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态文化对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以华北科技学院越南留学生为例

合集下载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导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深造,这给中国高校带来了许多跨文化适应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并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一、跨文化适应是什么跨文化适应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适应中国的语言、社会习惯、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二、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1. 语言障碍:由于中文与其他语言的差异巨大,许多留学生会面临语言障碍。

不会使用中文会限制他们与本地学生和教授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2. 文化差异:与中国的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困扰留学生的问题。

这涉及到社交习俗、饮食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

例如,中国人有许多节日和传统习俗,留学生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

3. 学术压力:中国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与其他国家的差异较大。

许多留学生可能对中国的学术要求感到不适应,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的课程。

三、帮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1. 提供中文语言课程: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中文语言课程,帮助留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中文沟通能力。

2. 开展跨文化培训:高校还可以组织跨文化培训活动,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中国的文化。

3. 提供定期心理支持:高校可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留学生解决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扰。

4. 加强师生交流:高校可以组织师生交流活动,促进留学生与本地学生和教授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5. 构建多元化的学术环境: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学术环境来帮助留学生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

例如,可以开设小组讨论、实践课程等,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

结语: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留学生本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留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在教学中的探索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在教学中的探索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在教学中的探索随着中国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他们深造的地方,这也是因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发展机会。

跨文化心理适应成为他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大挑战。

这也促使教学界开始重视如何有效地帮助来华留学生跨越文化心理障碍,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教学环境。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首先是语言障碍,大多数留学生来到中国时不懂汉语,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教学方式也不太了解,语言障碍成为了他们融入中国教学的第一道门槛。

其次是价值观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存在着差异,留学生需要适应中国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中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与他们祖国的不同,需要时间去理解和适应。

教学中如何帮助留学生进行跨文化心理适应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语言是跨文化适应的基础,语言的教学应当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师应该注重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以及融入学术交流和社交生活中。

教学中还要注重传授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留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教育文化。

通过开设中文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讲座等方式,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且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教学环境。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和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留学生进行跨文化心理适应。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为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国家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让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促进交流和互相理解。

社会方面,鼓励和支持留学生参与当地的社团和志愿者活动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进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和辅导来帮助留学生解决跨文化心理适应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等方式,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术环境和社交环境。

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跨文化适应理论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文/郑安云李娇摘要: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产物。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来华留学生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语言沟通障碍、心理适应障碍、社会生活不适、学术适应困难及教育管理不适等因跨文化所产生的问题,阻碍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根据跨文化适应理论,平 衡“特殊照顾”和“趋同发展”的管理模式,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构建留学生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学生信息沟通服务网络,是提高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留学生管理;跨文化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我国求学。

据统计,2016年共有442773名外国留学人员来我国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1],我 国成为第三大留学目的国[2®。

根据《留学中国 计划》,到2050年,我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达到50万人[3]。

由此可见,一方面,留学生已成为 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生源国愈来愈多元,规模持续扩大(见表1),留学生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

一、跨文化适应的内涵与理论跨文化适应,也叫文化适应,是指“在由个体所组成的,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直接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个体处在自己独有的文化环境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

因此,当人们 来到新的文化环境,受到自身文化惯性和源文化(source culture)的制约,就容易与新的文化形成文化冲突,从而产生心理抵触、行为异常等不适症状。

跨文化适应就是个体在文化冲突表12007-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年份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来华留学生人数(人)195503223499238184265090292611328330356499377054397635442773留学生来源国数量(个)188189190194194200200203202205年增长率(%冤丨14.32 6.5711.3010.3812.218.58 5.77 5.4611.35作者简介:郑安云,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娇,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年第17期中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持 ,容易产生 各种心理 问题 和人 格障碍 ,需要专业 的心理辅 导。高校心理健康 中心可以为 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解 决跨文化心理问题 。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实力 ,可 以联 系专业 心理咨询机构对 留学生进行心理知识 的普及讲座 ,对心理障碍 学生进行专门治疗 。在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 式的心理测试 ,实时掌握 留学生心理动态 ,及 时发现问题 ,开
国与世界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是在 留学生适应的过程 中,高校 更 多的是输 出中国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
化 ,包括 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 ,却忽略 了对 留学生 自 身文化的考虑。在华 留学生族群具有 同样的文化基 因,同时他
国外 学者对外 国留学生 的心理与行为进行 了较为充分 的研 们对 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适应。如果 以留学生群体为媒介 ,可 究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对 于来华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题的 研究 ,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上的误解主要与中国学生及 当地居民的文化开放程度 以及接纳
程度有关 ,如果双方都站在 自己文化的背景上 ,对对方 的文化
采取拒绝 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 自身因素的影响 ,例如 自我评 价方式、性格 特点以及处理 问题 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适应 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 自身 因素造成 的。有些留学生对于留学中国期望过高,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与 理想有落差 ,感到急躁和焦虑 ,引发心理 问题 ;有些 留学生心 理 本来就存在 问题 ,对于 文化 差异较大 的新 环境根本无从适
管理全面化、深入化 、专业化 。 对 于留学生适应的管理应 该从 源头抓起 ,建立生源质 量考

