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意匠读书笔记讲解
华与华方法读书笔记

华与华方法读书笔记《华与华方法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华与华的方法,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华与华方法里强调的一个重要点就是要打造超级符号。
啥是超级符号呢?其实就是那些人人都熟悉,一看就明白,而且能深深印在心里的东西。
比如说,可口可乐的瓶子,那独特的曲线,就是一个超级符号。
咱们看到那个瓶子,不用看字,就知道是可口可乐。
这多厉害呀!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超级符号也无处不在。
像麦当劳的大 M 标志,走到哪儿都能认出来。
这超级符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让消费者一下子就记住你的品牌,而且还能快速传播。
想想看,如果一个品牌没有这样的超级符号,就很难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里脱颖而出。
还有啊,华与华方法特别注重降低营销传播成本。
这可不是说要少花钱,而是要花得值,花得巧。
比如说,广告语要简单直接,让人一听就懂。
别整那些弯弯绕绕、文绉绉的话,老百姓听不懂,那不是白搭嘛。
就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多简单,多直接。
一听就知道王老吉能降火,有这需求的人自然就会去买。
这就是降低了传播成本,不用费劲去解释,大家都明白。
读了华与华的方法,我是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
明白了品牌营销不是瞎折腾,得有方法,有策略。
以后再看那些五花八门的广告啊,品牌啊,我心里就更有数啦!《华与华方法读书笔记》华与华方法这本书,真是给我开了不少窍。
书里说,品牌要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你得真的能给消费者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
比如说,海底捞,人家主打服务,那服务就是它的独特价值。
消费者一想吃火锅,还想享受好服务,就想到海底捞。
咱们再想想,那些能长久生存的品牌,哪个没有自己的一招鲜?苹果手机,系统流畅,设计好看,这就是它的价值。
所以啊,咱们要是想做品牌,就得先琢磨清楚,自己能给消费者带来啥独特的好处。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品牌要会讲故事。
别小看这故事,它能让品牌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
比如说,德芙巧克力,背后那个爱情故事,多浪漫啊。
每次吃德芙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都不一样了?华与华方法真的是实用又接地气,没有那些高大上的理论,都是实实在在能用上的招儿。
《匠人精神》秋山利辉读后感范文

《匠人精神》秋山利辉读后感范文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所谓“匠人精神”其实就是指匠人具有专注、执着、细致、耐心、坚守、创新、精益求精等品质。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匠人精神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匠人精神读后感1阅读学习《匠人精神》,感触非浅。
秋山先生认为:要做一个“通人”,首先是和父母通,孝顺父母,让父母喜悦。
再次是与师父通,严师出高徒,全盘理解师父的传承,“守”的境界;再次与同事通,木工是团体协作作业,良好的沟通协作;再次是与邻里通,营造舒适整洁的生活;再次是与客户通,让客户感动,做得超出客户预想;再次是与工具通,工具朝夕相伴,一生一世,犹如长在身上的器官;再次是与所制作的家具通,把家具当做自我的孩子,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将心中的样式制作出来;再次是与徒弟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书中写到:我相信“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以在每一天的学习中,不仅仅磨砺学生们的技术,更注重锤炼他们的人品。
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在“秋山木工”也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匠人。
秋山先生订立的30条育人法则,并没有异常险峻离奇之处,更没有通篇大道理,都是能够立刻实行的做人道路。
能够说是普世价值,之所以不仅仅在本行业内流传,而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共享,在于共通性,适合所有期望打磨自我和公司效率的职业人。
秋山先生认为,一流匠人的成长之路需要完成“守破离”三步过程。
跟着师傅修业是“守”的开始,模仿作为工匠的心理建设,以及学习生活态度、基本训练、程序、心得、技术等做为工匠必须具备的一切。
忠实全力吸收师傅所传授的知识。
守正方能出奇,否则就是邪。
“破”就是将师傅传授的基本形式努力变成自身本领的阶段,一边摸索一边犯错,在师傅的形式中加入自我的想法。
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自我擅加修改是行不通的。
不破不立。
“离”就是开创自我新境界,从师傅那里独立出来。
秋山木工,第九年开始独立,迈向崭新的道路。
纵观整本书,其实十分好读,也往往是十分好读就容易读过忘了。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篇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
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关于意林的读书笔记(通用36篇)

关于意林的读书笔记(通用36篇)关于意林的读书笔记(通用3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意林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意林的读书笔记篇1“一则故事,改变一生”这句话讲的就是《意林》。
《意林》是适合中小学生看的杂志,里面有很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而在故事的开头,会有一些概括全文的语句。
这本书内不仅有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插图,还有有趣的测试。
如果你作文写的不是很好,你可以去买一本看看。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是体现父爱、母爱、友谊、亲情的。
