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具体的感悟到中华文化的辉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1/ 9略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旧课,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
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2/ 9字”的第一种形式。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
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政治论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李顺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一、设计理念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一方面来自初三《思想品德》课中讲到《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历史书本和各种媒体宣传。
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看到的中华文化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转变,这是本节课的思考内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许多内容,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时选取学生身边能看到的建筑文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自去看,去感受,在课上交流分享,从而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与学生一起设计参观路线,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
学生分组参观,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重视课程资源与本土资源的整合。
教材在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时选用的是文学艺术和科技,这与学生语文与历史课的内容有重合,本课选取学生熟悉又陌生的建筑文化。
北京是一个文化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北京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讨论并进行综合归纳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学生自己看到北京胡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2.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从建筑文化这个视角跟随几个同学分享他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高中政治必修三课本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部分课程包括许多内容,都需要同学们掌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提高学生整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一)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新课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视频展示:满江《中华颂》,请学生认真欣赏歌曲,抢答里面涉及了多少中华文化?(二)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推进新课设置现场招聘会:招收国际高级旅游顾问若干名条件——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责任心上进心强。
待遇——月底薪5000,福利加提成至少3000,且无上限。
过三关斩六将:第一关:眼力———鉴宝第二关:脑力———才思敏捷第三关:实战演练(共50分)第一关:眼力———鉴宝活动要求:应聘小组合作探究对应号码的“珍宝”,然后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对此宝物名称、特点和价值的了解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发言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总分40分)《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政治:3.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新人教必修3)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包容性的含义、意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典型案例导入(课件展示材料)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
它在将近一个世纪里把不断美化的中国形象推向高峰,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
“中国潮”既指一般意义上西方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又特指艺术与生活中对所谓的“中国风格”的追慕与模仿。
“中国潮”开始于1650年前后,结束于1750年前后。
一个世纪间,“中国潮”表现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高深玄妙的哲学、严肃沉重的政治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与娱乐。
孔子的道德哲学、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汉语的普世意义,中国的瓷器、丝织品、茶叶、漆器,中国工艺的装饰风格、园林艺术、诗与戏剧,一时都进入西方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模仿的对象与创造的灵感。
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中国潮”是那个时代西方人追逐异国情调的一种表现,没有比中国更遥远的地方,也就没有比中国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人与物产、生活方式等。
“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
商人们贩运来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在欧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国潮”;传教士们贩运回来的孔子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神学,在欧洲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种热潮,中国思想与制度,成为精英阶层的文化时尚。
传教士们从中国回来,便成了社会名流,他们穿着中国的长袍,谈论圣明的康熙大帝与玄妙的孔子哲学。
他们介绍中国的书信在社会上流传,激进主义者感到兴奋,正统主义者感到恐慌。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对比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得出中华文化地域性的特点及其成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吴越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水乡特征,而滇黔文化受自然条件和多民族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边陲山寨文化特征。二者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博大的特征。
学生在感受56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我们56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共同创造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感受与领悟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第四部分:包容性
教师小结:我们的中华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为什么我们的中华文化可以拥有这样辉的历程呢?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步骤:情境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法导入新课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华的基本特征之一,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古代继续探寻她的另一特征——博大精深。
回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学生练习
进一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1: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要记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五、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内容上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这节课学习第二框。
现在很多中国人崇尚西方文化,但是有个历史事实很少有人知道,从13世纪一直到18世纪,西方人都在崇拜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形成的“中国热”持续了6个世纪。
当时的欧洲人看中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人看美国一样。
中国的瓷器、建筑、服饰、文学、科技、园林艺术都受到崇拜,中国几乎成为他们向往的乌托邦。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4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精品(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
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
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二、学生分析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博大精深的文化

博大精深的文化作者:郑玲来源:《新课程·小学》2014年第12期【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第十二课《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的第一课时: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人的这种创造精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尝试“自主探究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地活动中去体验、感知和感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我国古代文化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我国古代发明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能力:学习和培养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供平台展示自己。
知识: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瑰宝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知道四大发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古代文化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欣赏。
学生准备:收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完成教材第80到83页内容“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先勤劳、聪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令我们骄傲自豪的话题——“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板书)。
活动二:学习思考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0页快速浏览,看看文中是怎样介绍四大发明的,并结合在课前搜集了有关“四大发明”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学习资料,与我们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地收集和学习,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三:汇报交流1.请指南针小组学生代表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第十二课《博大精深的文化》。
