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是值得学习的老师。
此话出自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优点的学习,同时也要反省自身是否也有和别人一样的缺点,果有,就改正。
”
现引申为:人要谦虚好学,主要向周围的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对于他人的缺陷和不足,对自己来说则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
子曰:“三人行(1),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第七》)
【注释】
(1) 行:走路。
【翻译】
孔子说:“三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
【评析】
孔子随时随地都用心观察别人的言行,以求进步。
他认为身边的人,必定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也就是说当看到别人的优点、良好的品德行为时,要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向内找找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或类似的行为,若有则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古今知识分子极力赞赏的座右铭之一,对于我们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增长知识,都是有指导作用的。
【类似语词】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延展】
1、如何在身边的人的身上找到可以为师的地方?
2、请举例说明,同侪中或亲友中值得学习的好表现。
3、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点与缺点?
4、如何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是孔子说的一句话。
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学习,如果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从这句话得到的启发是:
第一,要敢于向他人学习。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不要因为自己的学历比别人高、资历比别人深、财富比别人多,就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目中无人,谁都看不上。
其实这个世界上,高人无处不在。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敢于向他人学习不代表自己能力弱、水平低。
第二,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向他人学习什么?孔子的这句话说得很好,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找到和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好的方面,并且按照这种长处和好的方面去学习,使自己有所增益,对于不好的方面,则要引
以为戒加以改正。
个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要向同行多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的企业摔跤的地方自己也要注意避免自己也在这个地方摔倒。
小到个人、企业,大到民族、国家都要这样,才有进步,才有希望。
也就是要正反两方面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牢记牢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虚心好学,向别人的优点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自觉修养,对照别人的缺点来反省自己,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而”在这里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整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保持学习的态度,向身边的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虚、虚心的态度,不要过于自负或自以为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1、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拼音】:sān rén xíng bì yîu wǒ shī
【解释】: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近义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处】:《论语·述而》。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造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2、果然是闻道没有先后,达者为先三人行必有我师。
两人各自闭关消化所得感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剑客,必有一强,三角恋,必有一伤。
4、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希望你们不要生气!三人行,必有我师。
5、你听过孔子曾经说过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翻译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与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肩负重任,路途又很遥远。
以‘仁’为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的担当吗?直做到死才罢休,不也是路途遥远吗?”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看得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孔子说:“只有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事,断不可加在别人身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拼音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简拼srxs 近义
词
反义词
感情
色彩
褒义词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成语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例子王通讯《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但要善于从别人的成功里吸取营养,还要善于从别人的失败里领取教训。
”
英文
翻译
two heads are always better then one. 谜语徐先生
产生
年代
古代
常用
程度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