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范文

精心整理高一地理《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范文一、 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说教学目标1、 2、 “ 3、 1、 2、 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采用webquest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整理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六、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3、探索。
因?(2)”,。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引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自古以来就从未停止,从最初打磨石器的时代,到今天身着太空服探索外太空的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逐渐深入。
本说课稿将会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宇宙的组成结构、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太阳活动、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最新探索进展和地理学的重要性。
二、宇宙的组成结构宇宙的组成结构可以分为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
而在这些不同的组成结构中,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其中,星系是由大量恒星、星云气体、星际介质以及暗物质等构成的天体集合,常见的星系有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学生可以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并比较不同星系之间的差异,了解宇宙的多样性。
三、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了解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规模和相对大小。
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家拍摄的宇宙照片和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学生感受一下自己身处宇宙中的微小感。
四、太阳活动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其活动影响着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存在和生命。
太阳活动有周期性,其中最著名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黑子主要是太阳表面上的磁场不稳定导致的。
在黑子活动高峰期,太阳爆发会带来强烈的太阳风和太阳耀斑,这些辐射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太阳风与地球磁场交互作用时,就会发生极光等奇妙的自然现象。
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太阳风和太阳耀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了解太阳风对卫星和人类的影响。
五、黑洞和引力波的探测黑洞是一种极为神秘的宇宙天体,它的引力极强,连光也无法逃脱,是物理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今年4月,天文学家公布了第一个黑洞图像,这标志着人类对宇宙黑洞的探索取得了重大进展。
黑洞不仅在物理学中有所应用,在天文学中也十分重要。
引力波是另一个最新的宇宙探索领域,它是由于物体运动而产生的扰动,对于测量天体的质量和距离十分重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1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增长关于宇宙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2.在向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突出对学生进行人类自豪感的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豪情和信心。
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方面是人类宇宙观的不断变化过程;另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艰辛,鼓励学生投身科学事业,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通过阅读“中国向宇宙进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过程及各阶段的意义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人类宇宙观变化过程主要教具图片:1.原苏联“火星号探测器发回的火星照片2.“阿波罗”16号飞船的航天员和月球车3.“太空实验室”航天站4.空间太阳能发电站设想5.2000年4月27日降落在南非开普敦郊外的卫星主要教学方法谈话法和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宇宙探索的发展1.古人对宇宙的探索过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最初是基于想象。
在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史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关于宇宙神话的内容。
设问:你知道我国的哪些神话故事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师生讨论:我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文娲补天”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关于“天宫”、“月宫”的描述等。
过渡:除了一些神话故事以外,结合“天文历法”,在古代也出现了关于天文观测的仪器。
设问:你知道的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师生讨论:古代天文观测仪器有:①圭表,由直立在在地上的杆子和朝南安放的一个水平横尺构成,正午阳光照射到杆子上,根据地上杆影的长短和周期变化,可以测定时间、方向、节气,夜晚可以测量恒星的上中天,观测恒星年的周期。
现在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圭表是明朝1437年仿制的。
②日晷,由圭表演化而来,利用日影位置变化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我国内蒙古出土的秦汉石刻日晷,现收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探索宇宙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教案)課型;新課具體內容教學設計的分析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瞭解宇宙探測,開發,保護的現狀,明確人類認識的宇宙範圍在不斷擴大,理解宇宙探測的意義. 2,能力目標(1)通過宇宙新探索學習,學會全面分析的方法,提高辨證思維能力(2)通過對宇宙環境保護的學習,培養學生判斷正誤,辨別是非的能力3,感悟目標:通過神州5號飛船的發射成功加強愛國,愛科學教育.說大綱:該部分是大綱中的理解應用部分,是考點之一,也是研究性學習重要課題.說教材:1,本節課的內容從世界宇宙新探索到中國航太事業發展及開發宇宙資源的意義.是聯繫1.1―1.2節和1.4節的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材分析儀宇宙探索和開發為線索,展示了世界航太事業發展的過程和各過發展狀況. 3,教材中對中國航太發展的內容,有利於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3,教材處理:教師引導學生對美,蘇,中三國的航太事業發展的比較法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得出結論.教學重點;宇宙空間資源、宇宙探測的意義確立依據:這是歷年高考命題的重點;也是當今科技發展熱點問題;,對於理解和掌握我國的航太事業的發展和發展條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展示航太照片,神州5號飛船發射過程的錄影播放來突出重點。