其中最能体现父爱的就是《海马爸爸》这篇文章了,故事讲的是:作者从小就把儿子照顾长大,所以儿子经常叫爸爸为海马爸爸,因为海马家族都是让雄海马来抚养小海马的,所以人们称雄海马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这篇文章虽然很简单,可却充满了父爱,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还有一篇写亲情的故事令我很感动,它的概括全文语句是:岁月淡了记忆,浓了亲情,它的题目叫《夏天那么短,思念却很长》,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内容也和精彩,它讲的是主人公苏小鱼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大山里,去看父母多年领养的孩子——苏巧妹。
小鱼跟巧妹很投缘,她们玩的很开心,回去之后,父母向小鱼说明了真相:原来15年前,父母生了小鱼之后,很想要个男孩,可第二个孩子依然是女孩,由于户口关系,女孩只能送往乡下让人照顾,那个女孩就是巧妹。
小故事,大道理。
意林——意在言中,佳作如林。
意林的读书笔记篇2最近,我们每个小组都领到了一本书,那就是《意林》,意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也有许多很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的爱这一系列的,它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在介绍孙红雷的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孙红雷仿佛又看到了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孙红雷小时候的家境不是很好,母亲为了让他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整天去门外捡垃圾补贴家用,这个母亲为了一个废旧的瓶子,就可以脱鞋取走十分肮脏的水沟,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的表现。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2023年建筑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建筑书籍读书笔记1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一直存在一个偏见:认为教材都是编写得极差的。
想一想从小学到高中,学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这恐怕是人类(私自揣测)的一种逆反心理吧。
在上课期间,去图书馆查找过外建史的其他书,有一本东南大学出版的《外国建筑史》感觉也还不错。
其他的一堆带彩图,五颜六色的书,也就骗骗小孩子不错。
这本书老师大概讲了一半,到文艺复兴就期末了。
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于是,考完试自己又接着看,后面的感兴趣的着重看了一遍,整个算是把书完整过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周时间让蒋老师把巴洛克风格、法国古典主义、洛可可风格这些讲一下自然是最好的。
再往后感觉都没有这么历史特征明显的时期了。
整个后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三步退两步。
历史稍有进步,马上又会出现对古代某一种风格的强烈崇拜,模仿。
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
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复,追求毫无疑义的浮夸的装饰,而脱离了建筑的本质:空间。
我想学习历史不是为了一定要记住哪个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更不是为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让我们以史为镜,让我们知道一个建筑风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为什么。
唯此,我们才不至于在设计中丧失了方向,重蹈历史的覆辙。
建筑书籍读书笔记2中国古代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古人凭借自己生活的气候环境从而营透了许多适合居住的宫殿、陵墓、桥梁、楼阁、移至阶基以及大众化的民宅······梁思成先生用毕生精力完成这本著作。
书中将中国建筑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国的建筑物,可以说是详细的为我们将古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呈现给我们,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图,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今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要素,还让我了解到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化与历史事件,因为建筑形式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一本书中去感悟到许多,也应该学会很多。
《意林》读书笔记

《意林》读书笔记《意林》读书笔记(精选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意林》读书笔记(精选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意林》读书笔记篇1今天读了《意林》这本杂志,其中一篇文章《好好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深深地触动了我。
文章的作者是陈敏,讲述了一个患有癌症的患者李黎,没有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而是用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从简朴、简约、简单做起,重新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拥有最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好不美好总是相对的。
比起有钱的人,我们不富有;比起成功的人,我们不出名,总是这样比下去,我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当一个人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当一件东西失去了,才想到要去珍惜。
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在不停追求的同时,别忘了在意自己的身体,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家人,别忘了享受现在平淡的生活。
好好地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意林》读书笔记篇2“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读一个好故事,就像往血液里输送精神养分。
而这本书收集的文章贴近孩子的生活。
