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在这里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一、正确阅读把握文意1.文意索解法。
一般来讲,高考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要考查内容。
对人物传记,考生应该弄清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朝代,他有些什么行为举止(如他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什么官,做了什么事),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这些人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通过这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他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作者对这个人物做何评价。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因为文章当中,时间词、地点词、表示官职升降的词都很明显,根据这些信息,考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就能化整为零。
2.文题互释法。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有一个或两个对文章理解性的题目。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选择题,一般都是考查信息提取和文意把握的。
前者一般是把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涉及的是什么人,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及行为有何特征等。
而后者则考查对文意的概述或分析,其中仅有一项不正确,所以正确的在项都是帮助考生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提示”,把阅读的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正确与否。
二、结合语境推断词义1.相同结构推新法。
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具有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熟悉的常用实词的意思去推断对应的疑难实词的意思。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句,“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再加上“兴国”和“亡身”语义相反,由此可以推断“逸豫”词义应该与“忧劳”词义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2.字形推新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解释词的基本义,特别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更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锲”字,其形旁是“金”,词义应该与金属有关,再结合词性,便可以推断词义为“用刀刻”。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策略:(一)初读:整体把握,了解大意。
初次阅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正文中的小标题以及段落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有助于对文章的主题和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细读:分析内容,提炼要点。
在细读过程中,要关注文章的关键字词、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提炼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和要点。
(三)精读:深入理解,解决问题。
在精读阶段,要结合题目要求,深入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内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与方法:(一)审题:仔细研究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在解答题目之前,首先要对题干进行仔细研究,了解题目所询问的内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二)读题:反复诵读文章,理解文意。
阅读文章是解答题目的基础,要通过反复阅读,确保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无误。
(三)解题:遵循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解题思路。
在解答题目时,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整体策略:(一)全文通读:把握文意。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为后续的解答题目奠定基础。
(二)题干认清:明确要求。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询问的内容,确保解答题目的准确性。
(三)解答问题:明确思路。
在解答问题时,要结合原文,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四)准确表述:语言简练。
在解答问题时,要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与解答题目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解题思路,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准确地解答问题。
同时,我们要注重全文的通读和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为解答题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②诗中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pín pín)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 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 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 的酸楚(步骤三)。
• 4、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点作答,看分答点, 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 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 右。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 积累知识(zhī shi) • 写作技巧(表达技巧)包
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布局谋篇
第二页,共39页。
• 一、推断文言(wényán)实词含 义的方法
第三页,共39页。
• 1、代入检验(用于选择题) • 例: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匿(于)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
布匿其所。 意:料想 • C.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於楚。项来自•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 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xiàoguǒ)?
•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
•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 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和含义。
第二种:从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第三种: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文言虚词填空题:本题主要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答题技巧:虚词填空题要注意虚词的搭配和用法,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虚词的意义。
同时,要注意虚词的语法功能,如助词、连词、副词等。
要注意虚词的语义特点,如语气、态度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技巧:阅读理解题要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要注意分析文段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特点。
同时,要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在阅读文言文时,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词义。
第一种是从上下文推断词义,这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前后文,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从而推测出生词的含义。
第二种方法则是从语义搭配的角度去推测词义,即通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来推
测词义。
最后一种方法是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即通过阅读文章中的暗示和隐喻来理解生词的含义。
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文章时,我们需要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接着,我们要通读整篇文章,不要读得太快也不要读得太慢,要保持适当的速度,以便理解词句和把握文章内容。
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在分析原文时,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行为入手,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此外,侧面描写也很重要,因为它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有助于我们定位主人公的性格。
古文答题技巧

古文答题技巧
古文答题技巧如下:
1. 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古文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2. 掌握古文的语法结构: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掌握古文的句型、句式、语序等语法知识。
3. 注意古文的修辞手法:古文常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需要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理解古文的文化背景:古文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了解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
