋缩不利加木瓜、鸡血藤、忍冬藤;痛甚加全虫。

方解:本方以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养血柔筋,以秦艽祛风散寒,以桂枝、黄芪益气温经通络散寒;共奏益气养血,疏经散寒之效。

二、治疗肩周炎的中成药1、伸筋丹伸筋丹的组成有:地龙(炒)500克,马钱子(制)、红花各350克,汉防已、乳香(醋炒)、没药(醋炒)、骨碎补(制)、五加皮各150克。

具体制法为:马钱子用砂烫至外表呈棕黄色并鼓起祛毛屑,骨碎补用砂烫祛毛。

将上述药物粉碎成末混匀,装入胶囊,每丸含0.15克。

用时,每日3次,每次5丸。

15日为1个疗程,停药5日,再服15日。

药效:该药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

药理分析结果表明其镇痛作用不属于中枢性镇痛,而是通过局部的消炎,消肿以达到消除疼痛症状的目的。

此外,该方对其它骨伤科疾病的疼痛也有较好疗效。

另外,肩周炎重在自我锻炼,如果配合得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黄芪桂枝五物汤药方组成为: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止痉散粉1.5克。

用时,除止痉散粉随饮片煎汤送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分2次服。

药效:由于中老年人肝肾渐衰,筋骨、筋膜等组织逐渐退行性改变,在风、寒、湿、邪浸袭的诱因下,造成肩关节局部的肌肉、筋膜、软骨等组织发生紧张、僵硬、变性、增生或萎缩等病理改变,因此,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

通过方中的桂枝,可辛温助心阳,通经络,改善肩关节周围筋骨、经络等的血运,驱除肌表之邪,以缓解疼痛。

生姜味辛,以佐桂枝、合芍药,调和阴阳,温养血脉;合大枣养胃气而发汗,以去肌肉,筋骨之邪。

黄芪调治营卫气血不足;细辛祛除里寒之邪;制川乌、制草乌温经止痛,治风痹等肢体麻木;止痉散粉解痉挛而且通络。

上述诸药加减应用,对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该方对颈椎病、腰腿痛也有较好疗效。

3、昆明山海棠片药物组成:昆明山海棠。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肩周炎之早期。

服法: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4、风湿寒痛片药物组成: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章。

功效: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扶正固本。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6片,每日2~3次。

5、风痛安胶囊药物组成:防己、木瓜、桂枝、生石膏、姜黄、海桐皮、忍冬藤、连翘、通草、黄柏。

功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主治:肩周炎早、中期有热象者。

服法:口服每次4~5粒,每日3次。

6、痹苦乃停片药物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制乳香、制没药、制马钱子、怀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

服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7、痹隆清安片药物组成:萆薢、怀生地、制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薏苡仁等。

功效:除湿消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主治:肩周炎各期有热象者。

用法:口服每次5~7片,每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三、治疗肩周炎外用膏药(1)肩贴灵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

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

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

(2)肩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

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各型肩周炎。

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

(3)消散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

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

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

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

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

(4)五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

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黄色)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

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

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

四、治疗肩周炎——药浴疗法(1)洗剂Ⅰ号药物组成:防己30g,威灵仙30g,五加皮30g,羌活30g,独活30g,川芎30g,赤芍30g,红花30g,木瓜30g,鸡血藤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青风藤30g,桑枝30g,马钱子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功效:温经活络,祛风散寒。

主治:肩周炎。

用法:将上药用冷水浸泡于铁瓷盆内,2小时后,文火煎熬20分钟,不去渣,待放置温度适宜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直接用药液洗浴患处,再次用时加温即可,加温前可续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