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膳配伍规律研究_项平

合集下载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

中药配伍规律的探究中药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发挥协同作用,弥补不足,增强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配伍的规律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就中药配伍的规律进行探究。

一、中药配伍的历史和现状中药配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文献中。

从那时候开始,中医药学家们就认识到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到了唐宋时期,《金匮要略》等药学经典已经详细阐述了中药配伍的规律,并提出了许多医治各种疾病的配伍方剂。

这些方剂经过长时间的应用,推广得非常广泛。

到了明清时期,中药配伍的经验和总结已经非常丰富,各地都有不同的药方传承下来。

目前,中药配伍已经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地区和不同临床医生都有独特的经验和心得。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中药配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配伍的作用机制。

二、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是“相互作用,协同作用”。

这就是说,中药之间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这种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中药配伍还可以弥补不足、增强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等。

中药配伍的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中药学理论:中药配伍基于中药学理论,将中药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组合方法和方案。

2.基于现代科技:中药配伍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加准确地预测和观察中药的效应。

三、中药组方的注意事项中药组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药的配伍要有依据,不能随意搭配。

通常需要考虑药味、药性、归经、相克等因素。

2.配伍中药要符合治疗原则,即治疗的主要症状和病因。

3.在中药组方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

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基于《中国药膳大辞典》的药膳饮方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中国药膳大辞典》的药膳饮方组方规律研究

基于《中国药膳大辞典》的药膳饮方组方规律研究
王玲;向楠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24(38)2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药膳大辞典》中3种药膳饮方的组方规律。

方法: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为处方来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 2.5)进行数据分析,构建
药膳煎煮型饮方、泡饮型饮方、冲饮型饮方数据库,应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
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并比较其组方规律。

结果:共纳入861首药膳饮方,其中煎煮型饮方570首、泡饮型饮方168首、冲饮型饮方123首,分别涉及原料442、207、185种。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3种药膳饮方的常用原料组合分别为19、19、
4个。

聚类分析显示,3种药膳饮方的新组方分别为15、5、8个。

结论:煎煮型饮方重清热,泡饮型饮方重发散风热,冲饮型饮方多补益;煎煮型饮方多清热与祛湿配伍,泡饮型饮方重辛凉解表;清热优选煎煮剂型,辛凉解表优选泡饮剂型,补益优选冲饮剂型。

【总页数】9页(P207-215)
【作者】王玲;向楠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气虚体质药膳方组方规律
2.基于数据挖掘的瘀血质药膳方组方规律
3.阳虚质药膳方组方规律分析
4.《中国药膳大辞典》中气虚体质的药膳调养组方规律研究
5.基于《中国药膳大辞典》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药膳方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饮片的配伍原则

中药饮片的配伍原则

中药饮片的配伍原则一、前言中药饮片是中药制剂的一种,它是将中药制成粉末或颗粒后,按照一定的配方混合而成的。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中药饮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

但是,在使用中药饮片时,需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配伍原则,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者影响疗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中药饮片的配伍原则。

二、相互补益原则1. 相互增效: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增强彼此的作用,使其疗效更加显著。

例如:黄芪与党参、白术、茯苓等搭配使用,可增强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功效。

2. 相互促进: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相互促进吸收和代谢,提高其作用效果。

例如:当归与桂枝、白芍等搭配使用时,可促进其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3. 相互协调: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相互协调,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人参与黄芪、枸杞、山药等搭配使用,可协调其补气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三、相互抑制原则1. 相互抵消: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相互抵消作用,降低其治疗效果。

例如:大黄与芒硝、硫磺等搭配使用,会使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

2. 相互制约: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相互制约,使其作用降低甚至失效。

例如:乌头与当归、川芎等搭配使用,会使乌头的祛风镇痛作用失效。

3. 相互干扰: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能够相互干扰代谢和吸收,降低其治疗效果。

