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珠湖傅坤明朝嘉靖年迁房

合集下载

江西南昌的“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

江西南昌的“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

江西南昌的“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汪山土库汪山土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始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历时近半个世纪,于同治年间落成。

汪山土库属砖、木结构建筑群,因其坐落于大塘“汪山”,赣语地区多把大型的青砖瓦房称为“土库”,由此得名。

整个土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枕水,以祖堂为中心,东西两侧一字排开,占地108亩,内有房屋25幢,1443间,大小天井572个。

建筑结构采取外墙青砖立斗灌土,墙内侧定磉立柱承重的形式。

外观青砖黛瓦,封火山墙,气势恢宏,巍伟壮观。

内部巷道纵横、花楼重门,身置其中,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木雕、石雕、砖雕等皆精美绝伦,神采飞扬。

汪山土库集宫廷建筑、徽派建筑、园林建筑、围屋建筑之精粹,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是赣鄱地区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2004年汪山土库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山土库程氏家族汪山土库程氏家族原居安徽歙县,唐末迁居南昌城西新建竹园,明正德年间迁居大汪山,至清乾嘉时期,家族始盛。

嘉庆五年至宣统二年100多年间,共出举人21名,进士7名,翰林2 名,大小官员、社会名流100余名。

清道光年间更是出现了程矞采、程焕采、程楙采三兄弟同朝为官的盛况,分别官至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和安徽巡抚,人称“一门三督抚”。

程矞采(1783-1858年),谱名新胜,字蔼初,号晴峰,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及第,后任礼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甘肃按察使、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浙江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等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升为江苏巡抚,后改山东巡抚,调广东巡抚。

在广东,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他会同两广总督修筑虎门炮台,重兵防守。

此后,还担任漕运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程焕采(1787-1859年),谱名新瞳,字晓初,号霁亭,程矞采胞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补湖广道监察御史。

赤水河锺氏来源谜题述略 (2)

赤水河锺氏来源谜题述略 (2)

赤水河流域鍾氏来源谜题述略钟方在今贵州的遵义县、四川的古蔺县以及古仁怀二郎里、古遵义南隅里开基或承衍之鍾姓,是构成赤水河流域锺氏的主体族群,人口蕃盛,交错杂居,四方播迁,遍及全国。

由于同根血脉,山水相连,历来交往不断,情长意远,认祖归宗感强烈。

清道光24年甲辰岁(1844)至同治13年甲戌岁(1874)30年间,南隅里开基祖鍾念(彦)(下文或称鍾念、念祖、念)后裔、进士鍾汉章及其兄弟举人鍾宪章(以下简称章兄弟),倡导赤水河两岸川黔各地联宗续谱,成为近现代以来,赤水河流域(以下简称本流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敦亲穆族活动。

联宗续谱后,各支现存谱系如附件1《赤水河锺氏联宗谱系图》所示(以下简称“联谱图”),各支谱记如附件2 “遵义县南白(老版)《鍾氏族谱》节录”(以下简称“在明谱”)、附件3“古蔺《鍾氏族谱》节录”(以下或称“成谱”、“古蔺谱”)、附件4 “《鍾氏源流族谱》节录”(以下简称“睿谱”)所示,其反映出的情况如下。

一、各支皆源自“烈公”46世“友武”公,传至64世“鍾和、鍾积”分支;或者传至69世“鍾继富、鍾继友”时才分开,其中古蔺二传“鍾成”祖(下文或称成祖、成)、二郎里开基“鍾睿”祖(下文或称睿祖、睿)、南隅里开基念祖是亲兄弟,遵义县起祖“鍾在明”(以下简称在明祖)与他们是叔伯弟兄关系。

也就是说,大家同意章兄弟倡议联宗,认可来自同一个源头,把三支开基祖鍾睿、鍾念、鍾在明和古蔺二传祖鍾成定为同一辈分。

二、由于经济、交通、通讯、印刷等条件制约,当时虽然进行了联宗,但未促成统谱,各支自续家传,因此,大家虽然响应章兄弟的号召,联亲情、改流向、定辈序,但在涉及根蔸出处时谁也未敢自作主张,坚持载明本支启祖的迁徙开基史实。

