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

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题以及解析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科目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以下是历年历史科目的真题以及解析,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事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无关?A. 虎门销烟B. 崇祯革命C. 中法战争D. 苏伊士运河开通答案:B. 崇祯革命解析:崇祯革命发生在明朝末年,与鸦片战争无直接关系。

2. 以下哪项不是辛亥革命的成就?A. 推翻封建帝制B. 建立民主共和国C.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 建立中国共产党答案:D. 建立中国共产党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而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两者时间上有明显的差距。

3. 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其中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是:A.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B.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C.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D. 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答案:B.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

二、简答题:1. 中国古代“高丽贡船”通常指的是哪个国家的船只?答:高丽贡船通常指的是朝鲜的船只。

解析:高丽是古代中国对朝鲜的称呼,高丽贡船是朝鲜向中国朝贡的船只。

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开端是哪个时期?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开端是鸦片战争之后。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三、论述题:请根据你学习历史的知识和理解,简要解释以下问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的主要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答:秦朝在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主要包括实行郡县制,取消封建制度,推行统一货币,修筑长城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等。

2.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深远,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

高考历史类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类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类真题答案及解析高考历史类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

历史科目的考察范围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本文将就一些历年高考历史类真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2008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政权更迭"是指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 _____ 。

【选项】A. 传统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B. 君主制向吴国九千里过渡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D. 的琴瑟之好,一声发向苍天【答案】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政权更迭"的含义。

根据历史知识,国家社会主义政权的兴起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因此选项C. 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过渡是正确答案。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花木兰"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 ____【选项】A.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B. 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形式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D.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答案】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特点的理解。

根据花木兰的故事,她作为女性冒充男性从军,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观念和爱国精神,因此选项C. 民族团结与爱国精神是正确答案。

2016年全国高考试题【题目】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 _____ 。

【选项】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B. 推翻军阀统治C. 巩固人民政权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答案】A.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析】这道题要求考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

根据历史知识,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选项A.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正确答案。

通过对这几道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科目的考察既需要考生熟悉各时期的具体事件和相关知识,也需要考生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备考历史科目时,考生应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对细节知识的记忆。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主要是为了()A. 选拔军事人才B. 选拔技术人才C. 选拔政治人才D. 选拔商业人才答案:C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2.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不包括______。

答案:废除科举制度三、简答题1.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设立内朝,加强皇帝对朝政的直接控制;推行均田制,稳定农业生产。

2. 阐述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

答案:唐朝贞观之治的主要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皇帝李世民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繁荣,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昌盛,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免受外来侵略的破坏,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未能及时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最终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局面。

2. 分析清朝乾隆时期“康乾盛世”的成因。

答案:清朝乾隆时期的“康乾盛世”主要成因有:政治上,乾隆皇帝继承了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乾隆皇帝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繁荣;军事上,乾隆时期对外扩张,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历年高考历史题

历年高考历史题

1.观察社会生活,分析、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

2007年高考涉及历史方面的题(10分)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东汉末年某一儿童将圆周率背诵至第7位B.唐代女性以细腰为美,瘦身成为当时妇女中流行的时尚C.清朝末年中山装开始在国人中流行D.19世纪末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22.(2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推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两大口号,即_________和_________,陈独秀根据其英文发音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22.(2分)民主;科学28.(1分)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秦汉时期有些思想家就描绘了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______”社会,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社会的最高境界。

29.(1分)古人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句话表明我国自古就有________________的理念。

28.(1分)大同29.(1分)可持续发展31.(2分)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为迎接八方来客,某酒店准备装修客房。

设计师提出了中国古典风格、西洋古典风格、现代风格三种设计方案。

请你帮肋选择与上述设计风格一致的美术作品和家具各一件。

(1)中国古典风格;____、____;(2)西洋古典风格:____、____;(3)现代风格:____、____。

A B C左D E F31.(2分)(1)B 、D ;(2)C 、F ;(3)A 、E 。

47.(1分)下列儒家经典名句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人、重视人、祟尚人的 价值取向的是①《尚书·泰誓》:“惟人万物之灵。

”②《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③《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高考历史世界的工业革命专题海南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世界的工业革命专题海南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世界的工业革命专题海南地区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工业革命是指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从英国开始,工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它以机械化生产为特征,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高考历史的考察也非常重要。

在海南地区的高考历年真题中,工业革命的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背景和起因、影响和意义、工业革命在海南地区的影响等。

二、真题分析及答案解析1. 高考真题:(2018年海南高考)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主要是由于英国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答案解析: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充沛的煤炭资源: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能源。

2)良好的交通条件:英国拥有发达的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加速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扩大。

3)强大的帝国:英国在殖民地拥有广泛的资源,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

4)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蒸汽机、纺织机械等的发明。

5)政治制度稳定:英国采取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鼓励企业家投资工业,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2. 高考真题:(2017年海南高考)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案解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变革:工业革命使得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工业取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变革: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