例如:酸枣仁与大枣、茯苓等搭配使用,会影响酸枣仁的镇静安神作用。

四、禁忌原则1. 药物禁忌: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配伍后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当归与防风、川芎等搭配使用,易引起血栓形成。

2. 病情禁忌:指在某些病情下,某些药物的使用是不适宜的。

例如:肝病患者忌用当归,因为当归会刺激肝脏。

3. 禁忌症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的禁忌症下是不能使用的。

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儿等不宜使用某些药物。

五、其他原则1. 量少原则:指在配伍中应注意控制每种药物的用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者影响治疗效果。

2. 时序原则:指在配伍中应注意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和顺序,以免影响其吸收和代谢。

食疗配伍要遵循“五相”原则

食疗配伍要遵循“五相”原则

食疗配伍要遵循“五相”原则作者:胡惠林来源:《祝您健康》2008年第04期合理的食疗配伍,可加强治病疗效。

违反配伍原则和杂乱凑合的食疗,不但达不到理想的疗效,有的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

食疗配伍要遵循“五相”原则:(1)相须:食物与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

配合后起到协同作用,加强疗效。

如鲤鱼配赤小豆炖汤,鲤鱼有健脾、利水消肿、补充优质蛋白等营养成分的作用,赤小豆亦有健脾利湿的作用,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两者均可降低血胆固醇,相互配伍后可治疗肾病综合征,能利小便消水肿治其标,又可改善肾病的低蛋白血症和降低高脂血症治其本,标本同治,相得益彰。

(2)相使:以一方为主(食品或药物)。

其他为辅来提高疗效。

如茯苓、赤小豆炖乌骨鸡,乌骨鸡以补虚强壮为主,茯苓、赤小豆以健脾燥湿利小便为佐。

此方补中有利、利不伤正。

故是治疗肾性、营养性水肿和肝硬化腹水的食疗良方。

鹅血炖豆腐可佐治食管癌,鹅血中淋巴细胞有抗癌作用,以抗癌为主,豆腐营养丰富,有和胃宽中功效,可以补充癌细胞对身体营养的消耗,并可改善癌症的潍化道症状。

(3)相畏相杀:一种药物或食物有毒性。

与另一种药物或食物相配。

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

相配用于食疗则安全。

如大蒜能解茵类之毒,生姜可去鱼蚌之腥,橄榄解河豚之毒,绿豆解乌头附子之毒。

前者对后者是相杀,后者对前者是相畏,使食疗得到安全应用。

(4)相恶:两者相配。

使原有一种疗效降低或失效。

如人参配萝卜,萝卜破气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狗、羊肉配冬瓜或绿豆,后两者的寒凉则削弱前两者的温补。

(5)相反或相忌:两者配合可产生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首乌忌葱蒜和萝卜,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蜂蜜及生姜,鲫鱼反厚朴,海藻反甘草,白术反大蒜等。

如配伍不当可引起不良反应。

在食疗配伍时,还应掌握以下三点:①几种配伍能加强疗效的应充分利用。

②配伍可消除或减轻其毒副反应的,也可考虑应用。

③配合反使食疗效果降低的,则不宜用,如相配会增加毒副反应的则忌用。

药膳配伍规律和烹饪特点研究

药膳配伍规律和烹饪特点研究

99 J Chin Med 12(2): 99-108, 2001藥膳配伍規律和烹飪特點研究施洪飛1,2 項 平2 唐善永11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烹飪與營養科學系江蘇揚州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養生康復系江蘇南京(2000年10月18日受理,2001年3月13日收校訂稿,2001年3月28日接受刊載)目的:為了研究中國藥膳的配伍規律和烹飪加工特點。