5. 多读多练:阅读古文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阅读古文经典、古文选本等方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同时,还需要多做古文练习题,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套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套路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如何答好每一道题?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如何读懂文言文读文言文有一定的技巧,以下是几个小技巧: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以便对文章分层,理清思路。
2.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如“XXX,天下枭雄。
”2.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XXX,外欺于XXX”、“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XXX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3.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
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在这里!错过了绝对要后悔!相信大多数同学在做文言文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有点费劲,除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薄弱之外,就是答题方法的欠缺,还有刷的题不够了。
今天我们就从前两点突破。
1、考纲高考语文科测试说明"测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测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
分析综合包括:(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
鉴赏评价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2、解读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3、命题导向近年来,高测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
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
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
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
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4、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和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
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①无中生有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命题人在选项中故意编造一些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或者是捏造的情节,以此来干扰考生思维。
如2011年北京卷第9题B项:代价和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原文引周公、齐桓和曹子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小过"不能"掩其大美",B项"代价和成功总是成正比"无中生有。
②张冠李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如2011年江苏卷第7题C项: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
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陈公弼)安排他到鄂州做官"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原文为"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复以正民为鄂州"。
③弄错时间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叙述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时间混乱表述。
我们来看2010年全国卷Ⅱ第10题D项: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
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和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和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根据文意,张凝、李重贵只是来"策应"保裔,当时,在和契丹血战时,保裔已经"为敌所覆",张凝、李重贵才赶去赴援,并非是张、李二人"和他共同抗敌"。
此项在时间表述上混乱。
④颠倒顺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当做已发生的事情,将原文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当做已出现或必然出现的情况来表述。
如2010年山东卷第12题C项: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C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和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
根据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可知,应该是申甫先被皇帝召见,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誓死为国效力,然后皇帝才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⑤故意误译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对原文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或词类活用现象等作不恰当的解释,故意歪曲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
如2011年浙江卷第18题D项: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比照原文"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
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
"逐一分析关键词发现,"拜"为"授予官职"之意,"兼"为"兼任"之意,是升官,这里却错解为"贬谪"。
⑥事件杂糅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或杂糅文段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或杂糅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杂糅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或杂糅同一人物对不同事件的观点态度,使考生头绪难以理清,正误难以分辨。
如2007年湖南卷第12题B项: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当然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但"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却不是。
相应的信息是:"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由"故"可知"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的后果是"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即群臣士民说的话显得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这是不好的方面,怎么是有"术"的表现呢?⑦言过其实命题者故意拔高或贬低作者的精神从而对其观点态度故意作出错误解说,这是我们常常在解读时容易犯的毛病,即对待古人不能依据其具体时代,不能立足于文本作出合理评价,常常以今律古。
如2010年江西卷第12题B项: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原文中"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是说太后最终也醒悟过来听从了王德用的做法。
文中并没有表述太后对王德用的赞赏。
⑧强加联系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把原文本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联系不直接的事件强行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论出一个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
如2010年浙江卷19题D项: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此项表述中,"恃才傲物,言行偏激"的评价和文意不符,作者是站在赞赏的角度来写胡叟的,并未否定他。
另外,胡叟仕途受阻和得罪韦祖思,这两者在文中并没有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以选项D给出不符合原文事实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以误导考生。
⑨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或者断章取义。
如2010年四川卷第10题B项: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此项中, "全部投入‘虎穴’处死"表述和原文不符,原文是说"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这就是明显的以全概偏。
5、方法总结筛选信息题的一般步骤:①通读存疑阅读全文,遇有小的阅读障碍可暂作疑问搁置。
疑问常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冷僻字词或典故,未给注解,通常不会成为出题点,可忽略;二是冷僻的甚至不曾见过的内容出现在相关题中,往往会是提示性的,因而也常常是正确的,要敢于确认。
②筛选取要在通读的基础上作出信息筛选。
信息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
该题的题干实际就成了我们读取信息的路径,沿径寻津,难题就不难解决了。
③读题复归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均包含了反过来可帮助我们通读原文的内容,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
解答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清主次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和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
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
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
②辨明因果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
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