教學方法:課件展示法、討論法、師生互動教學法、世界宇宙新探索利用案例展示法、世界宇宙開發新階段―跨學科分析法、中國航太事業發展列表法宇宙資源―課件展示法、宇宙環境保護―討論法,歸納法.學法指導:理論聯繫實際,辨證分析,讀―看---議―講理論聯繫實際是高中地理課學習的重要方法;而實例分析法則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讀―看----議―講是要求學生學會在閱讀分析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討論,歸納得出清晰的知識線索.教學手段:WINDOWS―XP平臺、和POWERPOINT2003工具、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才用直觀教學法化抽象為具體,同時為學生查閱資料,處理資訊等動手動腦能力的提高給予了可操作性的指導.教學環節(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1)人類認識宇宙經過了那些階段(2)人類在20世界發現了那些天體宇宙觀察有了哪些新發展?通過對1.1-1.2節的學習我們知道宇宙的本質是物質的,它回答了"宇宙是什麼樣"的問題,那麼人類宇宙探索是有了那些發展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需要探討的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再現舊知識為導入新課做準備.(二)新課教學1、世界宇宙的探索(1)世界宇宙新探索(2)世界宇宙探索新時代(3)世界宇宙開發新階段2、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1)中國航太事業起步(2)中國航太事業在世界的地位(3)神州5號飛船成功發射的意義及神州5號飛船發射基地和回收地點的自然,人文環境分析.3、宇宙資源(1)宇宙資源的類型(2)宇宙資源的分佈(3)宇宙資源的開發現狀(4)我國對宇宙資源的利用情況(5)宇宙資源開發的意義.4、宇宙環境保護(1)太空垃圾的來源(2)太空垃圾的危害(3)太空垃圾的處理方法5、展示課件展示課件講述並提出問題、利用教材中的圖表設疑,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知識。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地理上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_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究一、素质教育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人类,探究宇宙的过去、如今和将来。
〔二〕德育浸透点
全球协作开发宇宙资源和宇宙资源一一共享。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自选专题,全班交流。
四、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的
人类开发宇宙的经历、意义和宇宙环境问题。
〔二〕目的完成过程
1.录像月球探险。
2.学生讨论:你想理解有关宇宙开发的哪些内容。
搜集关键词:阿波罗,登月,宇宙探险,宇宙开发,宇宙垃圾等。
3.学生查找资料,在word里编辑,交一份小报告。
要求:标题明确,资料详实,有自己的评述。
4.集体交流报告会,完成学习。
五、作业
将网上所查信息按上述报告要求完成交上。
六、板书设计
把学生发言专题逐次在黑板上写出。
总结宇宙探究内容。
高中高一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高中高一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高中高一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摘要】多了解一些考试资讯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非常重要,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一地理说课稿:《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高一地理必修上册《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说课稿江西省南康中学王志明一、说教材本节教材属高一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②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
3、德育目标: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四、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五、说学法1、运用图表: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及探索过程所取得的成就,再用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
播放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渗透。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地理教案

一、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探测的现状和发展,人类认识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
2.了解探测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能力目标1.通过归纳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运用资料、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探测的发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保护宇宙环境的有关内容,认识保持太空清洁的重要性,增强保持宇宙环境的意识。
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的教学建议关于宇宙探测的发展,涉及到许多概念: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间站等等。
这些概念不需要学生掌握,若学生感兴趣,或者问到某些相关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给予适当的补充。
本期扩展资料有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关键应该说明这样几点:一、人类借助越来越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范围增加了许多倍。
尤其是各种探测器对一些天体的近距离观察甚至直接取样等,使人类对于宇宙环境中的很多天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人类不断增强的宇宙探测能力,不仅仅是满足认识新事物的好奇心,而且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军事侦察、飞机导航、地球资源遥感等。
三、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关于这点,教师可以参考“媒体素材”中的课件类素材。
扩展资料也有相关内容。
教师通过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然,人类执著地向宇宙进军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痛苦的灾难。
比如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
对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世界载人航天大事”,选择性地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历程是艰难的。
关于开发宇宙的教学建议关于开发宇宙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本资源库提供的媒体资料着手,让学生从录像中了解一些人类为开发宇宙做出的各种努力。
比如如何建立太空生态系统,让宇航员可以更长时间停留在太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教师总结】人类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又有了太空实验室,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航天器从无人航天器发展到载人航天器,通过这些手段,人类知道了磁层、宇宙射线和一些大行星表面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播放录像】《火星》、《木星》
【教师讲述】在世界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航天事业也在迅速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学生阅读:“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阅读材料
【播放录像】《东方红1号卫星》
【教师总结】随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原先关闭得紧紧的“天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一扇一扇打开,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增长了千万倍。
但航天事业同时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美国的火星计划耗资2675亿美元。
有人曾计算,用航天飞机每运输100克货物约需1500美元。
【教师提问】人类为什么不惜代价,不懈地从事宇宙探索?