方法:用Visual FoxPro 5.0 關係型數據庫語言對從《中國藥膳大辭典》中抽出的1287條藥膳的出處,配方中中藥、食藥及食物使用種數和重量情況,配方使用中藥、食藥、食物種類及其出現頻率,中藥、食藥與食物的配伍情況,藥膳成形的類型及其出現頻率等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統計表明本研究所採用的藥膳方包含了歷代各類226種文獻;藥膳配方中中藥與食藥所佔的比例要小於食物所佔的比例;具有補氣、補血、養陰等作用的中藥、食藥、食物使用頻率較高,中藥如黨參、黃耆、當歸、麥冬、人參、生地、沙參、白朮、玉竹、石斛等,食藥如山藥、蜂蜜、枸杞、蓮子、苡仁、大棗、龍眼肉等,食物如粳米、白糖、雞蛋、精肉、糯米、紅糖、母雞、冰搪、麵粉等;中藥人參、沙參、當歸、黃耆、菟絲子、草果、肉蓯蓉、何首烏、蒼朮、玉竹等與食物雞蛋、白糖、茶葉、精肉、糯米、火腿、冰糖、黑芝麻、紅茶、母雞、牛肉等配伍使用最多,食藥蓮子、山藥、枸杞、苡仁、紅棗、芡實、豆豉、蜂蜜、扁豆、百合等與食物粳米、白糖、茶葉、糯米、核桃、精肉、蜜櫻桃、麵粉等配伍使用較多。

而食物粳米與中藥、食藥的配伍應用十分廣泛,粳米藥膳已經成為藥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菜餚類型所佔的比例最大,湯、酒、粥、羹、茶、飲也佔有較高比例。

關鍵詞:藥膳,配伍規律,加工特點,資料庫,統計分析。

前 言藥膳是中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滋補強身、抗老延年方面具有獨到之處。

“食借藥之力,藥助食之功”,藥膳利用中藥與食物的綜合作用,既能供給人體所需的常規營養素又能提供對人體聯絡人:施洪飛,江蘇揚州市鹽阜東路1號(225001)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烹飪與營養科學系,電話:************或************;E-mail:**************.cn100施洪飛 項 平 唐善永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功能因子。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

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类方的配伍规律

类方的配伍规律

类方的配伍规律一、药性相类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基础。

药性相类的方剂配伍,是指方剂中药物的性味归经相同或基本相同,从而增强了方剂的疗效。

例如,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其中药物都归于肝经,具有养血补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血瘀的患者。

又如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其中药物都归于肺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的患者。

二、功效相须功效相须的方剂配伍,是指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相互配合,以增强方剂的整体疗效。

例如,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中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的功效,芍药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甘草、生姜、大枣具有健脾和胃、调和诸药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增强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兼有脾胃虚弱的患者。

三、药味不犯药味不犯的方剂配伍,是指在配伍过程中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配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如“十八反”、“十九畏”等。

例如,人参畏五灵脂,二者不可同时使用;甘草与大戟、甘遂、芫花等存在相反作用,不可同时使用。

因此,在配伍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用药适应证相同用药适应证相同的方剂配伍,是指方剂适用于同一疾病或症状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形式。

例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适用于脾胃气虚的患者;六君子汤由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组成,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的患者;香砂六君子汤由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组成,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食积的患者。

这些方剂在配伍时都考虑了用药适应证相同或相似的原则。

五、剂量合理剂量合理的方剂配伍,是指方剂中各药物的用量应适当,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配伍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比例,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在麻黄汤中,麻黄的用量应适当,若用量过大可引起心悸、失眠等不良反应;在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用量应适当比例,若比例不当可影响疗效。

