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说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想北平》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word文档资料

《想北平》教案毛化群[教学目标]1.注重文本解读,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品味、理解作者的情感。
2.创造对话氛围,努力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3.进行生命对话,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重点难点]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评点的方法,读出自已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方法]评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渲染感情,导入本文课间播放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营造气氛。
这首歌曾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尤其是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们,更是道尽了他们的心声,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成了恒久的烙印!是的,故土难离,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总是深深扎在故土里。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看看我们的作家们是怎样表达对故土的感情的?首先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将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并加以体味。
学生回答后PPT呈现以下内容A、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B、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C、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2、在这些语句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请大家用一个字来概括。
(1)我觉得可以用“想”来形容,因为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并且是都想得要落泪了。
(2)是因为作者深爱北平,所以他才想北平,我认为可以用“爱”来形容,这“爱之深,想之切”嘛!(3)可以用“真”来形容,因为这几句中,都有“真”字,体现老舍对北平的真感情。
三、细读课文,涵泳品味,运用评点法进行赏析。
刚才同学不仅找到了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并且也概括出了其中的情感。
可是老舍却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的。
作者对北平的爱到底有没有说出来呢?如果有的话,他又是如何把它说出来呢。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解析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解析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解析《想北平》有人曾经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这几句话微言大义。
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杨晓瑜:“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做背景,我不至于害怕。
”老舍先生以北平做背景的小说《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还有“捡”说明信手拈来,极其简单,正好与后面“爱北平却说不出”对比。
“躲开”一词也用得形象生动。
师:嗯,很好,杨晓瑜同学抓住小说和散文的不同来比较。
小说来自虚构,北平只是背景,那是“他们的”北平,作者信手就可以拈来。
而散文来自生活的真实,来自自己的血肉体验,是“我的”北平,是最挚爱的北平,所以觉得困难。
潘开心:我有个疑问,既然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第一段要反复强调我的北平只能等于牛之一毛?师: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潘开心提的问题很好。
谁能够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刘昕怡: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北平”,这是全文的关键,为后文所写的北平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
点明我的北平,不是区域上的,而是我感情上的。
而这和上文所说的“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所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蒋一帆:“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一个是我了解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还有就是我自身大概也等于牛的一毛,微不足道,在浩大的北平之中。
这与后文,我的北平是平民眼里的北平,而北平生活中的我是一个穷苦人,也是一种关联。
师:点评得不错,同学们之间形成对话了,这正是学习之道。
还有谁来继续点评。
冷雯璐:第二段多处写自己说不出来,显得朴素而感人,作者没有华丽的排比和优美的词句大力来说,自己有多爱北平,只是直白地说“我真爱北平!”为什么要这样?北平是作者的根,是作者心里最宁静的一个地方,表达的语言越是简单,就越真诚,文中写到母亲,其实就是写北平,作者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更加细腻感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三、说学情已有知识和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园不可割舍的感情;高一学生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学习方法和技巧: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四、说教材内容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文本特点:作者用纯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北平深切的爱课时安排:2课时五、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六、说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故乡存留了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表达对故乡的恒久记忆与牵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二整体感知课文1、问:谁想北平?(导入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老舍相关知识(2)师指明识记重点: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2、问: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导入赏读文章最后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3、问:作者为何如此想念北平?(导入探究文本)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三欣赏探究交流(一)探究问题:作者为何想北平想到要落泪的程度?1、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2)找出文中表现出的理由(3)跳出课本探寻理由(4)交流、讨论思考所得2、参考提示:(1)不在北平(引导简单了解作者当时情况)(2)不只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使然(引导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3)深层次原因:因爱而想(引导赏析课文2、3两节)(二)探究问题:作者对北平有怎样的爱?1、学生活动:(1)诵读课文2、3两节、(2)归纳、交流2、参考提示:爱到说不出(1)与北平心灵契合融为一体(2)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了解老舍对母亲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文中所说的那种爱)(3)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三)探究问题:这个让作者如此眷恋的北平样子的?(引导赏析“我的北平”)1、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46节(2)自主概括所写的“我的北平”的特点(3)交流2、参考: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我的)北平→布局匀调贴近自然(四)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1、学生活动:(1)欣赏北京的相关图片(2)回顾全文内容(3)讨论探究: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花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2、参考:(了解:)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小结:)可以说北京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笔下的北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个平民的北平一个普通的北平(导入写作技巧的学习)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四写作技巧延伸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过这叙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与北平的亲密关系表达了独一无二的情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信心。
我要求学生用朗读表现瀑布的美丽壮观,学生面有难色,没有朗读到位,教师播放瀑布倾泻而下的录像画面,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自读课文,经过练习,学生朗读信心增强了,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三、说学情已有知识和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园不可割舍的感情;高一学生,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落,以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质疑,比如说:父亲的看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并通过再读父亲的话,使学生认识到花生最可贵的特点,那就是——朴实无华、默默无闻。
随后,我让学生分组探讨,领悟父亲接下来说的话。
再抓住关键词“只”、“体面”、“……要……不要……”理解“我”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
学习方法和技巧: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四、说教材内容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文本特点:作者用纯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北平深切的爱课时安排:2课时五、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讨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六、说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老舍【学情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赤子心中永恒的太阳,是旅人永远的停泊港湾,是人生的出发点,也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是人精神固守的家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思,这是人类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实现了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身份转变,价值观开始慢慢建立,情感体验也慢慢开始变得丰富,这时候十分适合进行相应的价值观引导教育。
收导学生品读这一课时,应努力指导他们循着文章的笔触感受浓浓的乡情、乡韵,聆听游子的心声。
【教材分析】《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一篇散文,本文属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一学生完全可以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3.品味老舍简练俗白、纯净亲切的“京味儿”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
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故乡情结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中国现当代作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也谈《想北平》的抒情方式