儒家文化对来华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来华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来华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作者:刘晋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2期【摘要】通过越南的实地调研以及对三位来华越南留学生的访谈发现,儒家文化在越南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赋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从而实现文化的变迁。

越南留学生浸润在母国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思想营造的社会环境里,对于其日后在中国进行良好的跨文化适应有所助益。

【关键词】儒家文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文化涵化一、研究缘起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的运输与通信体系使得各个国家与人们逐渐相互联结与相互依赖。

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目前已成为越南留学生的主要留学地之一。

留学生在寄居国的跨文化适应是影响留学生教育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也成为国际留学生教育中较为关注的重要课题。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说过,中越两国可谓是“同文同种”,关系密不可分。

学者古小松总结道,“越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以汉文化为中枢,又多源融合了印度文化、西方文化,最终创造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南文化。

”[1]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影响之深远,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影响自然不必多说,连越南著名学者潘玉也承认,“越南文化,不管是文学、政治、风俗、礼仪、艺术、信仰,没有哪一点不带有可以被视为儒教①性质的印记;任何一个越南人,不管他怎样反对儒教,也都不可能摆脱儒教的影响。

”[2]梳理我国学者对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其大多是以问卷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

从饮食习惯、汉语水平、留学生管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为提高留学生在异国的跨文化适应水平提供相应建议,鲜少从文化影响思想观念的形成、继而指导个体乃至群体性行为的层面去考量,殊不知良好的跨文化适应须是留学生对寄居国“文化”的适应,文化影响才是深层次且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儒家文化自秦汉时期便传入越南,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涵化,被越南文化所吸收并赋予其新的本土化元素,从而与佛、道思想融合为越南独特的“儒释道”文化。

国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以某高校调研为例

国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以某高校调研为例

国外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以某高校调研为例 作者:李争鸣,刘欣蕊,闻希,张炜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51期

李争鸣,刘欣蕊,闻希,张炜育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研究以某校为主,进行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通过分析发现:70.6%的留学生适应中国教育系统,仅有7.1%的留学生不适应中国教育系统;89.4%的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满意,仅有3.6%的留学生不满意;关于心理适应性,88.2%的学生不存在心理不适应性,仅有11.8%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等。本文通过对留学生不适应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影响因素和改善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跨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62-02 本研究得到:校UPR-2014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李争鸣(1963-),男(汉族),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与管理创新;刘欣蕊,闻希,张炜育,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本科生。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各国人民不断涌入中国,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每年以10%以上的比例递增,2011年来华留学外国人突破29万人,其中40.61%来华是接受学历教育。2013年,来华外国留学生已经突破35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50万[1]。同时,北京制定了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使北京市高校外国留学生人数达到全国总数的一半,即25万人,平均年递增速度13.5%[2]。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在为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为北京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为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做出重要贡献[3]。对大学来讲,接受外国留学生是营造国际化校园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高校国际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

跨文化适应问题一直是困扰留学生的难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饮食习惯、教育制度等都会影响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能力。

本文将对高校来华留学生在中国跨文化适应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文化差异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留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文化现象,比如社交礼仪、语言障碍、饮食习惯等。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给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一些留学生可能会因为语言不通而感到孤独和焦虑,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

二、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另一个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是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和学习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留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

在中国,很多高校采用的是集中式教学方式,而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与一些留学生的学习习惯相去甚远。

留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三、社交和人际关系在中国,社交和人际关系对于留学生的适应同样是一个挑战。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留学生可能会觉得很难和中国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一些中国的传统礼仪和社交习惯也可能会给留学生带来烦恼。

在中国,人们注重亲情和友情,但却不太注重师生关系,这在一些留学生看来可能会导致沟通上的障碍。

解决方法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高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高校可进行针对性的文化适应培训,通过文化沙龙、交流活动等形式,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

高校可以加强对留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留学生处理跨文化适应带来的心理压力,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孤独感。

