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 3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复习课件

解答技巧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 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 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 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 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 由粗放式经营向集
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为铺的经济。
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现代化建 党中央在认识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 国情和总结社会主
原因 又急于完成工业化,照搬苏 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 义建设经验教训的
联模式。
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经济体制进行 基础上,决定加快
改革,实行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核心 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
把企业
内容 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 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推向市场。
速度。
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
3.产品分配方式不同。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 体提留。 4.影响不同。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 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 了生产力的发展。
高三历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复习课件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 (1)政策: 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作用: 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1958年初到1960年秋 (1)政策: 急于求成,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 发动‚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 步发展。 (2)影响: 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思考:其它两个方面的原因?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1960~1966年 (1)政策: 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2)影响: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 及工作经验。 思考:八字方针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主干知识整合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1966~1976年 (1)政策: ‚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 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 ‚文革‛中,1973、1975年进行经济整 顿,使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2)成就: 建成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及南京长江大 桥和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 思考:如何看待文革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
主干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 立 ●政策: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一五‛计划。 ●成就: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 超额完成,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 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主干知识整合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 里,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原来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 展的格局;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 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迈进。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课件(37张PPT)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题4表归纳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其中①
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C)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④
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核心要素或关键词 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
武装全党 确立为指导思想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 解决疑问的方法和途径 我的收获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 述属于观点的是( D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题4表归纳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其中①
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C)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④
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核心要素或关键词 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
武装全党 确立为指导思想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 解决疑问的方法和途径 我的收获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 述属于观点的是( D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 扩展到经济领域。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张图学透
探索与失误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2
(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探索失误
政策调整
1960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71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一张图学透
1975年: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探索与 失误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后在全国范围内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一张图学透
探索与失误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2
(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 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探索失误
政策调整
1960年: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971年: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第(1)题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一张图学透
1975年: 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探索与 失误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中共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后在全国范围内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复习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教版】【课件】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解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即“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不符 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见证的是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故C项正 确;
16 16 of 22
(5)61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 司发给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 1956年1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 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 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C )
8 8 of 22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美英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 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析: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 的会议。中共八大根据当时的新形势,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 盾和主要任务,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 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 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
解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即“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不符 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见证的是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故C项正 确;
16 16 of 22
(5)61岁的原古城老居民郭承志珍藏着一张1956年聊城县福利事业公 司发给的“公私合营股票”,上面写着:“兹有照相业私方郭兆仁于 1956年1月向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投资,经资产估价定股为人民币四千 三百六十元九角七分……由聊城县福利事业公司按季付息,特此凭证, 发给投资人郭兆仁”。此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其见证了( C )
8 8 of 22
三组题讲透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 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美英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 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解析: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 的会议。中共八大根据当时的新形势,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 盾和主要任务,故A项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 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 验总结无关,故D项错误。
单元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件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 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
2.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 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 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 的见证。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 产销与市场接轨。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 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故D符合题意。
知识梳理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完成) 意义:为国家有计划的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方式:农 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3 )家庭联产承包责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 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 ( 4 )对外开放格局的 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 初步形成 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 5 )社会主义市场经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
考纲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的实践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 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 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 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 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 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 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 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
考纲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的实践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 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 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 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 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 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 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 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讲义(PPT 38张)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5)必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
失去了,我们才觉得更应该珍惜 合作探究3、二十年来探索、实践的经验教训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 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 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请从经济 角度为这段历史作一客观评价和总结。(侧重于 经验教训)
直接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我们又做了什么?
3、调整国民经济(60年) 农村: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
误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探索与失误(56-66)
启示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 1960 1956 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大跃进” 1958 启示二: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 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恢复经济(3年)
(49-52年)
意 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53-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2、内容: “一化三改”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东北 会集中在这里?资源
百家谈:
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 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 实际,强调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中国历史 十五讲》
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 主席造成的;自1949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 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 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 农民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
(5)必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6)必须抓住发展机遇; ………………
失去了,我们才觉得更应该珍惜 合作探究3、二十年来探索、实践的经验教训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的 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 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请从经济 角度为这段历史作一客观评价和总结。(侧重于 经验教训)
直接后果: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我们又做了什么?
