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苏轼?苏轼的历史成就

中国历史故事-如何评价苏轼?苏轼的历史成就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于政治,而在于文学,他是宋代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书画加之散文,都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还是那方面的巅峰代表。
从政治上来说,苏轼是一个想要有所成就,且关爱百姓的官员。
但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过于执着,导致他很多时候的想法都会存在着偏见,以至于他的仕途不顺。
王安石与苏轼同处于一个时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却比苏轼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变法,至今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北宋政治历史不可轻视的一点。
但是对于历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变法,却是苏轼仕途的绊脚石。
苏轼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与此次办法有关。
苏轼第一次进士及第之后,任从八品陕西风翔府判官。
担任了一些小职位后没有多久,他就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乡,暂时告别了官场。
后来丁忧期满,他复职回京,一路上看见许多百姓因为王安石变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后他对待王安石的变法都采取一种坚决反对的态度。
苏轼关爱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许不知道一场变法,本来就是将那些腐朽发脓的伤处割开,然后挖掉里面已经腐烂的肉,这样才能让伤口彻底的好起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性,他从复职开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结束,都对新政持反对态度。
苏轼是一个豁达之人,在因为反对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诬陷贬谪之后,他虽然因为被贬谪而郁闷,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内心来排解。
他醉心山水,求得心灵上的平静。
历史上的评价,多见于苏东坡于文学和艺术方面,如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又如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
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再如:“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才高八斗。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沧桑和风霜。
他的谪贬经历,可谓人生苦旅。
苏轼自幼聪慧,诗词歌赋皆能娴熟地运用。
他进士及第后,历任教谕、知州等职务,而后召为翰林学士,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庆历之变后,苏轼被贬戍黄州。
他的身份地位一下子从高架到落地,受到极大的打击。
黄州的艰苦生活更是让他倍感压抑和无力。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更加热情的文学创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数年后,苏轼得以重返官场,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未走上正常的轨道,反而又因为《礼部试禁闱案》而重新遭到贬官。
此后,他被调往崖州,在此地度过了10余年的流放生涯。
崖州的烈日酷暑,海峡两岸的暴风骤雨,极大的考验着苏轼的意志。
但他仍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苏轼的贬谪生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方面,贬谪并不代表人生到了尽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信念和勇气,前行着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难处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风范,让他成为不朽的文化名人。
在苏轼的生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是他一路走来将理想转换成现实、对人生执着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正因为这种精神,苏轼才能成为古代文化的巨匠,是毕生坚持追求的最好写照。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前言: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诗人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见识不凡,但是往往都是怀才不遇,在政治上颇少建树,即使一些人执意从政,但是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或被排挤,或被贬谪。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苏轼的时代。
对于苏轼,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他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大文豪的人,由此可见其才华。
在北宋曾经有过苏家的一个佳话,“苏门三学士”,苏轼是唐朝大臣苏味道的后代,家学渊源厚重,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中年时顿悟发奋进学,然后父子三人一同科考全都考中,在当时也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才学名望最高,后来苏轼还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加之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苏轼应当混的风生水起才是,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苏轼的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可以这么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
这不禁令人好奇,苏轼如此有才华,能力出众,却唯独不受重视是何原因?苏轼画像党争不断,未能立稳脚跟北宋开国皇帝通过兵权夺得天下,因此十分忌惮拥兵自重的武将,于是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文人都受到重用,文人多了弊病也多了起来,朝堂上酸腐之气、勾心斗角也多了起来,然后慢慢就演变成党争。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争是险恶的,也是慢慢腐烂国家的根基,北宋时期的党争十分严重,苏轼处于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
苏轼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北宋的党争还没有摆到明面上,苏轼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无所顾忌,但是此时苏轼母亲去世,按照惯例苏轼要守孝三年,于是错过了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时机,等他再回来,新旧党争开始,苏轼没有选择阵营,新党当政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就是这样的党争,埋没了很多人才,也牺牲了很多人才,苏轼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注定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

从苏轼被贬谪的人生中得到的启示作文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多次贬谪,命运多舛。
然而,他在困境中所展现出的豁达、乐观与坚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苏轼的第一次重大贬谪,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时的他,从朝堂之上的重臣一下子沦为了偏远之地的“戴罪之身”。
黄州,这个在当时相对荒凉的地方,成为了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初到黄州,生活的困顿可想而知。
没有了丰厚的俸禄,没有了前呼后拥的排场,他甚至要亲自下地劳作,才能维持生计。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那片土地,起初或许是荒芜的,杂草丛生。
但苏轼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他卷起衣袖,拿起锄头,一下一下地翻耕着土地。
他的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他坚韧的光芒。
他种下的不仅仅是庄稼,更是对生活的希望。
他会仔细地观察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每一株幼苗的成长。