也就是说,章兄弟仅仅在形式上成功联宗,本流域锺氏各支并未真正认可是同一位来赤水河开基的祖人繁衍。

三、章兄弟的联宗行为,开启了本流域锺氏宗亲的友好联谊事务、密切了相互间日后的交往活动,对于增进宗亲情谊、加强宗族凝聚力、弘扬长幼尊卑优良传统,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全国胡氏族谱2009年03月01日星期日 17:20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浙江地区:浙江地区胡氏族谱目录(含字派,始迁祖信息)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文章传世。

本支派排行字:福禄永远,子孙必昌,显达登科,奕世名扬,光前裕后,长发其祥。

始迁祖胡森,迁缙云县,历33代左右,始祖胡满字派: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允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福寿吉祥。

始迁祖邦供,宋宣和间自越州迁东阳南岭,奉越州始祖仲文为一世祖,仲文祖凤公为东晋东阳太守,为山东青州人字派: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始迁祖御公,元代自永康义乌迁永康凤林,御上祖元初自永康乌石迁义乌字派:家传贻忠孝,世泽衍淳良,敦厚崇高尚,贤能永叶芳始迁祖文质公,南宋末自台州迁永康龙山字派:国上师位,家崇儒门。

讲艺立言,浚明爽曙。

达义滋蘩,永瞻先觉。

顾惟后昆,彝伦攸叙。

时来必亨,运通斯正。

敷宣武术,发扬文令。

庶士承风,群才仰镜。

浙江省温州苍南之胡氏字辈:崇-孚-宗-尔-迎-延-永-光-正-志-嘉-振-德-万-载-斯-增-金-玉-其-音科-名-联-登浙江省乐清柳市镇,字辈有:明修光万志,经立绍其昌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自南梁祐公算起,到27世才开始有字辈。

似乎比较迟了,从27世到53世,字辈分别为:彝伦叙昭穆常棣集光华康泰兴仁德贤良道义嘉恭敬崇谦让经纶--------,目前已排到纶字辈。

以后的字辈老祖宗也已****如下:经纶立纪纲学修全性善勋业永诒芳承克宏祖训诗礼振家邦勤俭树清芬信睦福泽长安徽地区:始祖胡邦海,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迁于六安。

六世祖嘉瑞公立:字派:维业隆千古家声复见昌栽培由祖德力守继书香(未出)大清乾隆四十二年由三世政公派下十二世筠,宽,苏三人谨志重录,十三世起用。

江西广丰朱狮坞朱氏源流

江西广丰朱狮坞朱氏源流

江西广丰朱狮坞朱氏源流朱狮坞朱氏居住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壶峤镇朱师村朱狮坞自然村,始迁祖召生公,行荣十九,字太三,名达,又称达公,约元末明初从四十七都东阳迁居朱狮坞,子孙后代聚族而居,至今约有600多年,累传20余代,现居住朱狮坞裔孙1000多人。

本支宗谱始修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道光十二年(1832年)竣成。

字辈是“富贵荣华,英雄豪杰;文行忠信,元亨利贞;仰承先绪,俯启后贤;箕裘克绍,瓜瓞绵延”。

本支朱氏发脉婺源茶院松岩里(今婺源县紫阳镇),始祖讳瓌(guī),字舜臣,又名古僚,行廿一,唐天佑元年(904年),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后代子孙称为“婺源茶院朱氏”。

古僚生廷杰、廷儁、廷滔,廷儁生昭元,昭元生惟则、惟甫,惟甫生迪、郢、振。

振公又称芦村府君,生四子中孚、绚、发、举。

我支属中孚公一脉(绚公下传三代为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朱熹)。

中孚生文仲、辉、焕,辉公生璹(shú)、玩、瓘,璹公生点。

点公生四子,长子佑公(行曾一)、次子允公(行曾二)俱迁乐平;三子曾三公从婺源迁玉山上坛,即今玉山县六都乡郑家墩村上坛自然村,迁居时间为南宋时期。

曾三公生邦佐、邦用、邦孚,邦佐生仲彩(行富四),仲彩生朋(行贵七,字锡我),朋公因葬父于东阳官塘坞,爱东阳山水之秀,于是从玉山上坛迁居广丰东阳,即今广丰区壶峤镇东阳村东阳自然村,迁居时间约在元朝时期。

