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付印)

合集下载

2012年重点复习知识

2012年重点复习知识

重点复习知识历史转型期:
二、14-18世纪的东西方世界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
四、 1949-1956年的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五、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和中国
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和中国
其他重点:现代化模式、美国史、国际关系史、轴心时代的东西方思想文化、古代城市经济、福建地方史中的事件和人物(林则徐、朱熹等)
重要时间点: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明末清初
1765年:工业革命、康乾盛世
1895年:向帝国主义过渡、甲午战争
1991年:苏联解体及国际关系的巨变、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选考模块:
改革模块: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
命题方向:从缓和阶级矛盾、从富民、从军事等。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

gdhxj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思想。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4)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1)教师应抓住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历史
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启发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2)组织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信息;学会社会调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充分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
识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讨论: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期?
(一 )、历史性的跨越
1、背景
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

高考历史考纲+要点

高考历史考纲+要点

【说明】蓝色字体是考纲原文,黑色字体是复习要点。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北京卷考试说明(历史)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中国古代的政治(1)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1)建立:前1046年武王建西周,与其弟周公旦(辅政成王)先后两次分封。

(2)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3)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先朝贵族。

(4)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号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6)诸侯权利:获得封地和人口,封地内世袭统治。

(7)积极作用:有效巩固周王室统治,拓展疆域;分封宗法制明确统治秩序。

(8)后期影响:部分诸侯实力强大,威胁天子权威。

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关系上的矛盾。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国家政治等级、隶属关系。

(4)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和团结。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统治。

(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Δ【复习要点】(1)背景①生产力: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加,井田制瓦解。

②生产关系: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新兴地主经济政治势力日益壮大。

(2)目的:前356年始,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力图改变秦国落后面貌。

(3)措施及作用: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发展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统一度量衡,推动经济交流,加强中央控制。

②政治: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建立户籍制度(“什伍”),实行连坐,强化对人民控制,保障赋税和兵役徭役;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③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专制,从思想上强化统一。

(4)评价:①积极:废除旧制度,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2高考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忆和积累,也是我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考中,历史作为一门文科的主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以及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

在2012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知识点有很多。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制度的朝代,而周代则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

考生需要了解这三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2. 秦汉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法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等内容。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古代中国以其丰富的科技与文化而闻名于世。

考生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世界近代史知识点世界近代史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了近代欧洲历史、殖民扩张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

1. 近代欧洲历史:近代欧洲历史是指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各国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2. 殖民扩张与两次世界大战:在近代史的背景下,考生需要了解殖民主义国家的扩张,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印度反殖民斗争、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争的发展与结束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等。

三、中国现代史知识点中国现代史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1.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步。

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

2012届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梳理复习教案1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2考纲解读】【重点知识梳理】知识点1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知识归纳】(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误区警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例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2012历史复习提纲

2012历史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10课:1、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发展。

这一时期,意大利是东西贸易的枢纽,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较发达的手工业、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

这种要求必然在思想领域有所反映,因而在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的时间及范围⑴时间:14-16世纪。

⑵范围: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和地区。

3、文艺复兴的阶级实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

4、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教会对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束缚。

他们不是以神而是以人为中心来考察一切,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

这种文化倾向就是“人文主义”。

5、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⑴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

他的代表作品地长诗《神曲》。

但丁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⑵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达·芬奇。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绘画成就突出,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⑶文艺复兴向西欧扩展时期的文学巨匠——英国的莎士比亚。

他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6、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⑴经济根源(根本原因):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扩大国外市场。

⑵社会根源:货币和黄金是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而《马可·波罗行纪》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⑶客观条件:地圆学说流行,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得到应用。

78推动-繁荣;奠定-基础。

9、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见课本)往来-密切-连成整体;沿岸-经济繁荣;促进-发展。

11课: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⑴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⑵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队伍日益成长壮大⑶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2、原因⑴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⑵直接原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3、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

2012高考历史复习要点汇集专题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主义中央集权制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 ***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2012全国高考历史知识点狂背

2012全国高考历史知识点狂背

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较快发展;沉重打击;陷入绝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大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买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欧美代议制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与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1871年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体系(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相对论创立;量子论诞生近代以来世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会的禁锢“神创说”;拉马克杂早期进化思想;达尔文进化论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蒸汽时代的到来;电气革命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优先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北约、华约组织成立为标志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当今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于加入:世纪以来的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世界文学(现代主义)美术的辉煌: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现代主义音乐与影视艺术: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20世纪音乐的发展;影视艺术产生发展2012年广东高考历史考点复习分解提纲一、古代部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A:宗法制:按血缘亲疏分为大小宗但大小宗是相对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来解决贵族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

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分封制: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统治方式。

周王“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在册封地建立了一批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使周王室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起了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朝廷)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

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演变过程:①萌芽——战国时期;②创立——秦朝;③巩固——西汉;④完善——隋唐;⑤加强——北宋;⑥新发展——元朝;⑦强化(或顶峰)——明清。

⑧结束: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皇帝制度:“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确立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D: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行政区域;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E: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消极作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③地位: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择)A: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巩固:利用“中外朝”制度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刺史”监察地方;颁布推恩令分散王国力量以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巩固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制: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执行机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三分相权,加强了皇权。

C: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加强皇权:三分相权,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掌行政权,三司掌财权。

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杯酒释兵权,从地方挑选精壮士兵组成禁军);削实权(派文臣为地方知州,又设通判互相监督);制钱谷(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

作用: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又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D: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掌管行政事务,宰相行使中央大权。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E:总的趋势:北宋前地方占上风;北宋后中央对地方斗争中明显占上风。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选择)A: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顾问),明成祖设内阁。

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

在地方废行省机构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初还大兴文字狱。

(5)选官任官制度的演变:(★★★选择)A:世官制(或世卿世禄制)——先秦(贵族世袭)B:察举制——汉朝: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选才标准是孝廉。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称“乡举里选”。

影响:拓宽了选官渠道,西汉武帝时注意德才兼备也就人才济济。

C:九品中正制——魏晋:将人才划分九个等级,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担任中正官考评定级,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一种制度。

起初,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随着豪强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门第声望逐渐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导致门阀士族的形成。

D:科举制——隋唐形成形成和演变: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明清堕落(实行八股取士),晚晴(1905年)废止。

特点:用考试的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使门第不高但有才干的庶族地主也能参予到统治集团中来。

评价:积极意义:①科举制的实行,打破门阀士族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明清时八股取士:规定命题范围在“四书五经”,答题形式为八股文,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②科举考试专考诗赋书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6)文化专制政策: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

2.古代中国的经济(★★★★★选择)(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大题)A:耕作方式:春秋末期,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秦汉垄作法,汉代代田法和区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