3)科技进步: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如蒸汽机、电力、化学工业等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

4)国际关系重塑: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列强争相进行殖民扩张,引发了一系列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重塑了欧洲国际格局。

5)文化变革: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理性思维的兴起,推动了启蒙运动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对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高考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载着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和传承。

每年的高考历史科目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仅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考察他们对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历年高考历史科目的真题及答案。

一、1999年真题解析1999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纲领。

二、2005年真题解析2005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秦始皇皇帝称制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秦始皇皇帝称制的主要原因是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和加强中央集权”,因为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异己势力、加强统一和集权。

三、2012年真题解析2012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抵抗”,因为中国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四、2018年真题解析2018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

其中一道题目是关于“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解析:这道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欧洲探险的理解。

正确答案应该是“欧洲探险的主要动力是寻求财富、扩大殖民地和传播基督教”,因为欧洲国家在探险时主要目的是通过发现新大陆和建立殖民地来获取财富和扩大势力范围。

总结起来,历年的历史高考卷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备考历史科目时,需要经常进行历史事件的复习和归纳,掌握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存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指出,没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为例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开拓,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摄”里可以看见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就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笼统,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去都没一致的观点。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注重的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就是谈真实的,《山海经》通常被视作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下《史记》都不敢使用。

虽然《山海经》里朴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当归为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似乎有违信史,所以清人编成《四库全书》,言其“侈谈民间故事,百无一真,就是的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提报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困局直至“五四”以后才大致找出。

找出的途径存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做一部提要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属于神话,历史归属于历史;二就是神话中也存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就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下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文学创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去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显著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定义,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对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很多人指出《山海经》的记述荒谬生硬,与真实的历史差别很大,司马迁也抱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指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并无真实凌驾,不必归为史部,而应当列为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相同,前者就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开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存有进出,无法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观点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有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关键。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1.c2.d3.b二、古诗文写作(36分后)(一)文言文阅读(19分)写作以下文言文,顺利完成4~7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

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回去珪。

流寇骚河南,太监陆訚求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

珪厉声曰:“师老民繁,贼日炽,以惧罪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

先所遣已不克,君言遣耶?今贼民不聊生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

吾侪死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

”由是宪辞。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

御史张羽疏云南灾。

珪因极言四方灾变无愧。

八年五月,情状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去,地震天鹤,雹降星殂,龙虎丰玉姬,地裂山崩,凡四十存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若就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可以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到忤,遂矫旨而令二人辞官。

两京言....官交章选补,不听到。

珪归属于三年,御史卢雍表示珪即位存有和古大臣风,家并无储蓄,日给为辛苦,乞颁月廪、岁复为,当众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提拔。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遣命毋请恤典。

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

嘉靖元年杂记先朝守正大臣,追封太子太少保与,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就是(3分后)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曰《会典》提要刘健等/多所十余斤/镌与修者官/再降珪编修/俄以《史事》成/入左中允/再迁于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曰《会典》提要刘健等/多所十余斤/镌与修者官/再降珪编修/俄以《史事》成进/左中允再迁于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理礼仪、祭拜、土地、户挤到等职事,部长官称作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辞官本义就是将享用的禄位交还给君王,则表示官员辞任官职或至规定年龄而辞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归纳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顶就是(3分后)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即位,他位次左谕德,充任讲官,编修《孝宗史事》。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Rutilus无人知晓皇上自称为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触怒权贵被迫卸任,虽存有言官选补,他仍秉持辞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4.b5.a6.c7.(1)极力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斥责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憎恨他。

(所译大意给3分后,“权幸”“怨”两处,每译作对一处给1分后)(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考点定位】认知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认知b。

5.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考点定位】鼓腮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鼓腮a。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内容要点,归纳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重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考点定位】译者文中的句子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意境柔和啼唱萧索细长且短b碧绿落寞歧韵深味梳梳落落c点缀落蕊悠闲感慨半开半醉d点缀遥想幽远情趣不远千里3、依次插入以下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就是()⑴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他的风度。

⑵这篇《邹忌讥笑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了一个宽敞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

⑶齐王与厉王,那种谏谤的态度,获得的结果也截然恰好相反。

a赞同竖立对付b赞赏树立对待c赞许立起看待d赞成践行对付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做好国有企业,对稳固改革成果具备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b我的好友终于考上了大学,这真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c这种追上时髦的媚俗作品,不消多久,就可以变成明日黄花。

d看今日的中国,与百年前的旧中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岂能再任人欺辱!5、以下各句中没语病的一句就是()a这部经典舞剧用丰满的艺术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历史悬明镜,强盛不闭关”。

b4月13日深夜,苏北地区忽然还下了一场多年少见的狂风暴雨。

c我背着旅行包,来到这块山石缝里挤出来的土地,从心底感觉到它的富足和殷实。

d 爸爸看到我很高兴,上街买了一条活草鱼,准备做他的拿手菜——滑溜鱼片给我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