朋公娶徐氏、俞氏,徐氏生重恩、重显,俞氏生重宣、召生。

婺源茶院始祖古僚公像婺源茶院、玉山上坛先祖世系图约元末明初,召生公因打猎迁居朱狮坞,在红山顶搭棚而居。

到第三代,有庆安、庆礼(不传)、庆恩、庆宏4人。

庆宏生六子胜玉、茂玘、茂壁、茂钦(不传)、茂宣(不传)、茂姑,今“四头”“里接”“外屋”等房裔孙分别是茂玘、茂壁、茂姑三公之后。

因时代更迭,社会变迁,族人远离故土,外出谋生创业,散居祖国四方。

除了广丰城区、壶峤社区、流源村沙垄、东阳村袁家等地,还有部分裔孙迁居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徐家坞,信州区沙溪镇柴狗街,秦峰镇老坞村、占村村水路塘,弋阳县,万年县,南昌市以及浙江省、湖北省等地。

大槐树移民家谱二

大槐树移民家谱二

大槐树移民家谱二1.(山东)曹县搔头村赵氏墓碑记“吾族系赵氏,浚水人也,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赵友亮,奉诏率其男名祥自山西洪洞县□□□□□□徙于河南彝粮东北隅搔头仆居二世,正值弘治二年家乡因黄河坍塌,由二三世赵礼、赵智兄弟二人携木香为证迁居于贾鲁河东岸,开地营宅安居乐业,后传多世,子孙分支人约数千。

现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乃重立之碑,增新添颖刻人之心,颂祖宗之德,表子孙之敬也……”大清同治二年初序。

2.(山东)蒙阴北楼村赵氏家谱“按明初洪武之世,迁山西之民于山左青兖诸邑,十室而九,吾赵氏祖,创居蒙之北楼村,适于其时意者来之洪洞之说,理惑然欤。

”(“续修谱叙”之一)“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外省来蒙有兄弟三人,长居邑西乡,次迁博山,三居北楼村,即我始祖,立有谱碑志。

迨明中叶,有海龙寨之难,世传都付焚,如仅遗叔侄二人,不绝如缕矣!”叔名为“暹”,侄名为“纯”。

暹系南支族,纯系北支族,据玉书祖谱碑序注明,暹与纯系堂叔侄。

暹祖碑系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立,纯祖碑系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立。

惟有园头碑载:赵三公,妣李氏,奉祀男:长潭,次济。

下志:山东青州府蒙阴县安平乡长山社北楼村(“续修谱续之三”)。

暹祖曾被举授义官,县境一时向化乡里,颂德久而不衰。

“吾祖创居北楼村,盖自元明鼎革时。

乡党避难海龙山,共推吾祖为寨尊,联束防御一方,赖以安全,则其才德之出众概可知矣。

”(旧谱碑序之一)“暹”祖,配孙氏,子四:长讳“儒”;次讳“伟”;三讳“侃”;四讳“信”。

“纯”祖,配张氏,子三:长讳“保”;次讳“俭”;三讳“价”。

现存《赵氏支谱》,共有六册,其中“射”、“御”、“书”三册为“暹”祖后代;“礼”、“乐”二分册为“纯”祖后代(“乐”分册首起九世“作谋”,为“价”的四代孙);“数”分册为张庄一支,其始祖和北楼的始祖为兄弟。

“数”分册还说:“至于薄板台与颜神镇,明知同宗,但世远年湮,一时未能联合。

”现在,散居蒙阴县境和迁往外省者就难以计数了。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

全国胡氏族谱2009年03月01日星期日 17:20胡氏各地字派字辈汇总浙江地区:浙江地区胡氏族谱目录(含字派,始迁祖信息)始迁祖希公(福三公),明成化嘉靖年间自江西婺源清华迁入浙江嵊州崇仁镇宋家墩村,历19代,始祖守礼公,鼻祖三国关内侯质公(文德公)本支派讳行字:开国廷元,汝振绍启,大学之道,在明德新,忠义克家,文章传世。

本支派排行字:福禄永远,子孙必昌,显达登科,奕世名扬,光前裕后,长发其祥。

始迁祖胡森,迁缙云县,历33代左右,始祖胡满字派:开宗宏显,百千万荣,禄干元进,泰亨利贞,德远鸿文,明肃整富,桂兰高魁,仁义忠信,敦厚纯良,孝悌和顺,允恭克让,亲睦平章,诗书礼乐,福寿吉祥。