学生回答:认识了解宇宙、开发利用宇宙、带动科技发展。
【教师补充】人类认识了解宇宙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宇宙,目前人类已从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教师提问】宇宙中有哪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何利用?
学生讨论。
学生读书:“开发宇宙”
【教师补充】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人们利用宇宙空间这个特殊环境,通过人造卫星可从远距离观测地球,迅速、大量收集地球的各种信息。
例如气象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能为我们更好地做出天气预报;又如,根据卫星照片发现哈萨克已干涸的库兰达里河河床下是一个大湖泊,在沙漠下发现几处淡水;再如卫星提供的国外小麦产量的准确预报,仅美国一年就获得两亿美元的好处;卫星还可以在人类还未发现时预报小麦锈病虫害,可及早防治。
同时人类还在卫星上进行大量科学实验。
1996年12月,俄美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发育的。
这对于人类在未来星际飞行中解决食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北京超市中还出售有太空育种的西红柿、辣椒,其个大且抗灾能力强。
宇宙具有的失重、高真空、超净和极端温度等条件是生产某些特殊物品所必需的。
1992年10月我国利用一颗返回式卫星做搭载培育生物实验,培育出防癌生物——石刁柏。
再如,火箭所需耐磨的铅铝合金,在地球上制造时,铅总要沉到底部,冷却后得到的不是一种均匀的合金块,而像一块分层蛋糕,如果在宇宙
中生产这种合金就方便多了。
根据统计约有400种地面上无法制造的合金能在失重环境中制造。
【教师提问】人类为什么要把眼光投向宇宙,研究宇宙资源的开发?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人类生存的地球,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已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未来也将面临生存空间紧张的问题。
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补充陆地资源,人类在研究开发陆地环境的同时,已在向海洋和大气环境进军。
人类还把目光投向宇宙,不断探索宇宙,研究宇宙资源的开发,以解人类未来所面临的种种生存问题。
开发宇宙资源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它的规模、技术、经济投入都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需进行国际合作。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永磁铁是哪个国家制造的?这个工作计划由多少个国家参与?
学生回答:中国,十多个(美、中、俄、法、日等)。
【教师讲述】人类在探索宇宙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而且它已经对人类的开发活动造成危害。
【教师提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太空垃圾。
废弃的航天器、航天器爆炸后的碎片、从航天器扔出的垃圾。
它们与航天器之间相对速度很大,对航天器造成巨大威胁。
【教师补充】自1975年以来,约有4600颗废弃卫星及同样多的失事火箭及其它航天器的碎片在近地轨道上游荡,它们中虽然每天有2~3颗脱离轨道进入大气层被烧毁,但仍以每年200~300件的速度增加。
它们的运行速度是炮弹飞行速度的几十倍,所以对航天器造成巨大威胁。
1996年1月,在太空飞行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避免与一个失效卫星发生碰撞,机上宇航员不得不对航线进行调整。
1995年,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发射的太空实验观测自由飞行器,在太空运行8个月后被“奋进”号航天飞机收回,经检查,其外壳被太空垃圾撞击布满麻坑。
1983年一小块剥落的油漆曾撞坏“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前窗。
目前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在地面监控中心与宇航员密切配合下可及时躲避太空垃圾,而人造卫星则难以躲避。
人类现在正研制限制太空垃圾、减少危害的方法,这同样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一起来保护宇宙环境。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这节课了解了宇宙的现状及宇宙资源的利用情况,大家可否设想一下,今后宇宙探索手段及宇宙资源利用的方向。
学生讨论
【播放录像】《设想中的太空城》
【教师说明】这是一个设想中的太空城。
它是圆环形的,像个巨大的车轮。
“轮胎”是空心的,是太空城的生活区,可供1万居民居住。
太空城每分钟绕自己的中心轴慢慢旋转一周,使环的外缘产生与地面重力相等的人造重力;内缘是太空城的“天”,天空有一排排拱形玻璃可提供适宜的太阳光,给太空城带来温暖和光明。
自动化农业自动向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和肥料,农作物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氧气和净化空气。
【教师总结】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望大家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为宇宙环境的开发利用开创更广阔的前景。
板书设计。