当看到嫩绿的芽尖从土地中钻出时,他那疲惫的脸上会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好像是看到了自己在困境中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愈发丰富。
他会在夜晚,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
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身上,周围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仿佛是大自然为他演奏的一曲交响乐。
他抬头望着那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想起自己曾经的抱负和理想,如今却身处这荒僻之地,但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相反,他感慨着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自己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也会在闲暇时,与当地的百姓交流。
那些朴实的农民,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简单的快乐。
苏轼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会和百姓们一起分享自己种出的瓜果蔬菜,听他们讲述着乡间的趣事,笑声在那简陋的屋舍中回荡。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了惠州和儋州。
惠州的瘴疠之气,儋州的荒蛮艰苦,都没有打倒他。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坦然。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凭借其才华横溢的文章受到后人钦佩,被誉为“文章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并以此为责任,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就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第一次贬官是在112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赤壁令,但后来他被贬为荆州刺史,因为他没有按照朝廷要求行事,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被贬了。
苏轼的第二次贬官是在1133年,他当时被任命为安徽太守,但由于他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又被贬了。
苏轼的第三次贬官是在1140年,他当时被任命为浙江太守,但他不仅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且还发表了《游春词》,指责皇帝失管,所以又被贬了。
虽然苏轼三次被贬官,但他依然勇往直前,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文章王”。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以及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
苏轼的诗歌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被誉为“宋诗经典”,并被称为“诗经的晚期经典”。
他的散文作品有《赤壁赋》、《江城子》、《洞仙歌》等,被誉为“宋代散文经典”。
此外,他还创作了《游春词》、《答韦检社论》等文艺评论作品,被誉为“宋代文艺评论经典”。
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楷书》、《行书》、《隶书》等,其中《楷书》被誉为“宋代楷书经典”。
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有《观云图》、《秋夜图》等,他的画作被誉为“宋代水墨画经典”。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突出,而且他的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也都被誉为“宋代经典”,令人称道。
苏轼的三次贬官经历,使他在文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绝世精品,令人敬仰。
《苏东坡传》阅读感想

《苏东坡传》阅读感想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宋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十六岁的苏轼在从被贬之地海南岛儋州回中原的途中,经过润州(镇江)的金山寺看到自己的画像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遗憾的是,苏轼在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便逝世了,因此,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和总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两句诗道出了苏轼对自己一生功绩的总结。
他一生的功业,不在于在朝堂做大官时的政绩,也并非他在三个地方做知府的功绩,而是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被贬谪的经历。
苏轼为何会有这样的总结?这要从苏轼的贬谪经历说起。
在被贬谪期间,虽然是苏轼仕途最为失败的阶段,也是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磨练,成就了一种伟大的人格进退自如、超然洒脱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苏东坡传奇的贬谪经历。
1. 初贬黄州,朝堂重臣变成东坡居士在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忧愤。
他曾写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在盛世却无法施展才华抱负的忧愤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因此,他常常借酒消愁,无法面对此时的境遇。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未容他为仕途坎坷失意而买醉。
由于团练副使是个闲职,没有工资,加之一家老小在黄州居无定所、朝不保夕,苏轼不得不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以种田来解决温饱问题。
他还筑起居室,并亲自写上“东坡雪堂”四个大字,自称东坡居士。
从此,那个朝堂重臣已然成为东坡上耕种的农夫,其中既有无奈,亦有凄凉。
幸运的是,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帮助。
淳朴的民风让他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他逐渐与百姓成为朋友,不再封闭自己。
当他面对赤壁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时,我们似乎听到了苏轼从纠结、悲哀中超脱出来的感叹。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

论苏轼的贬谪经历和创作成就作者:聂伟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下半月)》2012年第05期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仕途坎坷,但他心胸宽广,面对逆境泰然处之,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不断遭贬谪,身心得到磨炼息息相关。
故研究贬谪及其创作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苏轼。
一、贬谪经历嘉祐元年苏轼到汴京赴进士考,次年参加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取为进士。
25岁授河南福昌县主簿,不赴。
26岁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以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
30岁召回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等职。
熙宁变法开始,因与王安石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36岁起任杭州通判,接着先后为密州、徐州、湖州知州,直到44岁。
苏轼外任以来,诗文中时有对新法流弊的针砭。
这在苏轼的原意是“缘诗人之意,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但一些投机新法的人,却摭拾苏轼诗中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
因此,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这就是所谓“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押公事。
从此他在黄州度过了五年的谪居生活。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仍不得签押公事。
他因有田在常州,向朝廷请求常州居住。
次年,神宗去世,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旧党人物纷纷上台,苏轼被迁为登州太守。
到任仅五天,又诏回朝中,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一连三次提升,这是苏轼由贬谪到起用的一个重大转折。
但这时苏轼又不满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于是与司马光产生分歧,又受到旧党的排斥。