始迁祖邦供,宋宣和间自越州迁东阳南岭,奉越州始祖仲文为一世祖,仲文祖凤公为东晋东阳太守,为山东青州人字派:云城百千万亿元,正益恒覆泰,怡友端恭启,仁义理智信,福禄寿康宁,光裕荣华盛,修齐均治平,缵绪维新运始迁祖御公,元代自永康义乌迁永康凤林,御上祖元初自永康乌石迁义乌字派:家传贻忠孝,世泽衍淳良,敦厚崇高尚,贤能永叶芳始迁祖文质公,南宋末自台州迁永康龙山字派:国上师位,家崇儒门。

讲艺立言,浚明爽曙。

达义滋蘩,永瞻先觉。

顾惟后昆,彝伦攸叙。

时来必亨,运通斯正。

敷宣武术,发扬文令。

庶士承风,群才仰镜。

浙江省温州苍南之胡氏字辈:崇-孚-宗-尔-迎-延-永-光-正-志-嘉-振-德-万-载-斯-增-金-玉-其-音科-名-联-登浙江省乐清柳市镇,字辈有:明修光万志,经立绍其昌浙江东阳东南湖胡氏,自南梁祐公算起,到27世才开始有字辈。

似乎比较迟了,从27世到53世,字辈分别为:彝伦叙昭穆常棣集光华康泰兴仁德贤良道义嘉恭敬崇谦让经纶--------,目前已排到纶字辈。

以后的字辈老祖宗也已****如下:经纶立纪纲学修全性善勋业永诒芳承克宏祖训诗礼振家邦勤俭树清芬信睦福泽长安徽地区:始祖胡邦海,明初自江西吉安庐陵迁于六安。

六世祖嘉瑞公立:字派:维业隆千古家声复见昌栽培由祖德力守继书香(未出)大清乾隆四十二年由三世政公派下十二世筠,宽,苏三人谨志重录,十三世起用。

湛氏族谱-湛氏家族古今志

湛氏族谱-湛氏家族古今志

湛氏族谱-湛氏家族古今志关于联合编撰《中国湛氏族谱》的意见湛凌松乱世毁谱失谱亡谱,盛世集谱撰谱合谱。

这是普遍规律,我们湛氏也不例外。

在我们湛氏四千多年的历史上,历代祖先为子孙计,不无繁简精粗的各式族谱;这些族谱有的传了下来,使我们能够依稀了解旧时久远的家族风貌,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有的则散失毁坏在历史的烟云烽火中,永远无法理清历史这团盘根错节的乱麻,徒留浩叹。

我们湛氏是轩辕黄帝的分支,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系出远古姒姓;自夏代诸侯国复姓斟灌改单姓湛氏以来,虽人少力薄,但代有贤达名宦。

如东汉大司农湛重、东晋诗人卫军谘议参军湛方生、唐贞元十二年进士官高安令赣州始祖湛贵(767-829)、五代十国时光州人官御史大夫国子监祭酒湛温、宋景祐时进士官屯田郎中湛俞、元大德时官广东道德庆路总管府治中沙贝始祖湛露(?-1293)、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沙贝七世祖湛若水(1466-1560)、明成化湛清官长沙府八台总兵湛礼官内江令、明赠武显将军湛东之(湖南汨罗始祖,原居豫章新淦,元末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率次子四子六子迁湖南长沙府湘阴县洞庭磊石白塘湖习礼街杏子园落业,明洪武三年庚戌长子自心迎回江右)、清川黔有湛重贡生官教谕湛清贡生官杭州府湛钥嘉庆三年戊午举人官浙江缙方知县湛琚嘉庆癸亥科武生甲子科武举、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举人连捷进士官江西永宁知县嘉庆三年戊午浮梁同考试官暑定南厅同知兼署永丰县事沙贝十八世祖湛祖贵、清道光二十八年督标咸丰初奉调随征转战广西两湖浙江等省擢升广西全州中军守备赏换花翎同治元年授湖南沅州协中军都司补南韶连镇中军游击奉旨以参将尽先补用加总兵衔同治六年七年署三江口黄冈等协副将八年实授黄冈协副将并赏给振勇巴图鲁勇号十二年遇有总兵缺出尽先简放并着署理潮州镇总兵兼办善后事宜卒年五十二督抚奏闻上甚悼惜追赠振威将军照实缺总兵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赐恤着王大臣撰给祭文赐祭一坛遣官致祭并赏治丧银五百两荫一子以二品荫生俟及岁归部引见铨选赠封三代二品妻封夫人其长子名锡高承荫沙贝十九世祖湛恩荣号渭波、清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战功钦赐巴图鲁封提督总兵平叛大将军的平江人湛其英等等。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初探一些姓氏如刘、谢、王、萧、张、李等各姓都在寻找泰和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鹅颈大丘、鹅颈塘、鹅颈等系列地名,这样的地名具体在泰和什么地方?我认为鹅掌大丘、鹅江大丘、鹅公大丘、鹅颈大丘应该是同一地名,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吉安府及泰和县城不远,是一个象鄱阳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圣地一样的地方,是古代政权组织的移民集中营地。