高校还可以提供一些文化交流的机会,鼓励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互相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在教育教学上,高校也可以做出一些调整,适应留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术需求。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表1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
N Mi n M a x M SD
中 国 生 活 满 意 程 度 对 中 国 的 感 觉 思 乡病 文 化 冲 击 症状
9 8 9 8 9 8 9 8
6 0 1 0 O 8 9 1 .9 7O 0 3 8 2 3 6 4 0 7 0 5 7 2O 5O 39 1 0 3 0 1 7 O 0 O 9 2 9 5 0 1 0 8 6 8 O 1 O 0 9 5 7 1 4 3 9 8 1 5 O 2
E U A I OR I 教育 坛 f 1 D C TON F UV l 论 15
在华 留学生文 化适应 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
陈玳玮12 于 馨3 , (. 1天津师范大学 国际交流 处 天津 3 0 7 0 0 4;2内蒙古师大科技史研 究院博 士研 究生 ; 。 3天 津师 范 大 学 学 生 处 天 津 3 0 7 . 0 0 4)
3 在 华 留 学生心 理健 康情 况 . 2 通 过 对 数据 的分 析 得 到在 华 留 学生 心理 健康 的基 本 情况 , 如 表2 示 。 留学 生 的人 际关 系敏 感 、抑 郁 因子上 的得 分 显著 高 所 于 中 国青 年 常模 ,差 异极 显 著 性 ;躯 体 化 、精 神 病 性 因子 上 的 得 分两 者 差异 显著 ,留学生 高于 中 国青年 常模 。
摘 要 :异 域 文化 的 冲击 ,使得 许 多留 学 生产 生 了 “ 文化 适 应 ” 问题 ,进 而影 响 到 他 们 的心 理 健 康 问题 。本 文 通过 调 跨 查 留 学生 的 “ 文化 适应 ” 问题 和 其 心 理健 康 状 况 ,并 且探 究 了 “ 文 化适 应 ” 问题 对 留 学生 心理 健康 的 影 响作 用 ,研 究发 跨 跨 现 , 留学 生所 在 国 家所 处地 区与 中华 文 明之 间的 差距 对 其 心理 健康 问题 的影 响 作 用显 著 ,说 明 文化 冲 击严 重 影响 了留 学生 的 适应状 况 ,并影 响到其 心理 健康 。此 外 留学 生的 思 乡情 绪 对其 心理健 康 问题 也起 到 了很 大作 用 ,值 得 引起我 们 的 注意 。 关键 词 :留 学生 ;跨 文 化适 应 ;心理 健 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上 的 “ 水 土 不 服” 的 现象 , 即“ 文化休克” ( C u l t u r a l S h o c k ) 。这 一 时 期 语 言 障 碍 是 越 南 留
学生文化适应 的核心 问题 , 语言 问题影响 了他们 与中国人 的有效交往 , 文化适应进入第 一个 “一书中, 将 中国文化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 物态 文化层 , 制度 文化层 , 行为 文化层 , 心态 文化层 。其
中心态文化指 的是 , 由人类在 社会实践 和 意识活 动 中长期育化 出来 的价值 观念 、 审美 情趣 、 思维方 式 、

宏等 : 论心态文 化对越南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的重要性
环境 , 产 生迷 失 、 疑惑 、 排斥 甚 至恐惧 的感觉 , 这 种
同话 语 和 爱 好 的 朋 友 , 但 苦 于 互 相 了 解 的 不 深
入 而 无法 达 到 理 想 的状 态 。 1 . 3 心 理适 应取 决于 文化 的相异 度 在 心 理适 应 方 面 , 调 查 主要 从 “ 在 中 国生 活