安神益智类药膳配方统计分析

安神益智类药膳配方统计分析

安神益智类药膳配方统计分析
施洪飞;项平;唐善永;苏国建
【期刊名称】《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年(卷),期】2000(017)003
【摘要】对<中国药膳大辞典>中安神益智类药膳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药膳方来源于81种文献;中药与食药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小于食物所占的比例,在用药的量上要小于中药方剂所用中药的量;具有补气补血作用的中药、食药、食物使用频率较高,重镇安神中药的应用频率亦较高;其配伍符合中药学和方剂学总的原则和要求,对中药、食药、食物相互之间,及中药、食药、食物内部之间的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的应用与方剂学要求基本一致;药膳菜肴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汤、酒、粥、羹、茶、饮也占有较高比例.
【总页数】4页(P19-22)
【作者】施洪飞;项平;唐善永;苏国建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00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2.1
【相关文献】
1.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案制定探析——基于沪深300样本股2009年股利分配方案的统计分析 [J], 王雍欣
2.百合安神药膳两款 [J],
3.医院配方室配方差错的统计分析和应对策略 [J], 李中东;钟明康;张静华
4.秋冬之交宁心安神食疗药膳 [J],
5.几款传统安神助眠药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2(3):23~27Cuisin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药膳配伍规律研究项 平1,施洪飞2,唐善永2(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2.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扬州225001)摘 要:从《中国药膳大辞典》中抽出的1287条药膳对其配方中的中药、食药及食物使用种数和重量情况,配方使用中药、食药、食物种类及其出现频率,中药、食药与食物的配伍情况,药膳成形的类型及其出现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历代各类文献226种,药膳配方中的中药与食药所占的比例要小于食物所占的比例,具有补气、补血、养阴等作用的中药、食药、食物使用频率较高;食物粳米与中药、食药的配伍应用十分广泛;菜肴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汤、酒、粥、羹、茶、饮也占有较高比例。

关键词:药膳;配伍规律;加工特点;数据库;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R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17(2002)03-0023-05药膳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防病治病、滋补强身、抗老延年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药膳利用中药与食物的综合作用,既能供给人体所需的常规营养素又能提供对人体机能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因子。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膳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研究古今药膳的配方规律,对提高药膳质量、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对《中国药膳大辞典》药膳方的统计分析中,找出药膳方配伍规律及药膳烹饪加工特点,为开发新的药膳方、研究药膳标准化工艺提供依据。

1 药膳数据库的建立[1~6]从《中国药膳大辞典》药膳方中每隔5条抽1条(不包含酒剂),共抽出1287条药膳方。

将所抽出的药膳方用Visual FoxPro5.0制成药膳数据库,包含药膳表和原料表,其中药膳表的字段有:药膳名、功效、应用、烹饪加工、来源(即文献出处)、药膳类别;原料表的字段有:药膳名、原料名、重量、类别。

两表之间用药膳名建立联系。

2 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2.1 药膳方的出处、分类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药膳方出处统计结果:1287条药膳方共有226个出处,其中中国药膳学(144),疾病的食疗与验方(97),食疗本草学(71),百病饮食自疗(67),验方(63),饮食疗法(49),补品补药与补益良方、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39),家庭药膳手册(38),膳食保健(35),家庭食疗手册(27),常见病的饮食疗法(26),滋补保健药膳食谱(25),中国药膳(19),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食用菌饮食疗法(18),良药佳馐(17),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16),本草纲目(14),家庭药膳、药膳食谱集锦、滋补中药保健菜谱(12),常见慢性病食物疗养法、食物与治病、养生食疗菜谱、饮膳正要(11),华夏药膳保健顾问(10),家庭饮食疗法、食医心鉴(9),全国中草药汇编(8),本草纲目拾遗、普济方、粥谱(7),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强身食制、全国医药产品大全、中国药膳大全(6),寿世青编、医学衷中参西录、饮食疗法100例(5),大众药膳、防治心血管病的饮食、金匮要略、经验方、陕甘宁青中草药选、食疗本草、天府药膳、饮食正要(4),本草汇言、慈收稿日期:2002-07-14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研究计划(BS99080)。