,从校园,父母,成长亲情入手,今天,我要推荐的书就是意林系列中亲情馆的——《化做天使守护你》!《化作天使守护你》这本书,感情深入,且讲的也都是真实感人的故事,非常具有启迪和提升性。
《化作天使守护你?用兄弟之间的感人故事描述了守护天使的亲情颂歌。
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天天磕磕碰碰,常常吵吵闹闹,相互取长补短,有着许多真正的快乐,用天使般的爱温暖守护彼此的一生,就是人间最温暖的感动!《化作天使守护你》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非常的真实感人,受过许多著名的名人的极高评价,著名作家周海亮说:《意林》或许并不能帮你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或许也并不能为你带来眼前的利益。
但是,当你感觉浮躁和不安时,读一读《意林》把!我相信,他能够给你带来安宁,并让你心静如水。
把《意林》当做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原来一个人独处,也是那样快乐。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说文解字读书笔记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精选13篇)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篇1伫立窗前凝神远望,思绪落在故乡的怀中,轻轻演奏树叶沙沙的节拍,悬着飘渺的纱,每一次抖动都飘起父母温柔的呼唤,甜蜜的情感如抵不住玄妙朦胧的溪,流出对故乡无限的眷恋。
故乡的窈窕倩姿,停留的不仅仅是时间的久远,更烙下有限时间里的一幕幕回味无穷的乡情。
淳朴的自然滋味渗透原汁原味的清泉剔透,吸引着迷离的眼神。
读起故乡洁白如雪的清纯,一腔思绪在清香四溢的洗涤里彻底净化,美丽的底色汩汩舞动杨柳依依的缠绵,掀起心灵驿动的波浪,串起的美妙音符和季节的火热一起升温。
曾卧在软软的草地上扎根的绿色的梦,倾诉着母亲语重心长的话语,长着翅膀相伴;曾攀越过的巍峨的高山,耸立着父亲饱含哲理的脊梁,警示着人生的导向;一遍遍轻盈玉立的热土,历经世事的沧桑,染成天空的蔚蓝,凝结出父老乡亲的深情关注。
划过梦一般的情怀,轻踏岁月的足迹,柔和的风吹着思绪翻滚,抚摸着醉人的记忆,拎着动人的旋律,默默重温故乡的轻声细语,心热热的,眼湿湿的,赤裸的脚踩出无声的乡音,凝神细听,涓涓流淌,和风细雨永无止息。
这纯净的光辉明艳照人,在我的睡梦中随风起舞,飘出儿时梦幻般的魅力,在这种魅力的光泽中,拟起友谊的彩虹,一直穿梭在时空的天际,慢撒轻走,点缀生命里最精彩的记忆,充斥在血液里的思念拉起悠悠的离别长线,系着未曾相离的心。
想起小手握紧灯心草系出的游戏,才感觉,无情的时光已经拉开相思成天各一方,而错落有致的回归,在互相探问彼此相约的.日子中依旧。
城市的节奏,紧凑而单调,一眼繁华如云烟,满街都是陌生的面孔,喧闹的表面藏着太多的无奈,平时已经习惯这种生活的馈赠,闲下来,品味故乡的声音,亲切如初,只是因为故乡的热土上曾经演绎动人的旋律:亲情,友情,乡情时时刻刻提升心的温度。
这温度,散发在激情的正午,炙烤得花儿增艳,树叶添绿,美丽的风景一一呈现,释放四季最执着的记忆,在茉莉花的香波里,浮现出故乡的微笑,永远地,温柔地,渗入我的心底……说文解字读书笔记篇2对语源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这本书作为闲暇读物。
华夏边缘读书笔记

华夏边缘读书笔记【篇一:《华夏边缘》】《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读书报告【摘要】中国边疆民族史学者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以族群边缘研究为视角,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借用历史记忆与失忆的概念,对华夏以及华夏边缘认同如何形成、扩张与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是对西方人类学界族群理论所作的一个本土话语应对。
其崭新的研究取向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给以启发反思以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族群边缘、集体记忆、溯源研究、民族史边缘研究一、背景介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台湾中央研究所王明珂博士“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作者明确指出了以往历学、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族群溯源研究的不足,他以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努力构建一个族群边缘理论,来诠释一般性的人类族群的认同与认同变迁现象,最终来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本质问题。
二、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
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
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
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
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三、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族群理论的发展历史,并提出自己“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意匠读书笔记 2015 年08
月 华夏意匠是李允鉌先生写的一本给建筑师们看的建筑史著作, 这本书与其他 的建筑历史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 特征。“华夏”指古代的中国,“意匠”是建筑的设计思想,《华夏意匠》意即“古 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想”。 此书一至三章相当于概论,第一章是对基本问题的探讨,第二章是总释,第 三章是分类概述。在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 比如“木结 构发展的历史原因”便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而所谓“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便是 第一章所讨论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各种因素。我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 第四章的平面、第五章的立面,第八章色彩装饰与内檐装饰以及第九章的园林建 筑。