要 :心态文化层 是文化结构的核 心。在 以往 的跨 文化交 流 中文化 产 品如汉字 、 古代科 技等受 到 了足够
关注 , 而中国人的价值观 、 审美观 、 思维方 式等却少被 重视, 导致许 多留学生在 中国学 习生活多年却不能理解 中国文化 的核心 , 甚至产 生文化 隔膜 。本 文在对 华北科技 学院越 南 留学生调查研 究的基 础上, 探讨心态文化
生 的文 化适 应 呈 现 以下 特 点 :
1 越南 留学生 文化适应状况及特点
越南虽然属 于“ 汉 字 文 化 圈 ”, 但 毕 竟 与 中
图 1 越 南留学生的适应程度评价
1 . 1 生活及 语 言适应 呈现 W 型 态势
交 际蜜 月期 的短 暂 兴 奋 阶段 之 后 , 会 对 突 然 失 去 熟 悉 的社 会 交往 符 号 和象 征 , 处 于 异 已文 化 生 活
s c a l e ) ) 进行适应 程度评价 ( 1=没 有 任 何 困 难 ;
2=有 一 点 困 难 ; 3=一 般 困 难 ; 4=比 较 困 难 ;
5=最 困难 ) , 被 试报 告 的 困 难 越 小 , 表 明适 应 程 度越高 ( 见图 1 ) 。分 析调 查 结果 可得 , 越 南 留学
非 常 艰难 。
但 随着 本科 学 习 的开始 语言 适应 问题 再次 出 现, 中国地 域 辽 阔 , 语 言 环 境错 综 复杂 , 课 堂 上 和 书本 上学 的汉 语 与 “ 活 的汉 语 ” 千差 万 别 , 上 专 业 课 的 时候 , 有 些老师不仅语 速快 , 而 且 有 方 言 语 调 。而 与之相 比 , 语 言上 的最 大 困难 是 不 能 理 解 中国式笑 话 和幽 默 , 这 不 仅是 一种 语 言能力 , 而 且 是一 种 文化 能 力 。通 过 调 查 发 现 , 越 南 留学 生 在 理解 中国式 幽 默 以及 在 课 堂 上 表 达 自己 的 想 法 时, 感 觉 比较 困难 。但 是 , 到 了本 科 毕 业 时 , 通 过 基 本 了解 中 国人 的价 值 观 念 、 审美 情 趣 、 思 维 方 式、 道德情操 、 宗教信仰 、 民族性 格 等心 态 文 化 的 内部构 成 因 素 及 其 内 涵 , 也就 是实 现 了“ 涵化 ” (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的过 程之 后 , 文化 适应 将再 次 达 到
在越 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 中的重要性 , 以期探 讨跨文化传播更有效的途径。
关 键 词 :心 态 文 化 ; 越 南 留 学生 ; 跨 文 化 适 应
中图分类号 : G 1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7 1 6 9 ( 2 0 1 3 ) 0 3— 0 1 0 2— 0 4
国属不同国家 , 有其 自身的文化传统 , 到 中国留
学 必 然要 经 历 跨 文 化 适 应 过 程 。 为 充 分 了解 我
院越 南 留学 生 的文 化 适 应 情 况 , 本课题 在 4 8名
预科 及本 科 越 南 留学 生 ( 4名 预 科 , 4 4名 本 科 )
中进 行 了 调 查 , 采用 理 克 特量 表 法 ( ( L i k e r t
道德晴 操、 宗教信仰 、 民族性格等主体因素构成的文 化层 , 它是文 化整体 的核 心部分 。对 于在 中国 留学
的越南 留学 生而 言 , 心 态文化 是他们 理解 中 国文 化 的钥匙 , 也是实现“ 跨越文化适应 ” ( A 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的
关键 。
有 了显著 的提高 。
出他们 是外 国人还 是 说 普通 话 不太 好 的 广 东 ( 西) 人, 因 此 走 在 路 上 或 买 东 西 并 没 有 什 么 压 力 。但 在 “ 克 服思乡情 绪” 这点上 , 则 适 应 状 况
不 太 稳 定 。一 些 留 学 生 表 示 习 惯 了 , 但 还 有 一 大部分表示思 乡是 无法 克服 的情绪 , 只 能 说 渐 渐 习惯 了 很 久 才 回 家 , 表 明深 层 次 的 文 化 适 应
是否感到轻松 , 会不会受 到歧视 ” 和“ 克 服思 乡 情绪” 两个方面考察 。对于第一个 问题 , 越南 留
学 生 表 示并 不 会 太 多 的 出现 因为 自己是 “ 老外” 而 被 盯 着 看 的情 形 , 大 多 数 中 国人 不 太 能 分 辨
越南 留学生进行调查 , 发现他们在 自己去购物 , 适 应当地天气 , 习惯 当地饮食方 面较初来者满意度
第1 0卷
第 3期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 0 1 3年 7月
论 心态 文化 对 越 南 留学 生 跨 文化 适 应 的重 要 性
— — — —
以华 北科 技 学 院越 南 留 学生 为例①
朱 宏② 王 丽
( 华北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北京 东燕郊
1 0 1 6 0 1 )
谷” 。在 经 过 一 年 的学 习后 , 这 种 不 适 应 会 随 着 语言 能 力 的增强 和 生活 环 境 的熟 悉 而 逐 渐 降 低 , 文化 休 克现 象暂 时得 到 缓 解 , 并 逐 渐 形 成 文 化 适 应 的第 二个 “ 波 峰” 。通 过 对 来 中 国超 过 一 年 的
对越南 留学 生而 言 , 初 来 中国 , 经 历 了跨文 化
① ②
1 O 2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 2 1 作者简介 : 朱宏 ( 1 9 7 8一) , 女, 黑龙江密山人 , 硕士 , 华北科技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 : 文化传播 。
第3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