作者简介:项 平(1944-),男,浙江慈安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养生康复学研究;2002年 第3期扬州大学烹饪学报第19卷 总第67期山参人、济众新编、简便单方、泉州本草、实用中医营养学、寿亲养老新书、四川中药志、饮食辨录等15部(3),补品补药补益良方、常用中草药、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多能鄙事、贵州民间药物、、千金翼方、中国医药报、中药大辞典等27部(2),百病中医自我疗养丛书、百草镜、百疾饮食自疗、百试百验神效奇方、宝元带、本草经疏、大众医学、丹溪心法、方脉正宗、吉林菜谱、简便方等134部(1)。

药膳方分类统计结果:药膳方分类统计结果是:清热解毒类(245),益气健脾类(153),滋阴生津类(112),气血双补类(105),其它类(85),助阳健身类(85),祛痰止咳类(72),开胃消食类(65),安神益智类(58),补血养身类(58),温里散寒类(55),利水退肿类(49),活血化瘀类(39),解表散邪类(37),理气止痛类(31),平肝熄风类(29),祛风除湿类(26),润肠通便类(22)。

分析讨论:由药膳方出处统计结果可见,在本类药膳的226个出处中,入选25条以上的都是现代文献,且大部分是80年代以后的文献,其中彭铭泉编着的《中国药膳学》入选最多,达144条,这说明对药膳文献较为系统整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进行的,也说明了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营养保健工作才能受到重视。

226个出处包含了从汉代到现代、从官修巨著到民间验方、从科学著作到科普宣传的多种文献,可谓收罗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药膳方分类统计结果可见,1287条药膳方涵盖了各种功效类型,其中补益类药膳就有益气健脾类、补血养身类、气血双补类、滋阴生津类、助阳健身类共计513条,占药膳方总数的40%,这说明补益类药膳在扶助人体正气、养生强体、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地位。

2.2 各配方中中药、食药使用种数和重量情况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中药使用种数统计结果:叶天士药茶方(29),生茂午时茶(18),万应茶饼(15),神农茶、午时茶(12),双虎万应茶(11),消渴茶(10),调经糖浆、祛烦养胃茶(7),八珍炖肉、两地膏、龙胆草粥、麦冬茶、千口一杯饮、生化蜜膏、猪肉煎(6),青梅感冒冲茶、乌发蜜膏、玉液羹、真武膏、滋肝膏汤(5),八宝启脾蛋糕、白花蛇舌草炖乌龟、参芪炖鲜胎盘、参芪烧牛肉、二冬二母膏、枫荷梨茶、佛手露、诃子麦冬茶、红枣龟胶冰、加味鳖甲饮等18只药膳(4),柏叶猪鼻汤、参果茶、参芪扒熊掌、参芪补膏、参芪鲦鱼汤、苁蓉羊肾粥、复方贯众茶、固精汤圆、归脾蜜膏等43只药膳(3),河车百部丸、烩蛇羹、加减三石茶、简化清燥救肺汤、脚板苕炖乌、金菊五花茶冲剂、鳢鱼汤、凉血五花膏、鹿头肉粥、木耳当归汤等115只药膳(2),牛肉脯、糯米山药粥、芪参羊肉羹、芪甲鸡、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嗽茶、清咽茶、雀儿药粥、三草止崩汤、三甲软坚粉等445只药膳(1)。

食药使用种数统计结果:万应茶饼(17),生茂午时茶(13),叶天士药茶方(12),双虎万应茶(9),佛手露(8),八宝启脾蛋糕、健脾止泻汤、脑清茶、午时茶(6),百莲酿藕、莲子龙眼汤、清热养阴茶、滋阴补肺汤(5),八宝锅蒸、白莲酿藕、百仁全鸭、丁香酸梅汤、感冒饮、归脾蜜膏、鸡头粥、减肥茶、健脾茶、健脾饮、昆布小茴汤等19只药膳(4),八宝糯米鸡、白雪糕、白鸭冬瓜汤、豆蔻卤牛肉、二术膏、干烧冬笋、固精汤圆、桂圆莲子粥、藿香煎、简化清燥救肺汤等37只药膳(3),阿胶羹、八宝全鸭、八珍炖肉、白扁豆佛手粥、白扁豆散、白蔻抄手、白芷菊花茶、百合枣龟汤、鲍鱼决明汤、扁豆红糖煎、槟榔饮等155只药膳(2),白茯苓粥、白果鸡丁、白芨豆腐汤、白菊羊肝汤、白萝卜籽散、白茅根茶、白木耳粥等387只药膳(1)。