还有一些小地名如:青石板、鹅颈大丘、鹅颈丘五十二都、鹅掌大丘、圳上枣子坪、大桥头金竹林、母家村、族著圳上都是指向鹅掌大丘的一个个小村落。

历史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现在很难找到相同的地名。

《幸氏宗谱》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

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

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

〈鲜氏族谱〉记载:思我祖籍,始祖自山西蒲州三才庄,迁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二龙坪,后由陕西迁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掌大丘上坝村,后代人丁繁盛,改名鲜家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填湖广的一个缩影
——江西高安珠湖傅棈傅坤明朝嘉靖年迁房县
2017年5月4日,江西高安珠湖傅氏宗亲傅起春,网上看到湖北房县傅必然文章《房县傅氏寻祖籍2017四大突破》后,发来消息和图片,查找明正德嘉靖年间由江西高安珠湖入籍郧阳府房县的傅氏六十六人下落,其中,珠湖傅氏总谱1360页“希果,崇楫长子,名棈。

傅希菜行二,名坤即傅坤”的信息,引起傅必然的高度重视。

一、珠湖总谱有关迁房县傅氏始祖傅乾傅坤的线索:
珠湖傅氏总谱1359页记载:
“崇楫,孔善三子,行五,字济川,邑廪生,生于明成化甲辰,殁于明嘉靖乙巳,葬杨雀山;娶郭氏,子二:希果、希菜。


1360页记载:
希果,崇楫长子,名棈。

(必然注:棈qian,同乾音,古说一种树)。

希菜,崇楫二子,行二,名坤。

兄弟俱入籍房县。

希挫、希抟(tuan)系崇瓒之长子幼子,兄弟俱入籍房县修文乡柏木坪。

另有其他六十多人入籍房县。

谱中都有名讳、生年、去向的记载。

我们对这一信息进行以下探讨:
1、时间的推算:希果(傅棈)、希菜(傅坤)其父崇楫生年明成化甲辰,推算为公元1484年,殁于明嘉靖乙巳,即公元1545年,享年61岁。

若其父二十岁或以后生子,其父殁年希果41岁以下,希菜39岁以下,正值领旨迁徙皇命难违的年龄。

与现保存完好的傅坤墓碑“祖考于明朝盛世乙巳之年自黄迁房”相吻合。

2、姓名的记载:珠湖谱记,希果名棈,希菜名坤。

棈,音qian,木字旁,一种古树。

弟兄二人,一个傅棈,一个傅坤,这与房县多年来的记载傅乾、傅坤弟兄相符,只是音同字不同。

但珠湖谱新版时把傅棈记为傅精,米字旁,傅必然提出质疑,要求起春宗亲查看老版谱验证,若老谱是“棈”,那就确定无疑了。

后人将“傅棈”写成“傅乾”,主要是因为考虑乾与坤的联系。

3、迁徙的规模:明朝嘉靖年,珠湖傅氏一行六十四人迁往房县,有的一户一人“入籍房县”,有的一户兄弟二人“入籍房县”,甚至有的兄弟四五“俱入籍房县”。

傅必然对珠湖傅氏谱进行了一个统计:伟湂公门下第三十世希辈在谱30人,入籍房县24人;伟器公门下第二十九世崇辈在谱14人,入籍房县2人,三十世希辈在谱17人,入籍房县14人;伟灌公门下第三十世希辈在谱12人,入籍房县9人,第三十一世广辈在谱7人,入籍房县5人,三十二世万辈2人,入籍房县2人;伟涟公门下希辈9人,入籍房县8人。

