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版古从军行整理..ppt

合集下载

《从军行》ppt课件全版.ppt

《从军行》ppt课件全版.ppt
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死破敌,报国卫边
的豪情壮志
优选文档
19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情 景交

黄沙百战穿金甲, 高度概括
对 比 鲜 明
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接抒情
优选文档
20
三读:读出气势,感受诗情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的一句是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豪情壮志戍守边关的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优选文档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优选文档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
(其四)
优选文档
唐 王昌龄
1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大 漠 风 尘 日 色 昏,
红 旗 半 卷 出 辕 门。
前 军 夜 战 洮 河 北,
已 报 生 擒 吐 谷 浑。
优选文档
27
身经百战,漫漫黄沙磨破了铁甲 战衣,然而,将士们却立下铮铮誓言: 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战事之频繁,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优选文档
14
二读——读出理解,想象画面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优选文档
4
王昌龄,盛唐边塞 诗人,字少伯,江宁 人。其诗含蓄、深婉、 浑厚、明快,有“诗 家天子王江宁”的称 号。其七绝与李白齐 名,被世人誉为“七 绝圣手”。现存诗一 百八十余首,明人辑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文本研习 二、颔联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 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 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 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 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 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 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2024版《从军行》课件ppt完整版

2024版《从军行》课件ppt完整版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表达的家国情怀,探讨诗中展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形象,理解诗人对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
2024/1/30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从军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
角色扮演:体验唐代边塞生活
学生分组扮演唐代边塞军民, 通过服饰、道具、表演等形式 再现唐代边塞生活场景。
拓展文化视野
边塞诗所描写的边地生活和自然 风光,可以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 识。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 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 借鉴,促进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
展。 18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1/30
19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的家国情怀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 惑登进士第
代表作品:《出塞》、《从军 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2024/1/30
5
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 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晚唐时期
边塞诗多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思,风格沉郁顿挫。
2024/1/30
17
边塞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中所表现
2024/1/30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边塞诗, 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产。
详细讲解《从军行》的诗歌内容,包括描写 手法、意象运用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 壮志豪情。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他代表 作欣赏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01
描绘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与军营中将军寻欢作乐的对比,突
出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02
描写征人长期戍边的辛苦和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03
探讨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表达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通过与其他相关诗歌作品的比较 ,进一步深化对诗人战争与和平
观念的理解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爱国主义情怀在《从军行》中体现
01
描绘边塞景象,激发爱国热情
《从军行》通过生动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
形象和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现将士们忠贞报国 的精神风貌,彰显其 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艰苦卓绝、豪情壮志边塞生活写照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 然环境,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辛
展现边塞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 坚守职责,保卫边疆的豪情壮 志
通过边塞风光、民俗风情等元 素,呈现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诗人对战争和和平思考
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 悟,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外战争题 材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永别了,武器》、《红日》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题材 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意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情感 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岑参、 高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 歌行》、《从军行》等脍炙人口

从军行-(完美版)最新精选PPT课件

从军行-(完美版)最新精选PPT课件
诗中的“征蓬”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特征,思想感情/哲理。
示例:征蓬具有随风飘转的特点,比喻漂泊不定的行 踪,表达了诗人身不由己,飘零无依之感。
二、提炼字词绘场景
军情紧急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温故知新——手法达意
赏析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
常若出见其题中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上册 1.赏析诗句。 2.某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 运用夸张的手
法 答,题描技绘巧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表 手现法了,赏诗人析博,大情的感胸/怀哲和理宏大。的抱负。
渲染惜别氛围,抒发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作业: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新声】新的乐曲。【关山】边塞。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1)品味第一二句诗中的“新”和“旧”的表达效果。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 秋月照长城。”所展示的画面。
场景?
行军神速
战斗激烈
温故知新——炼字绘境
常见题型: 1.诗中哪一字望,岳描(绘杜了甫什)么八年景级上?册/突出了景 岱物宗夫的如什何么?特齐点鲁?青未(了常。见造于化判钟神断秀题,的阴选阳项割)昏晓。 荡2胸.生品曾味云诗,中决某眦字入归的鸟表。达会效当果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品.描味绘颔诗联“句钟展”示字的的画表面达效。果。
2. 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用浓辞丽藻描绘战争场景,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誓死

《从军行》课件PPT(完美版)

《从军行》课件PPT(完美版)
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文 中的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的写作背景 及题材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最后背诵这首古诗。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 战”“终不还”。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 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 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 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运用:如《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就表达了戍 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积 累:
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 哪些呢?
__报__君__黄__金__台__上_意__,__提__携__玉__龙__为__君__死__。__ __男__儿__何__不__带__吴__钩__,__收__取__关__山__五__十__州__。_

