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块情况分析报告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

安徽芜湖勘察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安徽芜湖地区进行了全面的勘察,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气候特点以及环境状况。
通过勘察,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芜湖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
本报告通过对该地区的勘察,旨在全面了解芜湖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和环境状况,为该地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地质情况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地质构造主要以河流、湖泊和沉积层为主。
地质构造相对平稳,地下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
地质情况对于芜湖的资源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水文情况芜湖地区水系发达,有长江和淠河两条重要河流贯穿而过。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干线,为芜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淠河则为芜湖的灌溉和农田水利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4. 气候特点芜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湿热,冬季湿冷。
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为芜湖的农业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芜湖还要注意防范台风和洪涝等自然灾害。
5. 环境状况芜湖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污染物的影响。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机动车尾气等。
相关部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芜湖的环境质量。
6. 勘察发现通过勘察,我们发现了芜湖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存在的问题。
优势资源包括丰富的地下资源、发达的水系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而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土地开发不均衡、交通拥堵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以推动芜湖的可持续发展。
7. 建议与措施为了解决芜湖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芜湖的环境状况; - 推动土地开发的均衡,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效率; - 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地下资源,推动芜湖的经济发展; - 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长三角芜湖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其中芜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本文将对芜湖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从芜湖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芜湖以制造业为主导,涵盖了汽车、机械、电子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近年来,芜湖积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引进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了产业的结构升级。
其次,外贸出口实力出众。
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出口基地,芜湖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外贸环境。
近年来,芜湖加大对外贸易的开放力度,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物流等新兴产业,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再次,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在国家的支持下,芜湖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在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然而,与发展成果相比,芜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与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相比,芜湖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芜湖仍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和推进绿色发展。
最后,芜湖在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引进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展望未来,芜湖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首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芜湖将会受益于更加便捷的交通和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
这将为芜湖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引进更多的高端产业提供机会,助力芜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芜湖作为制造业重镇,将有机会在这些领域发展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结构的再优化。
同时,芜湖要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参与全球城市竞争。
通过加大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牌,让芜湖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
芜湖2023经济分析报告

芜湖2023经济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芜湖市2023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对芜湖市的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发展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2. 芜湖市概况芜湖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自2010年以来,芜湖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2022年,芜湖市的GDP总量达到了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X%。
3. GDP增长率GDP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芜湖市的GDP增长率预计将达到X%。
这与过去几年的增长率相比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受到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然而,尽管增长率略有下降,芜湖市的GDP总量仍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
这表明芜湖市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显著。
4. 产业结构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制造业一直是芜湖市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制造、钢铁和电子产品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随着经济逐渐向服务业转型,芜湖市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金融、文化娱乐和旅游等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对芜湖市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5.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状况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分析,芜湖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计将达到X亿元。
这显示出芜湖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
具体来说,芜湖市在交通、能源、通信和公共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增加,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产能的提升。
这将进一步改善芜湖市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企业进驻,推动芜湖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6. 人口发展与消费趋势人口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芜湖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芜湖市的总人口预计将达到X万人。
芜湖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

芜湖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一、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1.商品房销售保持较快增长1-7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51.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02%;销售金额为194.92亿元,同比增长28.6%。
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面积32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3.63%;销售金额为170.17亿元,同比增长54.25%。
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40.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51%,销售金额为144.36亿元,同比增长53.18%。
其中商品住房销售面积226.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2.26%,销售金额为130.15亿元,同比增长82.41%。
2.商品住房价格稳中有升1-7月,全市商品房销售均价为5540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33%;其中住宅销售均价为524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7.40%。
市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6006元/平方米,同比下降0.86%;其中住宅销售均价为574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5.90%。
3.商品房供应放缓1-7月,全市累计批准预售商品房面积251.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99%;其中商品住房批准预售面积221.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06%。
市区累计批准商品房预售面积156.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57%;其中商品住房批准预售面积142.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9%。
4.市区商品房销售结构情况1-7月,市区销售的商品房中,从购买人户籍来看,芜湖市区居民占44.80%,所辖四县居民占21.45%,安徽省其他城市居民占25.00%,省外居民占8.74%。
市区居民是我市商品房购买主力,同时外来人口在我市购房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按购买户型来看,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占总销售面积的15.54%,90-120平方米的户型占38.05%,120-144平方米的户型占34.72%,144平方米以上的户型占11.69%。
我市商品住房销售以刚需和改善型为主。
分区域情况来看,1-7月市区商品房销售中,镜湖区销售较好,销售面积为80.58万平方米。
芜湖市基本情况

