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通史版试题:1-2a 先秦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D[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强化了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先的崇拜”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A[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天下为公的观念,故D项错误。
]3.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根据材料中西周王位在“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这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1高考历史人民通史宁陕赣云青贵桂豫蒙川新素养备考大一轮讲义:第一单元 第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含答案

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耕方式的发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2.农业技术的进步(1)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3)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模式的演变(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落后,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评价:小农经济下,农民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农民负担沉重,而且十分脆弱。
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关系4.土地制度的变革(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下,土地不能随便买卖、转让。
西周后期,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现象出现,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贵族、平民。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及影响①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
土地私有制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
②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5.沉重的赋税和力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
2019版历史一轮通史版试题:1-2a_先秦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一、选择题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龄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答案 C解析 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其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技术市场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因此官营手工业作坊注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答案 B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3.[2018·河北定州中学月考]《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可知管仲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即按职业划分管理,B项符合题意。
高三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先秦时期的经济

先秦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湖南永州一模)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刀等,计179件。
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形成2.(2019届河南天一大联考)从考古材料看,北至蒙古,南至湖南、江西,西至陕西、甘肃,东至海滨,都有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出土,这可用来说明商代后期( ) A.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等级制度走向瓦解C.地区间交流的频繁D.青铜铸造达到顶峰3.(2020届湖北黄冈高三质量检测)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一改晚商早周时期厚重典雅的风格,转为简洁朴素;饕餮纹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写实性较强的凤鸟纹和简练的重环纹。
这反映出( )A.周代青铜制造技术的进步B.周代审美标准的变化C.周人质朴尚文和注重人事D.青铜器注重实用功能4.(2019届北京朝阳区二模)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B.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D.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5.(2019届江苏南京、盐城二模)“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6.(2019届安徽淮南二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7.(2019届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三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先秦时期的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春秋:井田制遭到破坏
思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原因?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齐:相地而衰征 BC594 鲁国初税亩 ②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
2、战国:私有制确立过程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 国。至陶,操计然之 术以治产,因成巨富 自号陶朱公。因经商 有道,逐成巨富,民 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秦朝相国吕不韦, 由仕而商,成为成功 的大商人后,又由商 而仕立国定君,也是 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 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思考:正常来说,战乱会破坏经济,打击生 产,但春秋战国时代的工商业却因战争而勃 兴,为什么?试加以说明。
分洪 :“鱼嘴” 使 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左边的外江用于,右 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控制进水流量: 宝瓶口
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 飞沙堰
3、作用: 旱涝保收 千里沃野
论从史出
材料一:甲骨文卜辞: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材料二: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 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 食六人,下食五人。——《孟子·万章下》 思考:请对比材料一、材料二,思考古代农业 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经历了由井田制下的集体耕作到个体农 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的演变。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 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 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 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 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 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 称为井田。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
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
“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项错误。
答案 D2.(2018·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
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
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A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8·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解析根据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和“记载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的是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侧重于宗法礼仪的传承,不是宗法礼仪渐趋瓦解,故C 项错误;材料重点是青铜铭文的内容,不是说明青铜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
专题1 课时2先秦时期的经济

课时2先秦时期的经济1.(2015·湖北孝感模拟)《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5·河南信阳调研)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不全面,故D项错误。
答案 C3.(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析据商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可知,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项。
答案 A4.(2012·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利的证据,故选D项。
课标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课件

归纳总结 影响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市场因素、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技术水平、传统文化观念等。 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
教材补遗 “工商食官” 夏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 “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 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源,称之为“食官”。职业世代相袭,没 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韩非子·说林上》 史料3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 以事上者,④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文献史料,解读的关键是理解史料所体现的手工业形态和对 手工业者的要求。①指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②强调器物制作不得过于奇 巧。 (2)理解史料2的关键是把握③所体现的有关私营手工业的信息。 (3)史料3中④指既不能兼做其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
3.(2015课标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 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 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 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 农业收益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 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
图解历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教材补遗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a.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b.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 (2)特点 a.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b.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深厚的宗法色彩。 d.劳动者称“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 有所加强。 e.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龄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了官营手工业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其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官营手工业对技术市场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因此官营手工业作坊注重对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
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
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土地租佃关
系也逐步形成,因而推动租佃关系确立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A 项错误;材料中将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将集体生产变为农民小家庭个体生产,因而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中将土地分租,实行分户经营是为了让农民精心生产,勤奋劳动,并不能直接体现政府的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废除土地国有制,故D项错误。
3.[2018·河北定州中学月考]《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
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可知管仲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即按职业划分管理,B项符合题意。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行重农抑商、郡县制,排除A、D两项;材料体现的是以职业划分来方便管理,与实行社会等级制度无关,排除C项。
4.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土地国有制下,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实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两者都是顺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行的,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集体耕作,并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D 项错误。
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
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
B、C两项不符合西周时期史实,排除。
6.《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
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