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3.2.1 分析问题

合集下载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关系。

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与特性。

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信息处理的基本流程: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

教学活动:讨论信息的实例,分析信息的特性。

观看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视频资料。

小组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流程图。

1.2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硬件组成。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定义、功能和发展阶段。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教学活动:计算机介绍讲座。

实验室参观,观察计算机硬件。

实践操作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第二章:操作系统使用2.1 操作系统简介教学目标: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了解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概念与作用。

常见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的特点。

教学活动:讨论操作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观看不同操作系统的功能展示视频。

调查学生所熟悉的操作系统并分享。

2.2 Windows基本操作教学目标: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教学内容:Windows界面组成:桌面、开始菜单、任务栏、窗口。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创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

教学活动:讲解并演示Windows的基本操作。

学生上机实践,进行文件管理操作练习。

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最快完成文件管理任务。

第三章:文字处理3.1 文字处理基础教学目标:理解文字处理的重要性。

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文字处理的概念与重要性。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输入、编辑、格式设置、排版。

教学活动:讨论文字处理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

观看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的基本功能演示。

制作简单的文档,体验文字处理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知识点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知识点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复习资料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1、1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值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施分层次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指导。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软件等,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评、互评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激励。
3.探究拓展类作业:
-调查身边人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分析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形成调查报告。
-针对某一信息技术领域(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撰写一篇拓展阅读报告。
4.合作交流类作业:
-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信息技术项目,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网站、开发一个小程序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简单操作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章节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能力水平:学生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有待提高。本章节将通过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网络搜索等。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概述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分类及应用领域1.2 计算机硬件熟悉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掌握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理解存储器的作用和分类1.3 计算机软件理解软件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操作系统的作用及常见操作系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和应用第二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2.1 操作系统概述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分类及特点熟悉常见操作系统的发展和应用2.2 Windows操作系统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启动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掌握文件管理、系统设置和常用软件的使用2.3 Linux操作系统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和特点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启动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界面及基本操作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3.1 计算机网络概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3.2 网络通信协议学习网络通信协议的概念和作用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其他常见网络协议的特点和应用3.3 互联网应用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应用类型及特点学习浏览器的使用及搜索引擎的技巧了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4.1 文字处理概述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作用和功能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界面及基本操作熟悉文档的创建、编辑和保存方法4.2 Microsoft Word学习Microsoft Word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编辑、格式设置和排版技巧熟悉表格制作、插入图片和引用引用文献的方法4.3 其他文字处理软件了解其他常见文字处理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学习如何在不同软件间进行文档的转换和共享第五章:电子表格软件5.1 电子表格概述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作用和功能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界面及基本操作熟悉工作表的创建、编辑和保存方法5.2 Microsoft Excel学习Microsoft Excel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掌握单元格编辑、数据格式设置和公式运用技巧熟悉数据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的方法5.3 其他电子表格软件了解其他常见电子表格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学习如何在不同软件间进行表格的转换和共享第六章:演示文稿软件6.1 演示文稿概述理解演示文稿软件的作用和功能掌握演示文稿软件的界面及基本操作熟悉演示文稿的创建、编辑和保存方法6.2 Microsoft PowerPoint学习Microsoft PowerPoint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掌握幻灯片编辑、动画效果设置和切换技巧熟悉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放映方法6.3 其他演示文稿软件了解其他常见演示文稿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学习如何在不同软件间进行文稿的转换和共享第七章:数据库基础7.1 数据库概述理解数据库的概念和功能掌握数据库的分类及特点熟悉数据库的发展和应用7.2 数据库管理系统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和作用掌握SQL语言的基本操作及应用了解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应用7.3 数据库应用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和创建方法学习数据库的查询、更新和维护技巧熟悉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解决方案第八章:程序设计基础8.1 程序设计概述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程序设计的应用和发展8.2 编程语言及工具学习常见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应用掌握编程语言的编译和调试工具了解编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8.3 算法与数据结构理解算法的作用和重要性学习常见算法的实现和分析方法掌握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应用第九章: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9.1 信息处理概述理解信息处理的意义和目的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熟悉信息处理的工具和软件9.2 办公自动化概述理解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和解决方案9.3 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实例学习信息处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掌握办公自动化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实例第十章:信息技术与社会10.1 信息技术概述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影响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趋势熟悉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和挑战10.2 信息安全学习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和技术了解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0.3 信息技术与伦理理解信息技术伦理的概念和原则学习信息技术伦理的规范和法规掌握信息技术伦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第十一章:多媒体技术基础11.1 多媒体概述理解多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熟悉多媒体元素(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编辑和处理11.2 多媒体软件与工具学习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及其功能掌握多媒体编辑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多媒体制作流程和技巧11.3 多媒体编程理解多媒体编程的基本概念学习多媒体编程语言和API的使用掌握多媒体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第十二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12.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理解CAD的概念和应用领域掌握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熟悉CAD图纸的创建和编辑方法12.2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学习CAM的概念和作用掌握CAM系统的特点和应用了解CAM与CAD的集成技术12.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理解PLM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掌握PLM软件的工具和功能熟悉PLM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13.1 网络编程基础理解网络编程的概念和重要性学习网络编程的基本技术和协议掌握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和技巧13.2 分布式计算概述理解分布式计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分布式系统的架构和算法熟悉分布式计算技术在云计算中的应用13.3 云计算与大数据学习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架构掌握大数据的处理技术和应用了解云计算和大数据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和发展第十四章:与机器学习14.1 概述理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的应用领域和挑战熟悉的基本技术和方法14.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学习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算法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和应用了解在未来技术发展中的角色14.3 编程实践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学习编程语言和框架的使用掌握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方法第十五章:信息技术与创新15.1 信息技术的创新趋势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因素掌握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区块链)的应用熟悉信息技术在未来创新中的角色15.2 信息技术与创业学习信息技术在创业领域的应用掌握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和商业模式的设计了解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和融资技巧15.3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理解信息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学习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处理与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与社会、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网络编程与分布式计算、与机器学习、信息技术与创新等十五个章节。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性,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特性,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历史资料分析、预测未来。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2.1 计算机硬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主机的结构,外设的种类。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讲解、小组讨论。