滚装能力5万辆。是一座集散货、件杂货、集装箱、汽车滚装等中转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码头[8]。
芜湖长江大桥 是中国迄今为止公、铁两用桥跨度最大的桥梁。曾获多项殊荣,创多项世界之
最,2000年9月建成通车。 芜湖长江二桥 目前已完成地质勘测,建设工期为4年,十二五末,800
“十五”时期的近5倍,年均增长40.7%。进出口总额26.1亿美元,增长82.7%,其中 出口16.7
亿美元,增长86.5%,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8727元、78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
别高2939元、2549元,近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4.4%;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1万元,近五
面积的14.4%。境内有各类湖泊1000多个,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黑沙湖、龙窝湖、奎湖散布 其间。芜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 'C,日照时
数20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无霜期每年达219-240天。芜湖空气质量较好,据国家环保
总局发布的报告,芜湖空气质量位居109个重点城市第10位,是一个适宜人居的生态之城。芜湖是全国优
2433
人口(万人)
29.42
31.61
54.31
141
邮政编码
241100
241200
241300
238300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28.8亿元(不含沈巷镇),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
16个省辖市第2位,增幅居第1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三
浅谈芜湖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改善途径

浅谈芜湖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改善途径浅谈芜湖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改善途径话题:教育学习种植大户芜湖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往往是判断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最重要标志。
芜湖,作为中国中等城市的代表,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前进动力。
随着芜湖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其具体原因,提出了改善途径,以便芜湖市经济可以又好又快地发展,也为后人研究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三者之间资料和一定依据。
一、芜湖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问题第一,2007年,芜湖市三大产业比例关系是5.8?57.00?37.2,而在2008年,芜湖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 5.3?60.6?34.1。
芜湖的地域面积不大,可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且人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满足。
笔者认为,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关注和投入,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及存储,同时,更为积极地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第三产业也是十分迫切的。
第二,芜湖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汽车及零部件、新型材料、电子电器这三大产业又是主导中的支柱。
如芜湖的奇瑞汽车,是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品牌第一家,既然已经作为了全国汽车行业自主创新的领头羊,各项荣誉应该是很多的,汽车产品也应该是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的,可芜湖奇瑞获得国家认可的仅仅是“中国驰名商标”,既没有“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也没有“国家免检产品”的头衔。
之前,又传出芜湖奇瑞公司某型号汽车的关键部件是由匈牙利一家公司代为生产的,更是引起社会上一片哗然,其作为国家的自主创新品牌,一个城市主导产业中的支柱,显然难名副其实,主导产业地位不够明确。
2.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第一,三大产业看似毫不相干,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复杂和很紧密的联系。
芜湖虽然产业结构比较完善,但产业间的联系却不强,产品也没有做好承接工作,每个产业基本上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了产业交流。
据电视报道,2009年,芜湖县一家果树种植大户的水果没有完全售完,余下的水果不是烂掉,就是送给亲戚朋友了,损失较大。
芜湖市pest分析

芜湖市PEST分析一、芜湖市营销环境的PEST分析(一)PEST分析法概要PEST 为一种企业所处宏观环境分析模型,所谓PEST即Political(政治),Economic(经济), Social(社会)and Technological(科技)。
(二)芜湖市PEST分析1、政治法律环境。
优良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行政制度,完善的吸引外资及奖励制度。
芜湖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皖江核心城市之一,2010年芜湖又被国家批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龙头城市和“双核”城市之一。
为了吸引投资,芜湖市政府提供了优良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财政奖励和金融支持。
2、经济环境。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28.8亿元(不含沈巷镇),比上年增长18.2%,总量位居全省16个省辖市第2位,增幅居第1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总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4美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3位。
2010年,我们以占全省2.4%的国土面积、3.5%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9%的生产总值、9.7%的财政收入。
3、社会文化环境。
近年来,芜湖县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明创建,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带动文明建设、以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的创建之路。
今年,该县在2010年创建省第二届文明县城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争创全国文明县城来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成果,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县城。
4、技术环境。
芜湖已形成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三大支柱产业。
在开发区之外,芜湖还建立了7个各具特色的省级开发区,如今都已成为县区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网络营销在芜湖1、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
2、传统营销是一种交易营销,强调将尽可能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顾客。
芜湖哪个区发展前景好