为摆脱党争,苏轼再次请求外任,54岁出知杭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但就在这一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原来投机变法的章惇、吕惠卿、蔡京等人又补起用。
苏轼第三次请求外任,出知定州。
苏轼出知定州的第二年,章惇为相,改元“绍圣”,意谓继承神宗的施政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激怒新党。
苏轼因此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苏轼被贬黄州作团终副使,其实身受监督管制,并不十分自由。
这种灾难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孤独,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闭门谢客对妻子”,而且不敢饮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
原本一腔报国热情,准备大展宏图,却落得贬官流放黄州。
然而,黄州的贬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使苏轼从思想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此期创作的词作有近100首,占其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余首);诗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等,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他思想上的隶变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印迹。
从他初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那孤寂清高的孤鸿就是他的化身,这种无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极度孤寂让豪情万丈的苏轼归于沉静,“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
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上饱受摧残,生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
儒家人世思想让他陷人困境,使他开始吸纳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苏轼是不肯服老服输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院溪纱》)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变化的是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已然能吟啸迎风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胸怀,如此壮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羁,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苏轼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积极人世的理念支撑着的,即使是他刚从狱中走出,初到黄州时,也未曾放下过这个理念:“吾挤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懊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至今读来仍振聋发馈,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逐臣犯官竟能怀如此忠义之心,足能得见苏轼人格的伟大。
一场大的灾难,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让苏轼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三咏赤壁的千古绝唱就此诞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尽了他政治上的落寞,但读来却让人倍感豪放,全词气势恢弘,苍凉悲壮,化千年为一瞬,唯江月是永恒,这是苏轼发出的强者的壮音;前后《赤壁赋》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生的哲思;《前赤壁赋》假托客言写人生之悲,又以庄子之齐天人、齐物我自我宽解,令人叹服;《后赤壁赋》中的道士化鹤过舟,真有随缘任性,清明无尘的仙人之境,其实道士、鹤已与自己融而为一,达到了“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进退自如境界。
黄州的滴居生活使苏轼由锋芒毕露转为厚重的成熟,他已经具备了沉静处理政治打击的能力。
绍圣元年(1094),朝廷又以苏轼起草制浩“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等职,先贬英州,接着,短短一两个月间,他先后接到贬滴诏令五道,最终落建昌军司马,贬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惠州条件比黄州还要差得多,一向被视为陷恶军州,贬滴至此地,往往就不能生还了。
即使超然旷达,随缘任命的苏轼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忧虑。
然而他的到来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使他这颗受伤的心备受感动。
所以,乐观的苏轼面对骨肉分离,万里投荒,依旧能豪迈赋出“暴雨过云聊一块,未妨明月却当空”的诗句(《慈湖夹阻风五首》)。
惠州的民风淳朴,风光秀美,民众的热情好客,使得苏轼唱出“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日吱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美丽诗句(《食荔枝二首》)。
他的心境也更加空明清净:“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叶窥佳蹲。
”(《十一月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他甚至想终老于此,自己“譬如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他对惠州的评价是“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贬地俨然又成了乐土。
这期间他并没有沉溺于释道出世思想,儒家济世精神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他心地仁厚,爱民如子,孤忠思想使他不能无视人民的疾苦,不在其位而尽其可能地谋其政。
在寻僧访道的同时,他积极通过各种关系和自己的影响为人民谋取福利:建水磨坊,推广插秧工具秧马,舍药救民,掩埋露骨,而后又建议惠州官员建营房整肃军纪,建议百姓纳税交钱交米应各从其便,并协助策划修建了惠州东西二桥和广州自来水工程。
身为犯官而能如此,苏轼为民可谓弹精竭虑,千古难求!同时,他以佛老修身养性,破除人生的执著,追求人生的大彻大悟,不再局限子人生一时的得失,他要彻底放下世间一切的荣华富贵、名僵利锁,回归本真状态。
虽然这一切出于人生的大起大落的辛酸,但也确实使他得到了超脱,佛老思想一度上升为他思想中的主流。
苏轼再次遭难与此期写的一首诗有关:“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当时的宰相章谆看了这首诗笑道:“苏子瞻竟如此快活!”于是苏轼被贬滴到了海南澹州,“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苏轼因诗三次得祸,却依然“不知悔改”,他在给苏辙的信函诗中写到:“莫嫌琼州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他年谁做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然而苏轼这次是真的居无定所,衣食不继,从官舍被逐出后,只得与幼子苏过露宿桃榔树下,“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下无寒泉,然亦未宜悉数,大率皆无耳。
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货矣。
·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苏轼依旧没有消沉,他在枕榔树下买地结了几间茅屋,取名“桃榔庵”,又有陶诗杜诗可读,日子也就将就过了。
他依然保持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他把贬滴地澹耳当作修道养生的乐园,用超俗的眼光看待一切,苦地也就成了天堂。
苏轼被贬时期,特别是晚年经历了岭海滴居漂泊,使他更深人地接触到了下层的生活,了解人间疾苦,增强平民意识,与黎民百姓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在澹州的三年,生活虽然倍极艰辛,他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敷扬文教,在蛮荒之地传播文明文化,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与当地黎民结下深厚友谊。
他使当地有了琅琅的读书声,并培养了海南第一位进士。
他为增进黎汉团结,播迁中原文明,海南风俗的开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也因此更加旷达乐观,洒脱豪迈。
苏轼虽然屡遭打击迫害,丢官被逐,始终能自我调适,随遇而安。
然而,苏轼自始至终并未苟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人人间天地,诗文创作显示他的豪迈从容,给所贬之地带来文明教化,为当地人民所崇敬热爱。
这应该是儒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佛道忘我无我、空静澄明的境界相互杂揉融和的结果。
苏轼的精神魅力,正在于此。
苏轼被贬三地的功绩,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