统计说明,时迁徙正值希辈、广辈时期,以希辈人为例,四门希辈共68人,入籍房县55人,达80.9%,几乎倾巢出动,留下的所剩无几,几乎灭族。

在迁房县的大军里仅一个姓氏就六十四人,连同其他姓氏,恐不下几百千余人,一个千余人的队伍,浩浩汤汤向房县进发,可想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不是形势所迫,谁愿离开故土?可想当时皇命是何等的强硬。

4、迁徙路径的两种可能:根据房县傅氏和房县其他姓氏近五百年流传至今的迁徙地点“黄州鸭儿畈”分析,当时迁徙路径有两种可能:
1)从高安直接向房县进发,可坐船时则坐船走水路,其余步行跋涉。

2)黄州鸭儿畈当时是乡址所在地,因此,迁徙大军从高安出发,到黄州与他姓人一起集中,再由黄州集体押送迁徙房县。

进房县境后或再分配或沿途选址落籍,故有希挫、希抟(tuan)兄弟俱入籍房县修文乡柏木坪,傅乾入籍房县六谷,傅坤入籍房县油坪。

(修文乡当时属房县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鉴于房县辖境辽阔,难以施治,始析房县东境
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治潭头坪(今城关镇)。

即公元1498年后方属保康辖)。

5、迁徙人的下落:傅氏六十四人入籍房县,现在这些人都咋样了?去哪儿了?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知,傅乾落籍红塔乡六谷,建乾公祠,繁衍傅家沟、傅家湾并向周边地区发展;傅坤落籍油坊沟,建坤公祠,繁衍在油坪村及周边地区。

那么,其余人在哪里?东蒿?保康?六里坪?竹山?未有所知。

当然不排除战争、瘟疫、饥荒、自然灾害、恶劣的医疗条件造成的死亡和灭绝。

由此我们也或许能窥见明朝末年的社会掠影,也可见明朝时期江西填湖广的一斑。

湖北房县傅必然二零一七年四月
二、江西高安珠湖傅氏
江西高安珠湖傅氏起祖为傅霓,任公五子,生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壬戌歲,年二十七歲登進士。

行五。

諱:掖。

字:持國。

宋徽宗政和任辰貢魁、入太學登丙申進士第授分宜知縣,遷大庚知縣。

官至通直郎。

後家居清江石頭,謙三百詠詩雲。

[政和賜第錦衣歸,庚嶺歌學道晚歲,家居自娛盛世景,卻將衣缽付麟兒]。

歿于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辛酉歲,享年五十九歲。

吳氏。

子:棻。

傅棻:霓公子。

生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歲。

行七。

字:德芳。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丙午舉進士。

高宗建炎二年戊申。

與叔公傅捷、傅亮進求再舉。

庚戌三舉。

初任高安主簿,升本邑丞。

公平生學問操履可師。

石頭謙之百詠詩雲:[庾嶺麟兒薦名筮仕等仇香,鄉閭每每師模範,前輩典型應未忘]。

公博古通今善觀天文、精查地理、才不稱其志、懇請致仕、見珠湖山水秀麗遂卜居焉。

為珠湖始祖。

公生於宋元符已卯年。

歿于高宗紹興辛已年(1161年)。

享年六十有二。

滕氏,歿于宋紹興丁亥。

享年82歲。

合葬石頭濁水口祖山。

四子:祚、祿、祉、佑。

高安珠湖傅姓字辈55字:子大时若均,则尚伟孔崇,希广万文国,赉弼代序言,图求爱命辅,尔惟训乃志,式克绍而武,有备其永怀,攸居斯世美,对扬肇闵公,是用锡多纪(此字辈族人不少先后分别移居今重庆南川市、万盛区、沙坪坝区和贵州省绥阳县、遵义县等地)。

入籍房县的六十人都为崇辈和希辈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