芜湖哪个区发展前景好芜湖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淮河南岸,是我国沿海经济带与中部地区经济带的交汇点。
芜湖地处长江经济带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基础。
在芜湖市,发展前景最好的区域主要有三个:南陵县、弋江区和鸠江区。
首先,南陵县作为芜湖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芜湖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市的绿色农业示范区。
南陵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田面积,是芜湖市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区域。
同时,南陵县还是芜湖市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区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弋江区是芜湖市的新兴工业区,也是芜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弋江区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芜湖市重点打造的工业聚集区之一。
在弋江区,有着众多的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而且,弋江区还积极引进外来投资,不断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鸠江区是芜湖市的城市发展新区,也是芜湖市城市建设和综合发展的重点区域。
鸠江区拥有较大的用地资源和较好的市政基础设施,是芜湖市新兴的商贸和服务业集聚区。
在鸠江区,有大型的购物中心、商业广场和高档住宅小区等,同时还有很多服务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驻,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总之,南陵县、弋江区和鸠江区是芜湖市发展前景最好的区域。
南陵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田面积,是芜湖市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弋江区是芜湖市的工业聚集区,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较好的工业基础;鸠江区则是芜湖市的城市发展新区,具备较大的用地资源和较好的市政基础设施。
这三个区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将为芜湖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湖市(地区)地块情况分析报告
一、城市概况:
芜湖市域面积5988平方公里,人口384.21万(2010年普查),其中市区面积1064.7平方公里、人口123.8万,常住人口145万。
下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4县和镜湖、弋江、鸠江、三山4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
二、城市经济——三产情况:
根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1.44元。
总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6.8和2.5个百分点,连续8个季度位居全省第1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0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092.55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458.68亿元,增长10.1%。
同时,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
整个2011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户,使该类企业总数达1482户。
全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户,超10亿元企业53户,超亿元企业
487户。
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全省5.5和1.7个百分点。
据统计,工业投资723.69亿元,增长29.4%;房地产开发投资307.23亿元,增长24.2%。
这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共456个,比上年增加146个,全年完成投资67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5%,对全部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到110.2%。
其中房地产投资情况:
1-2月份,全市房地产投资47.85亿元,同比增长20.1%,比上年底回落4.1个百分点。
具体看,支撑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商品房施工规模较大。
1-2月份,全市在建房地产项目215个,计划总投资1898.87亿元,同比增长36.0%,施工面积2436.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二是安置保障房建设推进。
1-2月份,开发公司代建安置保障房投资9.39亿元,同比增长29.9%,占全部房地产投资总量的19.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商业地产投资带动。
1-2月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36亿元,同比增长186.6%,拉动房地产投资增长13.7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68%。
三、芜湖地区地块情况汇总表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从芜湖市国土资源局获悉,2012年芜湖市各区经营性用地拟出让重点地块共18总(其中不包括2012年定向出让地块),总出让面积为2952.06亩,其中保障房用地面积为348亩。
(一)区域分析
镜湖区宗地数量第一,鸠江区出让面积则最多,详见下表:
从区域分布来看,今年芜湖市区内经营性用地拟出让重点地块共18幅地块。
其中,镜湖区7宗地块,土地面积665.9亩,占全市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的22%。
弋江区2宗地块,土地面积607亩,占全市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的21%。
