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带题

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带题

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带题初中阶段,学生们需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目。

以下是一些初中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以及相关的题目,供学生们学习和练习。

# 古诗词1.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2. 《望岳》 -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题目:-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造化”和“阴阳”分别指什么?3. 《春望》 -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题目:-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历史背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寓意?# 文言文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题目:-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政治理想?-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治理理念?2.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题目:- 这篇文章描绘了什么样的理想境界?- 作者通过“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追求?3.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题目:-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环滁皆山也”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 《出师表》 -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题目:-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他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忠诚和责任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形势的怎样认识?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背诵,深入理解,不仅为了应对考试,更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9.三峡1、给加点字注音阙.( ) 嶂.( ) 曦.( )襄.( ) 溯.( ) 御.( )湍.( ) ( ) 漱()涧.( ) 属.( ) 转.( )2、重点词语解释①重岩叠嶂.( )②自非亭午夜分....( )③不见曦.月( )④夏水襄陵..( )⑤沿溯..阻绝( ; )⑥虽乘奔.御风( )⑦不以疾..也( )⑧素湍.绿潭( )⑨绝多生怪柏()⑩飞漱.其间( )⑪清荣.峻茂( )1⑫良.多趣味( )⑬属引..凄异( ; )⑭空谷传响.( )⑮哀转久绝.( )3、通假字略无阙.处( )4、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②绝哀转久绝.绝.巘多生怪柏()③疾不以疾.也()君有疾.在腠理()5、古今异义古义:①至于..夏水襄陵至于今义:②或.王命急宣或古义:今义:古义:③属.引凄异属今义:6、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③回清.倒影( )④良.多趣味( )⑤每至晴初霜.旦( )⑥空谷..传响(7、特殊句式省略句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省略主语“”,即“”)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省略主语“”,即“”)8、重点句子默写①侧面描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②文中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应的句子是,,,,。

③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

④写高猿长啸声音特点的句子是,,。

9、重点句子翻译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④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⑤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作家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地理学家。

撰《》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也是一部优美的。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在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峡、的景色,抒发了作者。

10.短文二篇1、给加点字注音颓.( ) 鳞.( ) 与.( )遂.( ) 寝.( ) 荇.( )2、重点词语解释①五色交辉..( )②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 )④夕日欲颓.( )⑤沉鳞..竞跃( )⑥实是欲界..之仙都..( ; )4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⑧欣然..起行( )⑨念.无与为乐者( )⑩相与..( ; )..步于中庭⑪庭下如积水空明..( )⑫水中藻.、荇.交横( )⑬盖.竹柏影也( )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一词多义①盖盖.竹柏影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②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至.()③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④书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⑤与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古义:①四时.俱备时今义:古义:②晓雾将歇.歇今义:古义:③夕日欲颓.颓今义:古义:④沉鳞.竞跃鳞今义:古义:⑤念.无与为乐者念今义:古义:⑥盖.竹柏影也盖今义:古义: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今义:65、词类活用①五色交辉.( )②相与步.于中庭( )6、特殊句式①倒装句A.相与步于中庭( ,即“”)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即“”)②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7、重点句子默写①《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内外古诗词复习题大全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及课内外古诗词复习题大全

第四册《与朱元思书》1.作家作品:《与朱元思书》作者 ___,南朝梁文学家。

从题目看,本文应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从内容上看,本文更是一篇语言优美的。

本文先总写,再分写和_________,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山之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水的雄奇壮美。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注音:互相轩邈.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鸢.飞戾.天者3.通假字:窥谷忘反_____通______,_________。

蝉则千转不穷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经纶..世务者古义:今义: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鸢飞戾.天者古义:今义:表罪过,乖张。

一百许.里古义:今义: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负势竞上.()横柯上.蔽()直.视无碍()争高直.指()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6.词类活用:任意东西..()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风烟俱净.()望峰息.心()7.注明修辞: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急流甚箭,猛浪若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按原文填空:从文中找出一组从视觉方面写景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找出一组从听觉方面写景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总写富春江山水风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赏山水后的感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译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 期末专项复习03—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 期末专项复习03—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期末专项复习—古诗词、文言文阅读一、古诗阅读(30分)(一)(6分)拟行路难(其六)[南朝]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本诗在思想感情上与李白的《行路难》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6分)得乐天书[唐]元稹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贬谪通州(今四川达州),当年八月,挚友乐天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乐天罢苏州刺史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元稹得乐天来信和刘禹锡获乐天赠诗各有什么情感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6分)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 练习题精选汇编(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精选汇编专题一古诗词阅读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

①幽篁:②啸: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答:。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答:。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答:。

10.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理解性默写【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理解【答案】1.①幽篁:幽深的竹林②啸:长常的口哨2.弹琴长啸3.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专项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专项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专项训练(有答案)一、《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初.,权谓吕蒙曰(当初)(2)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只是)(5)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6)即.更刮目相待(就)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独(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即更.刮目相待古义:另,另外今义:变更(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义:知晓今义:看见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解析:“邪”通“耶”;“贴”通“贴”;“扳”通“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A.蒙辞/以军中多务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C.自以为/大有所益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辞以军中多务)5.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本书是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_________主持编撰的_________(体例)通史。

宋神宗认为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

(2)孙权对吕蒙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原句回答)(3)通过鲁肃的语言写吕蒙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宋;司马光;编年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陈涉世家》一、字词1、普与人佣耕(曾经)2、辍耕之垄上(停止)(去,往)3、传恨久之(失望)4、可富贵,无相忘(如果)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你)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7、或以为死(有人)8、会天大雨(适逢)9、层已失期(估计)10、管死(同样)1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原因,缘故12、上便外将兵(派)(带领)13、楚人怜之(爱戴)14、为天下唱(通“倡”首发)15、固以怪之矣(本来)(通“已”)16、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使)17、吴广素.爱人(向来)18、广故数言欲亡(逃走)19、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难道)20、今谑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21、比至陈(等到)2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着)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样再好不过了。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是这样,但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这五百里的土地呢?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墙上撞罢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含古诗词)二、句子1、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4、表现陈胜少时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三、翻译下列句子。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填高地上休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 练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 练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练习题参考答案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一、直接型默写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木兰诗》)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5.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1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1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16.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17.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1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19.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20.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2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二、理解型默写1.《木兰诗》中借黄河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爱莲说》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爱莲说》中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其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附答案)一.童趣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一).理解填空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C.惟危楼..一座(危险的楼) 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才)2..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恒.(经常)不一见相顾.(看)惊疑B.始悟为.(成为)山市以.(用)亿万计C.惟.(只有)危楼一座则明.(明显)渐少D.或凭.(凭借)或立与世无别.(差别)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4.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5本文说明的顺序是()A.空间顺序 B.游踪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6.从文中依次摘出五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加以解释,然后说明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切乌有”中的“乌有”意为________________,有一个含有“乌有”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最后一句话:9.将“始悟为山市”改为“始知为山市”可否?为什么?答10.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1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到为初生阶段;为发展阶段;是高潮阶段。

四.《伤仲永》细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A.父异.焉()B.稍稍宾客..其父()C.父利.其然也()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E.邑人奇.之()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6.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归纳回答。

(3)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五.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六、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