比如130页“在建筑历史的经验上,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扩大 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就是“量”的扩大,……西方的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基本 上是采用这种方式的,……另一种就是依靠数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 是采取这一个方式,……”以及“ 142-144在建筑布局上,一共只有两种基本的 原则:一种是空间包围着房屋,另一种就是房屋包围着空间。 ”这种从设计手法 的分析入手有助于我们将古今中外的建筑贯通起来理解。 在弗莱彻总结的表示各种建筑形式主要成长或演进过程的“建筑之树”中, 把中国建筑划归为早期建筑文明的一个次要的东方分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 学、系统的建筑理论,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早在宋朝,中国就有政府出台的 建筑设计标准一一《营造法式》。华夏意匠一书的作者不仅驳斥了 “欧洲中心论” 的狭隘观点。还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存在差异的前提下, 验证了中国古代 的建筑设计已运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理论, 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在 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 文化的结晶,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一、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对比 1、材料使用 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 用力学原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 筑物要求的局限,这种中国建筑设计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 也使中国走 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 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分伯仲。木建筑 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击”能 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 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 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 1174年, 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 210英尺,比 比萨斜塔高出了 60英尺。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 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 4000英尺高的塔,况且佛宫 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 的奇迹。 2、 设计思路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也导致中西方追求不同的建筑延伸取 向。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 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 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 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 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 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与此同时,中西两种 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还使得欣赏中西方建筑的角度与规律也不相同。 一 般说来,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风韵 和美。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有着严密和谐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 柔和的外轮廓线,不同于西方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 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 深刻的印象。而在更近 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建筑画梁雕栋、 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 装饰和鲜艳夺目的色彩。因此,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 有差异,效果也是不同的。 3、 设计思想 如果定义国外建筑是“造以致存”,那么中国建筑则是“造以致用”。中国古 建筑生来就像人类短暂的生命般,不是永恒的。中国的现存古建筑比欧洲少得多, 但其他古代文化遗产无论是工艺品还是文字或者绘画, 来龙去脉可以说是清清楚 楚,大体上是不存在断档的。这样比较下来古中国建筑凸显得尤其悲哀, 人们似 乎将建筑和文化剥离了般似的,建筑被彻底的差别对待,中国建筑历史给人留下 了许多空白。单对于这种建筑文化断层的现象,我想,可以用“灵魂”二字对其 进行解释。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构造框架, 适应性强,选材以经济实用的木材 为主,“礼制”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存在一直束缚着建筑的设计风格。古代中国建 筑设计风格与中国儒家思想崇尚的“中庸”、“礼治”、“德治”、“人治”总能找到 千丝万缕的联系。“神”是区分中西方世界观最重要的分水岭,也是最明显的标 志,儒家思想不承认神的存在,儒家思想则是种“无神”的学说。既然无神,那 就“以人为本”,当主导思想被“以人为本”所占据时,建筑设计就开始带有了 较强的目的性,相辅相成的是建筑物的实用性也会大大提高。 背道而驰主导西方 的宗教思想是以神为中心,许多建筑物生来就是为长期供奉神明, 以石料建成的 古埃及金字塔或是雅典奥林匹克宙斯神殿是最好的例子, 在中国建筑师眼里,这 些气势恢宏的用石块构成的庞大建筑是很难想象的, 一个为己,一个为崇敬的神 明,前者总是被人活动范围局限性所制约, 后者却因为供奉的是根本不曾存在的 神时,便可以尽情自由发挥了。所以古代中国建筑常直观给人一种保守、 千篇一 律的视觉感受。 4、文化差异 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向来是显得更为沉稳内敛, 单从古建筑表面上很难看 出其中蕴藏着的知识结晶。