王昌龄《从军行》PPT课件

王昌龄《从军行》PPT课件

是唐代诗歌的主要
题材。以边塞军旅
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
风光,或反映戍边
的艰辛。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
龄,李颀等。
.
2
(sǎn) (qiú)
护将 薄狐散 树忽 胡北
铁军 。裘 万如 天风
衣角
树一 八卷
冷弓
入 梨夜 月地
难不 不珠 花春 即白
着得 暖帘 开风 飞草
。控 锦湿 。来 雪折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 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 通往西域的要道,. 是突厥的势力范9
词语点拨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
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
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
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
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第三四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
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在
此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密,战
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
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
金甲尽管磨穿了,将士的报国壮志
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
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
.
17
总结:古诗鉴赏六看
因此,古典诗歌的鉴赏,一看类型
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代表作
.
8
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 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 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 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 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 山。

古诗《从军行》ppt课件

古诗《从军行》ppt课件

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诗中表达了士兵们保家卫国、英 勇杀敌的豪情壮志,传承了中华
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彰显民族性格
通过描绘士兵们的坚韧不拔、不屈 不挠的战斗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 坚强、勇敢的民族性格。
传承古代文化
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该诗的传承 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 精神传统。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下一句便显得铿 锵有力、掷地有声。这里的“破”是攻破、击败之意。“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还”,是“归”的意思。 两句诗展现了边关将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和 抒发军人豪情著称。《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生 动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唐代军人的英勇形象和爱国 情怀。
诗人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
王昌龄的其他作品
除了《从军行》之外,王昌龄还创作了《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多首脍炙人口的 边塞诗,这些作品都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军人豪情为主题,具有浓郁的唐代气息。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 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 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 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 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2. “黄沙百战穿金甲”
貌令人肃然起敬。
03
3. 深沉激昂的情感基调
全诗以深沉激昂的情感基调贯穿始终。既有对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同情
和关怀,也有对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和钦佩。这种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哀怨之感、思归之念。胡雁胡儿都
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
远戍到此的“行人”呢?
2、“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 落。”请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 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接着 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 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接下来, 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 诗人却从侧面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 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 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 “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 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1、认识李颀的《古从军行》诗歌主 题的深刻性。 2、《古从军行》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诗人用音节和叠字表现巨大的讽喻力
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 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 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 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 豪迈悲壮。
边塞诗主要内容有: A、边塞风光; 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E、厌战怨征。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出了什 么样的环境特征?
2、“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请 分析这句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
3、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讽刺 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哪一句用警醒的 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4、“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汉”等 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4、“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桃入 汉”等典故,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作用?
• 明确:(首先结合注释理解典故)
• 这些典故借古讽今,暗示了唐王朝的帝 王好大喜功,草菅人命,造成生灵涂炭。 典故的好处在于,有些话不好直说,可 以借助典故曲折地表达主题;同时,使 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原来古今帝王都 不体恤民生大率如此。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者简介
李颀
(690-751)
唐朝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 南登封。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 尉,晚年在帮乡隐居。他与王维、 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 往,诗名颇高。诗内容丰富,以 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其诗 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 擅写各种体裁,七言歌行尤具特 色。作品今存《李颀集》。生平 事迹见《唐才子传》。
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 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 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 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 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 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 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李颀的《古从军行》是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正如《唐诗别裁 集》中云:“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 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3、这首诗借汉喻唐,以古讽今,其主旨是 讽刺唐玄宗的穷兵黩武。你认为诗中那一 句用警醒的语言点明了这一主题?
明确:“空见蒲桃入汉家。”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 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 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只有跟着 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 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诗人用“年年”两字,指 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从军生活环境?突
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征?
• 明确:

诗开首两句先写“白日”、“黄昏”紧张的从军
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
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四句接着描绘晚上的环境。风沙弥漫,一片
漆黑,只听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
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 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 队的战斗生活。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 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 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 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今天,咱们来一 起学习李颀的《古从军行》。
•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 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换到的是什么 呢?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 答案“蒲桃”,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此 处用故,讥讽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草菅 人命的帝王,有力地揭示了主题,起到了 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该句也是全篇的 诗眼,是诗意的落脚点,前面的铺陈,在 此处都有了着落。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2.对比 3.虚实结合 4.用典故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
共鸣了。

接着五、六两句,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
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
状亦可相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行人”流露出了怎 样的心情?
• 明确:

七、八两句,侧面点出“行人”
①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②.表现战士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 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 )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陈陶)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④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