鸠江区三宗地块,土地面积1110亩,占全市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的37%。
三山区3宗地块,土地面积463亩,占全市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的16%。
经开区3宗地块,土地面积106.16亩,占全市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的4%。
从2012年芜湖市各区经营性用地拟出让重点地块数量和出让面积上我们能看出镜湖区在出让宗地数量上遥遥领先,但是由于镜湖区乃芜湖城市中心想大面积的发展有一定的困难,相比鸠江区内的政务新区是未来芜湖城市发展的重地,因此鸠江区在今年也以出让面积1110亩拔得芜湖市2012年计划出让重点地块总建筑面积头筹。
(二)土地性质分析
商办用地放量,而居住地块锐减,详见下表:
从用地性质来看,在今年计划供应的18宗重点地块中,非居住用地达到15宗,总建筑面积2475.06亩,占全市供应面积的84%。
可以说,2012年芜湖全市在出让重点地块中将以非居住用地供应为主,“商服为主,居住为辅”的土地供应新格局已经形成。
1、芜湖全年计划推出的经营性重点建设地块中,商住用地3宗,总用地面
积738亩,占出让总面积的25%;
2、全年拟推综合体用地12宗,多为集办公、商业、酒店为一体的城市综
合体项目,仅3宗包含居住功能;
3、此外,除了上述宗地之外还有一块位于经开区九华北路东侧总面积为
22.16亩的汽车4S店性质的地块。
-------------精选文档-----------------
四、芜湖各区重点地块分析
(一)镜湖区
1、镜湖区经济情况:
可编辑
2、重点地块项目分析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精选文档-----------------
(二)鸠江区
1、鸠江区经济发展情况
鸠江区位于芜湖市的东北部,东面与芜湖县相连,南面与芜湖镜湖区相邻,西面沈巷镇和裕溪口街道在长江以北与另外四个街道呈跨江分布,北面与马鞍山当涂县接壤。
现辖沈巷镇和清水、官陡、湾里、四褐山、裕溪口5个街道办事处和鸠江经济开发区(省级),有51个社区居委会,18个村委会,国土总面积470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人。
鸠江区区位条件优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朱家桥外贸码头,以及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均坐落境内。
小杨村铁路编组站、芜湖长江大桥、合芜、芜宣、芜马、芜铜高速等路网在区境内纵横交错,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枢纽,8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有56平方公里坐落在鸠江区,使其成为芜湖市通向安徽省江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城东门户。
鸠江区资源丰富,有芜湖十景之一的“褐山揽胜”,有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融入中国元素的现代综合性主题公园方特梦幻王国,正成为芜湖市的旅游胜地。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区初期的不足2亿元提高到145亿元,财政收入由1400万元提高到1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705元提高到8460元。
主要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50亿元;财政总收入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万元。
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促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整体提升江南,全面启动江北,实现跨江发展,两岸互动,将鸠江区建设成为支持芜湖、引领芜湖的商务中心区、产业转型示范区、跨江发展先行区、文化魅力新城区。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可编辑
-------------精选文档-----------------
(三)弋江区
1、弋江区经济发展情况
弋江区位于芜湖市南部,东起荆山河,西至长江,南临漳河,北依青弋江。
区域面积178多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22万。
区辖弋江桥、中山南路、利民路、弋江、澛港5个街道办事处和南瑞3个社区及火龙岗镇,共24个居民委员会和21个村民委员会。
弋江区地处芜湖市城市发展中心区域,交通便捷,水路四通八达,芜马、芜大高速公路及皖赣、宁铜铁路线穿境而过,境内设有铁路编组站,特别是沿江高速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交通优势。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8%;财政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四)三山区
1、三山区经济发展情况
三山区位于芜湖市城区西南部,是芜湖市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区,濒临长江,区域轮廓呈东向飞行的蝴蝶状,东邻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西南与繁昌接壤,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
面积276.1平方公里,辖三山镇、峨桥镇和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共有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4.59万。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其中华电120亿元、响水涧40亿元、经济开发区30亿元、船舶工业园20亿元,城区建设40亿元,其他10亿元。
到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其中华电25亿元、经济开发区40亿元、船舶工业园20亿元、海螺10亿元、其他5亿元。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亿元以上(当年价格),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的目标。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35平方米。
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可编辑
-------------精选文档-----------------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