文化遗产仅仅为后人所观、所想、所阅,从量的角度, 后人根本无法估量华夏五千年文化底蕴是何等浑厚, 古老的从前充满着与未知的 将来等量的神秘感。木的材料特性使得它不易于被遮挡。将梁、网架等构件通通 暴露在外,褪去原木拙野本色,尽显华美,相比传统现代建筑崇尚把结构元素置 于墙土中,了无生气。古典中国建筑的柱、雀替、斗拱、隔扇、藻井 •… 从结构 上看,皆是因构造要求而合乎情理的存在, 并无画蛇添足之嫌,却以如此美轮美 奂的形态呈现,雕刻功力与色彩选用在此刻被工匠们淋漓尽致的发挥, 随之袭来 的是精巧细腻、富丽堂皇从不显做作的美感,我不得不拜服古人的别具匠心。对 比中西方诸如桥梁、城墙或引水渠之类的纯功能性设施。西方引水渠曾被评论为 “带来大量水的那一种必要的结构的模样”,对其美的表现总显得差强人意,因 结构而随之结构。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拱桥或是城楼无一不是巧妙地将理性与感 性融合在一起,汴京城东水门与赵县安济桥最能带给人们来自视觉元素上的精神 冲击。纵观人类建筑,肉眼容易触及之处一直是艺术家们展示精神文化的宝地, 中外匠师乐于在设计中加入人物、 动物、神佛,寄托情感愿景的同时更赋予造物 灵魂与内涵。屋顶无论远近从来逃不出人们的视线,古代中国向来主打“务实” 理念的建筑,在屋檐上添置精美的“套兽”,古老精深的雕刻技法得以借地发挥, 这样,给以死气沉沉的房屋加入少许生机, 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易于与工匠们进行 短暂思想交流。不幸的是,处于“皇帝陛下,仁俭生知”的基本政策下,土木艺 术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受到太多的限制。 5、建筑装饰 西方古典建筑的装饰以雕刻为主,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以色彩为主,其中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的性能。木材料为了长期保存,上漆是最好的方式,而漆天 然具备各种颜色,于是色彩的装饰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特色。而后配合上琉 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琉璃瓦显得五光十色,让建筑更多了一份色彩斑澜。 6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从早期的苑囿,提供游猎、种植的场所,至y明清的园林,形式上 可能有一些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思想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关 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水池代表湖泊,假山代表山川,树木代表森林, 追求一种人工的自然化。西方的早期园林,通过对自然的整理,树木、草皮的修 剪,体现一种自然的人工化,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后来受到一些 东方的影响,还是没有改变他们的核心内容。哲学理念的不同带来了结果的不同。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 1、 文字与建筑 之前并未想过文字和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的文字起源于“象形” ,也 就是说本来就是一种“图画”,将具体的事物形状表示出来,将“图画”减略到 不可少的程度就成为“字体”。因为房屋是具体的物体,在创制文字的时候,文 字本身就将“建筑”的情况,包括它的外形和内容“记录”了下来。 2、 通用式设计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 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例如中国古代的服装都很宽大,虽然在颜色、图案上 不一样,功能上却很相同,衣服和人体之间并不要求完全吻合, 不会因胖了和瘦 了便不合穿。中国人对一切人工物品的设计、对使用的要求都保持很大的灵活性, 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应用。 包括房屋在内的任何物品都很少做严格 地或者说作过分地追求“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式的与实际的事物完全吻合 的考虑,这一点也许和“中庸”及“留有余地”等思想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中 国实用主义和人本精神的体现吧。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并不是抄袭西方,而更多 的是沿袭传统。 3、 关于间、架和院 用“间”、“架”的数量来表示房屋平面或者面积的大小并不仅限于建筑专业 中使用,在古代,甚至可以说直至本世纪,已经成为常用的表示房屋形式和规模 大小的一种数量单位。间、架相当于一种度量单位。以“院”为中心的建筑群组 织方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主要形式最大的原因就是 “院”这种性质的空间 为所有人服务。性质上,“院”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在生活中, 人的思想感情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的环境的。 院的重要性必需和房屋的重要性 完全相等,否则分散分布的单座建筑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 古代 的房屋建筑是以“间”作为表示数量的单位的,对于建筑群来说则以“院”来表 示,关于整群建筑规模的描述便常用“几院几间”来说明。可见, “院”在中国 人的心目中,长期被认为是建筑群的构成单位了。 在平面布局上,构成有屋顶的 房屋和没有屋顶的房屋是同样重要的, 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的 “二 重性”。 4、 关于观赏距离 有时,中国建筑对于景象考虑的范围的广阔,是“远”得使人难以置信的。 建于16世纪明代的十三陵的石牌坊,它的中轴线是正对着十公里外天寿山主峰 之巅,用于作为这个举世占地最广的建筑群的起点。 北京中心的景山、颐和园的 万寿山,它们都是经过人工加工而成的小山。 景山上的五座亭子、万寿山上的佛 香阁,它们最大的用意还是要构成一个包括自然景色在内的壮丽雄伟的远景。 在 视觉上这些建筑物都是只有在远处才能体会到其布局的巨大和气魄的, 到了接近 的时候,反而平平无奇了。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充分注意中距离的视觉效果的, 原因就是很少建筑物在中距离中充分地显示自己的全貌。西方建筑因为给人最 大、最多的机会就是位于中距离去欣赏, 因此,在立面的构图上就全部为求得最 佳效果着想了,就会通过体量和阴影效果去追求视觉上的变幻。我们细心地分析 一下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原则,我们马上可以体会到:它有丰富变化甚多的外轮 廓线,易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