2.2 计算机软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认识常见的计算机软件类型。

教学内容:软件的定义,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分类,软件的获取和安装。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第三章:操作系统3.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认识常见的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功能,常见的操作系统类型。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3.2 窗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教学目标:学会窗口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管理、应用程序的使用。

教学内容:窗口操作系统的启动、退出,桌面环境的使用,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小组练习。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基础4.1 计算机网络的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认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网络拓扑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4.2 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教学目标:学会使用互联网,掌握浏览网页、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使用方法,浏览器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小组练习。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件-3.2.1 分析问题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件-3.2.1 分析问题
√A.x+y=5
B.BiNumber=5 bell.caption=time D.sLength=x+y
04
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
A 顺序结构
B 条件结构
C 循环结构
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条件结构)
顺序结构
分支结构(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
05
识读程序
运行下面程序,输出结果是
a=5 b=8 if a>b then
c=a-b else
c=b-a end if print c
小结
流程图
程序的概念
顺序语句
赋值语句
循环语句
条件语句
如图所示的流程图是计算圆周长和面积的算法。根据算法, 流程图中①处内容是
A.输入面积S B.输出R C.pi=3.14 D.输入半径R
程序设计的初步认识
目录文字
01 什么是程序 02 认识流程图 03 赋值语句 04 程序的三大基本结构 05 识读程序
01
什么是程序?
程序就是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命令
02
认识流程图
流程图的组成
03
赋值语句
赋值号
赋值语句的方向性
变量
=
表达式
x=1 x=2y=2y4x=x+1y=x+y
下列选项中语法不正确的是

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三单元3.2数据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必修1第三单元3.2数据与结构教学设计
2.以案例分析为主线,将算法设计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的过程,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设计分层次的编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应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提供半成品代码,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难度,提高挑战性。
-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如图书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分析并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栈和队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浏览器的前进后退功能、打印机任务调度等。
3.小组合作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如迷宫问题、八皇后问题等,共同设计解决方案,并编写程序实现。
-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合作,确保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共同完成任务。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编程实践: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编程题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2.答疑解惑:在学生编程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优秀展示:挑选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分享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排队、购物结账等现象,这些现象背后是否有什么规律?这些规律与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有何关系?”
2.生活实例:通过展示生活中排队、查找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数据结构与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与结构。
3.引入概念:简要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如数据元素、数据项、线性结构等,让学生对数据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2数据与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1