中药、食药、食物在各配方中的比重统计结果:使用中药重量达100%的有97条,90%~99%有9条,80%~89%有12条,70%~79%有18条,60%~69%有30条,50%~59%有42条,40%~49%的有23条,30%~39%的有45条,20%~29%的有67条,10%~19%的有87条,5%~9%的有72条, 0.1%~4.9%的有130条,没有用中药的有651条;使用食药重量达100%的有67条,90%~99%有11条,80%~89%有18条,70%~79%有33条,60%~69%有38条,50%~59%有52条,40%~49%的有29条,30%~39%的有46条,20%~29%的有66条,10%~19%的有92条,5%~9%的有67条, 0.1%~4.9%的有91条,没有用食药的有677条;使用食物重量达100%的有229条,90%~99%有230条,80%~89%有161条,70%~79%有87条,60%~69%有74条,50%~59%有70条,40%~49%的有51条,30%~39%的有40条,20%~29%的有35条,10%~19%的有19条,0.1%~9.9%的2002No.3C uisine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Vol.19Sum No.67中药总重量为177625.10克,食药总重量为89379.20克,食物总重量为456503.50克,总重量为723507.80克。

中药、食药、食物分别占总重量24.55%、12.35%、63.10%,中药、食药、食物重量的比大约为1.99∶1∶5.12。

分析讨论:在所统计药膳中,使用中药、食药的种数大部分只有1-2种,少部分有3-4种,极少部分在5种以上。

使用中药重量(除没有用中药的651条外)大多数在20%以下,少数在20-50%之间,极少数在50%以上。

使用食药重量(除没有用食药的有677条外)大部分在30%以下,少部分分布在30%以上。

使用食物重量(除没有用食物的有314条外)多数在80%以上,少部分分布在80%以下。

综上可见,在药膳配方中中药及食药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小于食物所占的比例,其在用药的味数和重量上要小于中药方剂所用量。

2.3 配方使用中药、食药、食物种类及其出现频率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配方中使用中药种类及其出现频率:在所分析的1287条药膳中,共使用中药408味,其使用频率如下:党参、黄芪(32),当归(27),麦冬(25),金银花(20),人参(21),生地(18),沙参(17),白术、玉竹(16),草果(14),冬虫夏草(12),川芎、何首乌、石斛、桃仁、菟丝(11),五味子(10),车前子、肉苁蓉、泽泻(9),苍术、柴胡、川贝母、杜仲、胎盘、茵陈(8),阿胶、白芍、附子、黄精、桔梗、灵芝、女贞子(7),荜拨、补骨脂、旱莲、厚朴、牛膝、苏叶、天麻、夏枯草、枳壳(6),白芨、槟榔、车前草、防风、浮小麦、葛根、木香、羌活、神曲、熟地等13味中药(5),柏叶、半夏、穿山甲、丹参、淡竹叶、钩藤、桂枝、黄芩、鹿肉、胖大海等19味中药(4),前胡、山萸肉、通草、土茯苓、香附、熊掌、玄参、知母、竹叶、艾叶等22味中药(3),巴戟天、白花蛇舌草、白鸡冠花、白蒺藜、板蓝根、半枝莲、鳖甲、蝉蜕、磁石、灯心草等66味中药(2),阿魏、八角、菝葜、白花茶、白僵蚕、白芥子、白梅、白石英、百部、百解等254味中药(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