学情分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学生对于中医、武术、围棋、民族音乐等形式各异的文化瑰宝,是有所了解的。
但为了让他们有个系统整体的认识,有更深入细致的理解,真正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爱好,为传承文明尽到自己的责任。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人的这种创造精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在突破重难点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设计重点放在教学方法上,放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
充分让学生动手参与,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从内心激发自豪感。
设计思路《新课程标准》对学科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要讲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自主探究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地活动中去体验、感知和感悟。
课堂教学中的交流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的活动形式为载体,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搜索信息,用自己的大脑去梳理处理信息,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四大发明的作用,用自己乐于接受参与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全面细致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瑰宝,自发地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我国古代文化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我国古代发明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能力:学习和培养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爱好,为传承文明尽到自己的责任。
知识: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瑰宝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知道四大发明、青铜器、汉字等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教学重点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中华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文化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古人的这种创造精神,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古代文化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文字、戏曲、古代文物等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 P80-P83 页内容,话题为“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 P84-P86 页内容,话题为“走进博物馆” ;第三课时完成教材 P87-P90 页内容,话题为“中华文化瑰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导入话题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 年 8 月 8 日这个令每个中国人激动兴奋的日子吧?这一天第29 届奥运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观看了开幕式表演你有什么感受呢?这届奥运会开幕式是讫今为止最成功的,其原因不仅是那盛大壮观的超强阵容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这些美丽的画面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吧!(播放投影)你知道刚才的短片向我们呈现了我国什么样的标志性文化? ( 活字印刷 )小结:中华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极为古老的文明,在祖国这片辽阔和肥沃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令我们骄傲自豪的话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到课题上。
【设计意图:在激动人心的视频表演中感受活字印刷的伟大,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二学习思考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快速浏览,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四大发明的(约3分钟)看完的同学请坐好。
2.同学们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3.同学们的辛勤准备真令老师感动,我想勤奋应该是先民留给我们最宝贵财富吧!来,我们现在分分组(师拿出牌子放在桌上)请选择相同的同学坐到一块,火药组在这里,这是指南针组、造纸术组、印刷组,大家坐到一组讨论一下待会怎么在全班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地收集和学习,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教会学生怎样处理收集来的资料,提高学习能力。
】活动三汇报交流1.指南针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1)介绍指南针:大家看,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指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地球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现在磁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南北极(学生用手指实地南北),这是南,这是北。
互动:同学们,会用指南针吗,你能告诉大家我们学校的大门在哪一面?(2)指南针的发展史:相传在黄帝时期,我国就有了指南车,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发明了简便的指南工具——司南(展示图片指)这就是司南,这个勺状的东西就是磁针,静止时,勺柄指向南方,宋代人民还制造出了罗盘,你能想象它们是什么样子吗?(3)有关指南针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具体说也就是 1405 年 7 月 11 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远航,其中海船共有二百四十多艘,船员二万七千四百名,远航途中,他们访问了三十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的西太平洋之行一共有七次之多,在茫茫的大海中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罗盘的方法保持航向,可以说指南针的出现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我们的同学知识真丰富,非常感谢!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点小资料,点击课件介绍,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司南,宋代罗盘和现代指南针,指南针的出现在航海旅行,军事,大地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它在航海上的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论的环球航行,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也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我们有请造纸术小组为我们介绍吧!2.造纸术小组汇报交流。
(1)你们知道在纸发明之前,世界人民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吗?是的,有很多种,树叶、羊皮、竹简、木牍、丝帛、甲骨等,但是这些材料有的很笨重,如竹简、木牍、甲骨;有的价格昂贵如羊皮、丝帛;有的没有纸张的柔韧性,如树叶。
我们小组还选用了四种材料做了个对比实验,展示实物,这是竹片、木块、布片、纸,我们通过在这四种材料上书写,发现竹片、木块太硬写字很费劲,布片太软,不易展平,写字不流畅,用纸书写最容易、最清晰流畅,这种纸就是蔡侯纸,由××同学来介绍蔡侯纸的发明史。
(2)2000 多年前的汉朝,我国人民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后来,蔡伦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木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水浸、切碎、蒸煮、舂捣加水配成浆液捞取纸浆、晾干等工序制成纸张,这种造纸原料很容易得到,造出来的纸很便宜、质量好、又便于书写。
(3)我们还研究了一幅地图(展台上出示图,指着说)这是造纸术向国外传播的地点、时间示意图,同学们看这些箭头由中国指向世界各地,说明造纸术传播地域广泛,时间从公元四世纪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经历一千多年,世界各国一直在沿用我国发明的造纸术。
3.印刷术小组同学介绍。
(1)活动:请班上写字最快最好的同学来和我们玩个游戏,游戏规则是:复制“四大发明”这四个字。
(印刷术组的用印章,这个同学用笔写,看谁一分钟内复制的又好又多。
)(2)师述:刚才的这种印刷就是雕版印刷,它所印刷的内容都是一个整体刻在一块雕版上,在运用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看这本词典有 1000 多页,如果用整块的雕版印刷,就需要几千块雕版,其实每一块都有很多字是重复出现的,如果我们把汉字一个个单独雕刻再排版印刷,效率会更高。
鉴于这种思考,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讨论:你能说说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小结: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更经济,更便宜,更灵活,更方便,这种印刷术出现后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活字印刷术虽然原始简单,但它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它的发明让印刷术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
4.火药组同学介绍。
以提问请人回答的方式与其它组同学交流。
学生提问:(1)火药是什么?(2)火药是怎么发明出来的?(3)火药在古代的应用与现代的应用?(4)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火药组回答:炼丹家用硫磺、硝石等炼丹,从偶尔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在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
小结:火药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带来了阴影。
火药的出现使战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每个小组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介绍祖国的四大发明,让每个学生对它们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从内心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
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活动四总结提升1.回顾: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你知道我国古代人民为什么能做出这么伟大的发明呢?2.讨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小结:古代的劳动人民可真了不起,有那么多伟大的发明,这些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我们要传承古人的创造精神,学习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勇于探索乐于创新,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科技强国经济强国,让中国这个东方巨人登上世界之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中国人民的自豪第二课时活动一导入新课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她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
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2.交流: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