也谈《想北平》的抒情方式第一篇:也谈《想北平》的抒情方式也谈《想北平》的抒情方式兼与谈胜轶老师商榷文章作者《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流寓青岛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
多年来,一直被各种版本的高中教材选录,可见其经典。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
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
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用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读者,激起共鸣。
全文流淌着的是作者与北平之间浓得化不开的深厚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此文主旨的解读也越发透彻。
人们不再把本文的情感与主旨的理解简单地停留在“作品通过对北京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上,而是能够结合时代背景,逐渐深刻地理解到老舍先生在文中真正要表达的他“对自己家园即将沦陷的忧虑”(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正如谈胜轶老师在《“我欲落泪”的牵念——浅谈老舍〈想北平〉的“冷抒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第8期)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想北平’的‘想’固然是‘思念’‘想念’的意思,但又非一般意义上的想念。
它指的应该是一种忧国忧民、感时伤乱的思乡情怀,即在国家多事之秋,民族危难之际,作者对故乡的牵念。
”这样的理解无疑是非常正确而深刻的。
《想北平》写于1936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的作者寓居青岛,任教于山东大学。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整个华北狼烟四起、阴霾笼罩,北京自然亦岌岌可危,沦陷在即。
对此,作为一位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老舍先生不可能无动于衷。
想必他是应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是会“长相思,摧心肝”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老舍是在强抑着大悲大痛、忧虑难测的心境中写下此文的,文中倾注的感情之强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高中语文苏教版《想北平》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想北平》优质教案《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教版《想北平》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想北平》优质教案【文本分析】《想北平》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一篇。
这一板块中的文章重在阐释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
本文作者老舍先生运用质朴流畅的语言,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传递了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
文章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自然中流露真情,特别是其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和“言有尽而意无情”的散文结尾,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散文这种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
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的方法来达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学到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目标阐述】知识和能力1.能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
2.能够找出文章中何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和方法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感情地出声读和快速默读的方法。
2.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2.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和相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质朴流畅的语言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在行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在建国之前并不叫北京,而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叫北平。
现在的北京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那个时候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吧。
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想北平》,看看老舍先生心目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说课

《想北平》说课稿苏教版语文必修1说课
《想北平》说课稿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方法;4、教学设想;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苏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优秀说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想北平》说课稿范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想北平》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分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
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
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
因此,分析两篇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
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
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
3、课堂协作讨论。
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
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
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
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
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
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
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而且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
《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
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
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
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
讨论要点如下:相同点:(1)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3)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
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
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
《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
”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
“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
”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
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
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
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
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
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
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五、总结与拓展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
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附:板书设计脉络感情手法引子:我的北平(1)整体感觉:安适热烈类比我爱北平(23)城市布置:匀调眷恋以情驭景想北平老舍故都风俗画(47)花多菜多果子多闲雅对比烘托结句:真想北平(8)接近大自然思念板书设计理由:重点难点清楚,让学生明白脉络,写景特点,感情主旨。
《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A、知识目标: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
三、说学法: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研习课文——导问法(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