3、调整国民经济(60年) 农村: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
误 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探索与失误(56-66)
启示一: 国民经济的调整 中共八大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 1960 1956 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大跃进” 1958 启示二: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 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恢复经济(3年)
(49-52年)
意 义: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53-57年)
1、背景: 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薄弱
2、内容: “一化三改”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东北 会集中在这里?资源
百家谈:
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 因为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满情绪、脱离 实际,强调意志,夸大主观努力的作用等。《中国历史 十五讲》
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 主席造成的;自1949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 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 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 农民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夸风
“大跃进”时壁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在“大跃进” 的脚步步步进逼的 情况下,毛泽东和 党中央又萌发了改 变农村基层组织结 构,实行“人民公 社”的念头,使 “乌托邦”式的理 想在中国变成了现 实。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秋) 2、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3.
思考:一五时期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地理分 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
中国在“一五”期间的工 业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1953年到1957年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工业生产 指数为:美国2.8%,英国 4.1%,中国18%;钢为:美 国3.9%,英国5.7%,中国 31.7%;原煤为:美国0.4%, 英国负增长,中国14.4%;发 电量为:美国9.1%,英国 7.8%,中国21.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时期)
1949年开国大典 之日,……广场上万 众欢腾,毛泽东的表 情却始终凝重,此刻 的心情按他自己说是 “又愉快又不愉快”。 毛泽东后来解释: 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 的,但是总觉得中国 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 决,因为中国很落后, 很穷,一穷二白。
——《亮剑天安门——从国庆阅 兵看新中国武器发展历程》,《 世界军事》2009年第11期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恢复:三年完成恢复经济的任务 措施: 农村—土地改革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 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工商业 意义: 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
(1)背景: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就: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材料一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状况如何? 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的完成(1953-1957年)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953-1956)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秋)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建立;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2)主要内容 ①主要矛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评价: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1957年11月6日,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 的报告中正式提出15年内赶超美国的口号。同时还宣称: “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 事情了。”正在苏联进行国事访问的毛泽东,也不甘落 后,提出中国在15年内赶上英国的宏伟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秋)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2. 一五计划(1953-1957)
(1)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4)成就: 建成四大重点企业;完成三大改造 (5)意义: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 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8年的总路 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在 当时被称为三 面红旗。
实际上是经济 建设中的三个 严重失误。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秋) 2、失误: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时大量砍伐树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 产” “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 义在眼前 ”
(宣传画)
浮夸风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 最大的小麦“卫星”在青海蹇什克农场, 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处移栽来的 。 号称亩产4282.5公斤。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的完成(1953-1957年)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953-1956)
(1)原因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主要形式 农业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赎买
2014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年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1992年)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992年至今
事例探讨
• 事例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 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 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 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 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 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 去了。 • 事例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 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 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 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 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 ①原因: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 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 ②表现:在农村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 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 谓大,就是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 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 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 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 毛泽东说:“大概十年左右,我们可以在吃 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 饭、穿衣、住房子上实现共产主义。公共食堂, 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 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 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 都被收归社有。 “共产风”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1952年) (1950年) (1950年)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增强国防的需要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失误
(1)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思考: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快
其精神与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是否一致? 为什么??
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稳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秋) 2、失误要形式: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5)失误:急于求成,速度过快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 ①原因: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 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②中心:大炼钢铁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高指标
3000 万吨
535 万吨
1070 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全民炼钢铁
这是“小土群”在炼钢铁
河北邯郸郊区酒务楼村的农民报名入社
公私合营企业
私人资本在中国的“绝 种”,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北方的代表人物是乐松生,他 是国内最出名的百年药号同仁 堂的总经理,南方的领头者则 是最大私营企业集团上海申新 公司的荣毅仁,他们先后都当 上了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副市长, 一时人称“北乐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