3.2数据与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1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问题抽象为数据结构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数据抽象能力。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效率低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动机各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总结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和操作方法。
2.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数据结构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鼓励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4.课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数据结构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知识讲授: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不同数据结构的特点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结合实际编程案例,讲解每种数据结构的使用场景和优势,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结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实践操作:
-设计梯度性的实践任务,从简单的数据结构操作到复杂的实际问题解决,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3.2数据与结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学科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编程知识和算法,但数据结构的概念和具体应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从实际案例入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2.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数据结构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培养。
4.拓展阅读与思考:
-推荐阅读与数据结构相关的文章或书籍,了解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方法:设S为满足要求的一个数,S=A+B+C, A满足条件被3除余2且能被5和7完全整除,B满足 条件被5除余3且能被3和7完全整除,C满足条件被7 除余2且能被3和5完美整除。这样的数即为所求的 一个数。
自然语言描述
1、将N的初始值赋为1 2、如果N<100并且N被3、5、7整除后余数为2、
next1
#include<stdio.h>
main(){
int n=1;
while(n<1100)
Dim n as integer
{ if(n%3==2&&n%5==3&NDo=&1n%7=
=2)
if (n mod 3=2) and (n mod 5=3)
and (n mod 7=2) then
A.自然语言 B.伪代码
C.流程图 D.机器语言
2.算法是解决问题的( B )
A.程序代码 B.方法与步骤 C.计算公式 D.最终结果
3.下面关于算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算法必须有输出
B.算法就是程序
C.算法不一定有输入 D.算法必须在有限步执行后能结束
4.以下不属于算法基本特征的是( D )
带箭头的流线 表示从某一框到另一框的流向
流程图描述
开始 输入X=2,Y=5
X→m Y→X m→Y 输出X,Y 结束
开始 X=2,Y=5
X→m Y→X m→Y 输出X,Y 结束
伪代码描述
Dim X As Integer Dim Y As Integer Dim m As Integer X=2 Y=5 Print "交换前X="; X; "Y="; Y; 交换变量 Print "交换后X="; X; "Y="; Y;
{printf("%d\n",n);breaPkri;n}t n
Exit do
else n++; }}
End if N=n+1
Loop
赋值语句
“=”
将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或属性名
算法描述方法比较
②三描种述描算述法 算法的比较
优点 自然语言 缺点
流程图 伪代码
优点 缺点 优点
缺点
通俗易懂 冗长,繁锁,缺乏直观性 简洁性,容 易产生歧义
例3. 韩信点兵问题
“今有物不知 其数,三三数之 余二,五五数之 余三,七七数之 余二,问物几 何?”
算法1:
从1开始,取出一个自然数判断它被3、5、7整 除后的余数是否为2、3、2,如果是,则这个数 即是所求的数,求解结束。否则,用下一个数再 试,直到找到这个数为止。
算法2(构造法): 构造这样一个数使得它满足上列各个条件
第三章 3.2信息的编程加工
例1.生活中的算法是
停止加热
泡茶
一、算法的概念
什么是算法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算法的描述
自然语言
伪代码
流程图
描述算法的方法
PAD图
N-S图
例2:两个杯子A、B分别盛放2L可乐和5L
橙汁,怎样才能把这两只杯子中的饮料互换呢?
A.可执行性 B.确定性 C.有穷性 D.无限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算法就是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们会用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在这里我有一句话想送给同学们,那就是: 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有人在罗马,只有不断地学 习才会有思想,只有有思想才能让我们同别人略有 不同。
谢谢大家!
A.可乐 B.橙汁
m
注:交换两个变量需要引入新的变量!
自然语言描述
【算法描述】描 述交换两个杯中 饮料的算法。
X
Y
令A杯中可乐的量为变量X,B杯中橙汁的量为变量Y。
流程图图形符号
图形符号
名称
起止框
说明
表示一个算法的开始或结束
输入、输出框 框内标明输入、输出内容
处理框 判断框
框内标明所进行的处理
框内标明判断条件,框外标明 条件成立或不成立的不同流向
趣味智力题
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一起渡河,渡 口只有一条小船,小船所能承受的最 大重量是一个大人或两个小孩,他们 四人都会划船,但都不会游泳。他们 怎样渡过河去?
趣味智力题
第1步:两个小孩同船渡过河去; 第2步:一个小孩划船回来; 第3步:一个大人独自划船渡过河去; 第4步:对岸的小孩划船回来; 第5步:两个小孩再同船渡过河去; 第6步:一个小孩划船回来; 第7步:余下的一个大人独自划船渡过河去; 第8步:对岸的小孩划船回来; 第9步:两个小孩再同船渡过河去。
3、2,则输出N的值,转入第4步 3、将N的值加1,转到第2步 4、结束程序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用列举法, 利用存储量大、 运算速度快、 精确度高,可 以按人们设定 的程序重复执 行等特点。
开始
N=1
N被3、5、7整除
余数为2、3、2
Y
N
N=N+1
输出N值 结束
用伪代码描述算法
For I=1 to N if n能被3、5、7整除余数为2、3、2 then 输出n exit for end if
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
需要一定数学知识
简洁、易懂,修改起来比较容易,易转 为程序语言代码 没有流程图直观,出现错误不便排查
三、信息编程加工(程序设计)的步骤
①分析信息(问题)
明确其提供的已知条件和需要 完成的加工目标;
②设计方法(算法)
③编写代码 ④调试运行
设计出编程加工的具体方法与 步骤;
即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 出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的代码;
即通过调试和运行编写好的 代码,发现并修改其中的错误直 至能够实现目标。
小结
1.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算法的特征: 输入、确定性、有穷性、输出、可行性
3.算法的描述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用伪代码描述算法
4. 信息编程加工(程序设计)的步骤
牛刀小试
1.下列不属于描述算法方式的是(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